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建设“四个襄阳”重要增长极
“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和绿色襄阳”的战略部署。襄阳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把枣阳、河(口)谷(城)新城建成副中心”。近年来,谷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8亿元,同比增长17.3%。今后五年,要争进全省“十强”。到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以2010年为基数年均增长27%以上;固定资产累计投资2000亿元,年均增长53%以上;建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生态宜居的市域副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县”改“市”目标。约束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范围之内,主要社会指标进入全省先进位次、全市领先位次,打造“四个襄阳”重要增长极、建成市域副中心城市,为“四个襄阳”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一、全方位推进产业化,着力打造产业聚集之城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构建多点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培育做强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坚定不移地把集群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首要任务。今后五年,将打造千亿元园区、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倾力支持骆蓄公司、金洋公司、车桥(锻造、制动器)公司、美亚达集团打造“百亿元级”企业,支持兴隆观铁矿等6家公司打造“50亿元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再生资源等八大百亿元产业,形成“一个龙头、七大支柱”的县域经济多点支撑的良好格局。加速实施“企业成长工程”,力争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突破400家,其中十亿元企业达到20家,百亿元企业达到4家,1至2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至5家企业上市。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体系。坚持走生态资源化、资源资本化、资本财富化的新路子,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建设3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山茶油基地、30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把天谷粮油、凯迪电力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百亿元级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1-2个产值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大镇,培植2-3个产值过20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打响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10个省级以上的优质名牌产品。
三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集聚区、现代市场群和城市综合体建设,着力解决服务业“短板”问题。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把谷城建成鄂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集中力量建好大薤山(南河)风景区等旅游观光休闲区,使谷城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生态休闲目的地之一,建成全国农业旅游休闲观光示范县。
四是千方百计抓项目、抓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谋划一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投资计划;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坚持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动摇,坚持刚性考核的机制不动摇,全方位、高强度、多领域地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探索建立推进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项目建设“一条龙”服务;发挥“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的品牌优势,加大金融投入,积极引进更多更强的商业银行到谷城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充分引导利用好民间资本。
二、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市域副中心城市
以全域发展的理念、统筹发展的思路、组群发展的方式,积极抢占发展先机,力争全面融入“都市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高标准修订完善城乡建设规划。构建“一主一副”(“一主”指中心城区向北发展,河谷组群;“一副”指石花镇建成小城市)、两个中心镇(盛康、庙滩)、五个特色镇(五山、茨河、紫金、南河、赵湾)、50个中心村的城乡规划体系。以现有城区为基础,统筹规划和推进城关、石花、冷集的城市建设,打造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二是加快建设产业新区和城市新区。以“县”改“市”为目标,按照城市的标准,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新区和产业新区建设。加快石花开发区与县经济开发区对接,沿316国道向北拓展,打造4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为千亿元园区提供平台;以北辰大道为轴心,东进北拓,打造10平方公里高品位的城市新区,推进谷城、河口相向发展、融合发展。谋划实施316国道改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拉开高水平的中等城市发展骨架。
三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全域谷城建设,着力构建定位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把城乡一体发展作为乡镇城建的方向,积极对上承接城市延展功能,对下引领集市、社区发展,推动农村人口、资源、产业向小城镇聚集。把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产业化、数字化、城镇化思路,深入开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全县80%左右的村(镇)建成新农村示范村(镇)。
三、大力推进谷城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化谷城新名片
一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公共文化。紧紧围绕传承传统文化精髓这条主线,下大力气抓好神农文化、汉江文化、荆楚文化等文化形态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广泛开展富有特色的社区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丰富文化内涵,壮大文化产业。大力挖掘、传播“谷城现象”,认真总结我老秘网县独特的现代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努力提升我老秘网县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文化化。办好节会经济,坚持办好“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石花杯”徐迟报告文学奖、“玉皇剑杯”鄂西北茶王赛暨乡村生态旅游节等重大文化经贸活动,着力打造“神农植谷地、生态宜居城”的地理品牌;“中国南避暑山庄——大薤山”旅游品牌,把文化资源变成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文化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转变文化管理职能,稳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文化市场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艾文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