讲话也如钉钉子 ——一次座谈讲话的思路复盘
讲话也如钉钉子——一次座谈讲话的思路复盘成文“钉钉子精神”,应该算得上是个热词。2013年2月28日,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之后,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发扬这种精神,咬定目标,持续用劲,久久为功。这种精神还被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党员干部增强狠抓落实本领,“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近年来,我经常把钉钉子精神写进各式各样的讲话稿,包括帮领导代拟的,也包括给自己用的。但像前几天那样,专门把这种精神作为一种讲话技巧来运用,还是第一次。严格地说,这个技巧以前我也用过,但属于无意识地,“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至少是“用之而不觉”。这一次则是刻意的,想好了才这样做,做完了再加以复盘、总结。我的这次讲话,时间是9月29日,在我省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迎送座谈会上。“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是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的一项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从西部地区选派一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到中央国家机关所属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研修。这个项目从2004年启动实施,迄今已有16年。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顾名思义,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欢迎前一批访问学者学成归来,二是欢送新一批访问学者前去研修。我的这个讲话,实际上没怎么用稿子,只是在下级同事代拟的稿子上勾勾画画,简单列了个提纲,以即兴发挥为主。说实话,同事代拟的稿子下了很大功夫,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之所以没有照着念,绝无为难之意,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纯粹是为了保证会议效果。我总结过一条经验:没有不识货的领导,只有不合用的稿子。这是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是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宝贵经验,我给领导写稿子的时候适用,下级同事给我写稿子,也同样适用。这篇代拟稿之所以不合用,抛开文风、措辞不说,单就内容来看,问题主要出在对新一批访问学者提希望部分,这是整篇稿子的重头戏。我认为所提的希望针对性不够强,新意也不够,而且听了记不住。在这部分,代拟稿开了4条:第一,珍惜机遇,加快融入第二,勤学善思,学有所成第三,加强交流,促进合作第四,严于律己,树好形象这4点希望,针对性是有的,我的感觉是“不够强”。怎样才算“强”?就要像钉钉子一样,选择一个合适的点,一锤一锤接着敲,一直扎到听众的心里面。我经常引用一句话:写文章,立观点,与其松松垮垮地按上几枚图钉,不如牢牢地钉上一枚钉子。这句话,说的是同样的道理。钉钉子,首先要选准钉的点。就这个讲话来说,应该选择怎样一个点来钉呢?因为这类座谈会年年都开,选的这个点既要准,又要新,别的讲话不便照搬,之前也没这么讲过。开会的时候,一共有8名访问学者作交流发言,6名前一批的,2名新一批的。我一边听他们的发言一边琢磨,觉得这个点可以从项目名称中选,聚焦核心任务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访学”。因为导师已经提前选好了、访到了,完成好任务的关键,在于“学”,在于怎样学。为此,我抓住这个点,说了这么一番话:俗话说:“师访徒,徒访师,各三年。”无论是找到一个好老师,还是找到一个好徒弟,都不容易。我们历年选派的访问学者,个个都是好苗子,是高徒,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这一次,各地各单位精心推荐了84名科研骨干,我们从中选出了18名访问学者。仅仅在最后一关,竞争指数就接近5:1,你们能脱颖而出,获得这次访学研修的机会,非常不容易。而你们的导师,都是自己挑的,是本专业本领域的“大咖”“大牛”,平时只能高山仰止,在中组部等4家单位的倾力协调下,现在你们得以拜在门下,“零距离”地学上整整一年,这个机会更是难得。希望大家倍加珍惜,在“学”字上深耕细作,力争学到“心经”、取回“真经”。第一,希望大家在“乐学”上下功夫,学海无涯乐作舟。科研工作饱含冥思之苦、求索之艰、攻关之难,没有一种以苦为乐、乐于吃苦、乐此不疲的精气神,不可能“板凳甘坐十年冷”“衣带渐宽终不悔”。但是,与脑力、体力上的劳作之苦不同,还有一种心志、心态上的磨砺之苦。大家在本地本单位,都已是科研骨干,有的还是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学科学术带头人。在单位,你们是师父级的,可以指挥徒弟、指导下级。但到了研修单位,平台是“双一流”的,导师是“国字号”的,课题是“高精尖”的,相比之下,自己已经取得的一些成绩根本拿不出手,不说挑大梁,能打打下手、当当“学徒工”就不错了。这样的心理落差,大家一定要正确对待。我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小和尚,觉得在寺庙里天天守着青灯古佛、吃斋念经,生活太过清苦,总是抱怨不已。一天,老和尚把一把盐放进一杯水里,让小和尚喝。小和尚尝了尝,皱着眉头说:“咸得发苦。” 老和尚把这杯水倒进一大钵水里,让小和尚接着尝。小和尚喝了一口,说道:“不苦了,有点儿咸。”老和尚又把这钵水倒进装着大半缸山泉水的水缸里,让小和尚再尝尝。小和尚又喝了一口,说:“这一回,水是甜的。” 老和尚意味深长地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我想说的是,苦,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态。“感”字,就是把味道放在心里面;“态”字,则是“把心放大一点”。遇到受不了的苦,只要我们放宽心态,那苦就算不上苦了。第二,希望大家在“勤学”上下功夫,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如果不抓紧,晃晃悠悠也就过去了。大家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益,就要争分夺秒、敏于学习、勤于钻研。要以勤补拙补短,多拜几位老师。能者为师、达者为师,能进“国家队”的,个个都有几把刷子,哪怕是“小年轻”,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学别人的长处,多看自己的差距,缺什么就补什么,把短板补齐,把长板拉长。要多看多问多动手,把握好每一次学习请教的机会、上手操作的机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变小进为大进。第三,希望大家在“研学”上下功夫,真研深研求大道。大家访学研修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是参与研修单位的科研活动,当然也可以把自己在研的项目带过去做,在大师们的指导下做,利用研修单位宝贵的科研资源、优越的科研条件做,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大成果。在科研过程中,大家固然要学创新思维、学前沿技术、学先进方法,但最需要学的,还是大师们身上宝贵的科学家精神。我所说的“大道”,指的就是这一点。科学家精神是普适性的,大家无论学的是哪个学科、专业,无论从事哪方面的研究工作,都需要这种精神。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科学家座谈会,再次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其中,总书记重点强调了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求把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总书记的这个讲话,已经全文发表了,大家可以找来好好看一看、学一学,与你们在研修单位的所见所闻相印证,从中获取科研动力、找到科研“密码”。无论“乐学”“勤学”还是“研学”,托底的都是学风。“西部之光”作为国家重大人才培养项目、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入选者在广大青年人才中具有标杆作用。希望大家把学风建设贯穿访学研修的全过程,把总书记所说的“六种精神”转化为优良学风、具体行动,用好学风创造好收成、树立好形象、留下好口碑。最后,再强调一下“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的专项纪律(具体略)。纪律是学风的重要保证。希望大家把纪律挺在研修活动前面,模范遵守研修单位的规章制度,自觉服从研修单位的管理。“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我们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新一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一定能圆满完成研修任务,向组织、向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答卷。上面这些内容,是根据提纲和记忆整理出来的,作了一些事后加工,但大体保持了原貌。我这个讲话,从“访学—乐学—勤学—研学”,始终扣在“学”字上。之所以选择这个字作为切入点,因为它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还有足够的穿透力,能够像钉钉子一样,贯通全篇,一贯到底。这次座谈会之后,过了十来天,我和起草代拟稿的同事聊起我的讲话,他还能准确地复述出我的主要观点;问到代拟稿的小标题,他坦言自己都记不得了。这足以证明,钉钉子式的讲话,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