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县委书记的心声直白:芝麻官悟语 全书txt下载
一位县委书记的心声直白:芝麻官悟语 作者:王敬瑞本书出自一个基层领导者之手,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修养又有方法的一位县委书记的集中写
照和心声直白。作者王敬瑞曾获得过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光荣称号,现任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把自己多年来在基层领导工作岗位上所获得的弥足珍贵的心得体会,像
珠子似的一颗颗串起来,汇微成巨,经过七年时间的收集整理,写成了这本《芝麻官悟语》。该书由中
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博士生导师、教授邢贲思作序,当代中国出版社编辑出
版。
第一部分
序(1)
邢贲思
作者王敬瑞同志长期在基层从事领导工作,他从内地农村,到祖国边陲青藏高原,从乡、镇、区的领导岗位,到阳泉市政府副市长,他的领导工作经历了广阔的地域,他对基层的人民群众有着多方面的了解,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在工作中,他认真实践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被国家人事部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他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央有关媒体宣传报道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敬瑞同志把自己多年来在基层领导工作岗位上所获得的弥足珍贵的心得体会,像珠子似的一颗颗串起来,汇微成巨,写成了这本《芝麻官悟语》,对领导者素养、领导方法尤其是领导艺术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中的尝试。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知道,领导艺术是有效领导最富有魅力之所在,是领导科学研究中最精彩动人的部分,同时,也是领导者感到最难以把握的东西。在领导实践中,人们常常看到,同一层次的领导者,为完成同样的工作任务而运用同样的领导条件和工作方法,但实践效果却大不一样。有的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有的虽然忙忙碌碌,却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究其原因,很多情况是领导艺术水平的高低不同。高超的领导艺术,是事业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
领导艺术,从领导者素质的高度看,是一种技能;从领导过程和领导活动方面来看则属于领导科学的方法论范畴。可以认为,领导艺术是领导方法的高级形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科学性。领导艺术,作为各级领导者都应掌握和运用的基本领导技能,虽然同领导者个人的运用技巧关系很大,但领导艺术并不是领导者个人主观臆造的,而是符合于客观发展规律,遵循一定科学原则的活动过程。在领导活动的实践中,领导艺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有时甚至使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只要深究一番,便不难看出,真正能称得上领导艺术的领导活动,无一不是立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谈判”,这是众所周知的运用高超的指挥和领导艺术取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诸葛亮和毛泽东的大智大勇,令人钦佩,然而,他们的成功,决不是单纯的冒险,而是对主客观形势和对方的心理素质、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空城计”的成功,看起来纯属偶然,然而,偶然性之中含有必然性,这只有经过科学分析才能掌握。离开了科学性,领导艺术就可能变成蛮干或碰运气。
二是灵活多样性。领导艺术不像一些规范化的领导方法那样有严格和固定的程序与模式,它的运用有着很大的灵活性。所谓灵活,就是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就是适应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机动地变换、运用领导方式、方法,做到机动巧妙,善于变通。这是领导者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敏捷的反映能力和高超的运筹技艺的体现。正是由于领导艺术具有灵活性,才使得它的运用呈现出多样性,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不仅不同的领导活动形成不同的领导艺术,即使是在同一领导活动中,由于领导者的气质、性格、专长、思想修养、理论水平、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表现出的领导艺术也各不相同。灵活多样性是领导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不具备这一点,就谈不上“艺术”。
三是创造性。领导活动有程序化活动和非程序化活动之分。程序化的活动有固定的解决规范和程式可用,比较容易掌握。非程序化的活动不存在确定规则可循,缺乏有效方法可供直接运用,需要机动灵活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领导艺术常常是在这种非程序化的活动中表现出来。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神。”正是由于领导艺术的这种非程序性使人对其产生“神秘感”。而领导艺术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解决问题的超脱常规,不按固定模式,以创造性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没有创造性,就谈不上领导艺术。领导者探索和掌握领导艺术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是领导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四是实践性。领导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同领导者的知识、阅历特别是经验密不可分,没有经验就不可能有艺术的概括和有效的运用。从领导艺术的产生来看,它直接来源于众多领导者的实践经验,并且要随着领导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从领导艺术的学习和运用来看,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领导者从自己的领导实践中体会、咀嚼和揣摩,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强调领导艺术的实践性、经验性,并不是否认领导艺术的理论性。马克思主义领导艺术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以丰富的领导实践经验为其来源,以做好领导工作为目的,对于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领导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五是综合性。领导艺术是由文化基础、经验积累、科学素养等综合而成的,它的运用是领导者各种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的综合反映。这里面,既有知识和经验的要素,也有才能和气质的要素。领导活动是复杂的,在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实践中,领导艺术既要解决人与人的矛盾,还要解决人与事、人与物的矛盾;既涉及自然领域,又涉及社会和思维领域。这种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决定了领导艺术的综合性特征。在领导实践中,领导艺术体现着领导者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多种经验的综合把握。
序(2)
通读《芝麻官悟语》一书,感到此书有如下几个特点:
1.针对性。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写给谁看?目标十分明确。这是一本漫谈领导艺术的专著,既有世界观,也有方法论。本书阐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的放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论题抓得精准、到位,思考得较深。
2.实用性。作者以自己的现身体验来阐发论题、叙述事例,“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我手写我口,我口道我心”,从而使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指导性和现实中的可操作性。这也正是本书最值得推崇之所在。
3.可读性。本书十分好读。“好读”二字既体现在语言的亲切、生动、丰富、鲜活上,同时又不乏警言隽语,妙喻连珠。文风平易近人,说理深入浅出,真正体现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语言风格,使一本理论色彩较强的书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天不下雨地之过”、“留只眼睛看自己”等,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
一本漫谈领导艺术的专著,出自一位基层领导工作者之手极为不易,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就更为难得了。希望敬瑞同志再接再厉,今后不断有新著问世。
2002年7月于北京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博士生导师、教授)
目 录(1)
为官杂谈……(1)
□感悟做官……(2)
□感悟做事……(19)
□感悟做人……(31)
人生“四季”论……(41)
□人生之春……(42)
□人生之夏……(44)
□人生之秋……(46)
□人生之冬……(48)
成长“三靠”论……(50)
□靠天……(51)
□靠地……(54)
□靠自己……(57)
成功“三要素”……(60)
□内力……(61)
□外助……(64)
□机遇……(67)
成事“四箴言”……(69)
□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70)
□认真办好每件事……(73)
□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76)
□主动表现自己……(79)
成熟“三境界” ……(82)
□淡……(83)
□静……(86)
□藏……(89)
为官“八字经” …… (91)
□脑清……(92)
□心正……(95)
□腕硬……(97)
□拳重……(100)
为官“七音符”……(103)
□一大法宝……(104)
□二说作风……(108)
□三个环节……(111)
□四把尺度……(114)
□五欲五先……(121)
□六条准则……(126)
□七种方法……(130)
为官“四工具”……(137)
□鞭子……(138)
□刀子……(140)
□斧子……(143)
□抹子……(145)
为官“三要事”……(148)
□造势……(149)
□调劲……(152)
□干事……(155)
为官“三把握” ……(158)
□把握规律……(159)
□把握平衡……(166)
□把握适度……(178)
为官“三难得” ……(186)
□真话难得……(187)
□人心难得……(191)
□人才难得……(196)
为官底线……(200)
□交往底线……(201)
□用人底线……(203)
□办事底线……(205)
目 录(2)
为官天职……(209)
□什么是责任……(210)
□负责的五种表现……(213)
□要想负责必须问责……(217)
为官态度……(220)
□讲话不用稿……(221)
□主动找事干……(225)
□工作标准高……(228)
为官素质……(231)
□十个“一”……(232)□二十“要”……(242)□二十“有”……(250)
“三给”激励法……(258)
□需求与激励……(259)
□激励,给票子……(261)
□激励,给面子……(263)
□激励,给位子……(265)
驾驭精神法 ……(267)
□积极精神:情、力、胆……(268)
□开发积极精神的五种途径……(271)
□不良精神:霜、火、刀……(274)
□对付不良精神的五种办法……(276)
权威来自四种力……(279)
□权力……(280)
□能力……(282)
□魅力……(285)
□情感力……(288)
耐力是成功之力……(291)
□坚持就是胜利……(292)
□忍耐就会成功……(295)
□人生就是赛跑……(297)
沉住气成大器……(299)
□沉住气,制怒……(300)
□沉住气,达观……(302)
□沉住气,升华……(304)
性格影响仕途……(307)
□顺从……(308)
□沉默……(311)
□抗争……(313)
情绪不好免做重要工作……(316)
□人都有情绪……(317)
□情绪不好影响工作……(319)
□控制情绪的方法……(321)
自己管住自己最难……(323)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324)
□留只眼睛看自己……(327)
□干净做人不要污染了自己……(330)
□筑好家庭“堤坝”保护自己……(333)
□人民公仆应该是自己……(335)
过程不能省略……(337)
□过程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338)
□人最容易违背过程规律……(341)
□过程可以延长和缩短……(344)
该退不能进……(346)
□进为趋势……(347)
□以退为进……(350)
□进退有度……(353)
从“新陈代谢”谈干部能下机制……(355)
□“新陈代谢”与干部能下机制……(356)
□“重茬庄稼不长”与干部交流……(358)
目 录(3)
□“伯乐相马”与用人原则……(360)
从“高速路”看用人制度改革……(364)
□从“三级路”到“高速路” ……(365)
□“三级路用人制度”的弊端……(368)
□构建“高速路用人机制” ……(371)
从旅行杯盖子拧不到位说起……(376)
□工作最怕不到位……(377)
□工作不到位原因种种……(380)
□到位就是拉近说与做的距离……(383)
从“卫生间现象”看演讲……(387)
□有趣的发现……(388)
□演讲要领……(390)
□不讲长话……(397)
附录 难忘经历……(401)
□西藏工作的岁月……(402)
□参加党的十四大……(403)
□群众自发选我为“十佳公仆”……(404)
□人民大会堂演讲……(405)
□向胡锦涛汇报工作……(407)
□全国人大代表落选……(408)
□一张小字报……(409)
□总书记、总理两次接见……(411)
□参加国庆五十周年观礼……(413)
跋……(415)
后记……(418)
五版后记……(421)
下载地址:
人生“四季”论(1)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季。把人生粗略地按每20年划分为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比作一个季节,于是有了人生四季。农民种地讲究不误农时,人生成长发展也不可错过季节。只有抓住人生之春和人生之夏这两个黄金季节,才能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没有春种夏锄,哪有秋收冬藏?种地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人生之春
○人生之夏
○人生之秋
○人生之冬
人生之春
20岁以前,青少年时期,人生的春天。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青了,树绿了,花开了,农民朋友忙碌起来了。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把种子撒在地里,把希望播在田间。
人生之春,是身体渐长、知识日增的阶段。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只有在春天耕好地、施好肥、播好种、浇好水,日后庄稼才会茁壮,果实才会丰硕。人生也是一样,只有扎好根基,学有所成,奋斗才有结果,梦想才能成真。所以青少年从懂事起,就必须积极向上,经受锻炼,认真学习,充实自己。在这个时期,如果体质和文化基础都差,且胸无大志、找不到人生坐标,那就犹如禾苗发育不良,势必影响日后的健康成长。
人生之春,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起步期。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小就懂得“国乱民不安生”的道理,他在17岁时就出外求学,立志为民。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古诗留给父母:“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中表达了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青年毛泽东从县城到长沙,从家庭到社会,求知求学,寻觅真理,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他提出的“体魄自强,道德自律”的思想在当时很有影响。特别是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树立了“改造中国和世界”的宏愿,开始走上了漫长的革命之路。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就较早地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胸怀壮志,孜孜以求,长期奋斗,才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常说的花季少年、豆蔻年华,就是说青少年如同春天的花蕾,含苞待放,生机无限。青少年时期思想活跃,记忆力好,接受新鲜事物快。所以,一定要珍惜光阴,勤奋用功,锻造优秀品德。无数事实证明,抓住了春天,就抓住了希望,抓住了未来。一般来讲,青少年时期只要打下良好基础,将来的路子会越走越宽,取得的成果也会越来越多。想要成就事业,不虚度你的一生,那就请你紧紧抓住人生之春吧!
人生之夏
20岁到40岁,青壮年时期,人生的夏天。
夏天,是成长的季节。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农民在田间头顶烈日,挥汗如雨,锄草施肥,辛勤劳作。庄稼在这个季节沐浴阳光,吸收养料,迅速成长,逐渐成熟。
人生之夏,是完成学业、成家立业、大干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人对生活充满信心,且精力充沛,敢想敢干,上进心、事业心最强,如果在这一时期,目标明确,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正是出成果的最佳时期。但这个时期,生存竞争最为激烈,像炎热的夏天,叫人喘不过气来。人生之夏是人生奋斗的最艰辛阶段,要做出成绩,有所成就,就要像农民田间管理一样,必须付出辛勤劳动。克服困难,辛勤耕耘,是这一人生阶段的特点。这一阶段,如果舍得出力流汗,到了人生之夏的后期,也就是四十岁左右,你一定会崭露头角、有所作为,事业的轮廓会清晰分明。这一时期取得的成果,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未成熟的果实已挂满了枝头,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丰收在望的喜悦。
作为一名领导者,人生之夏是成就事业的最佳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非凡的胆略,就是20多岁至40多岁这一时期锻炼和培养起来的。他在青年时期,抱着满腔热忱,在法国和前苏联留学生活6年。返回祖国之后,从23岁担任中央秘书长开始到40岁之前,先后发动了百色起义、龙江起义,经历了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改编八路军、中共七大等重大事件,领导才能和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表现出胸怀远大、意志坚定、反应敏锐、行动果断的领导特色,为他日后成为中国的一代伟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人生之夏,火红的岁月,火热的干劲,是人们干事业、悟道理、攒经验的阶段。这一阶段,需要逐步树立个人形象,并争取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一阶段,要经历人生中的许多大事,从完成基础教育、接受高等教育,到走出学校、步入社会、择业立足、择偶成家,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人们在考验中磨练意志,在磨练中增长才干。“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人生之夏,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
人生之秋
40岁至60岁,中年时期,人生的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灿灿的金秋,五谷丰登,到处果实累累。虽有黄叶飘落,但红果成熟,瓜熟蒂落,给人一种丰盈充实、收获成功的感觉。
人生之秋,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成熟的庄稼经受过了夏季和秋季的风风雨雨,有的甚至还不同程度地经受过了旱灾、涝灾、风灾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只有这样,庄稼才会成熟,果实才能收获。庄稼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人生之秋,凡有作为者,大都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坎坷的路途上历经曲折沧桑。只有这样,人的经验才会日渐丰富,一生收获才能实实在在。有一句歌词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人们从不惑、知天命再到耳顺,思想上完全成熟,从年轻时快而不稳的行走到脚步变得踏实有力。人到中年,是人生的负重期,在家庭是顶梁柱,在单位是骨干,在社会是中流砥柱。
人生“四季”论(2)
人生之秋,是不断出成果、不断收获的季节。如果是一个领导者,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职位会不断升迁,作用也会不断发挥,并在事业上达到巅峰。我国卓越领导人周恩来在40岁左右时,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参加西安事变和平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又挑起全面内战,48岁的周恩来作为中央五大书记之一,协助毛泽东指挥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建国之初,周恩来51岁,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为新中国的崛起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年富力强”一词,是说中年人的。这一时期是人生的最宝贵阶段。由于思想成熟,经验丰富,办事沉稳,可以担当重任。一般来讲,这一年龄段是人生自我实现的最佳时期,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造福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生之冬
60岁之后,老年时期,人生的冬天。
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将秋天收获的果实储藏起来,慢慢享用。寒冷的冬季,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树木藏精。室外寒风呼啸,室内围炉取暖,其乐融融。
人生之冬,是颐养天年、安度晚年的阶段。老之将至,退休回家,如果是当领导的会感到门庭冷落,尤其忙惯了工作,退下来也会觉得生活冷冷清清。在这一阶段,特别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环境,顺应自然,随和乐观。辛勤忙碌了一辈子的老年人,要放松自己,保健身心,动静有度,学会调理,怡情养性。正如一首歌唱的:“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用。
离开工作岗位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应体味到晚年的乐趣。列夫·托尔斯泰80岁仍伏案写他的巨著,巴甫洛夫80岁提出了大脑皮质条件反射学说,陆游85岁写的《示儿》流传千古。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虽然离开了伦敦唐宁街十号的首相官邸,但她并未放弃那传奇式的工作节奏。她像是一架上满弦的钟,卸任后仍不停地运转:旅行、演讲、推销自传,从不停歇。她已经70岁了,但仍感觉自己很年轻。叶剑英元帅有诗句曰:“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冬季应当内敛神气,养精蓄锐。人到老年,要淡泊名利,不要逞强好胜。当然,如果身体条件好,还是要为社会贡献余热。比如写写回忆录,撰写一些经验性的文章,既充实了自己,又可给后人以启迪。“秋天后面不是冬”就是一句鼓励老年人的诗句,虽然按年龄说已是人生之冬了,但思想尽可以年轻,精神也可以饱满。正如电视广告词中所说:六十岁的年龄,三十岁的心脏。冬季过后又是春,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年轻一代成长起来,也是自己生命与事业的延续。正确对待人生,才能做一个真真切切的乐观主义者。
人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但人生四季大体相似。如果在人生的春天里,没有学到知识,没有练就本领,基础不牢固,步入人生之夏,就会感到自己已经落下行程。如果依然不吃苦、不奋发,便荒废了人生之春和人生之夏这两个黄金季节,这就意味着一生不会有所作为。到了人生的秋季,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在人生之冬,只能长声喟叹,悔恨不已。人常说节令不饶人,机不再来,时不我待。正如古诗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请记住吧,苍天不负苦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春种夏锄是付出期,秋收冬藏是回报期。没有春种夏锄,哪有秋收冬藏?种庄稼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成长“三靠”论(1)
人们都知道,庄稼要丰收,一靠天,风调雨顺;二靠地,土壤肥沃;三靠种,品质优良。这三靠,缺哪一条都不成。
一个青年干部的成长也离不开“三靠”。这就是:“靠天、靠地、靠自己”。“靠天”,就是靠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靠地”,就是靠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靠自己”,就是靠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靠天
○靠地
○靠自己
靠 天
靠天,就是靠组织培养。“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党组织就是天上的太阳,我们就是地上的禾苗和小树,只有受到阳光的沐浴才能茁壮成长。
人在一生中有三个重要培养期:一是成长培育期,离不开家庭和父母;二是成熟培养期,离不开学校和老师;三是成功培植期,离不开党组织和领导。一个人即使天资聪颖,具备许多优秀的潜质,但离开这三个重要的培养期,也不可能有所建树。内因尽管重要,但外因绝不能缺少。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具备,内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
党组织是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领导核心,是由若干人组成的领导集体。这个集体有着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有着群体的智慧。党组织的原则、目标、方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影响力,能为一个青年干部的成长提供非常重要的外部环境。一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由于见识少,阅历浅,在复杂的实践中显得很不适应。要肩挑重担就离不开组织的长期培养。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可能每个人都进入领导的视野,都得到组织的重点培养。能得到组织重点培养的人总是少数,他们不仅年轻,而且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有理想、有能力,积极要求进步。他们德才兼备,事业心很强,工作很勤奋,私心杂念很少。这些人在人海中脱颖而出,被领导发现是棵好苗子,就会给予浇水、施肥、整枝,培育其尽快成才。无数事实证明:只有组织给你提供用武之地,给你提供政治舞台,给你提供锻炼机会,你才能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否则,尽管你有十八般武艺,也无处施展。
党组织培养青年干部的途径很多,比如,送“上”去培养,送“下”去培养,送“出”去培养。
送“上”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送到上一级党校或大专院校进修,让他们在那里啃书本、学理论。时间长可一两年,短则三五个月。这对那些在基层和地方工作多年、理论水平尚需提高的青年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党校、高等院校读书,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力求明理达智,适应多变形势。青年干部把学到的理论与本职工作、本地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送“下”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选派到条件比较差、工作难度比较大的基层任职锻炼。尤其是对那些长时间在机关工作、缺少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让他们到环境艰苦的地方进行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为以后能够肩负重要、复杂的工作打下基础。
送“出”去培养,就是把青年干部送到经济发展较快、各项工作出色的地方挂职锻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跟着这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实地学习,可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扩大视野。把人家的真经学到手,回来之后,可以谋求新的发展,使工作更上一层楼。
当然,培养青年干部的途径不止这三条。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处处都可以使他们得到培养、提高;老干部把新干部扶上马,送一程,带着青年干部上路,都体现了对青年干部的关心和培养。组织上总是惜才、爱才、扶才、用才的,发现了难得的人才,一定会不断培养,委以重任,选拔到重要的岗位上工作。
靠 地
靠地,就是靠群众支持。人民群众好比领导干部生存发展、成长进步的土壤。土壤越厚、越肥,庄稼才能长得越好。干部只有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他的工作才会有成就,他的一生才会开花结果。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提出了著名的“民本”思想。从古至今,有作为的领导干部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语出《吕氏春秋》)。封建帝王尚知勤政爱民方能国泰民安,江山稳固,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个领导干部要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必须有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必须非常注意自己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就是公论。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眼皮子底下,工作干得好坏,作风是否正派,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有些领导干部自以为事情办得高明隐蔽,群众不会察觉,其实没有不透风的墙,当人们一旦知道你许多事干得不合适,就会形成一种看法。对你持不好看法的人多了,口碑就坏了。
成长“三靠”论(2)
公道出于人心,民心是杆秤。一个领导干部的好坏,他的服务对象和周围的知情者最有发言权。上级不可能全面了解下级的工作情况,所以提拔任用干部要搞民主测评,要搞投票选举,这些民主选拔干部的方式就是看拟任者的群众基础。群众是真正的“裁判员”,分高票多,说明拟任者德才兼备,政绩突出;分低票少,说明拟任者的工作能力、生活作风、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当然,这种民意必须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不受任何干扰的民意。众人是圣人,民意克天星。一个地区和一个部门的领导干部,如果大多数群众拥护赞成,上级组织就敢于委以重任;反之,老百姓厌恶他、唾弃他,尽管他有通天的能力,上级组织也会根据群众的意愿作出相应的调整。世上最难得、最宝贵的就是民心。民心靠上级封不来,靠权力压不来,靠自己吹不来,靠小聪明骗不来。惟有严于律己,规范自己的言行,脚踏实地为民办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在古希腊神话里,有一位名叫安泰的英雄。他强大无敌,百战百胜。原因就是他在决斗遇到困难时,往地上一靠便获得了新的力量,因为大地是他的母亲。后来敌人发现了这个秘密,在决斗时将他举到空中,让他离开大地母亲,便把他扼死了。革命导师斯大林引用这个神话告诫布尔什维克党说,我们所以强大,也同安泰一样,是因为同大地母亲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才不可战胜。让我们也从这一神话中得到启示,要靠地,也就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支持来成就事业。
总之,群众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对一个干部来讲,党组织的赏识和培养,来自于群众的认可和举荐,没有坚实的基础,万丈高楼不会拔地而起;没有肥沃的土地,小树就不会成为栋梁之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老百姓可怜、可欺,但老百姓可敬、可畏。”这些至理名言生动地说明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
靠自己
我们头上有一层“天”,那就是党组织;脚下有一方“地”,这就是人民群众。上对“天”负责,下对“地”服务,“天”支持,“地”拥护,我们就是真正的“顶天立地”者。一个领导干部要赢得“天”的支持、“地”的拥护,就必须要自我努力,靠自己的真诚和汗水去感动天地。“天”的支持、“地”的拥护不是坐想就能得来的,要靠自己去争取。通过努力争取到了,还要不负领导和群众的厚望,继续努力,干出个样子来回报天地。
个人努力必须是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远大志向,并想方设法去实现它。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个重要环节。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立志就是树立远大目标。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既要有远期大目标,又要有近期小目标,才会使奋斗变得具体而有效。有了目标之后,就需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干起。天上掉不下馅饼,一切美好愿望都是靠自己艰苦奋斗一步一步地实现的。韩非子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意思是,行政长官要从基层地方官中提升,军事长官要从当兵的人中挑选。韩信、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都是从刀光剑影的实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现在的年轻干部,很多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他们有文化、有知识、有较高理论水平,但没有基层工作经历,尤其是缺少艰苦环境和复杂局面的磨练。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青年干部应该到基层特别是艰苦的地方去工作,那里虽然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但有利于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总结积累基层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国务委员吴仪从小就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一是争取做个共产党员,二是很想当个企业家,而且当个大企业的厂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刻苦学习,孜孜以求,不断奋斗。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她选择了石油专业。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出色,校方曾想让她留校任教,但她为了实现自己的追求,一心一意到基层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这样,她于1960年被分配到大庆炼油厂,后又调到燕山石化厂。当时的燕化,地处农村,连公路都没有,条件非常艰苦。她当过推土机手,还干过打眼放炮的活,吃过不少苦。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她格外感到充实,因为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她,这种力量就是心中的远大目标。功夫不负苦心人,她终于获得了成功,进入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并担任了党委书记。从吴仪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个人努力是至关紧要的,如果没有个人努力,组织培养和群众基础都将失去作用。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决定自己成功的最大因素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可见,个人努力+组织培养+群众支持=成功。靠天靠地靠自己,三个方面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其中,个人努力是占第一位的内在因素,组织培养和群众支持都要通过个人努力去赢得。一个领导干部,只有将个人的努力和伟大的事业、扎实的群众基础以及最可信赖的组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的成功才是可能的、现实的,他的努力也才会产生最佳效应。
成功“三要素”(1)
一个领导者的成功,必须具备“内力、外助、机遇”三大要素。内力源于自信心,源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外助包括群众的拥护、下级的支持、同级的配合、上级的赏识、组织的培养。机遇垂青于有头脑、有准备、肯努力的领导者。
○内力
○外助
○机遇
内 力
汽车跑得快不是靠拉、靠推,而是靠内驱力驱动。汽车比马车跑得快,是因为汽车自身有发动机而马车没有。奥迪比212跑得快,主要是因为奥迪的发动机功率比212的大。人的内力就是一个人自我奋进的原动力,也如同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大小不同,强弱不一。《周易》有句话叫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体运行昼夜不停,地球运转,四季更替,从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道之健,直挂云帆济沧海,无须扬鞭自奋蹄。
内力来自自信。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是何等的自信。一个人只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释放出热情、智慧和力量,进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有人把自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内力来自追求。拿破仑曾说过:“我成功,是因为我志在成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追求是成就事业的巨大动力。人没有追求,就只能是得过且过混日子,不会有多大建树。追求是人努力的依据,追求给了人们一个看得着的标靶,追求能使人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追求目标的实现,人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成就感。人们追求的目标越崇高,产生的内驱力就越大,就像运动员上了赛场,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强烈愿望会激发出他的最大潜能。
一个领导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打拼出一片天地,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积蓄自己的竞争内力。这种内力的积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素质的积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尤其实践知识不可忽视。人的内力主要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提高。脱离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最鲜活,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经验和教训给我们提供了知识,而教训提供的知识更为深刻难忘。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教训是实践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痛苦的磨练,没有坎坷的阅历,是获取不到真知的。实践知识和书本知识是一种“天地”结合,“阴阳”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地增强内力,提高素质。
二是品德素质的积蓄。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必须德才兼备,“才”主要讲自身的知识能力,“德”主要讲个人的品德修养。良好的德行需要长期的个人修养,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家庭教育。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常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尤其教你如何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最终奠定你的人生根基。二是学校教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开展的做好事、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对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掌握自立、自强的本领都十分有益。三是岗位教育。参加工作以后,敬业爱岗,努力工作,积极要求进步,向先进人物学习,接受党组织考验,争取早日入党,这一党性锻炼的过程,就是自身修炼的过程。四是警示教育。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注意自己在社会上的形象和百姓中的口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法纪规范自己的言行。四种教育层层递进,相互传承,就会在无形中不断蓄积你的内力,增强你的内功,最终助你走向成功。
外 助
一部好的汽车,不管本田还是宝马,都有强劲的内驱力。但没有外助条件再好的车也跑不快。比如路况就影响行车速度,在三级公路和高速路上行车,行驶速度就大不一样。一个人也是同样,内力极强,但外助条件不行,仍然难以成功。
群众拥护是外助。一个领导者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就一定会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年终考核、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换届选举获得的高票就是群众对领导者的最大帮助。群众拥护你,实际上就是在为你搭建进步的台阶。
下级支持是外助。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领导者要成就一番事业,下级的支持非常重要。下级不努力工作,你再有本事也是孤军作战,独木难支。但要得到下级的支持,领导者自身必须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同级配合是外助。一个班子,如果是一盘散沙,各拉各的套,各吹各的调,整天搞内耗,工作精力、工作时间大多放在平衡人际关系上,放在勾心斗角上,这样的工作环境不仅不能帮助领导者取得事业成功,而且还会出问题、毁干部。团结就是最有力的外助。一个班子能团结和谐,密切配合,相互支持,一定会出智慧、出政绩、出干部。
上级赏识是外助。精明的上级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喜欢实干家,说通俗一点就是喜欢干活儿的。只要你想干活儿、会干活儿、多干活儿、干好活儿,久而久之,上级领导就会看中你并重用你。上司赏识你,才会帮助你、培养你,让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锻炼成长。
成功“三要素”(2)
组织培养是外助。任何一个干部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政绩突出口碑好,组织就会把你放在重点培养的视野里,如脱产学习、挂职锻炼等。组织是否看重你、青睐你、培养你,是决定一个领导者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外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领导者的自身修养和能力争取来的。你要想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必须为群众真心办实事、办好事,以自己的真诚感动“上帝”,赢得“上帝”的支持。你要想得到下级的支持,就要发扬民主,放手让下级去干,出了问题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并放下架子,与下级交朋友,设身处地为下级着想,为他们尽力办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事。以自己的人品、能力得到下级的认可,让下级从内心佩服你。只有这样下级才愿意跟随你披肝沥胆、努力工作。你要想得到同级的配合,就必须与同级和睦相处,赤诚相待,配合默契,合作愉快。你要想得到上级的赏识,就必须对上司忠心耿耿,上司布置的任务你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你在上司眼中必须是一个靠得住的实干家。你要想得到组织的培养,就必须向组织靠拢,取得组织的信任,经得起组织的考验,让组织放心。如果你自身有极强的内驱力,又能得到诸多外助,就必定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机 遇
内力是内因,外助是外因,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但内因和外因的结合,还离不开机遇来作媒。没有机遇作媒,外因不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机遇是客观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时还能看得见摸得着。政策是机遇,天时、地利也是机遇。但一样的政策,一样的天时、地利,却不一定人人都能抓住机遇。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机遇?实践证明,机遇垂青于三种人:
机遇垂青于有头脑的人。首先,有头脑的人有善抓机遇、抢抓机遇的思想意识。重要机遇在人的一生中没有几次,有头脑的人知道机遇的重要性,能不失时机地抢抓善抓;没头脑的人在机遇面前往往反应迟钝,机遇来了还想不到、看不到,结果坐失良机。其次,有头脑的人能预测机遇,知道机遇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来;机遇来之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机遇来了该怎么把握,怎么利用。有头脑的人在机遇面前往往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哈佛大学送给学生的座右铭就是:“当机遇来临的时候,你已经准备好了。”抓机遇是有条件的,要抓机遇就必须事先做好各种准备。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最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工作,做好政绩准备。政绩准备的过程就是政绩积累的过程。政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一般来说,质变之际,就是机遇降临之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机遇已在眼前,无奈你平时没有做充分准备,等机遇来临时就显得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殊不知,机遇太苛刻,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对无准备的人不屑一顾。无准备的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机遇与你擦肩而过。
机遇垂青于肯努力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沿着崎岖山路敢于登攀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努力是主观的,但机遇是客观的。一个人想得到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够如愿以偿,所以,肯努力的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能抓住机遇。但肯努力的人,机遇降临的概率总是要高得多,进步的机会总是要多得多。
政策、天时、地利为我们提供机遇,但有时也反过来影响机遇。机遇是客观的,我们一定要尊重客观,顺应政策,把握天时、地利。人在一生中能抓住的机遇没有几次,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不失时机地抢抓机遇。错过一次机遇,一辈子都追赶不上。而一次重要的机遇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既然机遇垂青于有头脑、有准备、肯努力的人,那么,我们一定要动脑筋想机遇,做准备等机遇,肯努力抓机遇。
成事“四箴言”(1)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总有塑造自我的良好习惯和性格特征,总有勉励自己的箴言或警句,话虽不多,但它往往左右着领导者的言行,影响着领导者的一生。
○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
○认真办好每件事
○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
○主动表现自己
给了舞台就要唱好戏
政治舞台,是领导干部的用武之地。这个舞台,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登上去的。登上舞台者,是幸运的,应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要深知,这是党和人民给了你一个施展才能的地方。要在这个舞台上成功演好角色,不仅要练好唱功,更要练好做功。要说实话,办实事,要尽心、尽力、尽责,一心一意做好工作,把党和人民让我们唱的每出“戏”都唱得红红火火,演得有声有色。
首次“亮相”要成功。第一幕戏,必须打动人心。作为新任领导者,就好比一个演员在排练和演出之前,首先要熟悉剧本,剧本吃不透,就难以进入角色。为此,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和求知的渴望,主动向领导、向群众、向周围的同志学习,采取多种途径调查研究,尽快熟悉环境,找到适应新岗位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每个新任领导的基本工作路数。但是熟悉环境的时间不宜太长,如果“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长时间没有什么动静,也会影响同事和部属对你的信任和希望。作为新任领导,必须全力以赴投入到初战的“亮相”之中,讲好第一席话,开好第一个会,办好第一件事,让部属心悦诚服,留下一个好印象。上任伊始,要烧好“三把火”,一把火比一把火烧得旺,烧得大,这“三把火”可成为领导干部树立形象、打开工作局面的“序幕”。
领导者应该有“唱功”。“唱功”即演讲。一个不善言辞或语无伦次的人,是决不能做领导工作的。领导者演讲,除在较大规模会议上的讲话、报告可书面演讲外,一般会议应当是即兴演讲。即兴演讲,最能体现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水平。古人刘勰说过:“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足见演讲的重要。演讲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活动,领导者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演讲能力,不仅要注意演讲的内容,还要注意使个人仪态、眼神、表情、手势、身姿等因素与演讲内容的和谐统一。
领导者更应该有“做功”。“做功”主要体现在身体力行上,体现在严于律己上,体现在务实作风上。领导者光说不练,就是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长此下去,必定失信于民。当领导必须肯吃苦,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混同于一般干部。干工作,标准要高,要求要严,效果要好。超常规、超负荷工作,应该是常事,领导者对此不必有怨言。要谋实事,干实事,干成实事。要放下架子,扑倒身子,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像老黄牛一样,拉车不松套,为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舞台上我们只有为老百姓摇旗呐喊,为老百姓舍得卖力,为老百姓鞠躬尽瘁,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欢迎和爱戴,老百姓才会为我们捧场、助兴和喝彩。
作为一个领导,只会当“演员”是不够的,还须做个总揽全局、善于协调的“导演”。协调,是领导的基本职能。有效的协调,有利于领导活动的正常进行,减少领导活动中的种种摩擦,有利于班子整体效能的发挥。领导者要善于协调,特别是要把人际关系、利益冲突等作为协调的重点。“导演”除协调之外,还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组织指挥。把所有“演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团结一致,互相配合,让每个角色都表演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认真办好每件事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认真办好每件事”应当成为领导干部的座右铭。我们在工作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和失误,有些事情干得不漂亮、不圆满,很多时候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认真、不专心。那么,为什么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就做不到认真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无恒心,少毅力,怕吃苦。认真办事比敷衍了事要多付出精力和辛苦,有时要多付几倍甚至几十倍。当然,认真办事和敷衍了事的结果也不一样。认真办事的人一般成功率很高,敷衍了事的人一般不会成事。
拿破仑是一个极其自信的强人,做事十分认真。他说,我习惯于在三四个月前就考虑我应该做的事,并且预计到最坏的情况。认真做事,是伟人必备的素质。
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创立了相对论,在人类科学史上立下不朽功勋。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天才,但是他自己却认为,“认真”是更重要的成功因素。
上中学后的爱因斯坦很喜欢数学,有一个精通数学的叔叔常给他讲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故事。有一次,叔叔给他讲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的来历后,问爱因斯坦能不能试着证明它。爱因斯坦很感兴趣,决定试一试。一连三个星期,他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认真地进行求证。一个上中学不久的学生,要独立证明这个定理是不容易的。开始几天,由于他没有找到正确的思路,用来运算的草稿纸越积越多,却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他没有动摇,只是想,凡事只要认真去做,没有做不成的。爱因斯坦反复思索着、运算着。二十多天后,他再次出现在叔叔面前,交给叔叔两页纸,上面列着一行行的算式,毕达哥拉斯定理终于被他证明出来了。爱因斯坦认真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永远激励着献身于科学和社会进步的人们。
成事“四箴言”(2)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就是认真,只要认真,没有做不好的工作。
认真工作就要讲原则。在原则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一是一,二是二,哪些事情该办,哪些事情不该办,该办又如何办,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行,不能盲从。尤其涉及人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不仅要认认真真安排部署,而且要认认真真检查落实。要知道,如果工作敷衍塞责,一个关键环节不到位,一步关键措施跟不上,就有可能酿成大祸,后悔莫及。
认真工作就要讲标准。工作不能糊里糊涂、干成什么算什么,而要高标准,严要求,要干就要追求最好。标准高必然要辛苦。工作一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分上下班,不知节假日,扎下去、扑倒身,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标准高必然要专心。就是把自己的心力、精力凝聚在一起,专心致志,从不走神。具体讲就是不贪玩,不恋家,全部心思都用在工作上。认真不仅仅是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办事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认认真真,一种是马马虎虎。办事马虎,害人害己。高占祥曾写过一首《劝君办事要认真》的打油诗,诗曰:“大千世界闹纷纷,粗心是支乱事军。一毫之差谬千里,一念之错总伤神。一枪不准丧无辜,一洞不堵致船沉。一句流言伤朋友,一桩错案害忠臣。为人忌做粗心汉,处世应有绣花心。一丝不苟有韧性,认真二字出黄金。劝君莫做马大哈,做个认真办事人。”这首诗,我们都应熟记在心,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认准的事就一抓到底
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者,为官一任,就要切实履行好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实实在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几件大事,办几件实事。凡是有作为的领导者,都应该是一个想干事、认准事、干成事的地地道道的实干家。
领导者每干一件事,必须首先是认准了然后再去干。要认准事,就要善于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只有在吃透实情、摸清实底的基础上,领导者才能见微知著抓准本质,立足当前谋求长远。要认准事,就要善于决策。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经过认真研究讨论,最后拍板定案。对那些事关全局的大事,决不可因众说纷纭议而不决,也不能因少数人的看法不同决而不断。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要善于权衡利弊,在别人看不清、吃不准的时候,领导者要站得高,望得远,认得准,有胆有识,敢于决断。凡是认准的事,就要一抓到底,扭住不放,抓出成效。干成认准的事,才是领导工作的核心问题。
干成事,要有攻必求克的坚定信念。只要是认准的事,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发生这样那样的情况,领导者切不可轻易动摇。当目标确定后,要像荀子所讲的“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地去为之奋斗。只有把认准的事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下去,才能实现目标,获得成功。已经认准了的事情,已经做起来的工作,就要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气魄;就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就要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责任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惜一切代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郑板桥有一首诗说得好:“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干成事,要有真抓实干的拼搏精神。只要是认准的事,领导者就要扑倒身子,带头实干苦干,看准了不放手,干不成不松手,干不好不丢手。要想干成认准的事,领导者就要有一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肯吃苦、不怕累的干劲,有一种舍得出力流汗、豁出身家性命的拼劲,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劲,有一种敢抓敢管、敢督敢查的闯劲。古往今来,诸多苦干实干者,不仅干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是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工匠,他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到改进木质雕版印刷的实践中,为之埋头苦干,奋斗终生。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伟大贡献。
干成事,要有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认准的事,要干下去大都不会一帆风顺,往往伴随着许多困难和风险。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我们必须学会坚持,如果轻易放弃和退缩,那么以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化为乌有。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说过:“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诺贝尔最初研制炸药时,他所创建的硝化甘油实验工厂曾被炸为灰烬,与他合作的同事有的也遇难。炸药爆炸的不幸消息频频传来,灾难和困境接踵而至,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他。这一切并没有吓倒诺贝尔,也没有使他犹豫不前,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他继续前行,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雷管,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他一生共获得了355项发明专利,并将所获得的巨额财富用来设立了流芳后世的诺贝尔奖。
主动表现自己
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指名人,名人也是通过方方面面表现自己而出名的。对于未出名的人,应主动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让人们来认识自己。要学会表现自己、包装自己、推销自己,这对一个人的成功非常重要。俞伯牙如不是所到之处都弹琴赋志,“高山流水觅知音”,把心声和抱负传输出去,那就可能错过钟子期这个知音。压在盐车下的千里马,如不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又何以得知并认定它是千里马?可见,适当表现自己,宣传自己,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了解自己,让领导赏识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成事“四箴言”(3)
表现自己,就要敢于站出来自我推荐。“毛遂自荐”是大家熟知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兵包围了赵都邯郸,局势危急之下,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平原君决定带家里20个食客前去,但只选出19人,还差1个怎么也选不起来。此时,毛遂上前自我推荐。平原君冷冷地对他说:“有才能的人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尖子会自动露出来,你在门下三年为何没见过你有出色表现?”毛遂说道:“要是早把我放进口袋里,我的尖子早露出来了。”平原君虽不以为然,还是带他去了。平原君见到楚王,会谈半天也没有结果。毛遂便抓住机会主动表现,他按剑上殿,陈述了联合抗秦的利害,还追溯了秦曾攻破楚国首都并侮辱了楚国先祖的往事。这勾起了楚王的仇恨,唤起了楚王为国雪耻的斗志,于是楚与赵歃血为盟,出兵抗秦。由于这次出色的主动表现,毛遂得到了重用。在没有被人举荐的情况下,胸有成竹地把自己的能力、本事“推销”出去,这也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一条途径。
表现自己,就不要怕非议。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开始学戏时非常敬慕著名艺术家谭鑫培,见谭先生取名“小叫天”,便自命艺名“小小叫天”。此事一出,冷嘲热讽纷至沓来,说他不配。他非要争口气不可,干脆去掉“小小”,冠以“盖”字,名曰“盖叫天”,他天天闻鸡起舞,苦练技艺,在舞台上折断臂、腿而不下阵,终于成了誉满中华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嫉妒是人性的弱点,“一山突起丘陵妒”。敢于表现自己就不要在乎别人嫉妒,有人嫉妒并非坏事,庸人没人嫉妒,穷人没人嫉妒,有人嫉妒说明自己比别人强。实践证明,只有干得出众出色,才能成就事业。
表现自己,必须掌握分寸。如果时时、处处、事事都想出风头,显露自己,张扬自己,这样不仅得不到别人赏识,反而会使人反感。表现自己,要适度;表现自己,要凭真本事;表现自己,要找最佳时机。
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中,只有适当表现自己,特别是表现自己的实功,才能得到上级的信任和群众的认可。不愿出头,不敢露面,默默无闻,只干不吭,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纵然有千种本领、万般能耐也较难被人发现,这样,获得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
成熟“三境界”(1)
大味至淡,大音至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领导者在政界长期摸爬滚打,久经风雨,久经锻炼,久经考验,不断地成熟起来,豁然懂得:“淡”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功夫,“藏”是一种修养。
○淡
○静
○藏
淡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被后世誉为修身准则和处世大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意思是,美酒佳肴并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从粗茶淡饭中体会;一个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包含着深厚的修养功底。一个“淡”字,要求我们尽可能把生活安排得简单朴素。人的需求其实很有限,可是许多人一当领导,就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复杂,处处摆谱子,拿架子。所到之处,迎来送往,前呼后拥,场面越摆越大,饭菜越上越多,滋味越来越浓。这样把别人搞得很累,自己也很累。聪明的领导就淡化这种等级观念,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一“淡”,就拉近了和群众的距离。作为领导者,不要过高估价自己,在拥有进取心的同时也拥有一份平常心,要看淡名利,看淡自我。“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可能是一个毫不显眼的过客,要把自己摆到一个正确位置。
贪图富贵,物欲横流,名节即会丧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抱负才得以伸张。过分贪吃肥腻的饮食容易吃出病来,粗茶淡饭小米青菜反而最养人。简单朴素的生活才可以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艰苦奋斗才是光荣传统和优良本色。
诸葛亮说得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现在,许多人感叹活得太累,尤其是从政为官,常常面临权力的较量,人事的纷争,名利的考验,工作压力很大,生活紧张而沉重。如果能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对功名利禄淡泊一些,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宁静一些,眼光和志向长远一些,我们肩上的沉重感可能就会减轻一点。人生在世,事业是重要的,应当求功求名,但是功名之心不可太切。进取和追求应顺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功名利禄尤忌强求。对待名利应当有一种超脱的境界,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不惊,辱不惧,成功不颠狂,失败不沮丧。
整日强调自己重要,争权夺利,争名夺位,搞得自己难以轻松的人,一是私欲太重,二是名心太切。私欲太重的人,就是利欲熏心,利令智昏,成天为利所忙,周旋于权钱交易。私欲膨胀导致贪求越来越多,不能清廉自守,于是生活奢侈,腐化堕落,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名心太切的人,就是名欲、轰动欲、腾达欲太强烈,事事都想争先,样样都想完满,件件都想顺遂,把名声看得太重。
要去掉这两种毛病,应该把做官看淡,把名位看淡,把利益看淡。把自己每天想得过多、看得过重的东西淡化一点。淡才能真实,淡才能长久。
平平淡淡才是真,真水不香。平淡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但又往往被人忽视。好比空气和水,都是淡而无味,却是生命最不能离开的东西。世上最美的味就是从“淡”开始,唯其清淡,才觉鲜美。苦辣酸甜咸五味,如果没有淡水来稀释和调节,我们将受不了这些厚味的折磨。一顿美餐之后,我们的口腔和肠胃受了诸多刺激,总是希望有杯清茶淡水来爽口去腻。我们的口水唾液也都是淡味的。“淡”是一种境界,“淡”是一种哲理,“淡”是一种本色。浓烈最终归于平淡,万事万物皆是此理。人生百味中不能没有“淡”味,不哗众取宠,不媚俗,不沽名钓誉,在名利面前迟钝一点,淡化一点,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从容与自在。大味至淡,忘我才有我。看轻名利,事业才会厚重。
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一段话。这短短几句话中,多处提到“静”字,谈到了静与学、学与才的关系,不静就无法学,无法学就难成才。静是学的必要条件,学又是成才的必要基础,而最重要的前提是静。不能“静”,“学”与“才”都只能是泡影。
在汉末动荡混乱之际,诸葛亮躬耕南阳,静观天下之变。正因为他能沉静思考,才能预料局势发展。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关羽、张飞这些武将在他的鹅毛扇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千里之外,这是以静制动的很好例子。诸葛亮认为,君子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够见识深远。
“静”的功夫对任何人都是需要的。读书求学的人需要静,科研攻关的人需要静,从政为官的人也需要静。因为非静无以聚精会神,非静无以深入思考,非静无以深谋远虑,非静无以有所领悟。
“静”的功夫,更多体现在遇到突发事件、棘手事情,头脑冷静,心神镇定,不慌不乱,沉着应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军事故事“空城计”,就非常生动地反映了“静”功夫的威力。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一座空城,几个老兵,诸葛亮却大开城门,稳坐城楼,从容镇定,抚琴一曲,琴音丝毫不乱,直弹得司马懿大疑,军队倒退了40余里。
成熟“三境界”(2)
缺乏“静”功的人,大都浮躁。浮躁主要表现在说话浮躁和做事浮躁。说话浮躁,就是不能深思熟虑,说话随便。做事浮躁,就是事前准备不足,只凭脑子一热、兴头一来就仓促蛮干。另外,性格浮躁,爱发脾气,发起火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顾。缺乏“静”功的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每天心不静,思虑过度,对问题往往考虑得太多、太复杂,有时还容易钻牛角。尤其是对一些问题看不开,放不下,常常失眠。缺乏“静”功的人,尤其遇到突发事情,沉不住气,毛手毛脚,六神无主,慌乱无措。再一个就是碰到棘手问题,表态过急,处理不慎,效果不好。
唐鉴说:“静字功夫最要紧,大程子的主静功夫足,王文成也是有静字功夫,所以他能不动心。如果省察自身不缜密,见理不明,都是浮物,总之要的是个静字。”我们必须知道,静能养心,静能养神,静能养气,静能明理,静能生慧,静能开悟。由此可见,心静,就不会思虑过度;气静,就不会动不动发怒;神静,说话就不会信口开河,做事就不会盲目草率,尤其是遇见突发事和棘手事就不会慌乱。遇到发怒的事,听到发怒的话,只要冷静,就会明理,明理就会制怒。遇到突发棘手事,只要冷静,应对的智慧和办法就会产生。总之,静能使人力戒浮躁,静能使人心明神清,静能使人增慧开悟。
藏
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讲到:“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这正是它们准备抓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聪明,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担负起重大使命。
“者易折,皎皎者易污。”说的是过高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玷污,用来比喻自视清高、性格刚直者容易招祸。名位高的人稍有不慎,便会毁了自己的清誉。由此可见,不可太露是有一定道理的。过分显露一则易遭人嫉妒,惹人眼红,二则起调太高,会陷入被动。要知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下雨先湿出头椽”。而且还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谦虚一点,说话办事要留有充分余地。
智者不锐。就是说,尽管你很聪明,也要把锐气藏起一些来。事实证明,过激的人总是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强烈又较真的人最容易招来麻烦,一个火爆性格的人总要比其他人多吃一些亏,一个满身锐气的人做事,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失败。大智者一般都舍弃了这种锐气,他们懂得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就容易翻卷而失去作用的道理。
善于藏锐。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毕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打击。纵然你才华横溢,也要一步步向上攀登。如果你一贯显露自己张扬的个性,企图一步登天,那么,你将摔得更加惨重。善于藏锐,并非不要自己的意志和锐气,而要掩饰自己的锋芒,做到“绵里藏针”。有词道:“锐气藏于胸,才气见于事。”有句俗话说得好,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应该懂得把握自己,懂得不断修正自己的个性。
适时藏锐。一个领导者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善于保护自己。适时隐藏自己的才华,掩藏自己的锐气,这不是消极躲避,而是为了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善于藏锐,是一个领导者博大胸怀的具体体现。
藏露有度。锋芒内藏,神气内敛,要靠修养、见识和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体会去把握。深藏不露、城府过深的人让人觉得难打交道;锋芒毕露、狂妄自大的人又让人觉得反感。在什么时候藏,什么时候露,藏几分,露几分,要把握得恰到好处。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露便无人了解和无人赏识。杨修丧命的故事告诉我们,太露就会引祸上身。三国时,曹操手下的杨修,就是因为聪明过了头,处处显露自己而引起曹操的忌恨,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掉。
藏锐,是一种修养。一个成熟的领导者,就应该懂得智者不锐的深刻含意,自觉地善于藏锐,适时藏锐,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官“八字经”(1)
传统民俗文化把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叫做四柱,每柱天干地支各配两个字,合起来称为生辰八字。据说生辰八字影响人的命运。当了领导做了官,也有非常重要的八个字,这就是“脑清”、“心正”、“腕硬”、“拳重”。这八个字把握不好,就会影响领导者的前程和事业。
○脑清
○心正
○腕硬
○拳重
脑 清
“脑清”,就是思路清晰,善谋、敢谋、能谋。
一个地区和单位搞得好坏,领导很关键。领导者是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的“大脑”,是决策的核心。“大脑”的运转是否正常,思路是否清晰,决策是否正确,对这个地区和单位的发展来说关系十分重大。作为一名领导者一定要“脑清”,在任职期间,干几件大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做到胸中有数。
脑清须善谋。善谋就是能立足实际,善于思考,分析形势,把握规律,引导事物向预期的目标发展。人们看一个领导者水平高低,首先看的是他是否有点子、有思路、有办法。没有思路和办法,这个领导就不合格。好的思路从哪里来?一要调查研究“找”思路,群众是我们的老师,领导者要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二要请有识之士“出”思路,如聘请专家组成智囊团,请他们出谋划策;三要外出取经“寻”思路,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办法和经验;四要边学边干“悟”思路,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勤于动脑,在实践中悟出道理,想出办法。总之,通过各种途径,理出好的思路,并付诸实施。
脑清须敢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自古成大事者,无不是敢想敢干、敢作敢为者。领导者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框框,提出独到见解。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创新的眼光审视现实,分析问题,敢想他人所不敢想,敢谋他人所不敢谋,敢为他人所不敢为。毛主席根据中国实际,突破苏俄模式,大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日后成功地收复香港、澳门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敢谋的成功典范。
脑清须能谋。能谋就是要在善谋和敢谋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想法更符合客观规律。能谋善断就是在立足实际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形势,充分估计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能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使自己的判断、决策或者说谋略,更加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和战略性。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80年代中期就以他睿智的目光和战略家的气魄为我们勾画出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我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从解决温饱到达小康,从实现小康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正一步步地实现着这些目标。这一谋,使中国12亿人民朝着目标奋发努力,摆脱了贫穷,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一谋,使中国在20世纪末基本达到了小康;这一谋,使我们在新的世纪昂首阔步向着第三步宏伟目标迈进。
“脑清”,是领导者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头脑清醒,有立场,有原则;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不心动,不上当;在众说纷纭的时候不是随风倒,而是有信念,有主见。只有头脑清,才能抓大事心中有数,才能稳扎稳打,少犯错误。
心 正
“心正”,就是为人公道正派,刚正、清正、公正。
一个领导者要担当起领导重任,就必须做到“心正”。心正即心地端正。有个“心正笔正”的故事,说的是唐穆宗向书法家柳公权请教笔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意思是,要想写好字,执好笔,心必须正。这一故事被后世引伸为“笔谏”,即以写字执笔之理告诉皇帝,不仅写字如此,做事处理问题都必须心正,要为人正派,行得端,立得正。
《大学》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的根本在于正心。孔子说,自己率先端正了,天下谁敢不端正?为官立德的根本,不外乎正心。心正才能使身正,身正以后左右人员就正,左右人员正了,所有官员就正,所有官员正了,国家就正,国家正了,天下就正。
心正才能刚正。刚正就是刚强正直,坚持原则。党的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更不能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就会失去民心。民心不扶,何以为官?
心正才能清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干干净净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人品好、正正派派的好人,做一个作风正、清清白白的好官。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待人处事。不该办的事坚决不办,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要注重小节,在工作和生活作风等方面都要不断检点自己,反省自我,经得住权与钱、权与色、名与利等各种诱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领导者只有清正廉明,才能抵制各种歪风邪气。
心正才能公正。公正,表达的是一种合理性的价值追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公正就是比例,不公正就是违反比例,出现多和少。”领导者最忌讳办事不公。“包公戏”从古唱到今,人们爱看它不是因为包公官大权重,而是因为包公是公平与正义的化身。如果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能像包公那样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一碗水端平,公正办事,何愁党风不正!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比封建社会的官吏更要公平正直。
为官“八字经”(2)
只有心正,才能做到公公道道、心存正义,公公正正、一身正气,公公平平、处事惟公。这样的领导才是一个好领导。
腕 硬
“腕硬”,就是不怕惹人,有锐气、有胆气、有骨气。
当领导不能怕惹人,怕惹人就没有威信。常言道,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当领导要敢于惹人,否则就是一个戴了顶乌纱帽的窝囊废。
腕硬要有锐气。锐气是一种势,是腕硬所需之势。凡办大事者都有一种不怕惹人、势不可挡的锐气。普通百姓得罪人一般都是因为自己利益受到损害,而领导得罪人差不多都是因为事业、因为大局。既然不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去惹人,就不应心存顾忌,有时尽管伤感情、惹是非,但领导者必须理直气壮地去惹去管,因为这是自己的权力和责任。康熙登基后锐气十足,他除鳌拜、平三藩、兴河工,干了几件大事,虽然得罪了一大批人,但却成就了千古一帝的宏图大业。
腕硬要有胆气。胆气是一种力,是腕硬所需之力。有力则刚,有刚则硬。腕硬必须有一定的胆量和勇气,必须心硬,不能心慈手软。为了坚持原则,捍卫真理,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一些党纪国法所不容、民愤极大的人和事,不管势力有多大,不管关系有多硬,不管有多少干扰和阻挠,都要敢于下手,果断处理。震动全国的厦门走私案,涉及大小官员上百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法严惩,毫不手软,使触犯党纪国法者都受到了应有的制裁,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大小贪官为之心惊胆战。可以说,惩治了一批贪官,教育了一大批官员,赢得了党心和民心。
腕硬要有骨气。骨气是一种魂,是腕硬所需之魂。要腕硬,没有办法、没有手段不行,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骨气,这是根本,是核心。当领导必须有刚强不屈的气概。朱基总理在就职演说时讲到,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都要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表达了一个共和国总理的决心和雄心,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志气和骨气,让人听了就感觉到他的“腕力”。
一个领导有了锐气、胆气、骨气之后,就能做到腕硬,腕硬的领导者自然有一种威严。朱元璋率红巾军打天下时,军中屡有发生欺压百姓的事情,影响红巾军名声。为严明军纪,朱元璋传令将徐达大将军斩首示众。手持钢刀、杀气腾腾的刽子手把徐达当众押了出来,众将士一看要动真格的,纷纷跪下求情:“军务紧急,正是用将之时,望元帅宽恕,不能只怪徐大将军,我们都有责任。”朱元璋脸色铁青,一派威严,半晌才问:“我们起兵为什么?”众将士齐声回答:“替天行道,除暴安民!”朱元璋接着说:“我们起兵反元,就是因为元朝官府欺压百姓。如果我们反过来欺压百姓,该由别人替天行道,把我们除掉了!看在众将份上,这次暂且饶过,以后再发生欺压百姓之事,定斩不饶!”此后,徐达带领的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深得民心,节节获胜。朱元璋施威,换来了好军纪。可见,有威严的铁腕领导,才能形成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良好作风。
当然,腕硬不是独断专行,以权压人。要讲究方式方法,要硬得有理有节,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让人口服心服。
拳 重
“拳重”,就是狠抓落实,工作有气势,有魄力,有力度。
无论干什么工作,最终要看实际效果。如果思路再好,决策再好,就是落实不了,那也只是纸上谈兵。抓落实需要下大力、出重拳。“拳重”就是要五指并拢,形成拳头,找准突破口,打出漂亮仗,把好的思路和决策真正落到实处。
拳重须有气势。拳击运动员在比赛时,首先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手,并且要以重拳出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干工作也是一样,要成功,首先要摆出一种势在必行、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的决胜态势,让人们感受到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这样,部下才会感到形势咄咄逼人,不干就要落后,不落实就要受惩,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活力。各个级次相互促进,整个工作全盘激活;一步推进,步步推进。气势足,才能营造声势,鼓舞斗志,提高士气,形成合力;气势足,才能一往无前,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如果没有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和精神,再好的思路和创意,既干不好,也干不成。
拳重须有魄力。有魄力,就是有胆有识,作风果断。领导者要善于从大局着想,从大处着眼,从大事着手,敢于抓大事、办大事、成大事,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抓好关系国计民生大决策的落实、大工程的实施和大项目的推进,全面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使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深圳特区建设开始,东部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为实现共同富裕,又适时实施西部开发大战略;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一批举世瞩目、福泽千秋的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大思路、大手笔、大动作,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敢抓大事、成就大业的雄才伟略。
拳重须有力度。领导者开展工作,要敢于见真的、碰硬的,如果说得多而干得少,吹得大而干得小,就是空谈主义、浮夸作风,这种领导无所作为。比如人事制度改革,光说奖优罚劣,优胜劣汰,但不动真的,就起不到改革的作用。重拳出击就要让混日子的人感到疼才有效果,不疼不痒、触及不到人的根本利益,改革就不会成功。郑板桥有一副对联:“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说的是语言的力度。抓工作没有力度,软绵绵的,就叫不起套,就鼓不起劲。把工作抓稳、抓准、抓到底、做到位,直到干出成效,达到目的,这才叫有力度,才叫重拳出击。
为官“八字经”(3)
“拳重”体现的是一个领导者的工作力度和工作到位程度,展现的是一个领导者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唯有“拳重”才能干大事;只有“重拳”才能干成大事。所以说,实施任何一个战略,干好任何一件工作,如果没有一种重拳出击的气势、魄力和力度,是万万不行的。
“脑清”、“心正”、“腕硬”、“拳重”是优秀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功,是非常可贵的素质。这八个字,就像汉字的横、竖、撇、捺、点、挑、折、钩八种基本笔画,由此可组合变化出千万汉字与万千文章。“脑清”、“心正”是内功,内练其德;“腕硬”、“拳重”是外力,外展其才。一内一外,相辅相成,可成就事业,大有作为。
做官必有为,有为才有位。要想有作为,就要磨练八字基本功。“脑清”可见为官的学问与修养,“心正”可见为官的道德与气节,“腕硬”可见为官的胆识与威严,“拳重”可见为官的能力与作风。
为官“七音符”(1)
“多来米发索拉西”七个音符,可以演奏出美妙动人的乐章。“1 2 3 4 5 6 7”七条“官经”,好比七个“音符”,熟悉和掌握它,可以得心应手地演奏出领导艺术的和谐之曲。
○一大法宝○二说作风○三个环节○四把尺度○五欲五先○六条准则○七种方法一大法宝团结是法宝。团结出智慧,出力量,出成绩,出干部,出人才,更出生产力。
团结意味着放弃和付出。如两个球体要粘在一起,就必须各自削去一块,由点的接触形成面的接触。否则两个球体就难以粘在一起。俗话说,枣核尖对尖,永远合不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法宝。假如一个单位有6个领导,这6个领导之间团结状况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算式:六个人齐心合力,则是:1+1+1+1+1+1=6有一人不团结,则是:1+1+1+1+1-1=4有二人不团结,则是:1+1+1+1-1-1=2有三人不团结,则是:1+1+1-1-1-1=0有四人不团结,则是:1+1-1-1-1-1=-2上面几个连小学生都知道的算术题,但其中所隐含的深刻道理却往往被我们一些领导干部所忽略。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团结,就是同心同德,齐心合力。
《北史·吐谷浑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阿豺突然病重,将诸子叫到一起,让儿子们各拿出一支箭,折断扔在地下。接着又让慕利延将其余的十九支箭合在一起令其折之,慕利延无法折断。阿豺就说:“你们懂这个道理吗?单个的很容易折断,合在一起就难以摧毁了。大家戮力一心,国家就稳固了。”
同舟共济海让路,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集体团结起来,可以战胜前进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一个民族团结起来,可以抵御外侮与欺凌;一个国家团结起来,可以走向富强,屹立于世界之林。可见,“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一个地方的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可以强化执政能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建设美好幸福的明天。
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关键是党政一二把手要真诚合作。他们两个团结了,整个班子就团结了,一二把手的团结对整个班子的团结至关重要。党政一二把手的团结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诚相待。一二把手既然走到一起工作,就要珍惜这种合作共事的缘分,要处成朋友,而不能成为对手;要相扶相助,而不能互相拆台;要真诚合作,而不能心存猜疑。二是经常沟通。领导成员之间,尤其是一二把手要经常通气,在大事上要取得共识,不能各拉各的套,各唱各的调。切不可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人常说,话不说不透,事不说不明。长期共事,工作中难免有矛盾、有分歧、有误解,大家要经常谈心,及时沟通化解。三是宽容忍耐。对一些非原则问题、鸡毛蒜皮的小事,尤其是听到一些闲言碎语,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不可因小失大,要经常提醒自己,多忍耐一些,多宽容一些,小事不计较,闲话不在意。做到容人、容事、容言、容怨。四是姿态要高。主要领导要姿态高一点。一把手是主帅,也应该是兄长,不能与副职、下手斤斤计较,分高低,争长短。更不能抬高自己,压低别人。尤其是不能拉帮结派,互相攻击。若为争权夺利而拉帮结派,说不定未收其利倒先蒙其害。喜欢拉帮结派,只能失败更快。五是进行必要的思想交锋。班子要经常开民主生活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话说在桌面上,敞开思想,分清是非,形成共识。
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一二把手团结的如果像一个人一样,那么,一些挑拨离间的人就无机可乘,一些是非、闲话、矛盾也就随之减少。在这样团结和谐的环境中,大家一门心思谋事,心情顺畅干事,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如果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一二把手不团结,台上握手,台下踢脚,言和意不和,明争暗斗,相互内耗,其结果只能是各拉一派,互相拆台,最终两败俱伤,各自垮台。
领导班子只有团结和谐,作风硬、形象好,才有号召力;只有团结和谐,同甘苦、心相通,才有凝聚力;只有团结和谐,想干事、会干事,才有战斗力。团结是班子建设的法宝,从政者必须牢牢记住。
二说作风说了就算,说了就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要想说了就干,领导者必须首先说了就算。领导者只有说了算才有权威,领导者有权威下级才能做到说了就干。一切工作关键在干,干好一切,关键又在领导者过硬的“二说”作风。
说了就算说了就算,就是说话算数,守信用,重承诺,想方设法去履行自己的诺言。人生在世,信用为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不讲信用,便不知道他怎样立身处世。
说话算数才能取信于民,树立威信,成就事业。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金。围观的人们不相信,谁也没去动它。于是商鞅又宣布: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赏五十金。这时一个男子站了出来,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使百姓感到他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行开了。军令如山倒,三国时期当马谡失去街亭要地时,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了他,履行了战前的诺言,维护了军威。
为官“七音符”(2)
一个领导者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权威,权威的最起码要求就是领导者说了有人听。让下级感觉到你的话份量很重,不听不行。要形成这样的工作局面,你必须培养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风,必须有说了就算的领导气概。比如,在某些责任重大的工作中,事先立下军令状,违者必纠,对重大失误者要给予撤职处分。假如真的出了问题,该撤职的撤了职,该查办的得到查办,领导承诺兑现这种无声的行动,好比商鞅移木赏金,好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常常给下级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久而久之,领导者说话算数的威信就会在下级心目当中形成,领导说的话就自然有了份量。领导者说话算数,言出必行,那么下级才会把听到的话一句当一句,不敢敷衍应付。假如领导者说话很随便,常常说了不算,那么下级便不会把你的话放在心上,那你的工作就十分被动。因此,说了就算,一诺千金对领导者来讲非常重要。
说了就干
说了就干,就是言出必行,言行一致,把说了的话落实到行动上。朱熹说得非常透彻:“行不及言,可耻之甚”。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好作风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放空炮。话一说出,就应抓紧落实。领导者说到做到不只是指在大事和原则问题上说了算,定了干,即便是一些日常小事也应当言行一致。以最常见的开会为例,领导者要求八点准时开会,自己首先应说到做到,准时到会。如果自己姗姗来迟,那么部下就会认为,这位领导是说话不算数的,有失领导威望。
在领导活动中,只有做到说了就算,才能做到说了就干。说了就算,说了就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领导者只要有说了就算的硬作风,必然会形成说了就干的好局面。因为下级知道,上级有铁的纪律、硬的手腕,说了不干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有一种权威在催促他干,在逼着他干。干需要花费力气,花费精力,有的还要花费财力,上级没有一定权威,没有说了就算的过硬作风,那么,安排部署的工作,下级就不可能雷厉风行、遵照执行。说与做的距离最远,要想拉近,主要靠权威。现在很多问题的形成主要是说了不算,定了不干,互相扯皮,互相推诿,一个通病就是“拖”,因为“拖”危及不到自己的利益,干和不干都无所谓。要想说了就干,领导必须首先做到赏罚严明、承诺兑现,这样才能树起权威。领导者有权威,一个地方才会形成一呼百应、政令畅通的工作局面。有了这样的工作局面,事业就会兴旺发达。
三个环节
不管什么领导,工作全过程实际都是三步曲,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
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诊断病因。传统医学采取“望、闻、问、切”的办法查找病因,现代医学则利用X射线、B超、CT、核磁共振等多种先进设备和手段来分析诊断病情。只有准确无误地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领导者的工作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看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工作中有些问题我们能及时发现,有些深层次问题我们却只能看到表面情况,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弄清问题的成因,领导者就必须多渠道、多形式下辛苦进行认真调查。
调查的方法很多,多听、多看、多思索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调查需要领导者放下架子,沉下去,接触下级,接触群众,真心实意与下级、与群众交朋友,引导下级和群众讲真话、说实话,千方百计倾听呼声,想尽办法找到问题。调查需要领导者心细入微,听得用心,看得留神,勤思多想,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只有这样,领导者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发现问题的症结。面对诸多问题,领导者要善于抓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切准问题的要害,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第一个环节的递进和延伸。对发现的问题,如果领导者分析不透,研究不深,就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研究问题犹如医生诊断,开方、下药,尤其是对大病、重病患者,还要组织专家会诊,最后拿出治疗方案。领导者研究问题也是一样,要广泛征求解决问题的意见,多方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经过比较选择,最后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民主和集中是研究问题的程序,也是领导者必须把握好的两个关键点。研究要发扬民主,就是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召开各种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听一听各界群众的意见,听一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听一听上级领导的意见,听一听相关部门的意见。作为决策者,尤其是一把手要善于吸纳大家的意见,设定多个方案,权衡利弊,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拍板。研究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适时集中,形成方案,提交正式会议,集体讨论做出决策,决策的结果形成文件或决定,最后颁布实施。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也是工作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落实阶段。解决问题对医生来讲,就是要定时、定位实施手术,准确下刀,切除病灶,最终使病人痊愈。对领导者来讲,解决问题就是抓好政策的执行,抓好措施的落实。政策和措施要落实下去,重要的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问题找准了,办法定对了,但落不到实处还是等于零。解决问题不仅要投入精力,而且还要投入财力,在落实当中还会遇到种种困难,出现许多问题,领导者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去狠抓落实。落实的关键是抓住各级干部,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抓“两头”带“中间”,奖惩严明,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最终圆满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目标。
为官“七音符”(3)
不论哪一层次的领导,不管从事哪一种工作,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基本是我们工作的全过程。解决了旧问题,又会出现新问题,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发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我们各项工作的轨迹。在这样不断交替、周而复始的环节中,体现着领导者的作用,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
四把尺度
度,是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分界点,正如沏茶,适量则香,过量则苦。处事要掌握度。“是”与“非”只是一墙之隔,“是”跨一步就是“非”。
自信不自负
自信不自负,是说领导者要推进工作、成就事业,必须保持自信,但是,过分自信,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就会走向成功的反面。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没有真正建立起自信心,那么成功永远与你无缘。古往今来,每个有成就的人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自信为先导。拿破仑就宣称:“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正是这种自信,才激发出他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统帅和名将。一代伟人毛泽东,写起字来大气磅礴,吟出诗来气吞山河,干起事业来惊天动地,皆源于他那奔放的情感、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以最佳心态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有了自信心,才能以饱满热情开创事业、完成使命。运动员在赛场比赛,要争得第一,争得一流,不可没有自信;求职者在人才市场应聘,要技压群芳,求得赏识,不可没有自信。一名领导干部,无论是作竞职演讲,还是就职表态,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以坚定的口气、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表现来赢得上级和群众的支持,那么自信是第一不可少的。
但是,自信又不能过份。过份的自信就变成自负。自负却是束缚自己、脱离群众、走向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旦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就容易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从而出现一系列自负的毛病。比如“家长制”,“一言堂”,压制民主,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听不惯不同声音,听不进正确意见。久而久之,自负生傲气,生霸气,生偏见。最终导致狂妄自大,高高在上,趾高气扬,脱离群众,走向失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自负傲慢,沽名钓誉,使贤者、良将敬而远之甚至众叛亲离,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兵败乌江的下场。
自负出于无知,出于缺乏自知之明。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人,一般都平易近人,热情待人。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毕竟有限,不可能无所不能,过份自信,刚愎自用,只会使决策失误,事业受损,引来别人的嘲笑。所以,作为领导者,需要不断提醒自己:自信不可丢,自负不可取。
行善不过善
行善不过善,是说领导者要有善心,施善举,不害人,但不可过分施善。
有善心,就是为人要心地善良,有同情之心,有恻隐之心,常怀善念,以善为宝,嫉恶如仇,从善如流,这是一个人善言善行的思想根基。施善举,就是明辨善恶,多行助人为乐、济人之困、解人之危、排人之忧之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害人,就是要与人为善而不与人交恶,见贤思齐而不嫉贤妒能。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从团结的善良意愿出发,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帮助他人进步。有善心,行善事,施善举,不害人,积善成德,以德载道,是美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是为官为人的基本要求。
为善不能过善,行善不能良莠不分。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过分善良就会事与愿违。领导机关不是慈善机构,领导干部不是和尚道士。领导者过分善良就会被人看不起,威信很难树立。事实上,作为一个领导,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客客气气,只知讨人欢心,丝毫没有一点严肃感和正义感,人们对这样的“老好人”领导,非但不会信任,不会有好感,反而觉得他缺少棱角,软弱无能,不能委以重任,难以成就大事。好人主义似乎有一条对,不惹人;但有千条错,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坚持原则的“厉害”主义有一条错,容易伤人感情;但有千条对,所作所为于党于人民都有益。当领导的应以善良为本,但不可过分施善。过分施善,难得善报,这一点为官者要深思。
与人为善有四忌:一忌“一切为善”,对那些道德败坏、穷凶极恶之徒不可施善,不能姑息养奸;二忌“好人主义”,在歪风邪气或大是大非面前,切不可放弃原则,搞无原则让步;三忌“幸灾乐祸”,决不做那种“别人滚油烧心,自己东吴招亲”的人;四忌“落井下石”,不乘人之危,整人害人。如果一个领导没有好心眼,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没有人情味,整天就盘算着处理人和整人,待人处事不通情达理,时间一长,这样的领导就会积怨深重,甚至四面楚歌,最终会被赶下台的。
果断不专断
果断不专断,是说领导者决策时既要有主见,当断则断,又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在此基础上拍板定案。
果断,是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作风务实、敢作敢为、敢于负责的表现。应当做出决断的时候不决断,就会因此而遭受损失。遇事狐疑不决,不仅消耗精力,影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信誉,更严重的是还会错过良机,贻误大事。因此,领导者在思考问题、处理事情时,不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而要从容镇定、坚决果断。
为官“七音符”(4)
果断,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决断,不等于专权专断,搞“一言堂”。相反,要做到勇于决断,就需要提高领导者自己对事理的判断力,正确预测事态发展的趋向,这就要以多谋作为前提。与众多谋,可以了解实情,便于做到决事乘其机,断事合其理,处事利其成。一言堂、家长作风,看起来果断,其实决策破绽很多,极易产生不良后果。原因在于一个人的思维,必然受到自身学识、阅历、经验甚至情感、环境等因素制约,对问题的看法或做出的决策难免失之偏颇。果断决策应该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作出。领导者在决策时,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棘手问题需要及时决断时,一定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注意抓好民主、集中、再民主、再集中的每一个环节;一定要征求决策层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进行集中归纳、修正整理。这样,通过反复研究,形成成熟的集体智慧,最后由主要领导拍板决定,这才是果断决策的正确方法,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决策失误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主要领导在决策问题上,有一票的权利,但不仅仅是一票的责任,要经常与班子成员共谋共事,决不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如果盲目拍板,个人专断,出了问题,轻则没人同情,没人解围,工作被动,重则给事业带来损失。当然,作为一名主要领导,决策决断一定要讲求效率,如果今天也商量,明天也碰头,后天还琢磨,那也是会误事的。该决断的事必须果断决策,要能拿得起来,放得下去,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敢干不蛮干
敢干不蛮干,是说领导者要敢字当头,有开拓创新精神,但也必须讲求科学态度,切忌蛮闯蛮干。
敢想才能敢干,敢干才能创新,创新才能突破,突破才能前进。开拓前进应当有知难而进的雄心壮志。人生征途中有许多艰难险阻,无雄心壮志者,就会望而生畏,甚至半途而废;有雄心壮志者,就能知难而进,最终功成名就。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有点敢冒、敢闯、敢干的精神。这应是改革开放时代青年干部应该具有的气质、魄力和胆识。改革发展要跳出旧思维的模式,冲破旧樊篱的束缚,以新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打开新的局面,这就更需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如果一个领导遇事总是左琢磨右考虑,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也不敢干,又不敢试,更不敢冒,改革就难以突破,工作就难以推进,事业就难以成就,这样的官,只能是一个平平庸庸的“太平官”。
在提倡敢冒、敢闯、敢干的时候,还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既要敢于冲锋陷阵、开拓创新,又要胆大心细、深谋远虑。要在战略上敢冒风险,敢作敢为,在战术上千方百计避开风险,防止蛮干。渔民下海,要听天气预报,以避开大风大浪;登山队行动,要选择季节,看准时机,以避开雪崩与风暴;前线打仗,要挖壕沟,掘坑道,构筑防御工事,以期用最小的伤亡换取最大的胜利;兴办企业,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以避免今天开了庆典会,明天关门就倒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试和闯都是敢干的表现,但前提必须是“看准了的”,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但还未“看准的”,就不能瞎试盲闯。领导者要敢作敢当,敢为人先,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前提是要尊重科学,不脱离实际。如果不顾主客观条件瞎试乱闯,就会费力不讨好,劳民伤财,事与愿违,导致失败。
五欲五先
要想得到,必须先舍出。“舍得”是人世间最简单而又最深刻的道理。弄通这一道理,就弄通了天下许多道理。
欲取先予
“欲取之,先予之。”这是古人早已明白的道理。先“予”而非先“取”。“予”就是付出,就是给予。“予”是为了更大的“取”。小“予”往往能换来大“取”。钓鱼必先有鱼饵,就是要以小“予”换大“取”。商家“放长线钓大鱼”,实施有奖销售、打折销售等促销战略,也是“欲取先予”的运用。2001年7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中国政府做申奥的最后陈述,就运用了“欲取先予”使出了“杀手锏”。他指出,如果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若有盈利,则用之成立一个全球体育基金组织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运动,这笔基金可由国际奥委会监管;若出现亏损,则由中国政府承担。此招有三大效力:一是获得国际奥委会的好感;二是遏制竞争对手优势;三是争取穷兄弟国家的选票。这种欲取得承办权先做出承诺的“欲取先予”方法的运用,确实收到了效果。在领导方法上,一个会做工作的领导,都非常善于在给部下分配任务的时候,先给其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使部下没有后顾之忧,这样,就很容易激发部下的工作积极性,使大家都有一股使不完的劲,真正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贡献出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常用这一方法。比如,政府为投资者和纳税人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眼下来讲是“予”,从长远来讲就是“取”。
欲堵先疏
大禹治水,运用的就是欲堵先疏、堵疏结合的办法。远古时代,黄河每年夏季洪水横溢,常常淹没沿河两岸的村庄。后来两岸的人们就构筑围堰,进行拦堵。这在雨水少的时候还可以,一旦洪水肆虐就不起作用了。大禹则采取了堵前先疏的办法,先清理疏通了河道,然后构筑起围堰,终于降服了四处横流的洪水。
为官“七音符”(5)
作为一个领导,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群众集体**,送走了这批,时隔不久,又出现了那批;取缔了马路市场,赶走了这批摆摊人员,时隔不久,又悄悄地形成了新的马路市场。类似这些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都在光“打”不“治”,光“堵”不“疏”,治标不治本。为防止集体**,应首先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变群众**为干部下访,走下去虚心倾听群众呼声,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教育的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把问题处理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为取缔马路市场,应先建设有形市场,让马路上设摊人员有序进入有形市场经营。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坚持堵疏并举、打治结合,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欲速先慢《论语·子路》里有一句著名成语,“欲速则不达”。主观意图想快,但违背了客观规律,反而达不到目的。人常说,高山怕慢汉。一开始就跑步登山的人,不一定能先到山顶。驾驶员都知道,汽车上坡,必须把档退到一档、二档,放慢速度,等爬上坡之后,再加速前进。领导想问题、做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处处走“捷径”,事事求“速成”,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而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那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世界头号炒家沃伦·巴菲特,从1950年奋斗到1996年,拥有资产15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富翁。仅靠100美元起家的他,能成为后来的世界巨富,就靠他40多年的默默耕耘和实实在在的日积月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铺一层土夯实,再铺一层土夯实,层层铺,遍遍夯,只有把基础夯实,摩天大楼才能拔地而起。作为领导者,要想有所成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先做好手头上的每项工作,千万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不然的话,将会徒劳无功,一事无成。
欲争先让历史上,一些智谋超群的人,往往为了社稷江山,而甘心先忍辱退让,不惜牺牲眼前利益。楚汉相争,刘邦开初实力无法与项羽抗衡,他委曲求全,先让项羽一步,“鸿门宴”脱身后得到喘息、发展、壮大,最后直逼项羽兵败垓下,建立了刘汉天下。印度圣雄甘地,为了以不流血的方式使印度脱离殖民统治,自己先甘心忍受绝食、坐牢的痛苦。他的暂时忍让,终于争得了印度民族的觉醒和国家的光荣独立。正面典型如此,反面教训也不少。李自成进北京后,手下将领没有想也没有做到“欲争先让”,而都是争,争功劳、争官位、争房子、争银子,争得不亦乐乎,结果不几天就被吴三桂赶出北京,很快土崩瓦解。对于每个领导者来讲,要争得大家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就必须先让出一些物质待遇,先让出一些荣誉光环。要首先满足部下的一些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就会产生凝聚力,形成亲和力,增强战斗力。只要团队精神振奋,工作热情高涨,事业就会兴旺发达,领导者的政绩也就不争而得。再如,一个县区要想争取投资项目,必须先为投资商让出一定利益。如零地价出让土地,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等。总之,正确运用“欲争先让”这一手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欲扬先抑明朝著名诗人、画家唐伯虎到一位王公大臣的家里做客,正好碰上老夫人做生日。庭前车水马龙,宾客如云,那王公叫唐伯虎写首祝寿诗。唐伯虎大笔一挥,第一句写的是“夫人原来不是人”,王公那五位儿子一看,个个怒目而视。只见唐伯虎接下来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五位儿子这才眉开眼笑,称赞不已。第三句是“所生五儿皆为贼”,气得这几个儿子冲着唐伯虎连声喊打。但见唐伯虎边写边笑让他们请看下句:“偷得蟠桃献母亲”,五个儿子此时才恍然大悟,转怒为喜,高兴得手舞足蹈。唐伯虎在这首诗里,运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方法。“欲扬先抑”,在领导工作中也是广泛运用的方法之一。新到一个地方任职,每个领导都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但一定要少说多听,少发表意见,多了解情况,等吃透情况后,再胸有成竹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把情况分析得有条有理,把办法制订得切合实际,把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准抓好,说出话来才能掷地有声,群众爱听。当一个领导有了成绩出了名的时候,也要学会欲扬先抑,少宣传,少报道,少张扬,这样,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
六条准则官职是一种符号,符号可以擦掉,但人是擦不掉的。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官先做人。做人,品质是第一位的。
谨慎做人谨慎做人一条最基本要求就是死守原则底线。原则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线。不违反原则就是不触动底线,底线就象高压线,触动它就有电伤的危险。凡有可能触动原则底线的时候,我们都要把握好自己。权力诱惑太多,有鲜花、有陷阱,有时弄得你神魂颠倒,辨不清是非,我们一定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从事,谨慎做人。人生是一条单程路,走过去就是头,想要返回不可能。人要珍惜你的每一步,每一步都要踩稳走实。我们要尽量做到,一生少留遗憾,一辈不找麻烦。
谦虚为人要以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团结同志,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不耻下问,拜人为师。人不可自负,自负是谦虚的大敌。不论当多大的官,做出多大成绩,获得多大荣誉,自己都要头脑冷静,做到有自知之明,不骄傲,不自满,尤其是不狂妄。要时刻清楚,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即便做出一些成绩,与上级的帮助和下级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不要自以为是。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要牢记,清代廉吏于成龙的一句话:尽心尽力未能十分尽职,任劳任怨不敢半点任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上帝让你灭亡,首先叫你猖狂。”傲气、霸气十足的领导最不得人心,老百姓最反感那些抬腿不知高低、说话不知深浅的狂妄领导。不摆官架子,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
为官“七音符”(6)
好心感人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心肠要好。要带着良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工作。要学会换位思考,常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以自己的好心来感染人、影响人、带动人。在工作中让干部和群众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感受到自己的善心。要热情待部下,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在批评和处分干部时要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目的出发,不带偏见,不带倾向,要出以公心,以自己的良苦用心赢得部下的理解。要认识到,领导者的好心能凝聚人心,感召群众。但使好心是讲原则的,对那些害群之马,绝不能心慈手软。
实干带人身教重于言教。自己做得不如人,不在人前教训人。领导要有感召力、凝聚力,关键是自己本身过得硬。人的威信是自己干出来的,而不是别人吹出来、捧出来的。要扑下身子做工作,全神贯注干事业,能挑一百斤决不挑九十九。领导处处起表率,是个实干家,必然会影响和带动下级苦干实干。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领导带头干,可以唤起群众千百万。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说一千道一万,真抓实干是关键。
严格管人领导干部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必须从严要求部属。古人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管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风气、高尚的情操、拼搏的精神。严格管人,可以带出一支有理想、有纪律、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管理松懈,带出的队伍必然是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干什么都没有个样子。对自己要求不严,对下级管理松懈的领导是最糟糕的领导。严格管人,主要是坚持原则,奖惩严明。要做到:原则问题不让步,事非面前不糊涂;扬善旗帜鲜明,抑恶态度坚决。
公道对人领导干部要出以公心,这是一种道德要求。要注意两只眼看人,两只耳朵听音,两条腿走路。也就是说要做到正派、公平、公道。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办事不公造成的。公道对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原则、规矩办事,一是一,二是二,对人对事不能偏三向四;二是作风正派,待人公道,一视同仁,端平一碗水,握好一杆秤;三是办事要有透明度,要让大家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遮遮掩掩,神神秘秘;四是善于明辨是非,要以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切忌偏听偏信,任何时候都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被人左右和利用;五是办事要出于公心,不带成见,不带倾向,不感情用事,不亲一派、疏一派。一切从工作出发,一切为大局着想。
七种方法有些人工作一腔热情,上任后摩拳擦掌想办很多事情,但几年下来事与愿违。究其原因,主要是工作不得要领,也就是没有找到有效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看其简单,实际上是领导工作的一把“金钥匙”。
沉下去,调研深领导者的主要工作是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第一步是调查研究。沉下去,调研深是领导的重要方法。中国古时候将地方官叫知县、知州、知府。为什么要加上一个知字?清朝名士江祖辉解释:“名为知县、知州、知府,须周一县一州一府知也。有一未知,虽欲尽心,而不能受其治也。”意思是说,当了官就应该了解情况,否则是办不好事情的,可见,调查研究的重要。调查研究贯穿领导工作的全过程。掌握情况,出台政策,指导全局,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沉下去调研,一要轻车简从。车少、人少有利于进家户、见百姓、拉家常,能够拉近与百姓的感情距离,能营造一种百姓敢见领导、敢讲真话的和谐环境。二要深入群众。实情、真话在百姓之中,下基层只见干部不见群众,其调查往往是“夹生饭”。三要微服私访。如涉及全局的大事,问题又比较复杂,为了不受方方面面的干扰,领导者一人或少数几人,不惊动下级,直接到现场见事见人进行侧面调查,最好让对方不知领导者的身份,这样,当事者才便于讲实情,说真话。四要躬于下情。对集体**,领导者不能怕麻烦、图省事让下级代劳,而要亲自听取意见,并让当事者把话说完,那怕是刺耳话也要耐心听取,把事情弄清,解决问题就有了办法。
思路清,目标明领导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主要领导摆在案头的工作千件万件。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干工作必须思路清,目标明。思路清,必须调查研究。只有调查研究才能集中群众智慧,吃透情况,找准问题。理思路就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充实提高,切忌否定全盘,推倒重来。理思路,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推出一些新措施、新办法。思路理清之后,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决策程序,制定出我们的工作目标。目标明,要求目标实施步骤明确具体,且容易操作。目标明,要求有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有大目标、小目标,近目标和小目标是远目标和大目标的起步和基础。目标明,要求目标必须鼓舞人心,让人们知道,目标一旦实现,自己将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样,人们才愿意为目标的实现做出不懈的努力。目标明,要求目标是跳起来能摘到的桃子,不是空中楼阁、空想主义。有思路、有目标的领导者,特点是有主见,不受人左右,不被事务缠身,能主动跳出琐事圈子,始终不渝地按照大思路、朝着大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下去。他们的主要工作时间、工作精力,全放在自己锁定的目标上,进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感召群众,形成上下团结、奋力拼搏的工作合力。
为官“七音符”(7)
全面抓,重点攻一个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对所辖地区和单位的工作必须心中有数,全面统筹,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无重点,无主导,这样不仅精力难以达到,而且工作也难以搞好。所以,要集中精力抓大事,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一攻重点,一个地区重点工作是什么,首先确定并抓住它。重点工作是第一位的,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必须围绕这个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重点工作要不遗余力一抓到底,直到抓出成效。二攻难点,也就是抓影响全局最难办的事情。突破难点虽然不一定贯穿于领导工作始终,但难点不攻破,势必制约整个工作的进程。攻难点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攻坚克难的勇气,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拿对策,把大难点划分为若干小难点,各个击破,化难为易,彻底攻克。三攻弱点,薄弱环节只有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变弱为强。攻不下薄弱点就会出现“木桶效应”,就会影响整体工作。领导者要学会“弹钢琴”,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点带面,递次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先有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先进和落后。人走路,只有一条腿先迈出去,后一条腿再跟上来,才能不断前进。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才能刺激另一部分人的致富欲望,然后达到共同富裕。农村落后反映在方方面面,比如教育文化落后、道路设施落后、村镇建设落后、生态环境落后、生产条件落后、生活方式落后等等。从农民的素质和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来看,农村的落后面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整体改善,需要长时间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带有规律性的工作方法,那就是以点带面,递次推进。我们要集中精力,采取各种措施,一个典型一个典型来扶持,一个典型一个典型来培养。树起过硬的典型,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以活生生的现实,让大家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从而充满奋斗的信心。一个典型一面旗,典型的力量最有说服力。我们树典型的目的就是让周边的人民群众按照典型的样子去做,不断扩大辐射圈,不断拓宽发展面,逐步由点形成面,由面连成片,最后由片带整体。逐步形成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发展局面。
加压力,催其奋大家知道,钟表只有经常擦油泥、拧螺丝、上发条、换零件才能正常运转,否则,就会走走停停,忽快忽慢。这道理,运用到领导工作中,就是一种给下属加压力增活力的工作方法。人没有压力轻飘飘,油井没有压力喷不出油。人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擦油泥”,就是清扫人们头脑中的思想灰尘,不断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拧螺丝”,就是加大工作力度,使下级工作不松懈、不怠慢;“上发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其满负荷工作,使其常处于高效率运转之中;“换零件”,就是施行组织手段,不换思想就换人,进行必要的组织调整。下级向上级交账、开展“夺红旗”竞赛、年终考核测评、调整领导班子等,都是加压力增活力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机制。
摆阵势,争优胜制定政策,“挑”起矛盾,打破平衡,引起竞争是一种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重要工作方法。我们要知道,激励作用并不是只来自上司的命令,更重要的是来自同级同事间的相互比拼,也就是内部竞争。人的本性之一是争强好胜,争强好胜是强者的性格。作为领导者,要善于抓住人的这一本性,创造条件,制定政策,“挑”起矛盾,打破平衡,引起竞争。竞争就要制定激励政策,通过激励,激起人的竞争欲,激起人的上进心,让部属比起来,赛起来,争起来,干起来,形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局面。上级要善于将基础条件差不多的部属有意识地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使他们互为竞争对手,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一种压力之中,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大步前进,追兵紧追不舍,必须奋力竞争。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产生大踏步前进的活力。曾被誉为“华夏第一镇”的江苏省盛泽镇党委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叫做“矛盾制造中心”,其含意也就是“挑动”竞争练干部。
看结果,追责任一切事情,都有始终。每进行一项工作,领导者都要经历决策、部署、督促、检查这样的阶段,如缺少一个环节,工作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或走了过场。现在的问题是,领导者往往有部署,安排得头头是道,天衣无缝,就是缺少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不再顾及部署之后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检查落实情况,在部署工作时,首先要责任到人,责任者要有不同形式的承诺。对责任者的承诺,上级要跟踪督促、检查,促其承诺兑现。有承诺不兑现,有责任没奖惩,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只能摆摆样子,起不到任何作用,久而久之还会失信于民。作为领导者,当一项工作部署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围绕预期目标,督查检查落实情况,直至见到满意结果为止。一项工作没有结果,或者结果很不理想,不能不了了之,要见事见人,严格追究责任。追究责任是工作到位的最有效措施。
为官“四工具”(1)
领导者应随身带上四把工具,那就是:鞭子、刀子、斧子、抹子。四把工具喻意四种不同的工作方法。领导者应区别情况,权衡利弊,把握分寸,因人因事而用。用好这四把工具,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鞭子
○刀子
○斧子
○抹子
鞭 子
当领导的好比一个驭手,要想车速加快,必须扬鞭策马。关键时候“啪啪”甩上几下,吆喝起来,催马儿奋进,让马儿快跑。这就是所谓的“鞭策”。当然,作为一个领导者,不能从思想深处把属下和群众当成马儿,自己高高在上,这里只是借用“鞭子”讲一下领导者应发挥“鞭策”的促进作用。领导者的鞭子甩得响响的、硬硬的,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本地区工作的顺利进展。
传说上古时代,黄帝带领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上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要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点他们路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住哪里吗?”牧童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呀!”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去除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黄帝听后,非常佩服,连称后生可畏。人自身最大的劣性就是惰性。由此决定了必须对人经常督促,经常鞭策,“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马儿听不到鞭响,就可能要偷懒;人听不到鞭策,就可能要松劲。
领导者,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和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在实际工作中,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决策执行和目标的落实情况,发出必要的指示和指令,并根据工作情况,对部下进行奖励或惩罚。对后进者惩罚就是重鞭抽打,使被惩罚者知疼而进。看过《高山下的花环》的人,无不为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叫好称快。正是这一顿“骂娘”,使遭到嘲笑、鞭笞的赵蒙生始而放声大哭,继而当众立誓,写下血书,并最终在战斗中荣立一等功。这就是鞭策的作用、鞭策的效果。鞭子使用得当会促人顿悟,使人猛醒,迷途知返,悔过自新。
领导者使用鞭子就是要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让属下令行禁止。因此,对于每个领导来说,鞭子要拿在手,时常甩起来,激发干部群众的兴奋点,催促人们尽最大力量搞好工作。大多数人听到“鞭”声就会奋力向前,自觉性高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但也有少数人不用鞭子重重抽几下跑不起来。还有许多时候是轻轻的甩鞭,比如不点名的批评,就是指出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叫大家引起注意,这犹如空中一道响鞭,虽然没有落在某个人身上,但大家一听鞭声,都会引起警觉,自觉调整自己的言行。领导者要善于用好鞭子,把鞭子作为唤起部下觉醒、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工具。
一个好的领导,鞭子要甩得经常,打得响亮。人们听到响亮的鞭声,就会精神振奋,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赶超局面。
刀 子
“刀子”,是领导权力的象征,犹如将军的佩剑,能显示领导者的权威和锋芒。没有锋芒的领导就没有威严,注意适当运用刀子的领导就显得厉害,就能压得住阵脚。刀子可以杀人,也可以不杀人,但关键时候必须亮出来,以显示权力的力量。
权力有两种力量,一是支配力量,使被支配者按照权力主体的意志去行动;二是强制力量,即领导者有能力制裁属下的不服从行为。凡领导者,都有这两把刀子。会用刀子的领导者,就是通过正确使用支配手段和强制手段,变沉闷无为为生动活泼,变按部就班为雷厉风行,变一筹莫展为所向披靡,从而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扫除前进的障碍,打开工作局面,达到预期目的。
雍正皇帝在位时,大刀阔斧地整肃吏治,革除积弊,其手腕之硬,力度之大,历代少见。康熙后期,由于官吏贪污腐败,造成清政府钱粮亏空,国库空虚,社会问题严重。雍正继位后,即责令所有亏空三年内必须补齐,属贪污者,除赔补钱粮外还要惩办主犯,许多官员因贪污被革职和查封抄家。这一强制之“刀”严厉打击了贪官,收到了明显的惩治效果。当朝政出现危机,内部混乱、人心浮动时,雍正意识到必须从中揪出一两个反面典型杀一儆百,惩前毖后。于是年羹尧、隆科多便撞到雍正的刀刃上,雍正也借此除去了心头大患。由于雍正使用了铁的手腕,所以当朝政令畅通,国泰民安。由此可见刀子的作用和威力。
从古到今,掌权者为了维护和巩固政权,都把刀把子握得紧紧的。地方的领导者,要把工作搞上去,不使用刀子也是不行的。使用刀子,是领导者履行职责的需要。有些领导不会用刀子和不敢用刀子,这样的领导是窝囊官,不仅不能树立领导者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有些领导把刀子放弃一边,连刀子该不该亮都不知道,没有脾气,没有胆量,尤其在碰见棘手事时没有手段,对该用刀子处理的人或事,都不去处理,这便是领导者的失职。
动刀子一般是用来惩罚的,这就有一个下刀准确的问题。惩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领导者在对一件事、一个人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必须以负责的态度,弄清被处罚者的错误事实、带来的后果、改正错误的态度等主客观情况,并根据这些来决定处罚方式和分寸。领导者绝不能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也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因为刀子用不准会带来麻烦,会带来不良后果。
为官“四工具”(2)
用刀子要准、要稳、还要狠。对那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腐败分子,就要用“刀子”来严厉打击,绝不可姑息迁就。从严治党,就要真刀实砍,以显示惩治腐败的决心。当然动刀要避免“大开杀戒”,有时只需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就可起到震慑警示作用。有时利剑出鞘,寒光逼人,举在手上,也可以提醒那些走邪路的人明辨是非,迷途知返。
斧 子
敢用“斧子”是领导作风果断的象征。一个领导者没有魄力,就拿不起斧子,就果断不起来。一个没有胆量不果断的领导,就是手中缺把斧子。斧子是处理急事、难事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斧子来处理矛盾,不仅表现出领导者的果断,而且也表现出领导者的力量和权威。
原大连市长薄熙来在搞城市建设时曾遇到不少争论,很多人认为搞城市建设会以牺牲企业为代价,即所谓“草绿了,企业黄了”。但薄熙来认准了“经营城市”的重要性,便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决断。这一斧子砍下去,确实给大连砍出了非常明显的效益。大连人算了一笔账:从1993—1999年7年的时间,大连有200亿的财政收入是靠政府经营城市得来的,实物资产也由76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与此同时,占大连市区人口一半的100万市民住进了新房,其中又有一半人自己没花一分钱,完全靠政府运作乔迁新居。大连在国内外的形象变了,生意火了,朋友多了,名气大了。大连人说,如果相信什么鬼斧神工,那靠得是领导者经天纬地的“大手笔”、开拓创新的大气魄。实践证明,薄熙来当初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的这一“板斧”砍对了,大连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兼得之路。
在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常常会有多种意见、多种方案同时出现,且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令领导者举棋不定,有时又必须马上决策。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错综复杂的棘手问题,这时就需要斧子。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必要时切不可优柔寡断。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当断不断,终身遗憾。我们有些领导在关键时刻常常拿不起,放不下,办事瞻前顾后,处理问题心慈手软,碰见复杂的问题左右为难,本该果断处理的问题,由于决心不大,手段不力,处理不及时,往往贻误时机,酿出大错,悔之莫及。所以,人们把优柔寡断视为败事之途,而把勇于决断视为成功之道。当领导一定要敢用斧,善用斧,特别是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
敢于拿起斧子决断的人,一定要注意以多谋为前提,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武断决策、刚愎自用。唐代有两位非常著名的宰相,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一个多谋,一个善断,被后世称之为“房谋杜断”。宋代辛弃疾也讲过一个观点:“谋贵众,断贵独”。商量事情贵在人多,决断事情常在一人。与众多谋,可以了解实情,斧子砍下去,才会不出问题。多谋善断,切记斧子不可乱砍。
抹 子
抹子,四把工具中惟一的一把软工具。其作用是理顺关系,调整情绪,化解矛盾,处理面上的工作。抹子是用来抹墙的,不管墙内有多少“圪渣”,要用抹子保持墙面的平整光滑。
为官与做人,应当方圆并用,抹子是处事圆熟的工具。领导处事圆熟,就是灵活机动会办事。工作中许多矛盾需要调和,不必过分认真的事情就需要模糊处理,这是团结与稳定大局的需要。有些矛盾需要摆在桌面上公开解决,可有些矛盾只能靠自身修养来处理,也就是使用抹子来处理。抹子是处理矛盾、化解矛盾的一把好工具,人生万事,常常需要“难得糊涂”。窗户纸捅破容易,但捅破可能会惹来很多麻烦。窗户宜明则明,宜暗则暗。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尤其是党政一把手之间发生一些摩擦或矛盾,发挥一下“抹子”的作用,通过谈心,互相通气,增进了解等办法,问题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情就抹平了,矛盾就缓和了,这样才能保持团结稳定的工作局面。
在历史上,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被传为美谈。战国时,赵惠王为了保住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挑选蔺相如前往秦国与秦王谈判。蔺相如不负使命,“完璧归赵”。从此受到赵王的重用,后来还当上了相国。赵国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见蔺相如无战功而受厚封,官当得比自己还大,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一见面,廉颇总是不给蔺相如面子,经常与蔺相如顶牛。蔺相如是文人,虽说心里老大不舒服,但深知将相不和,有害国家,于是决心高姿态对待廉颇。他俩在一起时,蔺相如都对廉颇彬彬有礼,十分客气。对于廉颇的故意为难,蔺相如都一笑了之。这样一来,廉颇和他的手下都认为蔺相如害怕了,于是越发高傲。一次,蔺相如与廉颇的轿子在闹市中碰头了,按礼节将军应给相国让道,但廉颇根本不理睬。蔺相如见此,却马上命手下让开道路,并令人传话:请廉大将军先行。廉颇走后,蔺相如手下的人都埋怨他太软弱。蔺相如说道:“我不是软弱,更不是怕廉颇,连秦王我都不怕,还怕他吗?我这样做,是为国家考虑,将相不和,国家如何安宁呢?”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细细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于是廉颇光着身子,背负荆条,步行到蔺相如府邸,当面请求惩罚,这就是“负荆请罪”的由来。从此,将相和好,朝政稳定,皆大欢喜。蔺相如为了大局不激化矛盾用了软办法,也就是说,没有用“刀子”,而是用了“抹子”,且“抹子”显示出了神奇的特效。
为官“四工具”(3)
常言道:和能生财,和气致祥。抹子是求和睦、求团结、求稳定的一把特殊工具。“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种很高的思想和修身境界,是一种清明的理性和“大将风度”。但“和为贵”不等于好好先生的一团和气,不等于混淆差异与矛盾。如果只知和稀泥、抹光墙,人们就会说你是一个老好人领导,是高级泥瓦匠。矛盾出来了,和点稀泥抹光了,一两天也许没有事,可再过几天矛盾又出现了,照此日日抹下去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没有抹子这把软工具,很可能就会把一些本不该激化的矛盾激化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无关紧要的小事、无足轻重的矛盾、无可厚非的指责、无碍大局的风波,一般可以用抹子这把工具去抹平,然后集中精力来抓大事。
为官“三要事”(1)
一把手只有具备“造势”的工作能力,“调劲”的领导艺术,“干事”的务实作风,才能把一个地方的工作“轰”起来,才能把大家的干劲“调”起来,才能干出一番大业来。
○造势
○调劲
○干事
造 势
暴雨之前必显雷霆之势,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呼啸,之后便有倾盆大雨。打仗之前必先布阵摆势,旌旗猎猎,战鼓阵阵,将士摩拳擦掌,斗志激昂,之后就有一场鏖战。作为一把手,想要干大事,干成大事,同样在干大事之前必须首先造势。
造势,是一把手工作能力的重要体现。一把手决定做某件事情或实施某项行动的时候,应首先营造一种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声势,摆出一种上下齐动不干不行的阵势,形成一种跃跃欲试先声夺人的气势。
开局造势。一把手到一个新的岗位后,不必先高谈阔论,而是要先干几件漂漂亮亮、实实在在的事,以实干赢得民心,以魄力打开局面。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把手上任伊始,应抓几件能带动本地区和本部门发展的大事,先“轰”起来,摆下做事的阵势,拉开做事的序幕,这样能起到抓住人心、触动人心、凝聚人心、提升人气的作用,这样有利于树起新形象,有利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会议造势。我们常开的动员会议,就是最基本的造势方式。一把手要通过自己成功的演讲,把所要实施的工作或即将铺开的工程的意义、目的、措施、效果讲得入情入理,振奋人心,使与会者听得动心,觉得坐不住,很想马上投入行动。领导讲话如果没有气势,没有针对性,就难以激起人们的兴奋点,台上台下就发生不了共鸣,这样就没有号召力和感召力,就起不到会议应起的作用。
政策造势。一个地方要决定干一件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大事,就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靠政策的威力来推动工作。比如国企改革,这是一场攻坚战,要想改革成功,就必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靠政策营造宽松的改革环境,靠政策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改革的激情,靠政策破解改革中的各种难题。实践证明,领导者要想干成一件大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造势,只是关起门来,只有少数人知道自己的意图,上下形不成共识,左右形不成合力,那肯定是办不好的。
舆论造势。有的一把手为了开展工作,达到宣传发动的目的,常常运用媒体,大张旗鼓地造舆论,尽可能让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人都知道自己现在要干什么,计划采取哪些措施,想达到什么效果,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让更多的人理解意图,形成共识,激发干劲,出现“唤起民众千百万,同心干”的可喜局面。舆论造势范围广,氛围浓,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所以,一把手应学会舆论造势。
自我造势。拳王阿里每次上场比赛,都要不断地大叫:“我是最棒的!我是最棒的!”这其实是阿里上场之前的自我造势,在心理上首先压制对手。在战争年代,我军“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军事思想,就是壮我军威,强我气势,自我造势。自我造势,是自身内部动力的激发,一把手进行自我造势,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和自我激励行为。在实际工作中,注意包装自己、宣传自己、推销自己,都是自我造势。
造势,能够体现一把手的雄心壮志,体现一把手的工作能力。作为一把手,处理一件事,落实一件事,应首先学会造势,通过造势,给部下和群众造成一种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势不可挡的感觉,而后让部下和群众借着自己所造的势去努力工作,实现预期的目标。
造势,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适度,切忌虎头蛇尾,防止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光打雷、不下雨。
调 劲
世界巨商保罗·盖帝说过,我宁可用1000人每人1%的努力,也不用我一个人100%的努力去成功一件事。保罗·盖帝的观点是,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也没有众人的努力效果好。作为一把手,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让大家围绕自己确定的目标去努力工作,是自己的又一要务。
调劲,是一把手领导艺术的一种体现。一把手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部下和群众的干劲,让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选好干部调劲。用干部是一个导向,一个干部一面旗。用好一个干部,就会调动一批干部的积极性;一批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如果用错一个干部,就会挫伤一大批干部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一把手产生顾虑和不信任,影响大家的情绪和干劲。可见,选好用好干部,是一把手调动部下积极性的关键所在。
放权让权调劲。要发挥部下的积极性和作用,就必须让他们有职有权。一般来说,一把手对部下越信任,就越愿意给部下放权让权;一把手越是放权让权,部下的积极性就越高。因此,要舍得把权力下移,尤其是一部分人权、财权等实权。同时,一把手在工作上要给下级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要放手让部下独立地办些大事和有影响的事,办好了要鼓励表扬,办糟了要帮助部下寻找原因,并敢于站出来为部下承担责任。这样,下级才干得放心,干得尽心,干得顺心。一把手放权让权,部下会从内心里感到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更加积极负责地工作。大家都负责会比一个人或少数人负责的作用大得多。
为官“三要事”(2)
发扬民主调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把手要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与班子成员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使部下心里有话敢说出来,腹内存计敢献出来,造成一种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的生动局面。这样,部下的心就顺了,劲就大了。反之,一把手高高在上,置部下的意见和建议于不顾,搞一言堂,部下有意见和建议不敢说或不愿说,肚里装的是怨气,嘴上发的是牢骚,这样就会形成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所以,发扬民主,广开言路,虚心倾听,合理采纳,是一把手调劲的又一种主要方式。
提供待遇调劲。一把手对部下政治上要关怀,生活上要关心。不能光使用,不照顾。要叫马儿跑得好,还得给马儿多吃草。人心换人心,萝卜换大葱。上级只有对下级工作和生活上关心,提供必要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待遇,下级才会有积极性。一把手要当部下的知情人和贴心人,要知道部下有什么困难,在想什么、盼什么,并且有针对性地努力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下级便会干劲倍增,积极地创造性地做好工作。
制定政策调劲。人叫人干人不干,政策调动千千万。各种激励政策,可以鼓励部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大胆工作,开拓创新。可以采取正激励的政策,公开地对部下进行表扬、提薪、晋职、重用;也可以采取反激励政策,适时地对部下进行批评、诫勉和给予停职、辞退、撤职等处分。只要政策到位,人们都会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生怕干不好事,这样做就达到了调劲的目的。
一把手的责任,就在于把班子成员的积极性都调起来,把自己统帅的队伍 起来,让他们不偷懒,都干事,而且都感到干得顺心,干得痛快。做到这些,就是一把手的最大成功。
干 事
一把手要谋事,更要干事。大连市原市长薄熙来对大连干部提出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干净,即不贪不占,廉洁从政;二是干事,即不漂不浮,勤政为民。是否干事,是衡量一把手最硬的标准。
干事,是一把手工作作风务实的体现。干事,就是扑倒身干,从现在干,挑大事干,想办法干。谋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干事,就要扑下身干。领导者要有一种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让自己每天都在考虑工作。对所要做的事要非常专注,把心思全部放在这些事上,甚至连做梦也是这些事。美国前总统林顿·约翰逊就是这样,他在入主白宫后,总是使自己的工作达到极限,像他的夫人所说的“林顿干起工作来好像永远不会再有明天似的”,他每天从早上6点30分开始,一直要干到凌晨一两点钟。约翰逊把“一天当两天用”。他的助手杰克·瓦伦蒂的看法是,约翰逊有“额外的腺”,使他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精力。他睡觉很晚,起床很早,从未说过“我累了”。约翰逊这种孜孜不倦、勤劳工作的精神,源于他对自己所钟爱事业的执着追求。
干事,就要从现在干。任何时候都不拖拖拉拉,定了的事立马干,干不成誓不罢休,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和毅力。20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发展为世界瞩目,总理科尔功不可没。科尔有句口头禅是“我们现在就干”。在德国经济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处于停滞状态之时,科尔就任联邦总理,他立即制定政策,大刀阔斧改革,采取紧缩财政的非膨胀战略,使德国经济很快走出低谷,趋于好转。之后,他又马不停蹄,果断而坚决地为德国统一作出突出贡献。人们对他的评论是:一个敢于果断地作出决策的人,一个立说立干、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
干事,就要创造性地干。干,不是蛮干,也不是机械地干,而是创新,想着办法干。包玉刚能荣登世界船王宝座,就在于他不仅一生独钟船运业,而且善于不断创新。当时他干船运业,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之后又作出“减船登陆”决定,斥资23亿元收购香港最大码头九龙仓,就更是一个奇迹。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治家,守旧就会落伍甚至被淘汰;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以前的奥运会,主办国几乎都为“政治需要”而办,赔老本成为奥运定律。1984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洛杉矶市政府的官员做出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决议,第23届奥运会不动用任何公用基金,开创民办奥运会的先河。该届奥运会不仅没有赔钱,反而有相当可观的一笔收入。至此,奥运会开始商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可见只要想着办法干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办法是人想出来的,有时也是逼出来的。作为一把手,想办法干事,是干成大事的最佳途径。
干事,就要挑大事干。一把手无须事必躬亲,重要的是谋划大目标,实施大行动,专找大事干。战争年代的一把手,干大事就是打大仗、打恶仗、打硬仗。被毛泽东赞颂为敢于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彭德怀就是一位专打大仗的统帅。在确定援朝大军统帅人选时,林彪称病拒绝出任,彭德怀毅然决然地挑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的重担,并历经艰辛,精心指挥,最终凯旋。和平年代的一把手,干大事就是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朱基总理就是一个善谋大事、敢做大事的“当家人”。他抓住500家特大型企业改组改造,使其利税收入占到全国总额的近一半;抓住打击走私,为国家挽回损失上千亿;抓住下岗职工保险改革和再就业工程,使低收入群体看到希望,维护了社会稳定;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快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朱基抓的都是大事,干的都是大事,让全国人民真正认识了这位共和国总理的雄才大略。
为官“三要事”(3)
当然,干事不是每天都钻在事务堆里,事无巨细,事事都干,不能碰见什么做什么,更不能忙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而要跳出事务圈,放下架子,扑倒身子,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用主要精力谋大事,干大事,在谋大事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和胆量,在干大事之中体会创业的艰辛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