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彪被誉为清初金华名宿,于官学任职多年,后辞官创办私塾。他在自身多年的教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文章修改经验。唐彪高度重视文章修改的重要作用,在代表作《读书作文谱》中曾言:“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道出修改之必要。他认为,修改可针对已完成作品的错误之处进行更正,亦可对疏漏之处进行补缺,实为提升作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于如何进行修改,唐彪从主体、时间和技巧三个层面提出了六种方法。6 o# M2 q: h( p" @! U
一、自行修改与请教他人
) U6 w' E) I+ E写作是写作主体的创造性活动,从明确写作意图到完成谋篇布局,都离不开写作主体的精心设计。唐彪认为,写作主体作为写作活动的主导者、操作者,对写作目的的了解自然胜于他人,因此,在对作品进行修改时,首先应当亲历亲为,反复修改。唐彪指出:“文章最难落笔便佳。”阐明优秀的文章并不是一挥而就的。他引欧阳修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欧阳永叔为文,既成,书而粘之于壁,朝夕观览,有改而仅存其半者,有改而复改,与原本无一字存者。”列举欧阳修在作品完成后,朝夕浏览,反复修改的例子,强调写作主体对作品反复斟酌、修改的意义。同时引《曲洧旧闻》记载“读欧阳公文,疑其随意写出,不假斫削工夫,及见其草,修饰之后与始落笔有十不存五六者,乃知文章全藉改窜也”。再次强调优秀作品非一挥而就,而是经过主体的反复加工和打磨方才成就的。在唐彪看来,“欧公尚然,人可以悟矣”。欧阳修这样的名家尚且如此,普通人写作,更应对自己的作品反复修改,字斟句酌。6 E* M# O% `; P3 C
除了自行修改,唐彪认为请教他人亦对文章修改有所帮助,请教的对象可为友人,亦可为师长、大儒。他说:“且文章是非,非亲友指点,安得知之?”认为文章的不足之处,如果没有亲友的指点就不能得知。这是因为写作主体对自身作品的认知往往会受到主观思维定势的限制。自行修改时,难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一叶障目”之感,关于作品中不合理之处,写作主体自身往往难以察觉。而请教他人修改,则可弥补这一不足。关于请教的对象,唐彪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于友人而言,“其疏逖之友,多不欲尽言,惟同会者,评论之下,不得不以直告,得其指点,是非既明,改窜自易矣”。那些关系疏远的朋友,大多不愿意直言相告,只有同堂集会的,在相互评论的过程中,不得不直言以告。得到这些人的指点,能够明辨文中的是非,进而修改起来也更加方便。这里可以看出,唐彪认为可请教的友人,不宜是过于疏远的人,以同堂集会,可互相批驳者为最佳。另一方面,就师者而论,唐彪认为应当向那些博学的大儒请教。唐彪列举自身请教毛稚黄的事例来阐明这个观点。“后以文质之毛稚黄,则曰:‘秀逸清真,但少精紧老健气,须参读周、秦、《史》《汉》’。”毛稚黄认为唐彪的文章充满灵动之气,清新真实,但是缺少精紧老健的气质,需要继续阅读周、秦两代的历史,并阅读《史记》和《汉书》,以增添其文的沉稳之感。向大儒请教,对方不仅可以指出作品中的缺点与不足,亦能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唐彪曾多次向当时的“大儒”请教,“如毛西河、黄梨洲、毛稚黄、吴志伊诸先生,皆余所数数请问而不吝指示者也”。综上可见,良师益友对文章修改的作用不容小觑。
, |3 p' L) y+ q7 z8 a, t二、立时修改与他日改窜
) q9 E/ D- m9 u4 B" F) f# W唐彪认为可以在作品完成后立即修改,也可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行修改。作品完成之初,写作主体的思路较为集中,可以立即针对作品的字句进行修饰、润色,也可对结构中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唐彪强调:“当时能确见,当改则改之”,针对已完成作品中的明显弊病,应该在发现之后马上进行修改。针对文中所用的字句,强调“脱稿时固宜推敲。”“脱稿之后,俱宜润色之。”在作品完成之后,再针对字句进行润色和修饰。针对文章结构的布置而言,“初间定格,至中而变,固亦常事”。应及时调整,“将反、正、浅、深、照应、关锁再斟酌定,然后为之”。结构布置方能趋于合理。4 X+ B1 U U% n
同时,唐彪也指出,作品完成之初,也会存在主体对其中的弊病不能察觉的问题。这时,便可使用“他日改窜”的方法。将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后,另择他日进行修改。究其原因,写作主体对事物的认知是不断深化的,写作主体的思路也随之拓展。唐彪指出:“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在作文之时,主体的思路一时之间不能考虑周全,而数月之后,文章中遗漏的地方方能显现出来,所以修改起来更加容易。唐彪认识到了写作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渐进的、发展的,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事物的理解也自然更加深刻,在此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补充修改,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观点更加明确深刻。另一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写作主体也会存在思路停滞和灵感闭塞的情况。唐彪指出:“又,当其时,执着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着,前日所作,有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在作品完成的时候,执着于一种想法观点,不能转圜思路,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心意虚平,不再执着于之前的观点,所以之前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皆能发觉,修改起来也更加容易。因此,唐彪认为,针对已经完成而当时又无法修改的作品,可以“且置之,俟迟数月,取出一观,妍丑了然于心,改之自易,亦惟斯时改之始确耳”。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唐彪对写作思维发展路径的认知是非常深刻的,既认识到了思维存在渐进性的特征,也认识到了思维存在停滞的可能。因而,将初步完成的作品放置一段时间,待主体思路清晰后,继续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
0 T! x9 i/ I3 _; T; a+ X. h9 \三、圈点评注与另行誊抄- w, h( I4 j l3 w @5 i+ l5 a# l7 g
唐彪认为,修改既可以在原文稿上进行圈点评注,亦可针对所要修改的内容进行另行誊抄。圈点评注,即直接在原文上进行修改。“圈点”是圈出文中的重要错漏之处,加以点明。“评注”,指对文中观点进行评论,并对其未尽之处进行补充。通过圈点评注,可以发觉文中存在的弊病,反思文中观点词语之良莠,对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唐彪指出:“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文中有所圈点的地方,读起来容易领会,而且语句没有错漏。读文如此,修改亦然。针对自己所作的文章进行圈点评注,同样有助于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9 `! x+ e1 T3 K* I) p& S
圈点评注的方式虽然直观有效,但也有其局限。唐彪指出:“文章誊清之后,或有改窜,倘改在而又改,则清本必至模糊难阅,当更誊过矣。”反复多次的修改,必然导致原作模糊不清,难以辨别。针对这一问题,唐彪认为可以在完成对原文的修改后,将修改好的内容于另外纸张上进行誊抄。“惟另改于一册,或改于旧草之上,俟斟酌既定,然后誊于清本,由可省更录之劳。”而在进行誊抄之前,应确保所改之文已能敲定。不能敲定之时,仍在旧文上进行修改,可省却反复誊抄的麻烦。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进行誊抄,既可以获得一份清晰明了的改后之文,也可对方才修改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修改之效。& n0 O! g# ~- e; z# \- a7 E
综上可见,唐彪提出的六种修改方法,分别从修改的主体、修改的时间以及修改的技巧三个角度,针对修改理论展开阐释。总的来看,其修改理论符合写作主体的思维衍变过程,对修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思维僵化、思路停滞等问题,进行了合理预估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巧妙运用“圈点评注”等技巧,修改方能事半功倍。' g# h9 j8 _! {- i* _
当下看来,唐彪的修改六法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修改是完善作品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在写作实践中,修改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如当下写作教学活动中,学生作品的修改大都由教师代劳,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在修改中缺乏主动性。在自媒体写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从业者为追求观点、文章的时效性,对发布的内容往往缺少必要的修改。诸如此类问题,唐彪的修改六法,可提供有益借鉴,呼吁写作主体重视修改的同时,提出具体可供操作的方法。将其修改理论古为今用,可弥补当下写作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
9 _( e- m5 ~% ]* _" n+ e% \8 r(来源:应用写作)5 I+ j, F8 ~! |: ]4 e$ ]
. Y% C0 v) d. d" f$ C
1 Q+ Y2 q4 ]! J" h
& b& I7 L, d( q1 h7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