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浅谈公文写作的修改方法(改结构、逻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浅谈公文写作的修改方法(改结构、逻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文/房立洲</div><div style="text-indent:2em;"><br></div><div style="text-indent:2em;">一串珠链的各个珠子,之所以能攒在一起,是因为有一根贯穿始终的线绳。这根线绳,使它们成了既各具情态,又相互勾连的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的统一风格。一篇公文正如一串珠链。各部分的内容宛如一个个的“珠子”,要致密地连在一起,也必须要有一根统摄全篇的“线绳”。这根“线绳”,不论明或暗,粗或细,长或短,整或散,浅或深,都不可或缺;缺之,文章将一盘散沙。</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这根“线绳”,关乎文章的逻辑,影响文章的结构。而逻辑和结构,都是确保文章气韵贯通、组织连通、行文畅通的重要元素。我们对一篇公文的修改,从宏观上必须把握住这根“红线绳”,断的接牢,虚的加强,弯的拉直,塞的打通,缺的补上。“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对文章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线”和“脉”,该提的要提起,未通的要疏通,最终使文章“气脉畅通,血脉贯通”,成为一个从总体上看来统一、完整、严谨、连贯、美观、鲜明、清晰的整体。</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对文章逻辑和结构的审察与修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b>看整体,消除不统一。</b>对公文的审阅或修改,最忌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看一句改一句,看到前面补上后面的,看到后面又划去前面的,如此反复,劳而无功,于事无补。我们应当未提笔先运思,对全文进行鸟瞰式通读,在脑海中对文章的主旨、重点和脉络先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线,看整段或全篇的思想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一致,对不统一、不一致的,要在尽量不伤筋动骨、大动干戈的情况下,从中梳理出一个能统摄全篇的灵魂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例如:</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例1】区域统筹促进发展</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到哪里,××就发展到哪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不仅实现了全市各县(市、区)、×个市级管委会和×个中心镇的全覆盖,还进一步加大服务、指导力度,着力推进副城及县(市、区)××规范化运行。</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一、规范管理篇</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区优化流程努力打造网格化管理模式</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二、协同创新篇</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区创新机制,唱响全民共管之歌</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三、队伍建设篇</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市制定××年素质提升计划</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例2】</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千帆竞发竞好水百舸争流争上游</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县(市、区)××发展一瞥</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近年来,我们坚持“××推进到哪里,××就发展到哪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不仅实现了全市各县(市、区)、×市级管委会和×中心镇的全覆盖,还进一步加大服务指导力度,着力推进××的规范化运行。抓管理,强协同,提素质……坚持不懈创新,使各县(市、区)××建设呈现出一片异彩纷呈、硕果满枝的喜人景象。</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例1”是××局内部简报就某项工作开辟专版要重点宣传的内容。该版一共有三篇稿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同一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就原稿“例1”来看,有两个缺陷,一是标题既不新颖,也太空泛。二是还少一根总领下文的“线”,整个读来各篇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为此,改稿“例2”做了两个改动,一是改了标题,一下子“化腐朽为神奇”,将各篇的“神”提了起来,而且标题用语工稳,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也很有视觉冲击力。二是在“序言”末尾加了一句话。这一句话也至关重要,不仅和下文形成了总分关系,而且为把三篇文章这三个“点”串联成一个整体做了很多“补白”,可以说,由点到面,由此及彼,使文章的标题得到了立体化展现。</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b>看关联,消除不严密。</b>正如构成大厦的一砖一瓦间必须有青灰、泥浆、水泥等黏合一样,文章的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关联,设有“灰线”,铺有“伏脉”,这是公文写作内在的行文逻辑,否则,文章将如散珠碎玉,各归各搭。有三个层面的关联:一是微关联。就是词与词、句与句之间在意思上是否接应,前后次序上是否合理,先后的安排必须合情合理,经得起推敲。比如,“我们要实现好经验、好方法在××的接力和传递,由此产生团队内的‘涟漪效应’和‘传导效应’。”这一句,“接力和传递”在语序上没有什么问题,先“接”再“传”。但“好经验、好方法”和“涟漪效应”“传导效应”之间的次序则需要推敲。严格来说,“经验”比“方法”层面更高,更为理性;“涟漪”是“一圈圈向外扩散开来”,“上一圈”的力要“传导”到“下一圈”才会扩散。由此看来,这两组次序倘若对调一下更说得通。二是中关联。主要是段和段之间的连接是否连通、紧凑、合理,“各抱一线,贯穿其间”。比如,有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对某行业工作提出五点意见:抓住根本;立足创新;发挥优势;保持特色;走在前头。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这五个部分相互交叉重叠,很难做严格区分,其中,“根本”比较宽泛,可以说后面的几点都可以说是“根本”,“创新”也属于“优势”和“特色”,而“优势”正是“特色”。仅看标题,至少可以有两个方法“理头绪”:一是按发展顺序安排为“夯实基础,创新机制,力争领先”,二是围绕某一主题按总分顺序展开,比如或围绕“创新”安排为“创新理念抓根本,创新机制彰特色,创新管理求实效”;或围绕“特色”安排为“起步较早有一个好基础,立足创新有一套好机制,紧扣民生有一片好口碑,着眼长远有一个好设计”,总之,要能准确分析出事物的特点,找到一个适当的着力点,能把各方面的工作内容串联和统一起来。三是大关联。这是从全文来看的。文章通篇的结构、意思的表达必须要有一个严谨统一的逻辑,要合乎常理,否则,言不及义,不知所云。</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b>看架构,消除不对路</b>。公文的主题对文章的逻辑演进和结构安排有着根本性影响,主题一变,带来的可能是文章逻辑和结构“改头换面、面目全非”的变化。这也正是我们要准确把握领导意图的原因。一方面,我们要习惯用领导思路和实际事理的“大逻辑”来决定和左右自己写作的“小逻辑”;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高度关注公文语体特色和文种要求对文章逻辑结构的潜在影响。例如:</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例3】在“贴心××”动员会上的讲话</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同志们:</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贴心××”动员会,其目的是围绕“为民、靠民、亲民、利民”的要求,创新思路,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进一步确立××工作新标杆,着力打造我市××新的增长极。我主要讲两个方面:</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一、突出重点</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 Hidden Message *****</div>
<div style="text-indent:2em;">“例5”摘自一篇考察报告。改稿“例6”对原稿“例5”的改动主要有两大块,产生了显著效果。一是对经验特点的概括,显得更突出、精练、周密。二是对原稿“例5”的最后一段加了两处:一是补充了“比较而言……更进一步”。这一补述很是关键,使得学习借鉴的理由更为合情合理,操作性更强,增强了说服力;而原稿“例5”用“完全”一笔带过,有些想当然,毫无道理可言,并不能令人信服。二是在段末增加罗列了四点,材料更充实,理由更充分,加强了论证的力量。</div><div style="text-indent:2em;"><br></div><div style="text-indent:2em;"><font color="#ff0000">拙作《公文写作百法例讲》签名本在老秘网淘宝店有售。网址:</font><a href="http://dwz.cn/201610088" style="line-height: 1.5;">http://dwz.cn/201610088</a></div><p></p> 付出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可能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用力的方法不对路。 写得很好,很有指导作用,谢谢了 房老师的文章一直很受教,谢谢了 ...hfuidsahgfi kdjfahfha;osfhoash 一串珠链的各个珠子,之所以能攒在一起,是因为有一根贯穿始终的线绳。这根线绳,使它们成了既各具情态,又相互勾连的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个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的统一风格。
写得很好,很有指导作用,谢谢了 写得很好,很有指导作用,谢谢了 房老师的大作,马上拜读。 写材料是个积累用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