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宁秘书 发表于 2011-1-4 14:01:20

老秘论坛:新秘书如何给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nbsp;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她)的“态度”便暴露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面前。这个“态度”的含义有以下几条:<br/>&nbsp; &nbsp;&nbsp; &nbsp; 一是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情感神态;二是对人对事的基本看法和表现;三是对人生对事业的认知和信念;四是行为倾向的反应和准备状态。<br/>&nbsp; &nbsp; 这“四种情况”,领导和同事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里的“记”,只是一种“推断”——透过“蛛丝马迹”得出的看法,并不十分科学。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种对人的“初始印象”,往往会延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br/>&nbsp; &nbsp; 知道了社会学、心理学中存在着这种“印象现象”,初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在以上“四种情况”中注意传达出正面的信息,使领导和同事得出较高的“印象分”,这样一来,自己以后的路就可能走得比较顺利了。<br/>&nbsp; &nbsp;<br/><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font color="red">&nbsp; &nbsp; 眼里有活</font><br/><br/>&nbsp; &nbsp; 刚走上岗位的秘书工作者,要取得老同志的支持和认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眼里有活”。<br/>&nbsp; &nbsp; 要从拿拖把、打开水、擦桌子等日常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做起,不要当等待别人尤其是老同志伺候的“甩手掌柜”。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时下,许多单位的办公条件都有改善,喝上了纯净水。不过即使是这样,水桶里没有水了,也得有人换。即使不是自己换,也得打个电话吧。类似这些事谁来干?总不能次次都是老同志干吧。<br/>&nbsp; &nbsp; 这里再说个例子:一年,某单位新进了一名后来被称作“混混”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上岗后的表现,简要说就是:老同志打扫卫生他办公;老同志打水他泡茶;电话铃响等着老同志接;晚上瞎侃胡玩不睡觉,上班几乎天天迟到;工作时有打不完的私人电话;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br/>&nbsp; &nbsp; 两年后,这位“混混”便混不下去了——被单位给“下课”了。<br/>&nbsp; &nbsp; 像这种“混混”当然是个别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类似这样的行为和现象还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混混”混不下去的事实告诉我们,新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不要好高骛远,觉得自己年轻、有文凭、有能力、有水平,把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要甘当小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br/>&nbsp; &nbsp; 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欲治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因此,刚刚走上岗位的新同志,不要想着自己是治天下、治国家的料,别人都是扫屋子的料。即使你是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材,也得从头做起。许多政治领袖、军事将领、亿万富翁都是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br/>&nbsp; &nbsp; 笔者年轻时认识一位秘书工作者,到机关工作后非常勤快,上班每天都早到,抹桌子扫地打开水,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公差勤务争着去。办公室的老同志都很喜欢他,愿意教他帮他,很快,他就在单位“立”住了。<br/>&nbsp; &nbsp; 一个人到一个新单位,就好比一棵树挪了个地方,只有如饥似渴地接受阳光、雨露和大地的滋养,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否则,就是参天之材,也会枯死。而要想得到阳光、雨露和大地滋养,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动接近、接受的实际行动。<br/><br/><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font color="red">&nbsp; &nbsp;进门拜师 </font><br/><br/>&nbsp; &nbsp; 刚进机关的秘书工作者,要注意“拜师傅”。<br/>&nbsp; &nbsp; 一是拜老同志为师。任何带有技术性的学问,其学习方法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办公厅的工作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也是需要师傅带徒弟的。据媒体报道,山东某市政府采取“导师制”培训新入机关的同志。所谓“导师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指定一名“老机关”带一名新同志。这名“老机关”要经过资格认证并颁发证书。这个做法其实是传统做法,只不过过去没有把它制度化、规范化,没有用“导师制”这个词。在岗培训秘书工作者,作为单位,要注意像该市那样采取“导师制”;作为个人,则要积极主动拜老同志为师,主动、诚恳地接受传、帮、带。谁这么做了,谁就能较快地适应环境。<br/>&nbsp; &nbsp; 二是拜同事为师。要拜和自己工作类似、同期上岗的同事为师,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总结别人好的工作方法,主动虚心请教。当有人主动帮助时,要诚恳接受。当有人提出批评时,如批评得有理,要立即接受并马上改正;即使批评有误,也不要立即辩解,以别人是在提醒自己的心态处之。<br/>&nbsp; &nbsp; 三是拜文字资料为师。要尽量争取把本单位留存的材料看上一遍,重点材料多看几遍,能摘记的摘记一些,全面了解本单位的历史沿革、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特点、职责范围、上下关系、重大事项、行业语言等。<br/>&nbsp; &nbsp; 四是拜工具书为师。目前,市场上有关秘书工作入门的书籍很多,这些书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对于较快地进入“状态”具有参考作用,可以有选择地看。<br/>&nbsp; &nbsp; 我们经常说,新同志进入办公厅工作,首先要“熟悉环境”。所谓“环境”,指的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人事关系、规章制度、办事程序、作风习惯等“东西”。这些“东西”,有的是见诸于文字可以看到的;有的是无形的需要言传;有的则存在于人们心里,只能意会。这些“东西”,大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看了参考书,就知道秘书工作是怎么回事;看了文字资料,就知道了本单位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跟着老同志见习、向同事学习,不仅可以学习以上两点,也了解了现实情况,这样还愁不熟悉环境吗?<br/><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font color="red">&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小事做起</font><br/><br/>&nbsp; **** Hidden Message *****

豫小麦 发表于 2014-11-29 09:27:49

拜同事为师。要拜和自己工作类似、同期上岗的同事为师,学习别人的优点、长处,总结别人好的工作方法,主动虚心请教。当有人主动帮助时,要诚恳接受。当有人提出批评时,如批评得有理,要立即接受并马上改正;即使批评有误,也不要立即辩解,以别人是在提醒自己的心态处之

谭又又 发表于 2020-4-26 14:52:51

习惯等“东西”。这些“东西”,有的是见诸于文字可以看到的;有的是无形的需要言传;有的则存在于人们心里,只能意会。这些“东西”,大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看了参考书,就知道秘书工作是怎么回事;看了文

Anthee 发表于 2014-9-3 17:07:07

#在这里快速回复#新进办公厅的秘书工作者,不要好高骛远,觉得自己年轻、有文凭、有能力、有水平,把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要甘当小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梁爵爵 发表于 2014-6-13 15:54:44

拜老同志为师。任何带有技术性的学问,其学习方法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代代相传。办公厅的工作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问,也是需要师傅带徒弟的。

小胡哥 发表于 2014-6-21 20:45:32

确实言之有理,初印象很重要,学习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被淘汰

雨纷纷 发表于 2013-9-9 07:56:37

很不错很不错我了之后受益匪浅 觉得这正是我们新人需要做的

草儿 发表于 2014-6-27 15:42:03

要取得老同志的支持和认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眼里有活”。

深海鳕鱼 发表于 2014-6-23 13:45:29

早看早学习,看的太晚了,走了不少弯路。

扎兰秘书 发表于 2014-6-23 10:58:47

果然有用 对新人绝对是学习和借鉴。

一道玉米 发表于 2014-9-27 23:01:00

办公厅立住脚需要仔细琢磨透彻

山东老秘 发表于 2012-3-24 10:04:07

这个门你打算走多远?
夏廷献    

   现在各级党委办公厅(室)都有不少30岁左右的年轻秘书工作者,大多有本科以上的文凭,正是毛泽东形容的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要使自己这个“太阳”发光,就要积聚“能量”——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成为一个优秀人才。

    所谓“素质”,本意是指人心理发展的先天生理条件。现多指一个人从业的基本条件。是从实践中磨炼、培育、发展、成熟起来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一个人的素质,对于所从事的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先天素质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要注意终身培养自己的后天素质,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所谓优秀人才,大体上要具备三条:有对未来的设想,有完成设想的才干和行动,有值得他人信任的道德水准。要达到这“三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努力才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认识自己,修炼自己,才能使自己这个“太阳”发出光和热。

    抓住机遇

    不要错过成才期。科学家们对人的一生研究后认为,人的一生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错过了是很难弥补回来的。大体上五岁之前尤其是三四岁时,是开发语言能力的时期(被动物从小叼走的小孩不会说人话,就是错过了这个时期);25岁之前是开发认识能力的时期;35岁之前是成才期(许多有作为的人都是在这个时期成才的,例子就不举了)。所以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当然,个别人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如《三字经》中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父亲。不仅自己发愤读书成才,还培养了两个儿子也成了才。

    事实证明,成才的大趋势是35岁前后。有人统计过30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得奖年龄,其中40%的人是在35至45岁之间获得的。也有人统计过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228项重大科研成果,发现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是在25至45岁之间。

    笔者在工作岗位上时,对于35岁以下的年轻秘书工作者,也曾做过一些观察,发现也有一个成才期问题。一般来说,就业上岗之后,3到5年是成才期。大体上是:一年熟悉,两年称职,三年露头,四年成熟,五年冒尖。如果干四五年了,还是和尚的帽子——平平沓沓,毫不冒尖,那以后的发展潜力就不好说了。当然了,不排除一些人会发生奇迹,大器晚成。因此,年轻的秘书工作者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要有一种紧迫感甚至危机感,抓住青春,抓住成才期,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上。在35岁之前,制订一个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实施计划,一步一步地过好这个时期的“五关”:工作关——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学习关——提高业务素养;家庭关——处理好家务和公务的关系;待遇关——秘书工作相对清苦;苦乐关——年轻秘书工作勤务多,急难重任务多。

    设定目标

    一个人有了明确的工作和生活目标,就会产生不竭的动力,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乐趣。比如,设想这一天写一篇千字文,当天完成时,心情一定是很愉快的。再比如,和人下象棋,预想赢几盘,果真实现了,那也会很高兴的。

    一个美国专家对100名同龄青年做过一个调查,有人生奋斗目标的只有10%,而把目标写下来的只有4%。20年后,用笔写下奋斗目标的4%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其他人的总和。其他人这些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都在干什么呢?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帮助4%的同龄人实现他的目标。由此可见,有没有奋斗目标,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刚踏上秘书工作岗位的朋友,起码要在心中(最好用笔记)设定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目标。

    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乃至人生目标是不一样的。但可以确定如下共同的三项原则:

    一是适应。和自己的能力水平相适应,不要多——一两个为宜,不要过高——难以实现,不要过低——失去意义。要有一定“刺激性”,有难度,但通过努力可以做到。假定自己的“能力指数”为100,目标高度设定“指数”为100,原地踏步;设定为70,没有意义;设定为150,难以攀登;设定为120左右,努努力,使把劲,把脚踮起来便够着了。这个“指数比例”也可以称作“高出两成”原则。

    二是明确。目标明确,才能有积极性,想方设法去实现。例如,上岗后设定“三个月熟悉情况”的目标,就会非常努力地采取各种方法,了解单位各种情况。再如,设定35岁以前成才的目标,就会“抓住青春”,一年一年甚至一月一月地去努力,就可能35岁之前,在能力、素养、名誉、地位、经济、婚恋、家庭等工作和生活上达到预想的水平。

    三是服从。个人目标服从所在团体目标,要在和同事共同努力实现团体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目标,不可为实现个人目标损害团体的声誉和利益。“目标”——想达到的境地,有与没有,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利用时间

    当一个人度过了青少年——求学时代,踏上工作岗位后,就要考虑如何在工作上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种考虑,实际上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时间:今后几十年怎么过?每年365天怎么过?一天24小时怎么过?秘书工作者的时间大体可以划为工作、学习、生活(休闲)三个部分,每部分占多少,则因人而异。对于年轻的秘书工作者,笔者主张前两部分的比例要适当大一些,也就是说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这是因为人生的差异在业余,小差异可能造成大差异。

    有这么一个例子:某办公室同时进了两个新人——张三、李四。两人年龄、学历一样,出身、经历也差不多。两人关系不错,每天一起上班,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下班时一起走,离家不远时才分开,各自回家。一年过去了,两人都熟悉了工作,看不出谁高谁低。两年过去了,李四开始露头——科长总爱找李四商量事情,交代李四办事起草文件。三年过去了,李四成了科里的骨干,科长不在时,常常委托李四主持工作。张三不大服气,说大家都一样上班,为什么科长重用李四,分明是科长偏心。话传到了科长耳朵里,科长把张三叫到办公室说,张三,你说的不错,大家是一样上班,可下班后就不一样了。据我所知,你下班后基本上是玩,唱歌跳舞会朋友。而李四下班后除了帮助父母做家务,就是埋头读书学习,钻研科里的业务,撰写研究文章,起草科里的文件。你们俩,一个玩,一个学,一年看不出,两年就看出来了,三年就泾渭分明了。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科长又举了几个办事、撰文两个人拉开了距离的例子,说得张三心服口服。张三和李四在这两三年中形成的差异,影响了他们的终生。

    其实这个例子,只要留心一下,我们哪个单位内部都有。笔者主张年轻的秘书工作者,要想干好,求得发展,初始阶段,就要“压制”一下自己的休闲时间,把业余时间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从实践中看,上班时,聊天、说话、打电话,开会、记录、接待、应酬、撰文、打字、复印、校对、收发、整理文件、忙忙碌碌,彼此都差不多。在同样的环境里,智商若是差不多的话,获得的知识差异不大。要想比别人高一筹,就得用上自己的业余时间。强调适当多用点业余时间,不是说把八小时之外都用在工作上,因为还要做家务,还要娱乐还要休息,所以前面加了一个词“适当”。不过,在还没有胜任工作之前,牺牲一些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和琢磨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wblcj 发表于 2012-3-27 16:52:49

新秘书如何给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hcb137 发表于 2012-4-1 10:56:36

新秘书如何给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oo小鱼儿oo 发表于 2012-4-1 11:05:10

确定是经验之谈,对于新入机关的同志来说是一堂很好课程。

djl858777 发表于 2012-4-1 11:14:25

第一印象,第一块敲门砖,值得新来的同志学习啊

张嘉南 发表于 2012-4-1 11:22:55

新秘书如何给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楼主分析得很实在、很具体、很到位。谢谢!

携笔从戎 发表于 2012-4-1 20:54:06

最重要的还是能跟上领导的思路吧!!!!!!!!!!!!!!!!

qazxswqazxsw 发表于 2012-4-3 21:53:20

c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灯火阑珊 发表于 2012-5-4 09:33:35

新手上路,需要虚心学习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老秘论坛:新秘书如何给领导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