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格子边上(文秘札记)
写材料也称之为“爬格子”,这些话就算是写在“格子”边上的话吧。 ——题记曾经沧海难为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读着元稹这首诗,觉得怎么就象说咱写材料的人呢?是啊,经历过秘海的波澜壮阔,陶醉过文字材料的云雨梦幻、煎熬愁苦,别处的风景也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在格子上码字,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连自己写的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了,这也许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这无休止的材料吧。
抓住关键 有个笑话说:女浴室起火,里面人乱作一团,赤裸身体往外跑,只见大街上白花花一大群,一老者大喊“快捂住”,众裸女突然醒悟,但身上要紧部位有三处,手忙脚乱捂不过来,不知所措。这时老者又大喊:“捂脸就行,下面都一样!”
此事对写材料有重要启示,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写材料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作文如此,做事亦如是。
先生 先生是一种尊称。但有时候所谓先生, 实际上就是比我们先出生而已。
想象 文学作品需要想象,其实写材料也需要想象,只是文秘工作者要把自己想象成用材料的人。当起草一个领导讲话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坐在主席台上的样子,想象下边听众的反映;当起草一个工作汇报的时候,就想象自己就是坐在上级对面的领导,想象着自己的汇报上级领导是点头还是蹙眉,想象着,想象着,就知道自己该怎样下笔了。有时候,写材料的灵感也是这么出现的。
自己心里最清楚 有人说材料最终的“审判者”是领导,其实一个材料好不好、成不成,并不仅仅是领导说了算。一般而言,当自己写完最后一句话时,心里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材料的命运,自己通不过、肯定通不过,自己较满意,基本上领导也就满意了。
笔杆子的自信 过分自信和过分自谦都是虚妄的,不是自欺就是欺人。但真正的笔杆子基本上都是由充满自信变得不能自信,尤其面对“再写新一点、写深一点、写实一点”的要求,他实在是没办法总是自信。
群众和领导 领导声称一切为了群众,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群众认为一切依靠领导,说领导就是英明。 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因此而变得异常难处起来。
感慨万端 下地市讲课,忽然发现,基本所有的笔杆子都非常谦恭和实在。每每看着他们的样子,就想起自己的形象,想着自己还在和他们探讨材料的写法,不禁感慨万端。
三年 一个真正被承认和欣赏的笔杆子,基本上就是三年的开花结果期。三年的水平基本已经定型,因为三年时间,该说的话基本已经说尽,所有的措施基本已经用足。三年以后基本上就是重复、翻新,或者等待。
笔杆子不会发明 笔杆子们不会发明道理,只是设法让道理更清晰一些,透彻一些,更让人信服一些; 笔杆子们也不会发明想法,他只是会想办法让领导的想法再完善一些、深化一些、强化一些。
站位 有时候,材料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仅仅取决于你站位的高低。
简练 契诃夫说,简练是才能的姊妹。 其实所谓简练,并不是减少多少字、词、句、段,而是把这些东西用得恰当和准确,因为越简练才能越集中,越简练才能越准确。 并不是掌握的东西越少就能写的越短,而是掌握的越多、越详细,才能简练。因为掌握的越多、越详细,才能更好地选择和取舍。
论证材料 按照辩证法的原则,所有单个的事实都可以作为正反两方面的例证。
技巧 技巧是有的。笔杆子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但真正优秀的笔杆子绝不能被技巧所掌握。
龙腾虎跃 想起龙腾虎跃这个成语,忽然觉得,如果领导是龙,笔杆子就应该会生云生雾;如果领导是虎,笔杆子的笔下就应该虎虎生风。
笔杆子的“两个凡是” 凡是领导赞成的,笔杆子必须坚决支持;凡是领导反对的,笔杆子必须坚决反对!所以笔杆子要牢固树立领导立场和领导观点,一切以领导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材料成败的标准。 只有更好地服务领导,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脱口而出 再好的文本都没有领导脱口而出来得精彩!
主要矛盾 对于一个笔杆子而言,至少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其与领导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领导们日益增长的写实、写新、写深的材料需求,与笔杆子落后的材料供给之间的矛盾。
领导的高明 有时候,领导比笔杆子高明的一大表现,就是你反复修改了多次的材料,送到领导那里,领导打眼一看就能一下子找出一个错别字或发现掉了一个字。
材料是怎样写成的 材料其实都是这样写成的,第一遍写下自己想写的话,第二遍再添些自己没有写上的话,第三遍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话,第四遍才把材料精练成写第一遍时想写的那样。
打动人心 对工作充满热情,对事业充满激情,这是材料打动人心的不二法门。
写不出来不硬写 这是鲁迅说的,但用到写材料就不行了。写材料,那是写不出来也得写啊! 笔杆子这点事儿,最来不得半点虚妄,它才真正是靠实力说话,即便是套话空话大话,如果没点无中生有的本事能行么?
胡 �****的一段话 胡****在2011年7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这么一段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这一过程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读罢这句话,总是觉得这句话,无论从大处说,还是从小处说,也是对写材料的笔杆子们说的。 讲话要叫起劲 唱戏要叫起板来,赶车要叫起套来,打夯要叫起号来,给领导写的讲话就是要叫起劲来。
动笔之前的失败 大多数失败的文稿,往往失败在动笔之前,而不是动笔之后。
叶圣陶的回答 整天上班写材料,业余读读、看看、写写,妻子就嗔怪:成天写呀写,哪有那么多文章可写的?我咋就写不出来?听见妻子的话,就想起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其实,写文章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儿。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依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识字会书写,就能够写文章了。 不论什么人都能写文章。车间里的工人能写文章,田亩里的农人能写文章,铺子里的店员,码头上的装卸工,都能写文章: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 记载一件东西,叙述一件事情,发表一种意见,吐露一腔情感,都可以成为文章。把眼睛里看见的光景记下来,当然也成为文章。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是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而周密一点儿罢了。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的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是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 这些话不是我说的,是叶圣陶说的。大家就是大家,所有的问题在他那里都有看似普通、简单,但却平实、深刻的回答!
为了强调 其实讲话、材料中,所有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无不是为了这两个字:强调。如果起不到强调的作用,甚至有损于强调的内容,不如不要。
读的层次与写的层次 对于写材料而言,读的好赖决定你材料的好赖。换一句话说:阅读的层次决定着材料的层次;再换一句话说:阅读的境界达到哪种成色,材料就能写到哪种成色。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写材料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即提笔之前,往大处想、往高处想;小处着手,就是提起笔来,写具体、写仔细,字斟句酌,准确表达。
郑板桥的两副对联 一副是其书斋联,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领异二月花。意即用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许胜多许,应删繁就简,如三秋之树;要标新立异,自成一格。既是论画,更是论文。 另一幅对联曰: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鲁迅对此联极为赞赏,曾手书赠人。读读就不禁想起现在的一些评论文字来。
紧扣主题 打蛇先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写材料必须紧扣主题。主题是旗帜,主题是灵魂,主题就是纲。紧扣主题,一个是紧,一个扣,无关紧要、无关痛痒、似是而非的话就不能要。要选就要选择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要用就要运用最能体现主题的语言。紧扣主题,就能集中精力抓要害,就能重点突出更鲜明。
信息不只是汇报工作的工具 所谓工作信息,过去叫工作简报,现在叫信息。信息这个词起的真好。别以为信息就是汇报工作的,那是透漏、显示、呈现的信息啊,那是一种态度、一种导向、一种情报,每个人看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要明白信息是给谁看的,是干什么用的。反映的文字领导不关注、了解情况不全面、决策参考几乎没用处,这样的信息何用?。
优秀的笔杆子 一个优秀的笔杆子,必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唯有如此,材料才能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如此材料才能使听者如沐春风、读者如饮美酒,才能让人身心陶醉、流连忘返。
一诗千改始心安 一次,钱学森与身边一名专家谈起软件问题,他便让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名专家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老,钱老看后微微一笑说:“我给你念首诗吧。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钱老念完清代袁枚的诗后,对方脸红了,忙把文章拿回去修改。待修改后再送审时,钱老仔细看后说:“这回你是认真的”。
爬格子与敲键盘 过去用笔写作,叫爬格子,那是从心里静悄悄地流淌出来的文字;现在是敲键盘,敲打出来的首先是感觉和声音。
人人都应成为笔杆子 说起笔杆子,好像都是指的单位里的写材料的人。当然这是对的。但干部职工队伍尤其是公务员队伍,人人都应成为笔杆子。作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落实工作的重要手段、重要工具,每个公务员都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以文辅政的重要职责。发布政令、报告情况、请示事项、答复问题、商洽公务、交流经验、通报信息、记载活动、开会动员、思想教育,等等,每一项都离不开笔杆子,笔头功夫如何,体现着一个人的理论水平、认识高度和基本素质能力,可以说文字功夫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潜力、能力、综合实力,它是检验公务员素质能力的试金石,正所谓不会干的人不可能会写,不会写的人不可能会干,只有想明白,才能写明白,只有写明白,才能说明白,只有写明白,才能做明白。
学而时习之 偶读《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就是读书学习,习就是实践,前者强调的是知识,后者强调的是能力。孔夫子一句话把怎样写材料说的明白而透彻。
统一领导思想 我们写材料,常常写要统一思想认识,但有时并不是对下而言的,更多时候还要对上。当一项工作几个领导都有指示的时候,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虽说啥好吃吃啥、谁官大听谁,但现实中往往不尽如此。 统一领导思想有时比统一下面思想更重要,那样才能工作更主动、支持更有效。写汇报材料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导演和编剧 机关里的“笔杆子”,就像幕后的导演和编剧,领导的演技固然重要,好的剧本也至关重要。
个性 **** Hidden Message *****
说起笔杆子,好像都是指的单位里的写材料的人。当然这是对的。但干部职工队伍尤其是公务员队伍,人人都应成为笔杆子。作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落实工作的重要手段、重要工具,每个公务员都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以文辅政的重要职责。发布政令、报告情况、请示事项、答复问题、商洽公务、交流经验、通报信息、记载活动、开会动员、思想教育,等等,每一项都离不开笔杆子,笔头功夫如何,体现着一个人的理论水平、认识高度和基本素质能力,可以说文字功夫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潜力、能力、综合实力,它是检验公务员素质能力的试金石,正所谓不会干的人不可能会写,不会写的人不可能会干,只有想明白,才能写明白,只有写明白,才能说明白,只有写明白,才能做明白。 突发灵感,写如文章犹如做时装。
文章写得好不好,在于你是否宽广的眼界。时装好不好,关键在于裁剪人是不是经常去研究。若是不停地上街逛,上网看,看时装杂志,加上本人的聪颖,一定会有悟性。就如写文章人那样胸有成竹!
写文章的人要勤奋,做时装的也一样,半点松懈都不可以,你再好的思维在特定的时空里发挥不出来,就不能做出相应的衣服,可再设计出来的衣服可能就是时过境迁了。写文章的人要细心,做时装的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偏差变了味道。还有很多相似的,大家一起讨论讨论吧。 谢谢分享 出差中 ,先支持下
ps:
晚11点了,刚到家。
路上抱着手机,粗粗浏览了一遍。感觉此文应是张兄的妙手偶得,日积月累而成。
用看似调侃的语言,幽默的段子
一语道破文字工作的规则与玄机,一篇道尽光鲜背景后的辛酸与无奈。
越品越有味,越看越过瘾
中秋将至,感谢张兄别致的“厚礼”。
祝节日快乐,万事顺意。
确实不错。把写材料人的个中感受和体味,勾点的入木三分。我也经常写材料,反映问题,写好后发通报,一是作为对下面的工作的检查和督查;二是为领导参谋,验证。我特别认同作者提到的“自信”和“站位”,这不是简单的体验了,而是长期的经验的升华:保持自信,放空学习,自然“水涨船高”。 文章短小精悍富有哲理。余老秘真是有心人,可以看出您心思非常细腻,善于观察思考,提炼总结,对您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来讲是如获至宝,如广告语在不经意间已入脑入心,且时常蹦出来,给以启发,带来灵感。谢谢您的无私分享!{:soso_e183:} 人说材料最终的“审判者”是领导,其实一个材料好不好、成不成,并不仅仅是领导说了算。一般而言,当自己写完最后一句话时,心里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材料的命运,自己通不过、肯定通不过,自己较满意,基本上领导也就满意 很形像,很精确,学习了。“我们写材料,常常写要统一思想认识,但有时并不是对下而言的,更多时候还要对上。当一项工作几个领导都有指示的时候,该听谁的不该听谁的?虽说啥好吃吃啥、谁官大听谁,但现实中往往不尽如此。”
观其不语 发表于 2013-9-18 11:48
以前看过培根、王蒙、季羡林等大家的语录,多是人生哲学。今日拜读楼主大作,亦有大家风范,堪称文秘哲学宝 ...
呵呵,谢谢一家子哦。朋友所言,令俺汗颜,岂敢和那些大家相提并论啊?请多批评哦! 部职工队伍尤其是公务员队伍,人人都应成为笔杆子。作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落实工作的重要手段、重要工具,每个公务员都毫无疑问地肩负着以文辅政的重要职责。发布政令、报告情况、请示事项、答复 夜猫子 发表于 2013-9-17 17:11
出差中 ,先支持下
ps:
晚11点了,刚到家。
谢谢谢谢!谢谢版主一如既往地的鼓励和支持。也祝您全家中秋快乐!! 不知道说神马好,只有两个字,神作! 楼主感触颇深,所言精准,应是老秘之中的行家里手了吧
学习学习 文字洗练,短小精悍,道理深刻,其中不乏哲理、经验、智慧,值得多读、细读。 无限回忆 发表于 2013-9-18 09:07
不知道说神马好,只有两个字,神作!
不知道说神马好,只有两个字:谢谢! 温州小秘 发表于 2013-9-18 10:13
楼主感触颇深,所言精准,应是老秘之中的行家里手了吧
学习学习
行家里手不敢当,偶有小悟记格旁。 讷河市秘书 发表于 2013-9-18 11:13
文字洗练,短小精悍,道理深刻,其中不乏哲理、经验、智慧,值得多读、细读。
谢谢讷河市秘书夸奖、鼓励,偶尔看看,多多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