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阅读经典 感悟成长
前言为什么要在今天聊关于“经典”的话题,今天大家时间、工作、学习节奏非常紧张,而且是在这个时机,纷纭复杂,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我们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几千年前的典籍吗?我想任何阅读和需要都只有在当前有用的前提下才是被接受的,今天是什么时代,成长的话题是每个人都不能回避的,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比任何一个时候都复杂,这个时代的标准都在变化着,每个人面临的抉择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迷盲和困惑。
一、觉悟就是见我心
我们想一想21世纪是什么意味,意味着文明极大的发达了,科技极大的拓展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种多元的选择,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种迷失。今天你到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中,大至选择工作、买房买车,小到去超市随便买一包方便面、一管牙膏,都面临不一而足的选择,脑袋里很多广告在打架,不知道何去何从。其实所有这一切多元选择,这种迷惑在眼前,就让我们每个人都在想,有什么才是自己幸福的标准?一个繁盛的文明一定意味着幸福指数的提升吗?一定意味着每一个人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吗?
其实我们小时候都经常听到一个词,做一个有觉悟的人,何谓有“觉悟”呢?其实我们回到中国字的本初,“觉”字头下面是看见的“见”,“悟”是竖心旁一个“吾”,觉悟这两个字我们静静的看一看就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觉悟就是见我心,也就是你有没有这种能力,真正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想了解外界的大千世界是很容易的,上网搜一下,用GOOGLE、用百度,打一个关键词,可能就会有几百万个词条出来,但是人能看见自己的心吗?我们永远没有一个心灵搜索引擎,能够在一片喧嚣浮躁之中,让我们静静的听见心灵的愿望,而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所以是自己,不是他人,也就正好在于你自己心灵的愿望永远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是与众不同的。
所谓经典,其实是在我们找自己心灵坐标的时候,多那么一点点依据,在我看来这些几千年前的诸子典籍,他不是一个外在灌输给我们的知识,而是内在与我们心理的一种文化基因,我们今天只不过是用一种方式把他完全唤醒而已。
二、君子不忧不惧
我们内心到底有什么呢?大家都知道《论语》里面经常用到一个词就是“君子”,谁是君子,学生请教老师,你给我说说什么是君子,孔子说简简单单的4个字:“不忧不惧”,一个人没有那么多的忧思忧伤,也没有那么多的恐惧畏惧,那这个人就是君子了。学生觉得老师说得太简单,难道君子不用做更多的事吗,这就是君子了,淡淡的反问了一句话。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就是自己的内心,“省”就是反省,“疚”就是歉疚的疚,什么叫做“内省不疚”,就是当一个人叩问内心,反躬自省,觉得我了无愧疚,做任何事情上不愧于天,下不柞于人,这样的标准我们现在问问自己容易做到吗?
每个人忙忙碌碌一天过去,可能躺在床上都要反省一下,我今天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今天所有的交往、做的事情,是不是无遮无瞒,每一件事情都是光明坦荡的,每一件事尽心尽力,没有遗憾,这就叫内省不疚。当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何忧何惧”,何来那么多的忧思彷徨,何来那么多的恐惧彷徨,没有那么多,那一个人就能踏实睡觉了。
今天我们知道很多人都夜不能寐,按医学上说,长此以往是神经衰弱,要用各种药物调理。按中国人心理上解释,就是心中的牵挂太多,有很多事情没有尽心,有很多事情抱有遗憾,有很多事情觉得担心未来,这就是忧和惧,如果忧和惧皆无的话,我们的心多坦然,所以孔子说你以为一个人做到内心不忧不惧容易吗?那要牵扯很多行为层面上的了无遗憾,没有歉疚才能做到不忧不惧,孔子说真能做到这一点,还不是真君子吗?这样一个标准,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德。
三、吾日三省吾身
为什么要提出内心的反省,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君子的自省,一个人问问自己的内心,有很多事情,你心里先做到,多做一些,外人苛责你的就相应少,所以他的学生曾子说,“君子日三省乎己”?这个“三”不是具体的三次,而是好多次,一个真君子一天要不停的反省,问自己什么事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就是为他人做事,在今天这么多社会岗位,每个人都是一个职业角色,谋事的时候你忠诚了吗?什么是“忠”,上面是中,下面是心,真正的忠诚不是你忠诚君主,忠诚于什么外在的制度、标准,真正的忠诚中心为忠,是忠诚自己内心的良知,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就是每天你要做的每一件工作,在这个社会职业上,是不是忠诚于自己的良知,是不是每个点点滴滴都做到了,这是一个反省。
第二个反省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除了你自己的职业角色,还有社会角色,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跟朋友的交往中,做到守信誉,“信”就是中国古人的一诺千金,跟朋友们交往的事情,做到守信誉,言必信,行必果,这一点你做到了吗?每天这是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传不习乎”?今天这个时代比起那个时候更是一个大传播时代,传的东西很多,我们平时翻报纸,看电影电视,再读书,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传来的知识,这个知识能不能化进你的自己的生命系统?要经过一个内在的过程,就是习,学习、温习、复习,这是一个人自我生命认同的东西,很多人道听途说,左耳进右耳出,那不算你“习”了,没有化进你的生命系统,传的东西你要习,就建设了你自己。所以孔子说人天天都问问,我在社会职业上做事是不是都尽心了,凡事做好了,忠于良知,我跟朋友的交往是不是守信誉了,不辜负他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各式各样的信息是不是认真学习、复习了,化入自己的生命,每天都问这几件事。我们今天想想,是不是还是挺有用,如果我们今天的人每天都问这么几件事,起码可以少掉很多遗憾。这就是一个反省的意味。
四、孔子人格理想
所以什么是经典?大家过去可能觉得,诸子百家的文章太难了,学了诸子百家,那都是一些藏之名山,传之后世,都是一些经典的东西,多么难!其实你仔细想一想,真正的经典告诉我们的内容永远都是最朴素的,这些朴素的东西有时候是跨越时代的,也许你今天所经历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是没有改变的,我们过去认为经典告诉我们的句子都是一些恢弘阔大的。
比如说还是这个曾子,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说一个真君子,一个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扬远大的志向,他的责任是重的,道路是远的。责任有多重,“仁以为己任”,仁爱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能不重乎。路有多远?死而后已,能不远乎,一息尚存就要这么做,到此为止能不远吗?这样看来,我们到今天还是心潮激荡的,你觉得很远大。
比如说,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是永远不可丢失的,人树立了远大志向,同时要看到从脚下到达那个志向和理想有哪几步路是可行的。今天我们往往不缺乏远大理想,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方案。就像法国曾经给大家出过一个智力题,在报纸上他们征集答案,如果现在不幸卢浮宫失火了,你只能抢救出一幅画,你抢救那幅画,大家的答案无非都集中在像《蒙娜丽莎》、《自由引导人民》这样少数的几幅画上,这都是价值连城的,大家公认的世界美术上成就最高的作品。没错,但是这些答案都没有获奖,最后获奖的是当时的画家凡尔纳的答案,凡尔纳说,我抢离安全出口最近的一幅画。其实给我们另外一个出路,一旦出现意外风险,我们还有心情到二楼中间拐弯大厅里去找到《蒙娜丽莎》吗?你找到之前就被烧死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理想往往被描述得美奂美伦,但是往往在实施过程中,艰难险阻,重重叠叠,我们怎么找到最可行的路,这是当下要问我们自己的问题,经典告诉你什么了?告诉你做人做事从哪里开始。
孔子带着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子路在一起谈人生,都各自说人生理想,子路说我的理想是有好东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蔽之,穿的用的东西都跟朋友共享,用坏了我自己也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我的人格理想。然后,另外一个同学颜回说,我的人格理想就是做很谦虚的人,轻易不夸大自己的功劳,这就可以了。大家都在这里说,发现老师没有说话,他们就问孔子,说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想一想孔子,就是我们公认的至圣先师,他的理想是什么?孔子淡淡的说了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什么意思呢?“老者安之”,让自己的老人都能安顿好,“朋友信之”,让所有的朋友都对我有一份托福信任,“少者怀之”,年轻的孩子们觉得有这么一个人格榜样,可以经常缅怀,做到这三点我就够了。
这三句话,对于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普通人来讲,仍然是一个命题,因为我们可以没有一个社会职业的地位,在名片上有重重叠叠头衔之前,每个人不能摆脱的就是跟这三种人的关系,人人都有生我养我的长辈,人人都有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人人都有自己的儿女晚辈,你身边的人真的因为你的存在而多感到一点幸福吗?
这是我们永远要问自己的一个命题,“老者安之”,做儿女的都有孝敬之心,但是我们真正就能孝敬到地方吗?我们的孝敬就真的能够让老人觉得安顿了吗?这一个“安”字,外在是让老人安其身,内在是让老人安其心。安身或许容易,有住的地方,有吃的喝的,就真的安了吗?安心很难,儿女真的出息吗?做的事情真的是对社会特别有价值吗?他父母真的觉得脸上有光彩吗?
学生曾经问孔子什么叫孝,老师你给我讲讲什么叫孝,老师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做到有什么劳苦的事,孩子们抢着做了,有什么好吃好喝的,端上来父母先用了,这就是孝吗?我们很多人认为这还不孝吗?孔子说,比起这些事,真正难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色难”,最难最难的是给父母好脸色。也就是说孝顺的事情。按中国老百姓的说法,论心不论绩,他要的你是的一份心意。
还有学生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有人说是“谓能养”,养活父母叫孝,孔子接着说,“犬马皆能有养,不敬能为孝乎?”牛马都知道养自己的长辈,如果没有敬意真能叫孝吗?所以孝敬孝敬,是你心中怀着那样一份真正的敬重,好脸色也是外在的,心中没有敬重怎么会有好脸色。而且你每天觉得多紧张,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有那么多压力,也许你上班前老太太跟你絮絮叨叨,聊几十年前的旧事,这时候你还能很耐心地听下去吗?你一下班回家,刚要打开电脑处理文件,老爷子过来,说今天下棋碰上一老头,跟他讲什么事,特有兴致地跟你说,你这时候还有好脸色听完吗?所以为什么说好脸色是无价的东西,孔子说安、孝,里面是带着深深的敬意,所以《论语》里面关于什么是孝,其实讲了很多很多,有时候经典就是这样,所谓微言大义,言辞讲得很少,意义非常深远。
你慢慢想,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觉得很难,怎么样跟父母有好脸色,不冲突,儿女有时候也觉得委屈,说跟老人冲突完全是为他好,比如老人过日子抠抠嗦嗦,趱旧东西,舍不得扔,经常买处理的菜,处理的东西,这都是经常遭儿女唠叨的事,儿女老说你看看你这习惯就是原来在农村生活时的习惯,就是原来过苦日子时候的习惯,现在为什么不想开点,这些冲突怎么来看?如果按照孔子这样的想法,你在对父母的孝敬上,要有深深的懂得,每一个人都是他历史的总和,每个人的此刻都有他所有历史的烙印。如果那没有农村生活的痕迹,没有他贫困生活的价值观,那就不是他现在这个样子了,你能尊重和包容那所有的历史吗?你可以不同意,但是一定要以一种外在的方式去违背他吗?你还有什么第三种糅合的方式吗?所有这些都做到,可能才做到“老者安之”,听起来“老者安之”好像挺简单,其实挺难。《论语》里面的每句话、每个字,如果你联系整个里面讲的东西,再联系我们的生活,就都会有学生司马牛那样的感觉,听到老师一说,有那种不屑一顾的感觉,说得太简单了,君子就那么简单吗?再往下听越听越难,所以对老人要让他“安”。
对朋友一个字,“信”。我们大家可能都会说,今天就是一个信誉社会,谁不守信誉呀,在一个信誉社会,人人都是用信誉说话的,这有什么难啊?我们真正想一想,人真能做到笃诚守信,终其一生不容易,我们每一个人的信誉于心,为什么叫做中心为忠,所谓的信誉,所谓的忠诚,他都是有一个内在的深刻的标准。你一生下来,会想到多少不同的朋友呢?我们可能会想到,那些能力超群的人,声名显赫的人,财富非常众多的人,所有这些人,是不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朋友?人可能终其一生,最后留在生命中,让你能想象到的,真正的会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我们可能会想到这样一些人,他从来不喧嚣在你眼前,但是他一直在笃诚的站在你身后;他可能从来不给你的生命锦上添花,但是只要你需要,他就会给你雪中送炭;这个人可能从来不会对你滚烫火热,但是他温暖恒久,能跟你终生相伴。如果你有这样的朋友,你会怎么评价他?你的概念里你只有一种价值,就是信任托付。所以孔子说,我就希望因为我的存在,让朋友们都有一份信任和托福。
至于孩子们,他希望“怀”之,能够经常想起长辈。孩子们提起长辈,有些人格会觉得非常高大,觉得那个长辈很完美,让人高山仰止,那是最好的长辈吗?最完美的,在孩子们心中的长者,可以是庄严的、成功的、卓著的,高山仰止的那些人,未必是让他们经常想起来的,他们经常想起来的是特别朴素、特别温暖,一想那个人真好,他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这样的人就是经常想的,不一定要多么完美,但是一定要非常亲和,给孩子们希望。所以孔子说我要做的就是这样的长者,让孩子们经常有所怀念。所以孔子说,说起人格,人终其一生,有过多少对于自己人格的描述,有过多少远大理想,但是真正从脚下去衡量的话,做到这三点就够了。这就是经典的价值,经典就是不管走到哪个时代,剥去这个时代所有的喧嚣,这个时代很多外在的标准,你去叩问内心,觉得还有一些价值永存。
(一)如何做到不忧不惧
我们刚才说做到不忧不惧,怎么才能不忧不惧,像今天这个时代,忧思迷惑,恐惧畏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所以学生问老师,你给我讲讲什么是真君子。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言。”孔子是特别谦和的人,他说做君子道德大概有三点,但我先说明我自己做不到,哪三点?“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一个心胸真正仁爱宽广的人,他的忧思忧伤可能少一点;“智者不惑”,一个有大智慧能够理性清明判断事物的人他的迷惑会少一点;“勇者不惧”,一个内心真正勇敢的人,他遇到恐惧畏惧来临的时候,他恐怕不那么容易畏缩。
你想想这三点,为什么要这么说?其实像忧、惑、惧,都是生活中你的负面情绪,无非是我们觉得外在的世界给我们造成纷扰,在我们内心引起的波动,那么,怎么样做,你就这些东西少一点呢?看看主观上你能给自己再加强点什么?怎么加强?其实,仁智勇这三点讲的都是人主观的心智的能力,都是我们自己怎么在生命里多点依据,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主观世界跟外在世界一个抗衡的过程。假如我要说一个人一辈子经常磕磕碰碰,划了一寸两寸的口子,这在你生命里是大伤还是小伤,不同的人答案是不一样的,如果改成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划一个口子,得疼、得流血、要上药,得一个星期,是一个大伤,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可能会觉得今天踢球、明天爬树,划一个口子,从伤到好,从来都不知道,这个伤痛对他来讲就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人一生的流光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很多,工作中有压力竞争,情感上可能会遭遇颠覆或背叛,亲人可能有伤病、死亡,金钱有时候可能有流失,有时候可能会千金散尽,所有这些不过是生命中的一寸口子,你说是大是小呢?人几十年,这些事一件不遇上,是不大可能的,但是遇上了,留下的有没有阴影,阴影是大是小?人受多少伤害,太因人而异了,所以为什么加强仁智勇,人主观内心世界真正强大了,外在的的忧惑惧相对少一点,就是因为怎么样改变你的主体去对抗外在世界。
(二)仁者不
忧
先说“仁者不忧”,什么叫做仁?学生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说,简单,就两个字,爱人,真正的仁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人好,一种真诚的善良爱别人就够了,这就是仁。学生想了想觉得太简单了,给老师做了个比喻,如果有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博施”,就是把这个人的恩德、钱财,能广博的施于天下?济众就是接济每一个人,何如,就这么一个人,他是大仁人了吧,孔子很不以为然,你说的这哪是人呀,这是圣呀,这境界太高了,就是尧帝、舜帝,他们也做不到你说的标准。学生说怎么才算呢?老师说人的标准比这个简单多了,是很低的标准,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就是自己,“己欲立而立人”,我们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想立起来,所谓安身立命,己欲立,用立自己的心立人,好好帮你身边的人一一的也立起来,立完了以后人就想发达,“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发达,用这样的心帮别人也发达起来,“能近取譬”,什么叫譬,用那个比这个,所以能近取譬,离你自己最近的人,试着将心比心,“可谓仁之方也”,这就是仁义的方法了。什么人离得近,无非就是在家跟家人比,在单位跟同事比,然后在外面跟朋友比,这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离你最近的人,你多替他想一想,跟他换位思考,这就是仁义的方法,就这么简单。所以孔子说,没有那么复杂,不一定要做到博施于民,没有那么复杂。
(三)何为圣贤
人真正要在行为层面上做起来,要怎么去做?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这样推己及人,自己的心对别人好,那么就用对自己的感觉也去对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施给别人,就这么简单。其实有些例子,不一定要看几千年前,有多少圣贤,多少古人,就看看眼前,就看看今年的一些事情,大家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特别节目叫《感动中国》。每年的春节以后,每年都会评选中国一些特别令人感动的人物,就是2007年,他们的推荐材料里面有一个河北省衡水,一个叫做林秀贞的农村妇女,她这一辈子做了什么事?她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开始义务赡养这个村的孤寡老人。她去认门,见到了一户刘爷爷刘奶奶,老两口无儿无女,她就淡淡的跟人家说,你看我婆家也不富裕,你看这样吧,我们家吃窝头,就给你也做窝头;我们家吃稀饭,也给你送稀饭,反正不会让你饿着,不会让你断顿,这个话说了以后,她果然每天日复一日的这样去做,一做做到第8年。那个刘奶奶从破炕席下翻开一个烂烂的小纸包,跟她说,妮呀,这个包里是安眠药,是过去我们留着,等着有一天实在走不动了,这就是我们的下场,现在看来,你天天这么伺候我们,已经8年了,我们觉得真的用不着了,终于可以交出来了。林秀贞也不光是养着这一家老人,她见一个养一个,见一户养一户,而且每一家的老人都是从一养上,就养老送终。这样几十年过去了,她自己的4个儿女,在这几年间陆续长大,经常帮妈妈给这家摘摘菜,给那家剪剪指甲,大家就这样其乐融融过了几十年,这就是林秀贞全部的事迹,不算多么恢弘多少高大,跟《感动中国》以前选的那些人相比,他既不是关键时刻营救人质的警察,也不是高山哨卡上一守几十年的哨兵,她只不过是这么一个目不识丁、没有念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如果不是这个剧组找到她,她可能也没有走出过她的村庄。后来她的材料上来了,推荐委员要给她写意见,当时我们给林秀贞写了这样的评价,如果是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如果是穷人做这样的事,他就是圣贤。
其实我们大家想想,圣贤到底有多远,他没有什么钱财,做慈善是不可能的,他只有自己的心,他能用心做这事,本身就是圣贤,所以后来林秀贞入选了2007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每一个人在舞台上都有一座巨大的丰碑,碑上镌刻着评委会最后给他们的评价,林秀贞的幕布掀开,上面4个大字是“温暖世道”,评委会最后给她的评价语:“30年间,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心温暖了世道”,这个推荐语说明什么?其实言外之意就是说明我们这个世道有点苍凉了,如果不苍凉何需这种温暖的唤醒?
今天你说人有多少事是举手之劳,好比说上电梯,大家都经历过上高层电梯的尴尬,一个特狭小的空间,挤着十几个陌生人,人们最经常的表情是仰头看天,因为你要是低头,离你不到十公分就是一张陌生的脸,人都挺难受,所以谁都不说话,看着到你那一层就挤出去,不是没有挤出去就是被门夹一下。我们做一个设想,假如电梯里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改变局面,如果这个人上了电梯挡一下门,说别着急,给你摁这个开门键了,进来的人绝大多数会说声谢谢;如果这个人跟大伙说,我这么离门近,大伙都到几楼,有的人会说6楼,有的人会说谢谢你8层,这样下来的时候,劳驾借光过一下,不客气、再见,也许整个电梯都开始说话,你想一想,假如这个人是你,这个电梯的氛围是可以被改变的。推而广之说,这个社会就是一个不带边框的电梯,所有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谁都很难做第一个开口说话的人,有一首歌说得好,天上的星星像地上的人群一样多,而地上的人群像天空的星星一样远,人与人之间真的就这么远吗?按孔子的话说,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不一定有多高的地位,什么资格都不用有,就是心理的活动。
(四)如何达仁
孔子说“仁远乎”,仁爱之心离我们远吗?“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要做到仁爱,我心下一动,马上就可以做到,他就是举手之劳,这些事情怎么做?学生追问他,老师,要爱别人,要做好事,我们都懂了,但是每个人每天,24小时点点滴滴,身体力行,可怎么做呀?学生说,你得给我拆解出几个行为层面的操作准则,老师说可以,孔子是好老师,有问必答,他说有五者行与天下,我们大家对照想,这五条在21世纪看有用没用。
1. 第一个字是恭
孔子原话是“恭则不辱”,用今天的话说是你越对别人充满恭敬,你的生命越不至于招致侮辱。其实,我们现在看到一些经常抱怨的人,为什么老有人招我,你要看一看,你自己对他人是不是抱有敬重。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身边事,眼前人,你都抱有恭敬,现在我们看到一些书在教人,社交礼仪等等,不能说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用,这些是外在的技巧,真正的“恭”是内心的恭敬,你的内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恭敬?内心对别人有真正深刻的尊敬,你自己就保有了生命的尊严。
2. 第二个字是宽
孔子原话“宽则得众”,谁对别人特别的宽容宽和,谁就容易拥有大众的拥戴,这叫做“宽则得众”。恭和宽实际上是相联的态度,一个人怎么叫宽,禅宗有一些话说得很好,有一首禅诗说,“眼内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什么叫做眼内有尘三界窄,你眼前有尘埃,有什么东西把你遮住、蒙蔽了,三界为窄。哪三界,给你前生、今世、来生,你都会觉得活着很憋闷,如果心头没有什么杂念,坐在自己家的床上,觉得天宽地阔,这叫“心头无事一床宽”。所以真正的宽和窄跟你现在住的是60平米和200平米关系不大,真正关系的是你心里头有没有这种宽阔。
什么是宽,有的时候是你在看世界的时候是什么,经常看的生活比喻是什么?就是你眼前的半瓶红葡萄酒,但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选择不同的词汇去描述他,一个乐观主义会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就只剩半瓶了,其实生活里不会任何一个倒霉蛋,他的生活就是一个空瓶子,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幸运儿他的生活是满瓶酒,什么都不缺,人人都是半瓶酒,但是你能放大生活里的什么呢?你面对半瓶酒的时候,你看到生活里的什么?有一首禅诗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诗讲的是不是我们客观的现实的生活,你当然可以说这诗是胡说八道,比方说北京,哪春有百花?全是沙尘暴;夏天酷暑难耐,冬天寒冷,秋天满地黄叶,要是这样形容四季呢?其实也很真实,这样的四季连起来也是一年,这样年复一年过起来也是一生,不会比前面说“春有百花秋有月”的人少活多少年头,只是少了一样东西,就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度过的光阴大体相等,但是光阴的质量各自不同,一个人生活有没有质量,不在于你是活89还是98,而在于有限的年头里面,你活了多少人间好时节。所以乐观与悲观,有时候就是一种态度,就看你在放大什么,有一个故事说得好,有这么一个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极度乐观,一个孩子极度悲观,爸爸就想给他们扭转扭转性格,就把特别悲观的孩子放在好好的房子里,给他买了一大堆玩具包围着他;把没边乐观的孩子放在马圈里不管他。过了半天,爸爸去看看这两个孩子,先看悲观的孩子,发现他坐在一大堆新玩具里面,一件都没有拆,哭得像个泪人似的,爸爸问他你为什么要哭,这孩子说,这么多好玩具,我摸摸这个,看看那个,拆开哪个玩,哪个就会先坏,想来想去,都舍不得打开,越想越伤心,就哭成这样了。爸爸又去马圈,一看乐观的孩子,一身马粪,欢天喜地,在马粪堆里还在刨,他爸爸说你找什么呢?他说爸爸呀,我从一进来就觉得这马粪里面有一只小马精,找了一下午了,还没有找到呢。其实你想这样的两个故事,就能够告诉我们,你说生活是什么?有的时候就是心态决定下的一种状态,而心态是什么?心态有时候会改变眼光,会放大你心中真正想放大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跟他的好朋友佛印,两个人一起参禅悟道,他经常占便宜,占了便宜回去以后还很得意,跟才女妹妹苏小妹炫耀,有一天回去以后特高兴,他说今天占便宜了,跟佛印在外面打坐,过了一会儿,他说佛印你说我像什么?佛印老老实实说,你就像一尊佛呀,苏东坡哈哈大笑,说你一大胖子往那一堆,就像一堆牛粪,说完他很高兴。苏小妹一听就冷笑,说哥哥呀,就你这悟性还参禅呀?你懂不懂得佛讲的见心见性,人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见什么,他说你看见人家佛印说你像尊佛,就说明他心中参悟得心中有佛了,你看看你自己,你参悟了半天,你心里有什么?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你觉得离自己远吗?一大群人去一个风景点,同样的景,车转过山脚,一簇风景出现在眼前的时候,一定会有大喊大叫说这地方太美了,一定就会有人说,这算什么呀,那边还有一堆垃圾呢,算什么呀,你想想同样的东西,差别有那么大吗?每一个人在突然眼前接触一件事情的时候,都是在读出他心中想放大的东西,有人在世界上读出来的永远是美,有人读出来的永远是挑剔,比如说你见一个好久没有见的朋友,有人由衷的说你最近气色真好,有人说你看你最近胖了这么多,你血脂又高了吧,女朋友之间见面,有人一看可能说你今天容光焕发,真漂亮;有人一看说你今天妆化得不好,这脸上怎么这样。其实你想想,人本能的,眼光都在放大你心中想放大的东西,什么叫做宽?其实宽与一个人心中慈祥悲悯的程度是相关的,你对这个世界真的抱有善意,你当然可以不宽,也可以一辈子抱着挑剔的态度也没有关系,但是孔子说得好,宽则得众,那些特别宽容的,对人都好的人,别人自然对他也好,因为这个世界上,你的表情就是别人表情的镜子,你怎么对别人,别人也怎么对你,所以恭和宽是相关的,他代表了一个人对待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态度。
3. 第三个字是信
除了这个之外还要做事,所以孔子说的第三个字就是“信”。儒家是讲究信誉的,在今天这个公民社会里,信就更重要了,什么是信,孔子说“信则人任焉”。谁特别的笃诚守信,有这个信誉在,他的职业生涯就好,什么叫“人任焉”,就是有人任用你,“人”是指他人、社会,“任焉”就是任用这个有信用的人。
我们经常有一些学生回来看老师,十几年前毕业的学生,我发现一个规律,在人事部门这个感觉就更强,人多年的发展以后,在社会职业生涯中走得最好的孩子往往不是当年的专业尖子,专业尖子刚一来的时候,恃才傲物,都会气焰凌人,会说我当年是保送上的研究生,怎么让我干跟本科生一样的活,心理不平衡。但是你看专业资质平平,为人特别笃诚善良老实的孩子,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十年八年以后,你就看出,信誉比专业更重要,为什么?今天是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什么叫做专业?走出大学的时候,专业就有1/3、1/4已经过时了,人要不断的学习,信誉这个东西是一生的基石,谁的信誉好,别人一定觉得一定要把职业交给能用他的名字守住他的信誉的人,这些人职业生涯当然就持续发展,这叫做“信则人任焉”。
4. 第四个字是敏
是不是有信任就够了?还要有大智慧,要
有敏锐,这是孔子说的第4个字“敏”,“敏则有功”。谁敏锐敏捷,谁就能建功立业,我们大家都在做事,但很多人做的是无用功,没有效率,谁有功能做得出来,就是特别敏锐的人。敏锐也是一种素质,你能够在很多事情里面辩明真伪,有的时候是瞬间抓住有效信息,甚至是在这个社会上洞悉潜gz,潜gz就是正在生成的东西,容易吗?
可能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比孔子的时候,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敏,我见到过一个招聘的故事,有一个大型的电讯公司,招聘一个很简单的技术工种,会莫尔斯密码发电报的人,简单吧,再一个公司很多,来应聘的人也很多,来的人被安置坐在一个很噪杂的大平面工作环境里,坐在靠墙的两排条凳上,他们被告知里面有一个小门,你们的面试将在小门里进行。但是这个大厅太乱了,电讯公司,经常有人发电报,来来回回有人打电话,还经常有人跑来跑去收传真,一片喧嚣,这些人就忍着嘈杂,等了一个小时没有人理,等两个小时也没有人叫他们进去。这个时候来了一个迟到的老秘网小伙子,在旁边站了一会儿,突然他直奔小门走过去,一推门就进去了,过了10分钟,这个公司的人力经理带着这个小伙子走出来,说各位,你们已经可以回去了,这个职位就是这个小伙子的了。大家心理就不平衡了,为什么呀,都没有给我们考试的机会,凭什么就给他了。这时候人力资源经理说出一个秘密,他说各位,从你们大家坐在这里的那一刻起,考试一直在进行,你看这个环境很嘈杂吧,你听到那些滴滴答答的电波声里,一直有一种摩尔斯密码在发报,那个密码的内容就在说,如果你听懂了这个密码,请你直接走进小门,他说我整整发了两个小时,你们谁都没有动,那个小伙子一推门就直接说“我听懂了这种密码”,这个人力资源经理说,我们这么大的公司,需要的永远不是简简单单掌握熟练技术的发报员,我们要的会是一个能够用心灵在嘈杂喧嚣的世界上,敏锐捕捉信息的优秀人才,所以大家想想,“敏则有功”,区区4个字,真做起来容易吗?
5. 第五个字是惠
韩国人有个比喻说得好,他说世界上有种怪物,前面长满了头发,后面是秃脑勺,所以他迎面而来的时候,永远披头散发,面目不清,等到你一旦看清他是谁,走到你身边了,你伸手一抓,他后脑勺空空荡荡,眼睁睁看他走远,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机遇。实际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机遇,迎面而来的时候,都是面目不清的,但你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可能抓到他,这就告诉你一个人要有大智慧,有了信、有了敏,能够把事做成,再往下做大事,靠一个人恐怕不行了,就要带团队,带团队的人要有什么心情,这就是孔子说的仁里的第5个字,惠,恩惠的惠,惠则足以使人,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足以去使用别人,能够用得动人,什么叫惠,无非就是精神价值上,你不断肯定你的下属,在物质利益上,完成跟大家的分享,谁有慈惠之心,谁就用得到人,这就是做领导的素质。
大家想想,什么叫仁,仁要想做到,从5个方面。首先是恭敬,“恭则不辱”;其次是宽,“宽则得众”,宽广的对待世界,你会拥有众人;第三是信,“信则任人焉”;第四是敏,“敏则有功”,敏则有效率;第五是惠,“惠则足以使人”,谁有慈惠之心,谁就用得动人。“恭、宽、信、敏、惠”五者行于天下,仁就做到了。一开始我说站在今天的这种生活里想一想,这5个字有用没有用,其实恭和宽是讲怎么做人的,信和敏是讲怎么做事的,惠是讲怎么做官的,做人、做事、做官,大体就概括了今天的人面对的生活。什么叫做仁?仁爱只是一个理念吗?只是空泛的道德标准吗?不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吗?所以这么想一想,会觉得什么是道不远人,就是圣贤所讲的道理,都离人间不远,我们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理,这就是关于仁者不忧,仁爱在我们的心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价值。
五、智者不惑
为什么还要说“智者不惑”。有了仁爱,智慧能给人真正的解释迷惑吗?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惑,中国字“惑”写得很有意思,上面是或者的或,下面是心字底,智者不惑是什么意思?当惑这样惑那样,世界给你那么多选择,而让你陷入彷徨不定的时候,你的一颗心究竟是被选择压垮了,还是你把选择托起来了,这就决定你是迷惑的还是不惑的。如果说一个世界惑此惑彼,这么多的选择把这颗心压垮了,那你就陷入深深的迷惑之中,这颗心为什么能托得住,怎么才能大起来,那就需要智慧,叫“智者不惑”。
开始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的回答两个字“爱人”,学生接着问什么叫智,老师还是两个字,孔子的答案从来就是言简意赅,就是“知人”,世界上真正的大智慧,不是你了解天体物理,你的生物化学学得多好,那不是大智慧,那是知识,智慧只有一点,你知道人心,你能洞悉人心深处最隐秘的愿望,跟随人们的欢喜忧伤,那是真正的大智慧,你如果不了解别人怎么跟人打交道?
什么是智,智是从了解自己开始,而了解自己可能是这世界上终其一生的难题,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档案上的那几张纸,每个人都是有很多变化的,都是会穿越很多事情的,真正能了解自己的愿望吗?真正能看清自己面前的处境吗?获得的一切就都是真相吗?
大家知道有一个神医扁鹊,他的神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了解自己,他有一次和魏文王聊天,魏文王说我听说你们家弟兄三人都学医,你现在是名动天下的神医,而你俩哥哥都没有学出来,为什么呀?扁鹊应声而答,他说您错了,我们哥三个,以我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魏文王说不可能呀,他们怎么没有名气呢?扁鹊说,因为我大哥医术之高,可以防患于未然,有隐疾,丝毫未发,一看气色便知,然后他就可以用药、气给他条理好。我二哥比他医术稍差,能治病于初起之时,当时小病的时候给你治好,不至于酿成大病。他说我大哥丝毫没有名气,二哥名气仅止闻于乡里,至于我,就是医术比他们都差,差很多,我要看一个人得病,我要看眼睁睁看他把病发出来,等到病得奄奄一息了,再下虎狼之药,给他起死回生,得,天下人都认为这叫神医。所以他跟魏文王说我大哥致病元气丝毫不伤,我二哥治病元气稍一破损就补回来了,像我这么治病就属于硬捞回来,元气大伤过半,你说我们三个谁医术更高?所以这个世界充满对于假象的误读,很多真相是被遮蔽的,一个人了解自己都不容易还容易了解别人吗?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真正要做出对自己是与非,此与彼的判断,就在此刻,就在这颗心,到底何去何从,这是一生的难题。
智者,真正的智者是战胜自己,所以老子里面有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立,自胜者强”。“知人”就是了解别人的人,“智”,你算有点智慧;“自知者明”,这个明是更高的境界,自知之明,人真正洞悉自己的内心;“胜人者立”,能够战胜打败别人,这人不错,有劲,有把的力气;“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人格确立起来,这叫真正的强者。所以,你说了解自己,他不是一个瞬间,也不是此一刻你就能够准确做出的判断,需要一生,对于世界的把握,对于自己的把握,终于能够得出一个接近真相的结论,这才是自知者明,了解自己。
再来说,知人,除了你自己,你了解你身边的人吗?还不要说你的邻居、朋友,就说你的亲人,你最爱的几个亲人,你就真了解吗?有一个故事说得很有意思,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夫妻,相亲相爱,这个妻子非常贤惠。从一开始就每天从打来的鱼里挑一条最干净、最整齐的鱼,然后把中段给他丈夫恭恭敬敬烧好,端上桌去,自己在厨房胡乱烧一点头尾,随便吃一点就完了,这个日子一过几十年,两个人一辈子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彼此没有提过任何要求。等到老夫妻暮年相对,这老先生有一天长长叹了口气,他说这一辈子没有给你提过什么愿望,现在要是不说就有点晚了,你什么时候给我做顿红烧鱼头给我吃,你看我从小就最爱吃鱼头,也不知道为什么自打娶了你以后,这一辈子就没有见到过鱼头,他妻子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她说我自从做姑娘的时候,就认为鱼肉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我这一辈子就是因为爱你,把最好的鱼肉都做给你吃,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东西,也从来没有想过你是爱吃鱼头的。
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故事,我们大家一听都笑了,其实每个人都问问自己,你是不是都曾经给自己很在乎的人买错过礼物。我有时候看见我的学生,辛辛苦苦花半个月的奖学金给自己的老爸买生日蛋糕,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刚一拎到家就挨顿骂,我们都得糖尿病四、五年了,我们才不吃这东西,而这孩子还挺委屈,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也许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爱,但是我们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别人,我们缺少的是爱的方式,或者是方式背后的动作,你怎么样以他需要的方式去爱他,不管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孩子对父母,还是恋人、伴侣、朋友,这种爱有时候非常强烈,强烈到非理性,但是里面不包含懂得,所以它就很有杀伤力,孔子为什么说智是知人,一定得懂得这个人是个什么人,懂了以后你才能真正知道跟他交往的方式,所以孔子他用人是不看表象的,他一定要看核心,看内在的东西。
刚才我们说子路,子路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子路有一回给老师出了个难题,他说子行三军将谁与,要一个书生,今天要你去带三军打仗,将谁与,你将与谁同行呀?你选择谁呀?子路想自己很勇敢,要选也选我这样的人,结果老师不以为然,老师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我绝对不选这样的人,这8个字是什么意思?暴力的暴,老虎的虎,姓冯的冯,河流的河,是指像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打老虎,跟老虎搏斗叫做暴虎,什么叫做冯河,就是指这条大河下面没有船,上面没有桥,赤手空拳一个人就敢泅渡过河,这叫冯河,孔子说一个人敢只身打老虎,没有条件过大河,而且还拍着胸脯声称死而无悔,他绝不选择这样的人他选什么样的人?他也有8个字的标准,他说我一定要选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我要选就要选这种,“临事而惧”,就是一事当前,他懂得害怕,惧就是惧怕,一件事交给你你知道害怕,你想想都对什么事害怕,从小到大,如果你赴一个特别在乎的约会,是一个你特在意特喜欢的人的约会,你从头天晚上开始心里就在打鼓,高考,那你前很多天心里就嘀咕,所以临事而惧说明你特别在乎,不能惧到这事不干了,还有后4个字,“好谋而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谋划,最终完成,这叫好谋而成。孔子说我要选,选这种很低调的人,但是这种人有执行力,我们想想今天,有好多单位领导,就爱选那种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经常有人拍着胸脯跟领导立军令状,说我保证赶在什么什么之前,完成献礼工程,完不成拿我是问,这就属于暴虎冯河者,死而无悔。如果你看到有人很低调,听领导交待的任务,说您交的这个任务很大,我回去查查资料,做可行性方案,这叫临事而惧,但是最后他一定能好好完成,孔子告诉我们,其实你去用人、知人的时候,不一定是看表面的态度,就看他背后的执行力如何。
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说有一个亿万家产的富孀,这个老太太非常惜命,就给自己挑司机,一定要挑全国技术最好的人。她的管家给他挑,最后选出三个人,技术全是一等一,管家定不下来,把他们三个人全带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问了他们同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咱们一起出去,前面是一道悬崖,以你的技术能把车子停在离悬崖多远的地方?第一个司机马上拍胸脯说,我技术好,我能稳稳当当把车子停在离悬崖一米远的地方。第二个司机说我技术比他还好,我能稳稳的把车停在离悬崖30公分的地方。第三个司机说,我只要老远一看前面是悬崖,我就停车,就不往前开了。大家知道,被录取的一定是第三个人,因为你说这个世界上,什么是最值得信任的?规避风险,是赢得效率的前提。真正你要在这个世界上去完成的事情,是在规避风险大智慧之下,而不是逞小聪明炫耀的技巧,所以孔子提倡的都是大智慧,大智慧是要在洞悉全盘之后,所得出的人生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刚才说,提倡仁,仁爱天下,用自己的包容、宽恕,用自己的仁爱知心去面对一切,这件事情有底线吗?学生曾经问老师,以德报怨何如,“怨”就是别人给自己的伤害,对不起、辜负,我还能以德抱之,别人这么伤我,我还能对他特好,你觉得我怎么样?其实如果我现在问大家,以德报怨是褒义词吗?绝大多数认为还是褒义词。但是孔子反问他的学生一个问题,“以德报怨,何以抱德”,别人已经伤害你了,对不起你了,你还对别人非常好,那等到有人对你好的时候,你还剩下什么?你怎么面对对你好的人?这是一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办了,老师给他8个字的标准答案,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他说当这个世界上,意外的那些伤害、辜负来临的时候,你固然不要冤冤相报,但是用你的正直、坦荡、磊落去面对就已经够了,这就叫“以直报怨”。但是你要留着你生命中特别美好的、善良的、温暖的东西,最后去“以德报德”。
我们大家想想,我们这么大的地球,经常要提出一些保护,对资源的保护,淡水、空气、植被都需要保护,人的生命资源不需要保护吗?你老去毫无分寸的做以德报怨的事情,这不同样是对生命不负责任吗?所以说什么是大智慧,大智慧是明的底线在哪里,这也表现在一些日常交往里面。孔子有这样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写出来就是数字的数,什么叫数,就是过分密集,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过犹不及,别过分,一过就跟没有做到一样,比如说“事君数”,君子的“君”,指你自己的领导、上司、老板,“事”是指做事的事,指你怎么面对他,人对自己的领导都要服从,都要尽心的做事,但是不是你对他越密集就越好呢?事君数,你对把密到无法再密,领导要颠倒黑白,你跟着就指鹿为马,叫你夜里3点来,你2点半就到,所有事情都以他为标准,你认为他会提拔你,会重用你吗?
孔子说,“斯辱矣”。辱就是侮辱的辱,说这样你就是招致侮辱的开端。你如果是好恶分寸的跟你的上司、领导到这个地步,他会看轻你的人格,他会觉得这个人不可托付,不可重用,这个人没有自己的人格标准,没有是非信仰。当然有的人说,我不会对领导这样,我只会对朋友这样,跟朋友好得他们家任何事我都参政议政,买房子置地,两口子打架到孩子升学,我全参与一脚,因为我俩好,朋友到这地步就好吗?“朋友数,斯疏矣”。这个“疏”是疏远的疏,朋友之间如果走得这么密,离疏远就不远了。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都有隐私,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空间,外人的介入尽管你是一片好意,但是你会干扰别人的判断,离疏远就不久了。
西方有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寓言,叫豪猪哲学,豪迈的豪,指硬刺,长满硬刺的野猪,这些野猪在冬天感觉寒冷,要彼此温暖就往一起凑,凑在一起就扎伤了,就跳开。一跳开又感觉冷,冷了以后又往一起凑,结果又跳开,如此分分合合,最后野猪们找到一种距离,彼此不至于近到伤害,也不至于远到寒冷,这个距离就是人际之间最好的距离。其实《论语》里面的智慧很大程度上是教会我们人生的分寸,很多事情不是该不该做这件事,而是什么时候做这件事情,什么分寸上把握这件事。分寸感,这是一个很弹性的词,他依赖于每个人的智慧,“智者不惑”,你真有这个智慧的话,迷惑就会少,所以知人之后,才能真正的论是,知人之后才能真正的用人。
大家看,整个《论语》里面跟君子相对的概念是小人,看来看去,都会觉得这个世界上都会想用君子,不会用小人,这世界上哪来那么多君子,孔子怎么用人?孔子告诉你君子固然要用,小人也可以用,关键是看你用在哪里,他说“君子可大授而不可小智,小人是可小智而不可大授”。“大授”的“授”是授权的“授”,给你一件大事,授予重任,小智的智是智慧的“智”,小聪明试探你。用今天的话说,君子可以交给他一个生死相托的大任务,但是你永远不要拿小聪明的事去试探他;小人可以用小聪明的事情交给他完成,但是你不能交给他很大的任务。你比如说像今天我们的这种生活,有很多时候是需要有人去做一点小聪明的事,比如说要给客户送礼,要去阿谀奉承,要请客吃饭,真需要八面玲珑、伶牙俐齿的人,你的话要说得舒服,还真有人要干这样的事。但是别以为送个红包,敬个酒,让人舒服了,这人就一定能托付大事,你给他一件很大的事,他可能就完不成了。而有一些真君子是什么样的,是外表非常木讷的人,不善于言辞的人,用孔子的话说,“君子欲敏于行,而讷与言”。君子有个标准,行为上特别敏捷迅速,但是语言上特别木讷,不太会说话,这种人可“大授”,一件大事交给他,他不给你表决心,但是他用生命相授,一定给你完成。但是你别用小聪明试探他,要他去给别人敬酒、塞红包,这个事就一定给你办砸,所以不见得是能办大事的人也能办小事,这就是你把不同的人用在不同的地方上,这就是孔子说“君子可大授不可小智,小人可小智不可大授”,所以你看看知人这点很厉害。
为什么战国四公司养士的时候,连鸡鸣狗盗之徒都养,因为鸡鸣之徒就可以在天不亮的时候叫开城门,让主人逃生,狗盗之徒可以从狗洞进去,偷重要文件,这些人看起来干的都不是大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总归有他的不可替代性,孔子告诉你,你关键是看清每一个人的长与短,最后扬长而避短,某种意义上,人是没有办法彻底改正缺点,克服缺点,我们老这么说是不负责的,人有很多东西是改不了的,但是可以扬长避短,把你的长处发挥出来,把短处遮蔽住就够了,这就是大智慧,我们在生活里真正需要的智慧是很多的,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可以做到不惑,迷失迷惑相应就会少很多。
六、勇者不惧
**** Hidden Message *****。
孔子有一句话,《论语》中说,“君子不器”,什么叫“君子不器”,真君子永远不要说我就是什么东西。比如说我就是矿泉水瓶子,我就是讲台,我就只会干这个只会干那个,一个真君子一旦说只会干什么,你就放弃了生命中其他各种可能,真君子的生命,是随着时光往前不断成长的。为什么我们今天主题要叫阅读经典感悟成长,就在于你的生命不是一个固定的容器,要随着时代的选择,不断的改变形状,不断改变自己的功能,不断的拓展与发现,不断改变你那个“教堂”的结构,让你自己不断的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人生这几十年流光,可以有过很多楷模,有过不同的榜样,但是终其一生,你最终只能完成一件事,终于成为自己,终于完成独属于你自己的那一座殿堂,而你自己成为他的主人。所以,在这样一种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对于经典的感悟可以有深有浅,经典可以进入我们的生命伴随一生,也可以只是一段,不管以任何的方式,成长这个命题是我们在任何年龄段上都不能回避的,所以其实今天我要跟大家最后的祝福,也是说每一个人面对心灵的成长,借助经典的感悟,让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喜欢论语,喜欢于丹。经典总是经典,在任何时间,从任何角度去解读,都言之有理,都耐人寻味。 每一个人面对心灵的成长,借助经典的感悟,让我们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君子不器”,什么叫“君子不器”,真君子永远不要说我就是什么东西。 非常的有收获。非常好 阅读之后,受益非浅。于教授对孔子的学说研究太深了!!!!!!!!!!!! 学习经典,提高自己。 “君子不器”,真君子永远不要说我就是什么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