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一起了解下“对联”知识
一、对联的来历对联,古称“楹贴”、“楹联”, 俗称“对子”。春节时用红纸书写,贴在门上的叫“春联”。对联是由两个相对的词组、句子或句群构成的用于装饰性的联语,分上联和下联两部分。在门两边张贴的对联还要有横额,贴于门顶。对联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可谓是城乡皆宜,雅俗共赏。每逢节庆喜事的时候,人们总是要贴出对联以示庆贺。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人们的说法不尽一致。对联由对仗性诗句演变而来。作为对列的文字形式,早在先秦时期的诗、文中就已经存在了。《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楚辞》中的“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等等,都是比较典型的对偶句。格律诗出现以后,对偶就升华为一种严密的对仗。律诗要求中间的两联对仗,和对联在文字形式上完全一致。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类的诗句,写出来贴到门两边,也就是对联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书门联“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但唐时还没有贴对联的普遍习惯。贴对联习惯与挂桃符相关。根据宋人笔记,桃符始于五代。五代后蜀主孟昶曾自撰春联,贴在当时用来镇邪防魔的桃符上,称之为“提桃符”。至宋代,春节时门上挂桃符,已成为民间普遍的习俗。王安石《元日》诗中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说明了这一点。为了简便,人们逐渐用红纸对联代替了桃符。雕刻于木柱上的对联称楹联。寺院和古建筑物中的楹联是很多的。随着对联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用白纸写的挽联。清代梁章钜作有专门记述对联的《楹联丛话》。
二、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比较多,常见的种类有下面几种:
1.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它专用于春节期间的庆贺活动,起着装饰点染人文景观,造成热烈、祥和气氛的效果。春联的内容一般反映辞旧迎新、庆贺丰收、展望未来、祝福事业等等。它的字数一般不是很长,以五、七、八字为多,如:
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
春风明媚百花齐放,阳光普照万物生辉。
2.楹联
楹联主要见于名胜古迹、寺院庙宇,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凭吊、纪念、抒情、感慨、指点、评说、寄托抱负、追昔抚今等等。例如,清代光绪年间的举人赵藩为成都武侯祠撰写的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时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向人们展示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和战略思想。“反侧”是反复无常的意思。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对孟获采用了“攻心为上”的战略,从而制服了反复无常的孟获。“审时”出于诸葛亮与法正的对话。诸葛亮治蜀刑法严峻,时人怨叹。法正引刘邦入关的旧事,建议“缓刑驰禁”,诸葛亮回答说:“君知其一,不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从这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善于审时而度势。这幅对联文字精炼,对仗工稳,叙议结合,思想深刻,向来为人所称道。
由于园林祠庙的建筑,比民宅来说,自然高大宏伟,因此,楹联的容量较大,篇幅可以写得长些。清代孙髯为云南滇池大观楼写的一幅楹联共180字,清末钟云舫为成都崇丽阁写的一幅楹联共220字,青城山有一幅长联共394字,江津一幅联长竟达1614字。我们来看古隆中的一幅楹联: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贴,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艺;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这幅对联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纵横时空,包揽天人,历数古来才人绝技,列举神洲山川景观,将华夏有代表性的“人杰”、“地灵”一口气展现在读者面前。
3.贺吊联
贺联用于喜事,吊联即是挽联,用于丧事。贺联的内容多是庆贺祝愿,吊联的内容多是缅怀慰藉。如“喜看红梅多结子,笑望绿竹又生孙”这幅对联,一看就可以知道是用于祝贺“生子”的。而“门外青山皆服素,眼前绿水尽含愁”这幅对联,一看就知道是吊丧的。
4.勉励联
勉励性的对联,可以用来赠勉他人,内容或赞颂,或鼓励,或祝愿,或叙谊,或思念,等等;也可以用来自勉,内容多是明志、述怀、自省、鞭策,等等。例如: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赠杨子惠)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徐特立赠青年)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这里,前三幅对联是赠勉他人的,后两幅则是作者用以自勉的。这类对联,可以书写在信笺或笔记上,也可以挂在居室、客厅、书房中。
5.风趣联
这类对联,有浓厚的趣味,可用来赏玩、讽刺、吟咏、调侃。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有人撰写了这样一幅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用三个国名对三个市名,又能表达相应的意思。又如:“稚子牵牛耕熟地,将军打马过常山”,全用**名组成(稚子是杞子的别名,打马即藩打马)。我们再看下面几幅对联:
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
——这是利用文字的回环,讽刺那些是非不分的现象。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这是利用谐音和反复,模仿锣鼓之音,“当”为鼓音,“且”为锣音。但这两个字在句中又承担着“应当”和“且又”的含义。
二舟并行,橹速不及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能与箫和。
——以谐音的方式隐含了“鲁肃”、“樊哙”、“狄青”、“萧何”四个古人名。
6.集句联
集句联一般是从名家名作中选出对仗的句子,组成对联。如:
清风明月本无价,(欧阳修)
近水远山俱有情。(苏舜钦)
诗翁爱酒常如渴,(苏轼)
草堂少花今欲栽。(杜甫)
凤质龙文光华相映,
景风淑气仁寿同登。 (集《醴泉铭》)
7.行业联
即各行各业按照自身的特点撰写的对联,用来宣传、明志、立训、存戒、照示等等。如:
片纸能缩天下意,
一笔可画古今情。 ——文具店
只愿世间人无病,
不怕架上药蒙尘。 ——药铺
中外图书皆有文采,
今古名言俱备精华。——书店
非幻非真名为作戏,
或今或古称之实情。——戏台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
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广州黄埔军校门联
8.求对联
就是一方出上联,求他人对出下联。这种征对的活动,古往今来都在使用,是一种有趣的文化活动。据说梁启超十岁时,随父亲到一家朋友家去作客。他看到这家院里一树花开得正好,于是偷偷地摘下一朵藏在袖中。这一举动被他的父亲看见了。父亲出了一个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请大家对下联。梁启超一听,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立即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客人听了,都赞叹对得好。
清末,洪湖有一青年秀才因对联引出一段姻缘,传为佳话。这位秀才当塾师,发现一学生的作业上有批改的小字写得好秀气,一问才知是他姐改的。秀才在作业中夹了一纸条,上写一联“桃李杏鲜花何时开放”。姑娘一看,以为秀才心术不正,在背面对了一句:“稻粱粟杂种什么先生。”秀才看后不仅不生气,反倒更佩服姑娘的才气。他又写一联:“竹本无心节外偏生枝叶。”姑娘看后,又郑重的告诫:“藕虽有孔胸中不染灰尘。”秀才见了,更是爱慕,再写一联:“湖水涟漪一碧深情何不生莲。”姑娘读后,为秀才的真情所打动,对出下联,暗示他明媒引线:“秋波含笑一双秀目怎可无眉。”秀才大喜,求人说媒,二人结成伉俪。
三、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
我们中国的方块汉字是形成对等的天然材料。对联的上下联之间一定要字数相同,否则就不成其为对联了。最短的对联上下联各三、四字,合起来共六、八字。长的对联则有几百字,甚至上千字,但上下联之间的字数同样得相等。
贴于门上的对联,一般要求有横披,横披多数情况下是四个字。
2.词性相对
词性相对包括词汇的形式相对和内容相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相对,就是指词的属类对等,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所谓内容的相对,是指词的义指要相关或相对,属于同型同类的事物。例如,“竹添三山景,梅报万户春”,“竹”和“梅”在形式上同属名词,在内容上指同类的事物;“添”和“报”同属动词;“三山”和“万户”中数词、名词相对,一为自然景观,一为人文景观。“春”和“景”都是名词,同指气象、景观。
3.结构相对
在对联中,上下联之间的词组结构、句式结构也要相对。比如:
春秋多佳日,林园无俗情。 (主谓结构)
喜绘丰收景,高歌太平年。 (动宾结构)
红日青山紫气,小桥流水人家。 (联合结构)
东海气象,南山风光。 (偏正结构)
闻鸡叫即起舞,听马鸣便登程。 (连动式结构)
是五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兼语结构)
4.平仄相对
在古代汉语中,发声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就是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现代汉语分为阴、阳、上、去四声。但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不完全对应。古平声进入现代的阴声和阳声,古上声、去声进入现代的上、去声,古入声在现代普通话发音中已经消失了,它们分别归入现代的四声之中。根据这种关系,我们知道,现代阴、阳两声一般为平声(只有进入阴、阳声中的古入声不是平声),上、去两声为仄声。
对联对平仄的要求是:
A.文字无论长短,每句中都不能连续用四、五个以上的平声字或仄声字,更不能一句全是平声,或全是仄声;
B.上下联之间相对应的文字的平仄要相对,特别是偶数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
C.上下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定要相对,而且一般的情况是上联用仄声字落,下联用平声字收。
我们来看一个例证:
雨打波心看出茫茫象眼,
仄 仄 平平 仄 仄平 平 仄 仄
风吹水面浮来片片龙麟。
平 平仄 仄 平 平 仄 仄平 平
可以看出,在句内平仄是交叉出现的,上下联的偶数字的平仄是相对的,上联末一字仄落,下联末一字平收。另外,五言、七言字的对联,声律同格律诗基本一样。
5.意义相对
对联的“对”,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而且还包括意义上的对合。所谓意义上的对合,就是指内容要上下关联、衔接,思想内容不能风马牛不相及。上下联之间的对合有这样几种情况:
(1)互对,即彼此联合,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2)平对,即二者呈并列关系,如“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3)反对,上下联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上表达意思,如“铺张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
(4)串对,上下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如“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四、对联的艺术手法
对联虽然只有两联,但它却能调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常见的对联的表现技法有:
1.镶嵌
就是把人名或物名嵌进对联之中。这种手法要求自然贴切,不露斧凿痕迹。嵌于句首的叫镶首,嵌于句中的叫镶腰,嵌于句尾的叫镶尾。例如: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是潮州韩江酒楼的一幅对联,头尾所嵌四字,合起来恰是“韩江酒楼”。
2.回文
回文对联有单句中的回文,顺读、倒读意思都可以读通,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也有双句的回文,即将同一句话在上联正书,在下联倒书,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3.拆合
**** Hidden Message *****五、对联的写作要求
1.格调要高
格调是精神品格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对联的格调高雅,内容健康,才能给人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影响。相反,那些格调低下的对联,只能起一种涣散人心的消极作用。明代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一幅格调高雅的好联,千古为人称颂。然而,有个玩世不恭的青年,却模仿这幅对联写了这样一联:“风声雨声不吱声,了此一生;国事大事不问事,平安无事。”它的格调自然十分低下,毫无意义。
2.切合特定的题意
从外在形式看,对联有装饰性作用。但它的内容却要有特定的含义。因为对联总是为人、为事而作。这就要求切合特定的用途和场所,切合特定的对象和事物,切合特定的气氛和情感。有人为孩子过“初月”举行庆贺活动时,门上贴了一幅过去文人称赞竹子的对联:“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更虚心。”这就很不得体。有一家人出嫁女儿,在门上贴了苏轼写梅花的诗:“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这也很不得体。
3.力求深沉含蓄
对联应当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段,应力求深沉含蓄,意韵绵长,不要过于浅白,直露,庸俗。现在,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有些人写对联老是不忘发财经,什么“钱如三江水,财压五岳云”,“招财多进宝,开业逢吉星”,“出门喜逢黄道日,开店正遇紫微星”之类,显得很俗气,缺乏含蓄的文化内涵。同是反映经销活动的,下面几则对联就比较含蓄:
话语温文可人意,
接待和悦暖客心。
暑去寒来这厢有暖,
裘轻革细表里适宜。
相貌堂堂请君莫忘着履,
衣冠楚楚自宜配好足装。
绫罗绸缎丝纶绵麻真货实价,
针头线脑修妆日用童叟无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