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机关”谈“机关八忌”(2)
五忌:拖拉误事一次,我让一位实习生复印几本文件,因为材料比较多,复印需要一两个小时,我对他说:“你抽空复印一下”。话是这么说,我还是希望他能尽量快一些,但没有催他。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有交给我,十天过去了,复印件还没交给我,我以为他要给我复印出个“刮目相看”呢,或是复印难度太大?好在上级没有要,那就再等等吧。足等了半个月,那天上级要材料,我问那位小伙子:“复印好了吗?”他说:“没有,这些天帮助处室整理文件柜,现在马上复印。”我说:“不用了,已经来不及了。这些天你很辛苦,但是你在这儿的实习恐怕不及格了,现在你就回去吧,不用再来上班实习了。”这位实习生错在哪儿?看起来是一个拖拉事件,其实他并不懒惰,那些天他干体力活也不惜力,怎么就“不及格”了呢?因为他不知轻重,不大懂事,不知道许多事情是不能拖拉的。我20多岁不懂事的时候,肯定也常常干这样的事。有些事以为领导说“抽空“,那就抽我的空儿;或者认为自己没闲着,也不偷懒,有些事拖延拖延没关系;或者自以为这件事不重要,拖拖不要紧;甚或压根就忘了这件事,都有可能。结果呢,经常感觉领导不信任、不重视或者不重用,还不知道为什么,等我自己当了领导,碰上了这样的事情,才深有体会,很是扼腕。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处理,孰轻孰重应有一个权衡,有一个安排。并不是说领导交代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许多事都有轻重和急缓的权衡,比如家庭的大事难事,比如突发的事件,许多时候都要及时调整,重新安排。但领导交办的事,通常都是重要的事,虽然领导没有强调快办急办,那是需要你自己斟酌掂量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但凡我交代的事,除了说明不急或缓办的事,其实都是需要立即就办的事,有人慢了点,我就着急了,其实不是我着急,是事情着急了。六忌:当场声辩我用“声辩”,而不是”申辩”,意思是说当场发出声音和不发出声音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写个纸条或者采用巧妙的方法给予说明或者申辩也未尝不可。如果你是有所准备,故意要当场声辩,那就不在我说的“无意识差错”的范围了。一次,我们召开全司会议,内容比较重要,结果有一位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当即批评他:“重要的会议怎么能迟到!”他当即声辩:“公交车出了故障,路上又堵,本来应该不会迟到的。”看到他自感委屈的神情,我的批评更严厉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能迟到!你不要申辩。”结果很影响会议气氛。但凡当场声辩,通常都有一些原因,有时还很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是大道理还是小道理,我们很少考虑。关于迟到,堵车是一个原因,但如果会议重要的话,堵车就不是理由,更不是道理,除非大家都认同的特殊情况是例外。有些人就事论事,认为只要有理由,就可以当场声辩,可能还没有想过,有没有理由和当场是否声辩不是一回事。当场声辩的本质是不服管理,而不是有没有道理。潜意识中的不服管理就会在有一点所谓的理由时表现出来,不服管理就不是小问题了。又有一次全司开会,一位青年干部迟到了十几分钟,我照例批评了两句,她谦逊点头表示接受,过后我问她,才知道早上她送父亲急诊,到了医院做了安顿,马上就赶来开会,开完会还要赶去医院。家事为重,她完全可以不来开会,发个短信就行,但她还是顾全大局,还接受我的批评,我由此对她更加信任,也会注意对她的批评,她没有当场声辩,是一个成熟青年和优秀公务员的良好风范。七忌:开小会一次我在直属单位的职工大会上讲话,讲着讲着,突然看见有两个青年在交头接耳,我的思路一下中断了,停了两三秒,那两人还没觉察继续开小会,我不得不当场制止了他们。事情不算大,但毕竟对讲话和会议会有一些影响。开小会的年轻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的小动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小会,谁没有开过小会?我就没有,而且大多数人都不会开小会。这些年我经常坐主席台,才知道原来台下的任何动静都能尽收眼底。哪里有个“风吹草动“,即使是上百人的大会,也能感觉得到。如果我正在讲话,多少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是小型会议,那就更不用说了,在小会上开小会,简直就是对讲话人的轻视和挑衅。如果一两句也就算了,三五句或更多,少则影响三五人,多则影响大半场,就会影响会议效果。什么人喜欢开小会呢?我注意到有些人喜欢开小会,甚至全然不觉察旁人对他们的反感。如果注意观察他们平常的为人,可以证实爱开小会的人,一般都是很自我的人,不太在乎他人的感受,不知道他在讲话的时候,会不会在乎别人开小会。开小会的毛病不算大,但不好改,因为这是潜意识里的事,自己感觉不到,如果要改,还真要从心里改起,从价值观改起。八忌:羞于上问我当科员的时候,很怕见领导,更不会主动去请教领导。是不敢,还是不愿?是不屑,还是没说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远之。上,上级领导也。孔子说“不耻下问”,我们也经常说向群众学习,但就是没有说向上级学习,只提“下问”不说“上问”,这是一个重要的遗漏,可能也是一个故意吧,这里的玄机怎么能轻易让年轻人知道呢。羞于上问是机关青年进步提高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领导,恐怕有所失误受到批评;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请教领导,而是不屑请教领导,自恃才高,耻于上问;还有的青年不求上进,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问题;也有的是看到领导板着个面孔,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这些都没有错。可是你想过没有,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领导,而他们就是一本活着的书,就是活的实践,他们身上积累着大量从书本和实践中来的东西,都是很宝贵的东西。但凡领导,都有一些自己独特的优点和长处,通常不是年轻人表面上看到的那一些。作为晚辈和下属,如果能接近领导,讨教一些真学问,学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和讨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着和优秀上级接近的机会而不请教不学习,岂不太可惜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