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组织部张健:践行群众路线 做群众贴心人
践行群众路线做群众贴心人 首批“第一书记”张 健 大家好!我叫张健,是省委组织部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去年3月,被选派担任“第一书记”。今天,看到这么多省直单位的同仁,加入到“第一书记”队伍,感到特别高兴,特别亲切。作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们拥有一个光荣的名字,“第一书记”。我很愿意也很荣幸,代表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组,把驻村一年来的经历和感受,和同志们交流一下。我汇报的题目是:“践行群众路线,做群众贴心人。”去年这个时候,省委组织部3名同志彭子良、江峰和我,来到了沂蒙山区深处的沂南县马牧池乡,分别担任常山庄、东柳沟和双泉峪子3个村的“第一书记”。我们任职的3个村,抗战时期曾是山东根据地的中心,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曾长期驻扎在这里,素有“山东小延安”之称。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为革命胜利作出过重大贡献,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一大批先模人物。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党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我任职的村,叫双泉峪子村,也是个红色堡垒村,1945年就建立了党支部,同年成立了民主政权,涌现出8名革命烈士。1942年2月,山东战时邮局在双泉峪子村诞生,至今遗迹保存完好。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奉献和牺牲的村庄,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比较落后,老百姓的日子还比较贫穷。一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里只有一条硬化道路贯穿南北,正面临着翻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自行车都没法骑。连接村与乡镇、县城的336省道也在修路,坐车到县城20多公里的路,经常要走2个多小时。生产路没有一条,村里不通自来水。村容村貌就更不用提了,土路山路,坑坑洼洼,到处是“土堆、柴堆和粪堆”。二是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村民以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种蔬菜主要为小拱棚,产量低,效益低,增收比较困难。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外出打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报酬待遇差的体力活。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多元,连当地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三是思想意识比较保守。村庄自然封闭性强,大多数村民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特别是40岁以上的村民大多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甚至文盲半文盲。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保守,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四是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村里一没工矿企业,二没村办企业,三没多余土地,仅有一个小规模的菜市场,已承包经营,每年集体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体再没有其他经济来源,要办点什么事,基本靠赊欠。五是村班子比较老化。班子平均年龄为56岁,村支部书记57岁,年龄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守成思想比较严重,不利于村庄长远发展。这就是刚入村时的情况,比想象的还要差。越是艰苦,越说明群众需要我们,难度越大,越需要我们勇挑重担。我们今天的努力,和当年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目的一样,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也正是沂蒙精神的真谛所在。工作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群众观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从这片红色土地上和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把根深深地扎在老百姓中间,始终与村民心连心,扑下身子真干事,就为群众说党好。一、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在深入走访中融入群众到一个陌生的村开展工作,尽快熟悉情况,让村民认识接纳是第一位的。我们从机关来到基层,从城市来到乡村,无论是工作环境、工作任务还是工作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带着热情来到这里,遇到的并不是掌声和笑脸。大部分村民都比较漠然,似乎我们来与不来,对他们没啥两样。怎么样尽快熟悉村情民意,怎么样快速融入群众?我们探索并实践了“三步工作法”。第一步:既要“敲开门”、更要“说上话”。刚驻村那会,推开群众家的门,犹豫上半天,跟老百姓说句话,也说不到一块去。记得,走进第一户村民家时,一位50来岁的妇女从屋里走出来,神情有点紧张,“有啥事啊?”村干部忙介绍说,“这是从省里来的包村干部,想到家里了解下情况。”她还是警惕着,“哦,是上面来的干部,俺家没啥事吧。”我赶忙说,“大娘,您别紧张,我就是认认门,到家里看看,随便聊聊。”她这时才让我们坐下。我接下来问,“大娘,咱家几口人啊?”她语气马上又变了,“你们不是来查计划生育的吧,俺家超生的孩子,罚款不是交了吗?”我只好转到别的话题,“大娘,你家种了几亩地,收成怎么样?”这时她才慢慢打开话匣子。说着说着,她又不说了。原来,她看到我拿着小本子在记,又不敢说了。见状,我立刻把本子收起来,又接着问,“你觉得咱们村班子咋样啊?”她似乎想说什么,“我一个妇女,哪知道村里的事啊,你还是去问别人吧。”我看了一眼坐在旁边的村干部,一下全明白了。走出她的家门,才发现啥情况都没了解到。接着又走了几户,情况都差不多。这就是刚进村走访时的情形,效果并不理想。一家一户的走访,这个过程是无法省略,更是无法跨越的。经过认真总结反思,再到村民家里时,我一不带包,二不拿本子记,尽量不让村干部陪,问问题也不那么直接了,就是跟村民拉家常,从只言片语中提取有用信息。就这样,一户、两户、三户,走的户数多了,就知道该说什么了。老百姓说的土话方言,起初根本听不懂,打断又不礼貌,只能费力去猜,听不懂也要装着听懂的样子。后来,慢慢能听懂了,现在,基本能用当地土话和村民交流了。还有一个矛盾是,要不要让村干部陪着。让村干部陪着,老百姓想说的话不好说,不让村干部陪着,老百姓又不知道咱是干啥的。我的办法是,先让村干部领路认家门,混个脸熟。等过几天,再单独回访。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乡村干部群众交流时,尽力放低姿态,注意把握分寸,不承诺不表态,不谈项目不谈钱,尽量不把基层干部群众的胃口吊起来。第二步:既要“全面了解村情”,更要“关注重点人群”。为全面深入了解村情民意,起初,进门串户,后来,哪里有人就到哪里去。看到街头有人站着,就主动过去拉呱;看到庄稼地里有人干活,就过去搭把手;村头小卖部人来人往,就趁村民买东西的空,聊上几句。还在村办公室大门口张贴了“第一书记”公示牌,印制了便民服务卡,公开联系电话,24小时开机,让老百姓有事随时找得到。白天调研走访,晚上填写调查问卷,整理分析情况,真正把村情民意摸准吃透。一个村庄,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的矛盾经年累月,不是短时间内就能了解清楚的。在全面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必须要抓住重点群体。要重点了解村干部、老党员、致富带头户、困难户、上访户的情况,特别是困难户和上访户,他们代表了一小部分人,但又是关键的一部分人,了解清楚他们的所思所想,就能对村里情况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的认识。近一年来,不管是谁家出了大事小情,我们都尽可能地上门去看看,能想办法的想办法,能帮着解决的尽力帮着解决,对村里那些困难家庭,逢年过节都要去看一看。走访这些重点群体,特别是关心帮助弱势困难群体,贯穿了我们整个驻村的全过程,基本上是“一月一主题,一月一活动”。到村后第2天,我们就走访了村里的6位建国前老党员、老英模,他们年纪大的90多岁,小的也已经80岁了。他们体弱多病,甚至卧床不起,但依然表现出较高的思想境界。为了体现对这些前辈的关心,一年中,我们为每位建国前老党员都过了次生日。生日这天,我们买上蛋糕,送上慰问金,祝他们生日快乐。老党员李辛福激动地说,“我这么大年龄了,不能为党工作了,组织还来看我,共产党没忘了我。”4月份,我们在3个村同时开展了“送医下乡、扶贫助残”大型义诊活动。请县里医院最好的医生,给村民健康查体、诊断病情,并且现场免费拿药,对部分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大病重病患者进行入户诊断,还现场为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看完病、拿到药的群众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还有这好事,还是共产党好啊。”我看到现场人多,正是做群众工作的好机会,边发放便民服务卡、健康宣传册,边跟前来就诊的村民沟通交流。义诊从早晨8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共诊断村民600余人次,免费发放8000多元的各类药品,效果很好,群众非常认可。一位60多岁的大爷说,“听说第一书记要搞义诊,开始我都不信,心想肯定是医药公司忽悠老百姓来买药的,这会没花钱看了病,看来包村干部是真心实意帮咱老百姓办事的。”5月份,开展了“情系沂蒙老区、关爱儿童成长”爱心捐助活动,协调有关单位为马牧池中心校和3个村的少年儿童,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音乐器材和学习用品,在儿童节前夕为孩子们送去了党的关怀和温暖。6月份,又组织开展了“情系沂蒙老区、扶助农村医疗”爱心捐助活动,协调有关单位为马牧池中心卫生院捐赠了6万多元的医疗器械。“七一”前夕,集中走访慰问了30多名老党员、困难党员,送去了组织的关心。“九九”老人节期间,对村里的老人进行了集中慰问。春节之前,我们又给120户,贫困家庭和80岁以上老人,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品,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他们的心坎上。村民们都说:“‘第一书记’啥事都想着咱们,是给咱老百姓办实事的。”第三步:既要“摸透摸准情况”,又要“实事早办快办”。经过2个多月的深入走访调研,对村里的情况基本上心中有数,大部分村民都认识了我们。但认识不等于认同,要想得到村民的认同,还得靠给村里办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在掌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必须尽快让老百姓感受到“抓党建、促脱贫”的成效。这既是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也是赢得群众信任,树立“第一书记”形象的好途径。我们立足于实事早办、实事快办、实事办好,从群众最希望办、又能够办好的事情入手,找准发力点和着力点,将4、5月份作为“项目推进月”,协调资金集中推进了一批惠民利民项目。常山庄投资65万元修了6座水利设施和1条800多米的生产路,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双泉峪子投资30万元通了自来水,让全村300多户村民,告别了吃水靠肩挑手提的历史;东柳沟投资44万元修了2公里的村内硬化道路,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通过“项目推进月”,办一批好事实事,很快赢得了民心,树立了形象,为以后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探索富民强村的路子思路决定出路,只有为村庄发展找到一条好路子,才能引导村民迈入脱贫致富的美好明天。“给票子,不如指条好路子”。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把制定完善帮包规划,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目标规划引领驻村工作,在开展工作中不断完善提升帮包规划。规划,决定着一个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全村上下关心关注的大事。村子下步发展什么,怎么发展,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说到底是村民自己的事,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村民意愿,让老百姓自己说了算。在制定完善帮包规划的过程中,我们走田间地头,穿大街小巷,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重点走访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致富能手、困难户、信访户等群体,召开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大会10多次,对规划反复讨论,之后根据群众的反馈意见对规划进行3次较大调整,使其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真正把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的过程,变成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激发民力、凝聚民心的过程。在几次征求意见过程中,帮包规划得到了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好多群众说“村里早就该这么发展了”,“按这个规划发展下去,村里一定会大变样”。规划一经论证、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后,即上升为村庄发展战略,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制定帮扶规划,是首批“第一书记”的任务,尽管第二批没有这个任务,但肩负着实施规划的重要任务,且承上启下,非常关键。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都需要践行群众路线。制定规划,是从群众中来;实施规划,则是到群众中去。群众是实施目标规划的主体,规划只有符合群众意愿,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让实践去检验,让群众去评判。对群众拥护的,坚定不移地往前推进,对群众有不同意见的,认真修订完善,对涉及群众长远利益,一时又不被群众理解的,还要靠上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让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我们在富民强村上作了一些探索。在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方面:一是深挖潜力,盘活用好村内各种资源。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水电路等配套,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大大提高村民传统种植的收益。比如,协调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两年共投入900万元,仅去年就为3个村修建农业生产路20多公里,中小型水利设施10余座,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另外,省委依托常山庄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建立了全省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为这3个村带来了发展机遇。我们主动接受党性教育基地的带动辐射,在336省道及连接线两侧,规划建设沿街商品房,发展商住、农家乐、旅游产品销售,让这条路真正成为“生财路”。二是激发活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搞传统种植,仅能实现温饱,要想富起来,必须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发展现代农业。结合我们3个村的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常山庄基本上都是山岭薄地,重度缺水,重点发展节水型的特色林果种植和旅游观光农业;双泉峪子和东柳沟水土条件比较好,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重点发展高效蔬菜大棚。我们积极协调落地部分产业调整项目,包括由省烟草公司投资建设的特色林果旅游观光采摘园、高效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投资100万元的良种优化改造推广和苹果疏密园项目,每个村投资30万元的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都已经组织实施。三是借助外力,有组织地转移富余劳动力。主动与发达地区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用人需求,向他们推荐农村劳动力,并负责进行岗前培训。目前,青岛港、胶州市、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与我们达成了用工协议。春节前,利用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机会,我们集中筛选了金属加工、食品餐饮、服装制衣、建筑装潢等30余家,资质全、待遇高、口碑好的用人单位,向村民进行推荐,把用工信息送到村民家门口。目前,已累计推荐就业岗位1600余个,可以满足村里剩余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四是形成合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已经很难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我们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方式,将农民组织起来,走“专业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合作化运作”的路子。目前,3个村已成立和正准备成立6个林果种植、蔬菜生产、社区置业等方面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今年,仅东柳沟的蔬菜合作社就实现销售收入30余万元。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一是盘活村集体荒山资源。比如,我们村东西两旁的山地交通不便、水利设施缺乏,致使长期无人承包或承包费极低。通过修建生产路和铺设输水管道,改善了生产条件,大大提高土地承包费,村集体可增加收入3万多元。二是收取租赁承包费。比如,我们3个村在336省道及连接线两旁规划建设的沿街房,不是一卖了之,而是采取细水长流的办法,村集体每年能通过收取土地租赁费和承包费的形式,获得一定收入。三是通过提供有偿服务等形式增加收入。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村集体根据经营情况收取部分管理费用。另外,村里通过扩建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在方便村民卖菜的同时,村集体每年也可以增加1万元左右的收入。三、汇集各方力量,凝聚发展共识,自觉地依靠群众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随着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应该依靠班子、依靠干部、依靠党员、依靠群众,这是‘第一书记’工作的力量源泉,是巩固‘第一书记’工作成果的根本保障,也是检验‘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群众的事要靠群众办。规划制定好了,路子明晰了,关键是动员全村干部群众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中,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第一书记”不是孤军奋战,更不是包打天下,要善于调动凝聚好群众力量。在一个村里,群众力量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班子,这是核心力量;二是党员,这是骨干力量;三是村民,这是主体力量。在抓村级班子建设方面,作为村班子的重要成员,“第一书记”要自觉摆正位置,正确处理与班子其他成员特别是支部书记的关系。抓好班子,我觉得,主要有3个关键词:“鼓劲,锻炼,约束”。首先,靠鼓劲。针对村干部奉献精神差、思想观念保守、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等问题,多次组织他们到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房干村等地学习取经。不少村“两委”成员在参观后表示,通过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找到了榜样,看到了差距,也增强了干好工作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另外,要多给村干部鼓劲打气,增强发展的信心。比如,在入冬之前硬化村内道路时,支部书记有畏难情绪。我及时和他谈心,“祖书记,你是老书记了,又是干工程的行家,咱可不能落在后面,更不能让村民们说咱干不成事。”这样,既鼓励又激将,终于在封冻之前,把村里的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其次,重锻炼。特别是在为村里修路通水等办实事的过程中,注重锻炼干部,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凝聚力。我们为村里争取的所有工程项目,都以村支部的名义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幕后”在“台下”,当“助手”做“推手”,把村里的干部推向前台,让他们拿方案想办法领着群众干。通过帮助办好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既提升了村级班子素质,又让群众真心拥护班子,说我们党好。最后,要约束。村干部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做事重结果轻程序,不按套路出牌,甚至“一言堂”。对此,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约束,树立规矩意识。当然,这种约束尽量不要提硬性要求,避免正面发生冲突,要多用制度的形式进行软约束,培养按制度议事、按制度办事的好习惯。我们开展了“学规范、用规范”活动,规范完善并督导落实了村党支部工作规范、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集体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10多项制度。目前,3个村的党支部有了较大变化,去年“七一”期间,常山庄党支部被临沂市委评为“沂蒙先锋基层党组织”,其他两个党支部也被评为“沂南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在抓党员队伍建设方面,关键是强化党员的先锋意识,让他时刻记住自己是名共产党员。一是抓活动。现在很多村,党员除了开个会,几乎没什么活动,时间长了,党员意识就淡化了。为实现党支部活动经常化、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七一”前后,我们策划开展了“学党章、讲传统、作表率”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学习一次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讲授一次党课、党员争做一批实事,开展一次走访建国前老党员活动。“七一”当天,集中组织村里全体党员,统一佩戴党徽,到党性教育基地接受了党性教育,重温了入党誓词。当面对那鲜红的党旗,郑重举起右手,用并不标准的话语重温入党誓词时,许多党员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说,“象这种活动好多年没搞了,我们对入党的誓言也淡忘了,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活动结束后,我们趁热打铁,召开党员大会,以“如何做一名优秀党员”为主题开展交流,对村庄建设发展规划进行讨论。60多岁的党员祖炳传说:“与先模人物相比,我以前所做的一些工作太微不足道了。今后村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果涉及我家的土地,我一定无条件地提供方便,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支持村里工作。”二是抓教育。对党员的教育要经常抓,抓经常,还要抓住关键时期。我们规范了“三会一课”制度,每月都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此外,利用好省十次党代会、十八大召开等重要契机和“七一”等关键节点。比如,我们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开展了以“喜迎十八大,推动新发展,山村新变化”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集中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农”政策措施进行学习解读,起草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提纲》,在村里宣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经省选派办审定后,印发全体省直“第一书记”。三是抓后备。村里青壮年劳力绝大多数外出打工,基层组织后继乏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从班子长远建设出发,把发现培养后备人才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在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人中发现“好苗子”。目前,通过“两推两考一公示”的办法,3个村新发展青年党员6名,新吸纳入党积极分子15名,有50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及时补充了新鲜血液。在调动群众积极性方面,主要是用实实在在的工作,引领、鼓舞和带动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努力把全村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一是利益引导。马克思说,“人类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的利益有关。”在驻村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承认人的趋利本性,注重村民的实际利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学会用利益引导的办法,来做群众工作。从我们3个村的情况来看,那种采取行政命令,动员群众出义务工的办法,那种党支部振臂一呼,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场面,可能很难组织了。“人叫人不干,政策调动一大片。”比如,在为村里通自来水,挖管道时,我采取了主管道由集体负责,通到各家各户的分管道,由村民自己负责的办法。村里大喇叭一吆喝,根本不用动员,村民自动就把管道挖好了,并且绝对符合标准。为啥?你挖的慢了,你后吃上水,挖的浅了,冬天冻了,就吃不上水。二是典型带动。在农村工作中,“抓两头、促中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不管干什么事,要注重选育好带头人,通过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再教育引导全体村民。比如,东柳沟村在发展高效蔬菜大棚时,先比较稳妥地流转10亩土地,建设3个生态示范棚,获得效益后再在面上推开。特别是引种的平度马家沟芹菜生长良好,村民销售芹菜近2万斤,每斤多卖近1块钱,增加了芹菜附加值,东柳沟芹菜知名度大大提升。三是素质提升。针对村民种植技术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的实际,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一年来,选派50多名村民,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发展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培训班。学习回来后,组织他们给相关的村民授课,达到“一人去培训,教育一大片”的目的。我们开办了村民夜校,定期邀请各方面的专家领导为村民授课。目前,已举办林果种植、乡村旅游、卫生保健和社会管理等6期夜校,村民普遍反映受益很大。另外,我们还开展了“新农村、新环境、新风尚”大讨论,建立完善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环境保护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制定了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四、落实党的惠农利民政策,在服务群众中赢得认可支持农村工作最具体,农民群众最讲实际。不管条件多么差,只要一心一意为群众着想,苦干、实干,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只有发展了,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村支部说话才有人听,办事才有人随,群众才真心拥护你,才打心眼里说咱共产党好!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动力,也是“第一书记”做好工作的根本靠山。可以说,政策就是“聚宝盆”,政策就是“摇钱树”。现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很多,把握好各项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让党的好政策真正施惠于基层群众,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把学好政策、争取政策、用好政策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成为落实党的政策“最后一公里”的筑路人。1、如何学好政策?大家对党在农村的大政方针政策并不陌生,但对各项具体的政策项目却可能不是很熟悉。不懂就要抓紧学起来,我们探索了3个办法。一是对着部门“找”政策。各项扶贫政策都在涉农部门掌握着,有哪些项目可以争取,项目请哪些部门支持,需要基层配合做什么工作等等,都需要尽快搞清楚。为此,我们驻村第2天就开始邀请县直相关部门,包括发改、财政、农业、水利、交通、住建、畜牧、林业等10多个部门的同志,逐一到村里进行调研,结合村里的实际介绍情况、讲解相关政策。在驻村之初的3个月,我们先后请县、乡涉农部门的同志入村调研20余次,召开座谈会30多个,对涉农方面的政策基本做到了心中有数。二是对着文件“学”政策。为了掌握好涉农方面的政策,我们注意及时学习中央、省委有关“三农”工作的最新文件会议精神,比如,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省选派办专门印发了《农村政策必读》,我们随时带在身上,只要有时间就翻阅,遇到政策难题时,随时查找。三是对着问题“求”政策。政策是刚性的,而基层的情况千差万别。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不少问题,到上面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或者说一、两项政策很难满足需要,这就需要带着问题一个一个地汇集政策,形成政策叠加,产生倍增效应。比如,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常山庄社区建设,初建前要落实“城增村减”挂钩项目;建设过程中要落实电力、自来水、集中供气、污水处理、集中供暖等项目;建成后要协调公安、卫生、社保、计生等站点的入住等等,只能本着“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争取什么政策”的办法,稳步向前推进。2、怎样争取政策?这次省里支持“第一书记”的政策很实在、很实惠。作为“第一书记”,关键是把这些政策协调好、落实好。一要积极主动。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政策好项目,并非“第一书记”来了,就会自动跟着来。如果按部就班的等,工作就可能造成被动,许多事情也来不及做或根本做不了。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光靠等,啥也等不来,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出击、积极争取。二要持之以恒。很多政策项目,不是简单一个电话、一个报告就能搞定的。这些项目涉及方方面面,有时涉及上下级、平级之间多个部门,需要经过论证、评审、立项、实施等多个环节,非常复杂,非常繁琐。事非经过不知难,为基层干点事,确实不容易。记得刚驻村那会,只要回济南,就逐一到省直相关部门进行汇报,有的部门先后去过四、五次,介绍老区的发展变化,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有时为了一个项目落地,需要多次甚至十几次跟省、市、县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把村里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甘愿为了父老乡亲操心受累,一定能得到理解支持,一定会有收获的。三要效益优先。政策是公平的,也是讲究投入产出效益的。很多政策不是谁争取就给谁,而是谁符合条件,谁能发挥最大效益,就落到哪里。政策项目绝不是争取的越多越好。争取项目时,要选准结合点,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特别要考虑基层的资金配套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慎重上好项目,钱花在刀刃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不要留下后遗症。有些项目,村里不具备落地条件,宁肯不上,或推荐到其他合适的地方。我们要有这种大思路、大胸怀,跳出帮包村,立足全乡乃至全县,发挥帮扶的最大效应。3、怎么用好政策?政策项目争取不容易,落地实施更不容易。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特别是实施工程项目时,有这样几个关键环节,必须牢牢抓在手上。一是抓工期。挂任“第一书记”,看似时间不短,实际上转瞬即逝。一年中,干工程就两个最佳时机,一个是开春化冻之后到雨季到来之前,一个是秋收秋种之后到入冬封冻之前,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五个月的时间。其他时间施工,质量不敢保证。时间这根弦必须绷紧。有些项目资金到位比较慢,年初争取的项目资金,可能年底资金才到位。这种情况怎么办?等是等不起的。可以采取财政资金周转一块,施工方先行垫付一块的方式解决。二是抓质量。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靠在第一线,严把工程质量关,并成立了村级工程监理会,邀请县直有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到工地全程监理、现场指导,在工程结束时严格验收,确保了工程质量。三是抓安全。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尽量找信誉高、口碑好的施工方和专业的施工队,来推进各项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最忌急于求成,不按施工规律办事。农村的活就是这样,慢不得,也急不得,急了就容易出问题。四是抓廉洁。能干成事,还要不出事。建议各类政策资金,大家尽量不要直接经手,最好通过县财政或乡镇财政来运作。还有一点要注意,绝大部分项目资金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通水的钱不能修路,绝对不能挪作他用。去年在工程项目众多、涉及款项巨大、群众关注度高的情况下,我们由于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及公开招投标制度办事,严格执行各项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规定,村里各项工程推进顺利、群众反映良好。我们利用争取的政策项目,以改善村庄水、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一方面,办村民最盼望最急需的事,另一方面,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了党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带来的实惠。驻村伊始,村民反映最大,愿望最强烈的是饮水问题。村里没通自来水,村民从泉子里挑水喝,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村民盼什么,就干什么。为让村民吃上自来水,争取了 “一事一议”项目。为确保工程质量,组织党员成立监督委员会,我自己每天都靠在工地上,遇到管道配比达不到要求,遇到坡度比不符合技术指标,及时给施工单位指出来,碰到年龄大的,就动手帮着挖管道。经过一个多月苦干,终于在雨季到来之前顺利完工。通水的这一天,全村就跟过年一样热闹。很多老人拉着我的手不放,“原来挑担水累个半死,做梦都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吃上自来水!”群众不花一分钱吃上自来水,很高兴很满意。这时,村支部书记跟我商量,“想在泵房旁立块通水的石碑,还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婉言谢绝了,只在泵房的外墙上写了八个字,“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把水通到家里,解决了村民吃水困难,接下来是把水引到庄稼地里,解决群众灌溉的问题。去年春夏之交,天大旱,村里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近一半的土地得不到灌溉,庄稼严重减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种啥都不行。经积极争取,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新修大口井3眼,新修蓄水池6个,对原有灌溉渠道进行整修,工程竣工后,村里95%以上的土地都能得到灌溉,实现旱涝保收。同时,这也为下步发展蔬菜大棚和林果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要想富,既得治水,也得修路。村民杜存忠在东山上种了两亩小麦,山路崎岖,大型机器上不去,从播种到收割,全靠手拉肩扛。他说,“在山上种两亩地付出的劳力,顶山下种十亩。”山上没有路,我们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一条路。为科学规划路线,夏天冒酷暑,钻山沟,汗水湿透衣衫。路基整平后,又一遍遍查验,走一圈下来就二个多小时。现在,部分路段已经硬化,“五一”前将全部实现硬化。村民老杜最高兴了,“修好路,往后种庄稼可容易多了。”还有不少村民要承包山地,发展果园。原先,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一下子成了香饽饽。现在,这条路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致富路”、“幸福路”。生产路修好了,硬化村内道路,又成了村民的期盼。通过争取“千村公路扶贫”资金,将村内5.3公里土路山路进行了硬化。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施工,现在全村所有大街小巷都铺成了水泥路,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乐得合不拢嘴,用当地话说就是“怪好”。修路过程中,曾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村西头必经线路上,有5棵香椿树必须要砍掉。当时,担心乡亲们舍不得砍。我和村干部一起到祖公传老人家里去做工作。一进家门,老人家就知道了来意。他说,“俺知道那几棵树碍事,俺盼了大半辈子,就盼着修路这天了,路修好了,俺家受益,俺咋个不支持呢”。老人说完,就动手砍掉了自家2棵碗口粗的香椿树。在他的影响下,其他两户也主动把树砍掉了。群众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也更加认识到,只要真心为老百姓办事,一定能得到群众的支持。村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样渴望。为让山村变得更美,积极争取林业部门的支持,着手对周围荒山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对流经3个村的常山河,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进入党性教育基地的沿河景观带。正着手改造提升村里的两个泉子,建一个小型的街心公园。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个长期过程,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双泉峪子一定会成为“青山绿水、小河流水、四季泉水”的美丽山村。五、抓好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倡树新风正气群众日子好过了,文明也不能落下。钱袋子鼓起来了,脑袋也不能空虚,既要让群众“富口袋”,还要“富脑袋”。村支部不仅要带领群众致富,还要引领先进文化。作为“第一书记”,我们肩负着“宣传队、工作队、服务队”的光荣职责。“三个队”,第一个“队”就是做党的政策的宣传队。我们在为群众办事的同时,一刻也不放松地抓好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传播党的声音,传递“正能量”,教育群众正确看待当前形势,知晓党的政策,感激党的恩情,引导村民倡树文明新风,展现乡村文明新气象。一是注重宣传引导。这些年,不少村里几乎听不到党的声音,“大喇叭”变成了“大哑巴”,“大标语”变成了“大广告”。为传播党的声音,我们开辟了两块宣传阵地,一块阵地是“有音”的,让大喇叭张开嘴,开设农村广播,由大学生村官负责,每周定期宣传村务党务、致富信息、好人好事等,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展示村里工作的重要窗口。另一块阵地是“有形”的,在村庄显眼位置设置村务党务公开栏,及时将村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等事项公开,让村民们知道党支部都在干什么。二是建好活动阵地。村级活动场所,是村干部办公、村民议事、群众活动的重要阵地。我们本着“开放式办公、便利化服务、整体性提升”的理念,在各方面支持下,新建一千多平米的村级活动场所。还积极争取上级扶持,硬化了500平米的健身场地,安装了篮球架和健身器材,提升了远程教育设备,新增了一个农民书屋,让村民“学习充电”有了场所,“健身娱乐”有了去处。三是开展典型评选。身边的榜样最具说服力、最有号召力。春节前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党员示范户”评选活动,每家每户进行投票,公开评出了10个“好媳妇、好婆婆”和10户“星级文明户”、 “党员示范户”。说实话,人都图个光彩。我们制作标牌钉到“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家的大门上,让庄里乡亲都看见,还送奖状、发奖品,照相上光荣榜,老老少少都觉得荣耀。现在,村里谁家不孝顺老人、谁抬不起头来,谁家邻里闹矛盾,谁觉得丢人,人人都争着当先进作典型,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气慢慢树了起来。四是打造文明长廊。按倡树社会主义新风尚的要求,在3个村主要街道,打造了集政策宣传、计生服务、乡村文明、科普知识于一体的文明一条街。对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实施墙体粉刷,安装百余盏太阳能路灯,设计张贴尊老爱幼、环境保护、优生优育、移风易俗等内容的喷绘画,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润物细无声中,提升村民的文明意识。目前,“文明一条街”已成为村里亮丽一景,党员群众倍感振奋。春节前夕,我们组织村里党员开展义务劳动,为每家每户送了我们亲自设计的挂历和“福”字,在主要街道悬挂大红灯笼,让村民过了个干干净净、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春节。六、在与群众密切接触中增进感情,在驻村生动实践中提升能力在部里的关心关怀下,在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下,在村“两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实实在在给村里做了一些工作,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们说,“第一书记来了,水通了、路顺了、灯亮了、环境更美了、生活更好了,是真来给咱老百姓办事的。”群众的认可,是最好的褒奖。我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更多。这些收获不仅是对基层情况的了解,更是对群众感情的加深;不仅是素质能力的提高,更是灵魂深处的升华。驻村这一年,经历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思考了很多,特别是对如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群众贴心人”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主要体会有五点:1、捧着一颗真心,充满深厚感情,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首要前提。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是驻村帮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可是,与群众的深厚感情从哪里来呢?加深与群众的感情,就是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听听他的苦与乐;就是端起带有污垢的茶杯,喝一口群众倒上的水;就是群众有困难了,和群众一块着急,一起想办法;就是群众有事了,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办……驻村这段时间,我深切地感受到,跟村民接触越多,对群众的感情越深,给村里办的事情越多,越是舍不得离开。一次开党员会,有位党员说,“张书记,抛家舍业,从省城来到咱们村,给咱老百姓办事,不都是为了咱村好吗?”听到这些话,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还有什么比赢得党员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更让人感动呢?2、眼里有老百姓,了解理解群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群众不是抽象,是具体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各式各样的家庭。群众就是盼着庄稼有个好收成的老王家,群众就是想着孩子毕业后留在城里工作的老李家,群众就是让丈夫打工挣大钱回家的新媳妇,群众就是养三五只鸡赚几个钱换袋烟抽的老大爷。群众有时候很大气,能用乳汁救伤员,有时候又很小气,谁动他一颗庄稼就跟谁没完;群众有时候很可爱,吃他几根自家种的黄瓜,给他钱,他跟你急,有时候又很可气,为点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邻里不和,好几年都不来往。群众有自家的小算盘,有自己的小九九,但群众心里有杆秤,谁对他好,他就对谁好。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想,既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还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群众”。观是看的意思。所谓“群众观”,就是做给群众看;所谓“观群众”,就是眼里要有群众。3、着眼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老百姓认干不认说,群众最看重办实事的干部,不允许你遇到问题绕着走,有些问题你也绕不过去。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我们牢记党的宗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多做实实在在、惠及民生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让驻村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实惠,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4、紧紧依靠群众,团结一心形成合力,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坚实基础。没有群众的支持,没有县乡村的配合,“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几乎寸步难行。做好“第一书记”工作,必须自觉摆正位置,正确处理与县直部门、乡镇机关和村级班子的关系,注意沟通协调,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5、强化群众工作纪律,树好形象当好表率,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第一书记”作为党组织选派到农村基层的工作代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党的形象,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越是生活在群众中,越是在艰苦地方,越是远离单位,越需要绷紧纪律这根弦,特别注意不吃村里一顿饭,不花村集体一分钱,生活上一律从简,不给乡村添麻烦,严格自律,做好表率,努力保持“第一书记”的良好形象。以上汇报,仅供大家参考。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同志们一定能超越我们,我们也希望被超越。最后预祝各位同仁、各位战友到村工作顺利,不断取得新胜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