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明市家庭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础,是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获得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家庭教育工作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p> 我市家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p> 当前,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
<p> 1、在家庭教育工作的组织宣传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家庭教育的宣传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仍是薄弱环节,农村家长听课率、受教育面低于城市家长,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难度很大。二是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还不够广泛深入。家教知识的宣传普及面还不够广,宣传成效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普及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社区对家教知识的宣传不够,有的社区家长学校“有名无实”,未正常开展工作。特殊家庭如贫困人口家庭、流动人口家庭教育工作较为薄弱。三是对家庭教育知识的系统宣传不够。家庭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但从全市来看,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不够全面系统深入。家教指导讲座缺乏持续性,家长难以稳定系统地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旨在进行系统的家教知识宣传培训的“父母成长培训班”,难以长期持续举办。
<p> 2、在家庭教育的研究指导方面:一是家教指导者队伍人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不够有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需要人才支持。随着家教知识宣传的普及,广大家长对家教指导者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但我市高水平的家教专家为数不多,不能很好地满足家长的需要。同时,从开展家庭教育的工作形式来看,以集体化的家长学校上课、讲座等为主,个别化、分层次的针对性指导不足。家教指导者力量日趋薄弱。如市家教中心校讲师团老师中,有的因年事高退出讲师团,有的调离三明,削弱了市家教讲师团的力量。家庭教育专业人才匮乏,各级家教讲师团队伍得不到充实提高。二是家教讲师团队伍发挥作用有一定的困难。家教讲师团成员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他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虽然热心于家教工作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贵的奉献精神,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从事家教研究和宣传工作,但时间和精力所限无法保证他们全力投入家教工作。三是加强对家教讲师团成员的培训和管理有一定的难度。家教讲师团是个松散的组织,成员是来自各界的家教志愿者,有各自的职业,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或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开展家教宣传研究工作和活动都有难度。
<p> 3、在家庭教育的具体实施方面: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实践者是家长,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家教水平的高低和家教的成败。目前虽然大多数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有失偏颇,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过度保护和过高期望没有根本改变,仍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养轻教等现象,忽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对孩子生存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二是知行脱节。虽然很多家长明白教育孩子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但教育体制改革中应试教育的状况,“高考指挥棒”又使家长以分数来判定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而极力追求高分数,因此实际生活中,他们觉得把学习搞好比什么都重要,偏重于对子女智力的培养。三是教育方法不当。相当数量的家长并没有掌握儿童成长规律,教育能力缺乏,教育方法失当,盲目教育,力不从心,抚育、教育不符合儿童生长发育需要,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四是一些家长家教意识淡薄。有的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觉得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有的家长忙于打工、做生意,未能切实履行监护人的责任,放任对子女的教育;更有少数家长思想素质低,对孩子不管不顾,甚至自身品行不端,给孩子思想品德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
<p> 新时期促进我市家庭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p>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面对我市家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工作的新规律、新机制和新形式,进一步提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质量,推进我市家庭教育事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p> 1、加强家庭教育的经费保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举并重,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确保家庭教育有专项经费,是家庭教育工作正常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家庭教育纳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把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家庭教育工作必需的财力支持,为家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p> 2、加强家教指导者队伍建设。要把加强家教骨干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指导人才。要发展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加大专兼职骨干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传播家教知识、开展家教研究、指导家庭教育、提高家教水平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p> 3、加强家庭教育主阵地家长学校建设。家长学校是向家长传播家教知识,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学校与在校生的家庭联系比起其他任何部门都更具权威和优势,通过学校的渠道进行的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往往参与面广、容易组织。因此,要特别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督促其按照《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福建省省级示范家长学校标准(试行)》精神,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其对家长的影响力。要把各类家长学校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德育工作和各级文明学校、文明社区的评估内容,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家长学校更好地为家长服务。
<p> 4、加强家庭教育社会宣传。社会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方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要继续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尤其要注重探索农村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传播普及模式,大众传媒的渗透性和在时效、通俗、可接受性上的优势,使其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作用日益增长。因此,要特别重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作用,使其成为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渠道。要积极争取县级以上报刊开设家庭教育专栏,县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开辟家庭教育专题节目;有条件的地方开设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大力推进家庭教育知识进互联网的工作,让家长能够“网上求教”,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知识传播速度,扩大受众面和区域,这也有利于改变农村家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推进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的家教宣传普及工作。
<p> 5、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要努力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要重点加强应用性理论研究,特别是案例式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留守流动、特困、残障、单亲、问题儿童等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p> 6、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组织机构和社会团体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市场化行为陆续出现,这也是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各自的优势,相互借鉴、资源整合,有利于家庭教育工作。因此,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家庭教育培训指导机构,建立起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统筹、协调、综合发展的社会化运行机制。</p>
小学生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或经商。有的家庭夫妻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当中有的将子女带在身边,而更多的是将自己子女留在家里,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或者寄托在亲戚家里。于是,这些隔代长辈便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了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p> 隔代教育造成了子女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个性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对孩子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原因
<p> 隔代教育对孩子在道德、学习、个性、心理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p> 1、亲子分离,缺乏沟通
<p>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爱,特别是父爱母爱。然而,隔代教育使亲子分离,难以沟通。就像花朵得不到阳光雨露的滋润,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平时总通过电话或书信联系,大多是问一下“你身体好吗?”、“考试考了几分”等情况,根本不会同孩子谈心,更不要说帮助孩子解决思想、学习上的困难了。亲子之间这种表面而极其肤浅的沟通,使孩子心理上和学习上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造成了孩子在困难面前低头畏缩,甚至放弃,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形成了脆弱、自卑的性格。
<p> 2、隔代长辈,素质低下
<p> 现在的隔辈老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教育程度低,更多的是文盲,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大多以给零花钱、买玩具作为奖罚的手段。有的老人溺爱孩子,总是迁就、护短,造成了孩子任性、暴躁、自我中心等个性扭曲,甚至染上不良恶习。还有的隔辈家长整天忙于搓麻将、打老K,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孩子考试得个位数,心不急,也不批评,认为“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就连孩子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性别、姓名都不知道。家长如此“糊涂”,怎能教好孩子?对策
<p>
<p> (一)改进两条渠道
<p>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家校配合,友好合作。然而,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经商,使农村家庭体系发生了裂变,也使家校之间友好互通的教育途径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动荡的家庭,残缺的教育,甚至是家庭教育真空。因此,学校要从当前家庭教育实际出发,重新寻找促进家校有效合作与沟通的方法与途径,以摆脱家庭教育及家校沟通的不堪现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两条渠道。
<p> 1、请进来
<p> 办好隔代家长学校。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里把隔代家长请进学校里来学习,使他们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教育和指导孩子的方法、手段等,提高隔代家长的素质素养,这对于从根本上走出家庭教育真空和摆脱学校德育“5+2=0”(学校5天的教育加上家长2天的不正确教育,其教育效果等于0,甚至还是负数)的尴尬局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p> 改善家校联系方式。照顾农村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学校要改善家校联系的方式。如设置“行政接待日”。由学校行政班子、班主任老师等与隔代家长面对面,认真听取家长们反映的意见、建议和想法等。再如开设“家长开放日”,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里来,让他们深入到课堂中去,深入到学生中去,实现家长与学校零距离,使家长进一步了解子女,了解学校教育。
<p> 2、走出去
<p> 改革家访形式。传统的家庭访问往往是“告状式”、“通报式”。这种家访学生历来很厌恶,老师一来家访,孩子就跑出去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提倡“聊天式”、“商讨式”的家访。这种家访形式,家长、教师、学生都在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这样家长和学生都容易接受,教师也容易了解孩子真正的一面,从而对症下药,起到实效。
<p> 家长会开到村组去。当前,农村隔辈家长居多,他们有些年老体弱走不了,有些不爱走动怕麻烦,有些家中无人有顾虑。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改变传统开家长会的模式,把家长会开到村组去。我们可以根据生源情况,由行政班子带领班主任、任课教师等错时分批地召开家长会。这样一来照顾到了隔代老人,同时显得学校有诚意,另外,教师不仅可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还可听取一些村民的意见,对学校教育来说,这可是一举多得。
<p> (二)开展两种培训
<p>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财富,是学校教育的本钱。在新形势下,加大对教师的投资,将来必定有丰厚的回报。
<p> 1、加强理论培训。当前,新课程教学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隔代教育问题又深深地困扰着我们的教师。因此,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素养,显得尤其迫切。首先要加大教师学习的投入力度,如购买教育教学理论用书、建立教师图书室、设立教师学习室、请特级教师来给老师们讲座等。其次,教师的学习要建立制度,形成学习的有效机制。通过学习能帮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有效地指导教师开展调查和研究,从而使学校面临的隔代教育问题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p> 2、注重师德培训。众所周知,受隔代教育的影响,我们农村学校的“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教师还不能真正摒弃那种陈旧的学生观和片面的人才观,那么可能就会葬送一大批的孩子,甚至是我国的素质教育。所以,学校要十分注重师德培育。首先,领导要高度重视。要成立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其次,师德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丰富化。如教育讲座、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通过师德培训,使教师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学生不可爱”、“没有不会读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书的先生”这种新型的人才观。这样,则学校教育幸甚,我们的孩子幸甚,素质教育幸甚!
<p> (三)实行三“管”齐下
<p> 1、管———实行集中管理
<p> 把这些隔代教育子女集中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具体的内容有:(1)小集体管理。根据他们在学习、个性、品德等方面的共性,或根据地域关系把大整体划分为若干小整体,开展小集体的管理活动。(2)专项档案管理。建立隔代教育子女的专项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父母的通信地址、电话,并做到定期查访。(3)集中教育。如集体开会、听报告,或者请派出所、交警队同志给他们做讲座、请隔代家长现身说法等等。同时,还可根据他们在品德行为偏差、心理障碍等不同方面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等,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p> 2、爱———开展爱心教育
<p> 这是转化学生的关键。每个孩子都需要爱,特别是长期脱离父母的怀抱、享受不到父爱母爱的那些隔代教育子女。可以说,他们的一切缺憾都和爱有关。我们要用爱去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用爱去激励他们向上的信心,用爱去感化他们孤独的灵魂。在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的时候,至少能让他们感受到浓浓的“师爱”。让学校行政班子、班主任、任课教师,或者少先队大队干部等与他们结对子,开展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各种形式的帮教工作。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可以肯定地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解决隔代教育问题上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p> 3、查———规范督查体制
<p> 加强监督和检查,才能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保障。首先要加大监督力度。在校内利用“文明学生”、“监督员”全面监督他们在校的行为规范;校外根据地域的情况设立校外监督员,并建立汇报制度。另外,学生处要定期开展检查,作好记录,总结经验,反思方法,建立一个规范的监督检查体制,保障学校教育的效果。
<p> 总之,如果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家关爱留守儿童,就可以消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人才———教师的作用,就一定不会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就能摆正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平衡点,做到两全其美。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上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使我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环境。</p>
对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在我们越来越注重诚信、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分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影响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因素分析<p> 调查表明,影响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外部的学校、家庭、社会因素,也有来自未成年学生的自身因素。
<p> 1、社会因素影响。所谓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指各种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台、网络、报纸杂志等的宣扬思想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冲击很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暴力的网络、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等严重影响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严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此外,信息来源途径的多元化,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一些不健康的黄色信息也蔓延在未成年人当中,加上教育预防措施不及时、不得力,使得鉴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心灵受到严重的污染和毒害,造成少数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p> 2、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思想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或母爱是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思想道德问题的第一诱因。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高压型”的家庭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极易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极易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p> 3、学校因素影响。这些年来,虽然国家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更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以考试分数定成败”,学校重智轻德,狠抓学习质量、忽视道德教育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教育的偏差。调查还发现,我市只有少数中心校建有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而多数非中心校专职德育教师缺乏,德育教育主要由文科老师或班主任担任,主科与德育教育严重失衡;部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单一、内容空洞,对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弱化,思想道德教育手段老化等现象突出。此外,有的教师教育学生方法不当,不理解和不尊重学生,甚至歧视和厌恶学习差、有缺陷的学生,损伤学生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偏激、自卑的心理,有些甚至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少数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低下,师生关系紧张等。
<p> 4、自身因素影响。未成年人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在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认知能力较差,人格不健全,其辨别能力、自制能力不强,情绪容易冲动,思想容易偏激,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他们不能客观地、理智地对待各种事物,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过于简单,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加上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世界观尚未成型,以至于对外来的不良侵蚀缺乏抵抗能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探讨
<p> 根据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特点,结合我市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做到“五个结合”。
<p> 1、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根据未成年学生思想特点,开展轻松愉快、活泼多样的文娱活动,如举办各类“演讲赛”、“答辩会”,组织书法、绘画、航模等活动,组织“参观郊游”、“智力竞赛”等,用这些健康向上的有益活动占领学生业余阵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有意识向“娱乐型”、“兴趣型”转化,寓教于乐。但不应忽视更直接的课堂教育,课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实践证明,“课堂灌输”原理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未成年学生,由于他们对周围事物认识有限,不可能自发地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不可能自发地形成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必须通过课堂讲授,来帮助他们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增强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p> 2、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学生是学校的一个整体,学校教育要以整体教育为主,组织学生学习党的重要文件精神,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科学发展观,邀请革命前辈、劳动模范、政法领导来校讲座,不断提高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但整体中的个体差异大,参差不齐,有先进、后进和中等之别,接受能力也因人而异,因此要在整体教育的同时,抓好个别教育,以先进带后进,促后进赶先进,抓两头带中间,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p> 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说理疏导也就是循循善诱,就是坚持说服教育为主,用正面引导的办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想斗争,增强其内在自觉性,正确处理和解决他们思想内部的矛盾,达到转化思想,提高觉悟的目的。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教育者的教育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而学生内在的思想斗争是其品德发展的内因。受教育者将形成什么样的品德,不仅取决于教育影响和外界影响的性质,更取决于他如何接受这些影响和自我教育的结果。只有通过说理启迪,讲清道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其积极性才能使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同时未成年学生对许多社会问题还缺乏经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未得到很好发展,需要从外部给予一定的制约,纪律约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说理疏导的同时还要伴随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便使他们健康成长。
<p> 4、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关心爱护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关爱学生不仅是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和能否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主动地接近学生、尊重学生,真诚地鼓励学生、爱护学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教育学》中也指出,“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因此,任何时候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所以对待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始终应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不仅能促其从小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更是教师对学生尽责、对家长社会负责的具体表现。
<p> 5、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相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教育是主体,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补充和扩展,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首先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德智并重,积极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其次要积极发挥我市100个家庭教育辅导站、咨询站和1000多所家长学校的作用,使其正常开展活动;在农村,要积极推广尤溪“流动家长学校”的做法,密切家校配合,积极开展亲职教育、家长教育等。第三要净化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当前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网吧、游戏厅及不法出版物对未成年学生心灵的侵害,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制止和取缔暴力、色情、迷信文化的经营活动。第四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各司其职,加强督促检查指导,努力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格局,为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