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上党课:谈如何抓落实
<p style="list-style: none; border: none; line-height: 28.8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SimSu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同志们:<br> 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谈一谈抓落实的问题。“落实”二字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上,写在文件中。究竟什么叫“落实”?按《新华词典》的解释,所谓落实,就是使(计划、措施、政策等)得以贯彻执行。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落实就是兑现,就是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俗话说的好:“千招万招,不抓落实也是没招;千条万条,不抓落实也是白条。”所以,抓落实的问题,虽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我就以抓落实为题讲三层意思,既是与大家探讨,更是与大家共勉。</span></p><p style="list-style: none; border: none; line-height: 28.8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SimSu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 一、为什么要谈抓落实这个话题<br> 重提这个话题,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条理由:<br> 1. 这个话题关系到做人境界的高低。做人境界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恒新的哲学话题。它包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等诸多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阅历的人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判断一个人境界的高低有多个层面,包括信仰追求、品行修为、为人处世等等,对领导干部而言,落实也是判断其境界高低的一个视点,从中可以评价其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俗话说,“为官先做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人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把为官者的做人境界分为四个等级:“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为百姓做事不让百姓知道,这是为官的最高境界;其次,为百姓办事情,百姓亲近他,赞扬他,这是第二境界;三等为官者以官自居,绷着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老百姓害怕他;最低下的是贪赃枉法,欺上瞒下,鱼肉百姓,这种官老百姓不仅不赞扬他,而且还要诅咒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达到“太上”的境界,但要力争达到第二重境界,积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落实上级领导机关部署给我们的各项工作,并以抓好落实的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抓落实,说起来简单,但是把简单的事情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把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从今天开始,我要求你们每天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总共甩300下。”一个月后,有90%的同学做到;两个月后,有80%的同学坚持了下来;一年过后,只有一个学生自始至终做到,这个学生就是柏拉图,后来也成为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正是树立了抓落实的理念,才能积淀出厚重的哲学智慧,才能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落实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落实,我们必须立足于抓好每件小事,件件抓好落实,并且在抓落实中端正工作态度,在抓落实中提升个人境界。<br> 2. 这个话题关系到办事能力的强弱。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全部意义所在。各地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处的宏观背景基本一样,面临的政策机遇也大致相同,但发展有快有慢。大到一个地方,小到一个单位,具体到某一领导干部,在工作的推进中同样会存在进度有快慢、成效有好坏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与领导干部的办事能力密切相关。能力的强弱大小,决定落实速度的快慢,决定落实效果的优劣。抓落实,善抓会抓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创新地开展工作。之所以一些工作推进不力,一些难题化解不好,一些部署落实不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思维,就是缺乏抓落实的能力。在历史上,因为不会抓落实,或抓不好落实而失败的例子很多,大家熟知的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括与其父纸上谈兵,经常获胜,但在作战时,只会对《孙子兵法》生搬硬套,不能与战场实际相结合,一味与秦军硬打硬拼,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40万大军也被秦军坑杀。客观的看,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是有差距的,但能力的差距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努力和培养。正如习武的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终究能够练出一身好本领。落实的过程,既是展示才干的过程,也是锻炼提高的过程。抓好工作落实与提升工作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落实的过程中提高能力,使自身才华得到积累,世界观得到升华。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落实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个人的能力水平才会不断进步。<br> 3. 这个话题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成败。对于领导工作而言,作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是做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更加重要,那就是“落实”二字。只有决策,没有落实,决策只是空谈。科学的决策只有落到实处,才是管用、有效的决策,才是领导工作成功的标志,才是推进我们伟大事业的有力保障。《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说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一天,美国总统麦金莱把一封有关战争的信交给了一位名叫安德鲁•罗文的中尉,要求他独立完成艰巨任务,即把信送给在战时不知身处何地的加西亚。罗文中尉历尽艰难险阻,毫无条件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为麦金莱总统带回了宝贵的情报。也正是靠着这封信的力量,迅速扭转了战局。当大多数人都在敬佩罗文,被他抓落实的能力所折服时,我们又不得不佩服麦金莱总统的领导艺术,正是因为麦金莱总统决策正确、知人善任,把艰巨的任务交给善于抓落实的罗文,最终收获了领导工作的成功。反之,如果用人不当、落实不力,好的决策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结果。说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大家第一反应肯定都是:他用兵如神。但他也曾因为任用不善于抓落实的部下,而不得不吞下失败的苦果。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北伐曹魏。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并指示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马谡到达街亭后,并没有落实诸葛亮的指示,却自作主张地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导致街亭失守,迫使蜀军退回汉中,北伐大业又一次遭到搁浅,最后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可见,做好领导工作,光有好的决策,但不能得到贯彻落实,领导工作肯定就会失败,也就会必然遭遇“滑铁卢”。</span></p><p style="list-style: none; border: none; line-height: 28.8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SimSu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 二、在抓落实上出了什么问题<br> 虽然关于抓落实的问题我们反复强调、经常督导,但是在工作中不抓落实、抓不落实、落实不力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有以下三点:<br> 1. 不抓落实是品德出了问题。当前,不抓落实之风大量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中:有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讲原则、不讲制度;有的敷衍塞责、拖沓马虎,表里不一,专门应付怎么哄上头,从不考虑怎么抓落脚;有的出工不出力,观冷眼、磨洋功、讲怪话,上班等下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工作方面认“艄公”,主管领导交办的事就大办,其他领导交办的事就不办,重要部门交办的事就重点办,其他部门交办的事就敷衍着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影响很坏。表面上看,这些人只是“小毛病”,实际上是出了“大问题”。这种不作为的现象像瘟疫一样,相互传染,坐大成势,使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单位人心涣散,工作滑坡,形象损毁,影响发展和稳定。说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关乎政令是否畅通,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干部个人的党性原则和政治品德。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抓不抓落实,就是讲不讲服从、讲不讲政令畅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br> 2. 抓不落实是能力出了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思路不对头。工作思路决定发展方向、发展出路。工作思路对头是搞好工作的第一步,好的工作思路可以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工作思路不对头,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误入歧途。二是工作方法不科学。实干、敢干和巧干,会使落实工作加快进度、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巧干,就是讲究抓落实的方法。找不到工作重点,抓不住主要矛盾,实际上就是没有掌握抓落实的技巧。譬如,善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突破口,并针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都是我们常用的工作方法,而在实际工作中,不搞调查研究,凭借主观臆断,都是方法不科学的具体表现。三是工作魄力不够足。抓好工作落实,要求领导干部首先有敢于拍板的魄力。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往往让我们错失抓好工作的良机。特别是作为副职,由于缺乏果断拍板的勇气,缺乏敢于担当的责任,必然影响抓落实的进度和效果。<br> 3. 落实不力是作风出了问题。落实反映作风,作风决定落实。只有作风扎实,工作才能落实。有些工作之所以落实不力,问题可能出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在具体办事人,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出在我们自身的作风上。有的领导干部责任心不强。没有一种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没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工作“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贯彻在嘴上,落实在会上,不思进取,自甘平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只当和尚不撞钟。有的领导干部心态不端正。急功近利,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结果劳民伤财。有的领导干部整天怨天尤人,抱怨机会不好,环境太差,影响了自己发展,不愿扎根基层,工作中蜻蜓点水,像浮萍一样整日漂在上面。这些都是作风方面出了问题。胡适先生曾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差不多就好,何必太精明呢?”以至于他买糖时认为红糖白糖差不多,出游时认为山西陕西差不多,最后自己得病了,认为人医和兽医也差不多,最终把自己给治死了。在我们的队伍中,也有一些“差不多先生”,工作上不向高标准看齐,却以不被通报、不受批评为最大满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差不多”很有市场。这些作风如果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工作、贻误事业。</span></p><p style="list-style: none; border: none; line-height: 28.8px;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SimSu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 三、怎样破解抓落实这道难题 <br>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br> 第二,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落实。因此,大家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一要有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所得。如果不经常“充电”、“加油”、“磨刀”,个人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是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对思维的开悟;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讲出了学习对智慧的启迪;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阐明了学习对人格的影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强调了学习形势的严峻。因此,大家要注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加强业务知识以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识。通过学习开启抓落实的新思路,探索抓落实的新方法。二要有判断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准备、有谋划。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干工作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接受任务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加思索就“开刀”,执行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纰漏,执行效果也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一塌糊涂。相反,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而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很轻松,执行效果也很好。中国也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做到善于思考,都要做到正确判断事情轻重。世上好多事情不是办不到,没有想到或者想不到,没有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人从心上起经纶”。心中有,则手上有;心中无,则手上无。“行成于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真正把握上情;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下情;要结合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举措,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关系尽可能地细化到计划之中。譬如要修筑一段公路,我们就要将测量、购地、绘图、发包等环节谋划好,同时还要把监工、用材,甚至气候、周围环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关事情也计划进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样,我们落实工作才不会走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有推行力。我们干工作不仅仅靠决策了事,还必须有很强的推行力,就是要有能力去执行,也就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当然,推行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发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中指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要努力做到四条:拿不准的事情,问好再做;第一次做的事情,想好再做;再次做的事情,固化优化再做;多方面要求的事情,沟通协调后再做。这对我们做好基层工作来说,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至少我们要理解三点:第一点就是要有团结协作能力。在一起工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经历。岗位是短暂的,但事业是永存的。大家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集体,一切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多换位思考。那么,你才会不断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得快乐。第二点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三点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不放,集中主要精力,一鼓作气抓到底。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br></span>**** Hidden Message *****</p><p></p> 担当精神须臾不可少——在省委组织部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工作会议上的党课报告
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小三
精神,是指人的信念、意识和思维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稿子铺整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其中,担当精神是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是党对党员干部的一贯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党员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切实强化担当精神,增强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才能做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的重要论述,切实增强担当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一些干部不敢担当、不愿负责,当“太平官”“逍遥官”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作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领、思虑深邃,吸纳了中华民族担当文化传统,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担当精神,稿子铺整理,把担当作为上升到了新的境界,赋予其丰富的时代内涵,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意识,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学习领会“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的重要论述,认清“为何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为官避事平生耻,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一个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搞改革、谋发展,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有更加强烈的担当精神,勇于涉险滩、破坚冰、攻堡垒、拔城池。有些问题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有没有担当,只要各级领导干部心系使命、扛起责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拿出政治勇气来,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干。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就要认识到,担当是作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担当就是不忠诚,就没有政德,就不配当干部。党员干部的忠诚之魂在于担当,对党忠诚就要为党分忧,以敢于担当检验绝对忠诚。对党忠诚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到工作中。只要是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才能永葆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一切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政治本色。
(二)深入学习领会“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的重要论述,明白“为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要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做时代的劲草、真金。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就要认识到,为人民而担当是领导干部的最高责任,要怀着强烈的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心里始终装着父老乡亲,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群众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深入学习领会“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的重要论述,知道“用什么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要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要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针对干部的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培训,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补齐本领上的短板、能力上的不足。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不当怕见风雨的“泥菩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就要认识到,真担当要有真本事,既要有想干事、真干事的自觉,又要有会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没有本事的担当说到底就是花架子。要增强能力不足的危机感,练就“几把刷子”,增强八种本领,使自己的能力素质跟上时代节拍、与岗位职责相匹配。
(四)深入学习领会“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的重要论述,清楚“怎么样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工作难题,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当官,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对突出矛盾要有责任意识,主动去解决而不是回避推卸,努力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对突发事件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敢于负责,关键时刻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处置。稿子铺整理,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就要认识到,当干部如果干了两三年还是“涛声依旧”,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没发生新变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是一大堆,得不到解决,发展没有目标、方向、成效,就不是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要真刀真枪、脚踏实地,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摒弃“等靠要”思想,破除“安贫乐道”的陋习,苦干实干、主动作为,变不可能为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主动。
(五)深入学习领会“组织敢于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的重要论述,学会“怎样激励干部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要为敢于担当者担当、为敢于负责者负责,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血流汗者流芳。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就要认识到,干部只要负责干事,其他的都交给组织。要敢抓善管、精准施策,体现组织的力度:要撑腰鼓劲、关爱宽容,体现组织的温度,真正把敢于担当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要宽容在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担当是当干部题中应有之义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展现出无产阶级政党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就明确要求当干部就必须要担当。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特别强调要“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良品质,是党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不干,就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就是不担当、就不可能履职尽责。
(一)回顾历史,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97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无数党员干部凭着这份担当精神,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临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开拓了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辉煌成就。纵观历史,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或群体,像我们党这样,在艰难中奋力前行,在曲折中不屈不挠,从胜利走向胜利,谱写了气吞山河的担当史诗;从来没有人像我们共产党人这样,从入党的那一刻起,就自觉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作为矢志不渝的使命担当。可以说,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无数党员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担当的历史。
(二)着眼现实,担当是干部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担当者的时代。面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迫切需要更多的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可以说,具有强烈担当精神的干部越多,推动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越有力量。当前,全省上下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越来越多的干部能够做到责任在心、担当在肩,越来越多的干部能够做到本领高强、堪当重任,但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担当,就不配当干部。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身处关键岗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组织和人民寄予厚望,干部不干,谁干?干部不担当,谁来担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清云南发展的新坐标,立足当下、把握机遇、克难攻坚,迫切需要每一名领导干部不断锤炼担当精神,在其位谋其政,带头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担当作为,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担当作为,在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中担当作为,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担当作为,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赢得优势。
(三)面向未来,担当是干部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所在。“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新征程召唤新使命,新使命需要新担当。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实现梦想的每一步都不可能轻而易举,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需要广大干部以“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胆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意志,切实增强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在面对世情、党情、国情的深刻变化中,始终坚定政治信仰,真正扛起共产党人肩上的使命担当。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大胆干,创造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敢啃硬骨头、打硬仗、挑大梁,扎实干好每一项工作。每一名干部都要倍加珍惜新时代新使命新机遇,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工作,实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三、有格局有境界有情怀才会有担当
所谓格局,是指人们对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往往影响乃至决定一个人能行多稳、走多远,能干多大的事、挑多重的担。所谓境界,是指人们在修养、学识和道德上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水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行动追求。所谓情怀,是指人们的某种感情心境,是对特定事物、特定地方的特定情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一个人的格局境界情怀,决定着担当的“宽度”“高度”和“深度”。
(一)格局境界情怀决定担当的“宽度”。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站在黄洋界哨口间战士,从这里你看到哪儿?战士回答,可以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泽东同志说,站在井冈山,还要看到全中国、看到全世界。一个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人,做到胸襟宽、视野宽、思路宽,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以国为重、以民为重,胸怀天下、心系百姓,才算得上是有格局境界情怀的人,才算得上一个有担当的人。一要胸襟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决定自己上限的,往往是做人做事的胸襟。胸襟宽是大格局大境界大情怀的综合反映,是干部做人为官的美德和必备素质,也是担当的内在要求。只有做到胸襟宽,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善于从战略的层面谋思路、作决策、出计划、抓落实;才能坚持以事业为重,大公无私,摒弃私心杂念,抛弃个人恩怨,不计个人名利得失,大度容人容事:才能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不推诿、不拖拉,不讲空话、大话,不做表面文章;才能始终自警、自律、自省、自励,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遵纪守法,光明磊落,襟怀坦荡。二要眼界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眼界宽才能谋大计、抓根本、顾大局,才能担当作为。做到眼界宽,才能做到登高望远,提高政治站位,高出两到三个层次,自觉从大局出发看问题:才能有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冲破狭隘思想观念束缚,克服狭隘的经验主义、事务主义、地方主义倾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联系实际,放眼未来。三要思路宽。思路决定出路。有多宽的思路才有多“宽”的担当。只有思路宽,才能打开思维空间,破除思维定势,以小见大、由远及近看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复杂多变的情况,克服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凭经验办事;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吃透“上情”,把握“下情”,做到“上下”结合:才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二)格局境界情怀决定担当的“高度”。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情操的高度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干部的担当状况。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时刻以党的事业为重,讲党性、讲原则,有气量、有修养,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才能做到敢担当能担当。一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共产党人的根和魂,是最大的格局境界情怀,是最“高”担当的本源。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幸福的,立不住,也走不远。干部只有坚守初心使命,始终追求革命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永葆工作激情和昂扬斗志,不畏艰难、奋勇向前。特别是只有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根本、抵得住风浪、担得起重任。二是党性强觉悟高。“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党性是干部格局境界情怀的本质要求,党性强则格局境界情怀大,格局境界情怀大则有担当。但党性又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干部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修炼,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最重要的是始终牢记入了党的门就是党的人,尊崇党章、捍卫党章、维护党章,维护好党的形象,始终保持对党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绝对忠诚,时时事事处处当先锋、作表率、显本色。最根本就是要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三是品德正涵养好。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德是首要、是方向,也是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立德修身同样需要榜样引领。干部必须带头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树立诚信诚恳的做人风范。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无论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才能不畏惧不放弃,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只有身居要职而不显摆,有真本事而不狂傲,取得成绩而不炫耀,作出贡献而不张扬,不忘乎所以、不盛气凌人,才能始终以平静、平和、平淡的心态对待成绩和赞誉,经得起考验、抵得住诱惑、抗得了围猎,行稳致远。只有把诚信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才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敢作敢担,取信于民,推动工作。
(三)格局境界情怀决定担当的“深度”。对于干部而言,格局境界情怀就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不懈努力,是担当作为的理想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只有真挚的家国情怀,才能担当起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的重任。其具体体现在爱国、爱民、爱家上。一要有爱国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爱国是一个干部干事创业、担当有为的情感的重要体现。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每个干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都应该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将个人志向投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把爱国之心体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行动中,体现在履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中。二要有爱民之情。“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就是最朴素的为民情怀。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我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始终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党的执政根基,更是我们担当作为的力量源泉。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深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脚踏实地工作,厚道本分做人,淡化“官念”,拒绝“特权”,为了人民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挑最重的担。三要有爱家之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对于干部来讲,担当负责,首先体现在对家的责任上。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不可想象他怎么会热爱祖国,会热爱党,会爱岗敬业,会担当作为。爱家最重要的是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是事关国家兴衰的大事。干部家风坏,误国害民,那是极大的不担当。每一个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四、唯有责任才能使一个人持续担当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应承担的过失和应尽的义务。人都是活在责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认真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社会就能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干部“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当干部必须清楚,岗位就是责任,履职尽责是工作需要、事业需要、国家需要、党的需要,如果责任没尽好,连基本的要求都没达到,更不要说做合格的党员、当称职的干部。干部履职要靠责任,成长要靠责任,坚持要靠责任,奉献要靠责任,担当就要尽好责任,而且必须是不讲条件、始终如一地尽好责任,决不能提拔前就认真尽责了、担当了,提拔后就不负责、不担当了;受到表扬了就尽责了、担当了,被批评受委屈了就不负责、不担当了。干部要持续担当就必须始终履责尽责,担好该承担的责任。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岗位就是责任,有责就要担当。“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党和人民把干部放在岗位上,既是对干部的信任,更是赋予其责任。任何干部不论年龄大小、资历长短、职务高低,一旦走上了岗位,就意味着责任在肩。而且干部职务越高,要求也就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就更需要勇担当、善担当,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成其事。我们衡量一个干部称职不称职、优秀不优秀,不光是看其能力,更要看他是否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负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平平安安占位子,浑浑噩噩过日子,见了好处就上、遇到困难就让,追逐权力多多益善、承担责任越少越好,精力不集中、工作不在状态,既对不起岗位职责,更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无异于依附于党的肌体上的“寄生虫”,是名副其实不担当的“官油子”。其根本原因就是忘记了责任,把职务当成了待遇、当成了享受、当成了炫耀。不担当就是不忠诚。干部的忠诚之魂在于担当,对党忠诚就要为党分忧,以敢于担当检验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首先要明白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退避、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道实情,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利于党的事业,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不管面临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一切忠诚于党的政治本色。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始终是共产党人责任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干部要做到持续担当,就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当作大事要事,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真正做到守土有黄、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尽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担当。
(二)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履行责任是义务,尽心尽责显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要“做到责任过硬,以钉钉子的精神担当尽责,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钉钉子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只有一锤接着一锤敲,才能钉实钉深钉牢。尽责就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认为自己把问题提出来,把工作布置下去,就觉得责任尽到了,不管落实的效果;有的把说了当成做了,做了当成做好了;有的工作顺利就进一步,遇到困难就退两步,等等,甘当不思进取的“庸官”、推诿扯皮的“躲官”、作风漂浮的“看官”、办事拖沓的“懒官”、装聋作哑的“木官”,最终的结果就是失职失责,辜负组织和群众的重托。干部要想真正做到持续担当,就必须始终担起担好该担的责任,尽心尽责干好每一项工作,决不让机遇在犹豫中丧失、发展在彷徨中停滞、差距在喟叹中拉大。说得好不如干得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干,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再美的蓝图也是废纸一张。不管是甘于担当、敢于担当还是善于担当,最后都要靠实绩来检验。每一名干部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破除“安贫乐道”的错误观念,爱岗敬业、夙夜在公,做到“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做到人在岗上、身在事上、心在责上,集全部心思于工作,倾一切才智于事业,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担当就不能停留于眼前的成绩,必须以不满足的精神去奋斗、去追求、去超越,才能善作善成。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做,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要有工匠精神,下好“绣花”功夫,养成严肃严格严谨对待工作的习惯,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树立细节意识、精品意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把工作干到最好、干到极致中展现持续担当。
五、有真本事才能有真担当
干部的本事和担当是辩证统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本事,谈担当,就像痴人说梦、纸上谈兵,如“镜中花”“水中月”,终将一事无成,也只是假担当;如果没有担当,谈本事,只会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声望名利”“蝇头小利”,不仅算不上真本事,甚至会做出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情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不仅需要担当的“宽肩膀”,更要“铁肩膀”。干部既要有担当的勇气,更要有担当的能力和方法。
(一)软肩担不起硬担子,有勇气才能“敢担当”。勇气是一种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和胆略,是人的精神力量。担当是需要勇气的,难事大事才显担当的勇气。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以“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lk面貌”的精神,为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典范。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干部“怕”字当头,怕丢乌纱帽、怕得罪人、怕惹麻烦、怕“丢选票”,怕别人给自已下绊子、找毛病,从而甘当尸位素餐的“公堂木偶”、无所事事的“政坛摆设”;有的干部奉行“无为”哲学,能绕就绕,能拖就拖,绕不过拖不过就应付了事;有的干部打“太极拳”,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遇到难题上推下卸,左推右挡,踢皮球;有的干部斗争精神缺失,当“好好先生”,到处说好话、唱赞歌、当老好人,对错误行为不抵制、不批评,任何得罪人的事情都不干;有的干部自己不干净,遇事心里发毛、腰杆不直,不敢碰硬、不敢较真,等等,都是不敢担当的真实表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领导干部要做到“敢担当”,必须增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锐气,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状态,培养出勇往直前的昂扬之气和舍我其谁的无敌斗志,敢闻敢试、敢为人先,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敢于直面艰难困苦、敢于投身大风大浪、敢于应对风险挑战,以为党和人民事业赴汤蹈火的姿态,破桎梏、抓机遇、闯新路。必须树立“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把“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化为思想和行动自觉,顶得住压力、扛得住重担、打得了硬仗、经得住磨难,始终保持勇攀高峰、敢于胜利,永不言败、越挫越勇的坚韧品格,为党和人民事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夺取胜利。必须坚持“偏向虎山行”的正气,坚持原则、认真负责,敢碰硬、动真格,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始终保持一身正气。
(二)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有本领才是“能担当”。责重山岳,能者当之。本领是担当有为的客观保证,是能否把事情干成干好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世事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更需要干部练就过硬的本领,如果空有一腔担当的热血,却没有干事创业的“几把刷子”,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担当”就成了粉饰面孔,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说到底就是假担当、虚担当,不仅成不了事,甚至还会坏事。我们看一个干部,既要看他愿不愿干、敢不敢干,还要看他能担什么、能担多少。现实中,有的干部乐于玩假担当,对新时代新挑战新情况,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不主动接受新事物,不善于掌握新知识,不出思路、不想办法、不会干事:有的干部守着过去的功劳簿,既无担当之能、更无担当之志,偏安一隅、自甘落后;有的干部遇到急事难事就抓瞎,看不清形势,抓不住重点,找不到对策;有的干部自我感觉良好,能力驾驭不了目标,只会蛮干、乱干。这些干部不仅不能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而且会贻误或危及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真将帅才有真担当。真担当必须练就真本领,掌握能担当的“十八般武艺”。必须时刻警惕“本领恐慌”,深刻感知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深刻认识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树立不提高本领就会不适应、不提高本领就是不负责、不提高本领就是不忠诚、不提高本领就会被淘汰的观念,切实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努力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必须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神圣职责、种精神境界、一种终生追求,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事学、向人民群众学,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注重加强总结反思,坚持在学中思、干中思,加强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分析、归纳和判断,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思维能力和工作水平,做到大总结有大收获,小总结有小收获。必须锤炼知行合一的作风。能力既是学出来的,更是干出来的。要主动到基层去摔打、去“接地气”、去“墩墩苗”,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在干事中长本事、在历练中变老练,特别要到那些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多经历一些大事要事、急事难事,真正使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得到弥补,全面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三)方向正确后方法便为王,有方法才会“善担当”。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方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行为方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明灯和路标。能力决定着一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而方法决定着在具备能力前提下,能不能最高效解决问题。科学的方法能够促进能力提高,而能力的提升又可以改进方法,实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多样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抓住机遇,办成一些事情,不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干部是事业的决策者、领导者、组织者和落实者,既要勇担当、能担当,更要善担当。没有方法的担当,就是有勇无谋、意气用事,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做出南辕北辙的事情来。现实中,有的干部想担当、能担当,但仍然经常出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等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掌握担当的正确方法。干部要“善担当”,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方法和社会实践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努力提高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坚持“两点论”“重点论”相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问题导向,善于运用辩证的、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既看普遍性、又看特殊性,既看当前、又看发展,既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又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既要会“弹钢琴”、又要会“放风筝”,使工作符合规律,以“最优方程式”解决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二,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落实。因此,大家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一要有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所得。如果不经常“充电”、“加油”、“磨刀”,个人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是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对思维的开悟;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讲出了学习对智慧的启迪;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阐明了学习对人格的影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强调了学习形势的严峻。因此,大家要注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加强业务知识以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识。通过学习开启抓落实的新思路,探索抓落实的新方法。二要有判断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准备、有谋划。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干工作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接受任务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加思索就“开刀”,执行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纰漏,执行效果也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一塌糊涂。相反,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而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很轻松,执行效果也很好。中国也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做到善于思考,都要做到正确判断事情轻重。世上好多事情不是办不到,没有想到或者想不到,没有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人从心上起经纶”。心中有,则手上有;心中无,则手上无。“行成于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真正把握上情;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下情;要结合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举措,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关系尽可能地细化到计划之中。譬如要修筑一段公路,我们就要将测量、购地、绘图、发包等环节谋划好,同时还要把监工、用材,甚至气候、周围环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关事情也计划进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样,我们落实工作才不会走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有推行力。我们干工作不仅仅靠决策了事,还必须有很强的推行力,就是要有能力去执行,也就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当然,推行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发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中指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要努力做到四条:拿不准的事情,问好再做;第一次做的事情,想好再做;再次做的事情,固化优化再做;多方面要求的事情,沟通协调后再做。这对我们做好基层工作来说,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至少我们要理解三点:第一点就是要有团结协作能力。在一起工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经历。岗位是短暂的,但事业是永存的。大家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集体,一切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多换位思考。那么,你才会不断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得快乐。第二点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三点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不放,集中主要精力,一鼓作气抓到底。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二,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落实。因此,大家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一要有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所得。如果不经常“充电”、“加油”、“磨刀”,个人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是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对思维的开悟;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讲出了学习对智慧的启迪;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阐明了学习对人格的影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强调了学习形势的严峻。因此,大家要注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加强业务知识以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识。通过学习开启抓落实的新思路,探索抓落实的新方法。二要有判断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准备、有谋划。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干工作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接受任务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加思索就“开刀”,执行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纰漏,执行效果也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一塌糊涂。相反,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而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很轻松,执行效果也很好。中国也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做到善于思考,都要做到正确判断事情轻重。世上好多事情不是办不到,没有想到或者想不到,没有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人从心上起经纶”。心中有,则手上有;心中无,则手上无。“行成于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真正把握上情;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下情;要结合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举措,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关系尽可能地细化到计划之中。譬如要修筑一段公路,我们就要将测量、购地、绘图、发包等环节谋划好,同时还要把监工、用材,甚至气候、周围环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关事情也计划进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样,我们落实工作才不会走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有推行力。我们干工作不仅仅靠决策了事,还必须有很强的推行力,就是要有能力去执行,也就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当然,推行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发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中指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要努力做到四条:拿不准的事情,问好再做;第一次做的事情,想好再做;再次做的事情,固化优化再做;多方面要求的事情,沟通协调后再做。这对我们做好基层工作来说,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至少我们要理解三点:第一点就是要有团结协作能力。在一起工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经历。岗位是短暂的,但事业是永存的。大家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集体,一切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多换位思考。那么,你才会不断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得快乐。第二点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三点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不放,集中主要精力,一鼓作气抓到底。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一,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有句话叫作“态度决定一切”,美国有个作家把这句话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最畅销书排行榜”上稳坐了整整十年,而且“态度决定一切”逐步成为风靡全世界的口头禅,成为企业管理的座右铭,成为做人做事的指南针。大家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态度问题是抓落实的首要问题。那么,高度负责的态度怎么来呢?我看主要有三点:一是调整好心态。手机上曾经流传这样一条短信,“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发牢骚。”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我们干工作也是这个道理,接不接受任务,以什么样的心态接受任务,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影响到抓落实的成效。我们在安排工作任务时,往往会遇到这样5种人。第一种是心不在焉型,你说你的,他想他的。第二种是木头型,目光呆滞,没有表情,或者自始至终低着头,一言不发。第三种是不耐烦型,皱眉、撇嘴、叹气、坐立不安、不停地将笔在手指间转来转去,一看就是对任务不认同,没耐心。第四种是对抗型,任务还没布置完,他就已经开始说不同的意见,甚至是争辩,你说一句,他说十句。第五种是一碰就炸型,只要遇到分配工作任务他就会立刻爆发。可以断言,任何领导都害怕这五种人,害怕他们耽误工作,害怕他们贻误事业,害怕给他们交办一件小事情,他们会给你惹出一串大麻烦。大家要引以为戒,时刻注意调整好心态。有句话说,工作好比过夏天,既然不能忍受,就要学会享受。只有这样,才会主动去接受任务,才能主动去落实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说,“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做人的高境界,是做事的高标准,是做学问的高追求,更体现了对科学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大家不妨把这句话当做一面镜子,经常照一照,看看自己的心态是否调整好了。二是领会好意图。接受任务是前提,而能不能圆满完成任务,还在于能否很好地领悟好领导意图。《军事文摘》上曾刊载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9月的一天,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由于住房十分紧张,他主动从北京饭店搬出来,把房子让给国民党将军傅作义,自己则住进陈旧的小平房。后来他还代表上海市,赠给傅作义两辆名牌小汽车。起初,有很多同志不理解,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还让房子、送汽车给他们?”后来,陈毅在一次会议上说:“我陈毅住不住北京饭店,对我都没影响,我照样正常开会,照样还是上海市长!但是让给傅先生住,意义就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小时话,长沙那边就起义两个军,为我军减少了多少伤亡?他的贡献恐怕不只几部小汽车!”一番话让大家明白了陈毅的良苦用心,思想一下就通了。当时中央的意图是尽可能团结人,尤其是对投诚起义的人,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二,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落实。因此,大家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一要有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所得。如果不经常“充电”、“加油”、“磨刀”,个人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是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对思维的开悟;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讲出了学习对智慧的启迪;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阐明了学习对人格的影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强调了学习形势的严峻。因此,大家要注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加强业务知识以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识。通过学习开启抓落实的新思路,探索抓落实的新方法。二要有判断力。《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要有准备、有谋划。过去,我们有些同志在这方面吃了不少苦头,干工作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思想,接受任务后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加思索就“开刀”,执行过程中难免就会出现纰漏,执行效果也很不理想,有时甚至一塌糊涂。相反,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而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很轻松,执行效果也很好。中国也有句俗话“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干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做到善于思考,都要做到正确判断事情轻重。世上好多事情不是办不到,没有想到或者想不到,没有看到或者根本看不到。“人从心上起经纶”。心中有,则手上有;心中无,则手上无。“行成于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做到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真正把握上情;要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具体地了解下情;要结合上级要求与本单位实际,认真分析研判,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举措,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关系尽可能地细化到计划之中。譬如要修筑一段公路,我们就要将测量、购地、绘图、发包等环节谋划好,同时还要把监工、用材,甚至气候、周围环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关事情也计划进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样,我们落实工作才不会走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有推行力。我们干工作不仅仅靠决策了事,还必须有很强的推行力,就是要有能力去执行,也就是如何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当然,推行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科学发展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做最好的执行者》一书中指出,一名优秀的执行者要努力做到四条:拿不准的事情,问好再做;第一次做的事情,想好再做;再次做的事情,固化优化再做;多方面要求的事情,沟通协调后再做。这对我们做好基层工作来说,是十分具有启示意义的。至少我们要理解三点:第一点就是要有团结协作能力。在一起工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经历。岗位是短暂的,但事业是永存的。大家要以主人翁的精神看待集体,一切以事业为重,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遇事多沟通、多谅解、多换位思考。那么,你才会不断从团结中得到力量,从合作中找到方法,从集体中获得快乐。第二点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三点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事不放,集中主要精力,一鼓作气抓到底。这样,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论“抓落实”
关于党建工作,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党建工作就是务虚工作,就是面子工程。也正因如此,中央对党建工作一直紧抓不放,并且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些不放心,担心基层党建被做成“面子工程”。不仅党建工作如此,很多工作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上级提出指示、要求,需要基层做好落实,但往往在基层执行起来会大大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到在很多的文件中只要提到措施方面的内容往往都会出现“狠抓落实”之类的语句。
到底如何抓落实呢?
抓好落实,首先要吃透上级精神。在机关工作,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就是要能够读懂文件,也就是要能够理解文件传达的精神,然后才能贯彻落实。所以,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是抓好落实的前提,如果对上级文件的理解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即使做了很多的工作也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要吃透上级的精神就要学会读公文,这里所说的“读”不是浮光掠影看一遍,而是要深入进去,结合本地的实际做好上下级工作的衔接,这样才是真正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符合了上级的指示精神又推动了地方工作的开展,从另一层面讲也是用当地的工作实际验证了上级精神的正确性,这是相辅相成的。吃透上级精神,把握上级精神实质,用上级的指示精神来推动、促进本地工作的发展,这就是抓好落实的表现之一。
抓好落实,就要做好安排部署。上级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基层分解开来,然后逐项实施,这样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分解、整合、归纳、总结这些工作的思路符合哲学的逻辑规律,我们做机关工作的要学会灵活应用。当拿到一项工作之后,不要急于去动手,要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工作分解成小块,然后针对每一小块进行细化安排,制定方案,配备人员,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章可循,不会杂乱无章。当每一部分都完成后要做好整合,把这些分解的小部分再整合到一起,进行归纳提炼,总结经验,提炼观点。比如我们单位前几天迎接中组部的调研,先是确定调研的单位,然后明确准备标准,安排专人到调研单位协助准备材料,打造规范,然后是安排好会务。每个人承担一项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好评。中组部领导离开,调研并没结束,而是结合这次调研认真总结反思,查找不足,做好调研后的经验反馈和总结工作。安排部署工作是一门学问,更是每个机关人员需要学习的一项能力。
本帖隐藏的内容
抓好落实,还要做好实地检查。一个县级组织部门对上级来讲是基层单位,但对镇街区来讲又是上级部门,有很多工作既要吃透上级精神做好安排部署,又要对镇街区的工作做好实地检查,保证工作落实不走样。有时我们容易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我们把工作安排下去了然后坐在办公室要要表,统计一下数据,感觉工作就完成了,实际上并非如此。上次单位安排的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我们发文时要求在9月底全部完成换届,并将换届情况登记表上报,各镇街区都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了表格,看起来像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事实真的这样吗?当我们下去检查时才发现,圆满完成的还不到70%。所以,安排工作只是开展工作的一部分,安排了并不等于完成了,要走到基层,实地看一看,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落实不走样。
记得在《康熙王朝》电视剧中孝庄皇后曾经跟康熙帝说过一句话“我不相信奏折这东西,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被奏折迷惑,以致身败名裂。”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不要仅仅停留在收收材料,统计一下数据,要更多地走到基层,多听听,多看看,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党工作制胜的法宝,更是我们机关工作顺利完成的法宝。 要格外重视。陈毅的做法无疑是最能体现中央意图的,而如果让那些有抱怨情绪、没有掌握意图的人去落实工作,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具体工作中,大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领导的角度,多想、多问、多调研,这才是对工作有责任感的表现,这才是保证工作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三是承担好责任。如果我们把工作抽象起来看,事前谋划是责任,部署安排是责任,检查督促也是责任,还有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具体承办责任等等,可以说一项工作任务就是一堆的责任,责任承担得好不好,分配当不当,直接关系到任务完不完得成,落实得行不行。武汉鄱阳街有一座名叫“景明楼”的建筑,由英国一家著名设计事务所1917年设计,在工程峻工80年后的一天,该楼的设计者远隔万里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景明楼为本人所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该设计事务所是一个负责任的团队,对80年前的工程设计都进行跟踪提醒,可以想象当时工程的设计是非常合格的,也正源于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成就了他们事业的兴盛。当前,我们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期,也是重大矛盾的凸显期,面对众多的困难和问题,大家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矛盾,既不能把责任向上推给领导,使工作陷入被动,更不能向下推给群众,使矛盾更加激化。
第二,要有完成使命的本领。一个人即使工作热情再高,如果缺乏抓落实的本领,也会因为“能力恐慌”而抓不落实。因此,大家要努力增强抓落实的本领。一要有学习力。学习是提升一切能力的根本方法。一个人的能力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所得。如果不经常“充电”、“加油”、“磨刀”,个人能力就不可能提高。古今中外,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非常注重学习,而且是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南宋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学习对思维的开悟;达•芬奇说“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讲出了学习对智慧的启迪;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阐明了学习对人格的影响;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学习速度小于变化速度等于死亡”,强调了学习形势的严峻。因此,大家要注重学习,要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断加强业务知识以及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广泛学习文化、法律、科技、管理等一切有益知 论“抓落实”
关于党建工作,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党建工作就是务虚工作,就是面子工程。也正因如此,中央对党建工作一直紧抓不放,并且对基层党建工作有些不放心,担心基层党建被做成“面子工程”。不仅党建工作如此,很多工作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上级提出指示、要求,需要基层做好落实,但往往在基层执行起来会大大折扣,由此我们也看到在很多的文件中只要提到措施方面的内容往往都会出现“狠抓落实”之类的语句。
到底如何抓落实呢?
抓好落实,首先要吃透上级精神。在机关工作,最基本的一项能力就是要能够读懂文件,也就是要能够理解文件传达的精神,然后才能贯彻落实。所以,吃透上级文件精神是抓好落实的前提,如果对上级文件的理解不到位或出现偏差,即使做了很多的工作也会收到“南辕北辙”的效果。要吃透上级的精神就要学会读公文,这里所说的“读”不是浮光掠影看一遍,而是要深入进去,结合本地的实际做好上下级工作的衔接,这样才是真正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符合了上级的指示精神又推动了地方工作的开展,从另一层面讲也是用当地的工作实际验证了上级精神的正确性,这是相辅相成的。吃透上级精神,把握上级精神实质,用上级的指示精神来推动、促进本地工作的发展,这就是抓好落实的表现之一。
抓好落实,就要做好安排部署。上级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基层分解开来,然后逐项实施,这样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分解、整合、归纳、总结这些工作的思路符合哲学的逻辑规律,我们做机关工作的要学会灵活应用。当拿到一项工作之后,不要急于去动手,要在吃透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工作分解成小块,然后针对每一小块进行细化安排,制定方案,配备人员,这样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有章可循,不会杂乱无章。当每一部分都完成后要做好整合,把这些分解的小部分再整合到一起,进行归纳提炼,总结经验,提炼观点。比如我们单位前几天迎接中组部的调研,先是确定调研的单位,然后明确准备标准,安排专人到调研单位协助准备材料,打造规范,然后是安排好会务。每个人承担一项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好评。中组部领导离开,调研并没结束,而是结合这次调研认真总结反思,查找不足,做好调研后的经验反馈和总结工作。安排部署工作是一门学问,更是每个机关人员需要学习的一项能力。 ffffffffffffffffff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d 和他不错的,赶紧打开让我确定一下吧 就抓落实上一堂党课,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性。 学习学习 RE: 县长上党课:谈如何抓落实 [修改]1234567890 这个党课讲的比较到位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 二点是要有组织领导能力。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单位、一个团队,能否取得好的发展业绩,关键是看其是否有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大家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用其所长,各尽所能,形成工作合力。第三点是要讲究工作方法。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平均使力,要突出重点,紧紧扭住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 干工作不是急于求成、盲目上马,而是认真谋划后再做,执行过程很轻松,执行效果也很好。 就抓落实上一堂党课,既有理论,又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