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万重向大海
云浮市委书记 卢荣春(2022年6月17日)
岭南大地、水系纵横,东、西、南、北“四江”经络舒展、文脉贯通。在广东、广西山水交融,西江、南江连接之地,有一片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云浮。 秦始皇三十三年,平定南越,设南海郡,辖18个县,并于云浮境内设开阳县,后又以州、县为建制多次变更。直至唐天宝元年(742年)设郡,并因域内有大云雾山,高及千仞,四时祥云飘浮,遂以“云浮郡”名之。 云浮,因山得名。而山,则以其壮阔的胸怀、奔腾的水系、丰富的物产,交融相生、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云浮人。云浮是一个“三山三江一河”的山水格局。西江从云浮北部奔流而过,形成了市域北边的天然“疆界”;西面横亘着云开大山,在与广西的交界线上镶入了一条“绿丝带”;东边有天露山脉贯通南北、云雾山脉逶迤东西,与阳江、茂名向山而望;南江、新兴江、南山河由南向北、贯通全市域并汇入西江——三山拱卫、江河融通,山脉、水脉、文脉、人脉“多脉共续”,赋予了云浮特有的灵性,铸就了一方独特的历史底蕴。 从水到山筚路蓝缕 打开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浮“磨刀山遗址”位列榜首。早在60—70万年前,远古的岭南人就在这里“磨刀”渔猎、聚居繁衍。磨刀山地处西江南岸、南江盆地的东北缘,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该项考古发现,把广东的人类活动史从“马坝人”时代(距今约13万年前)提前至“北京人”时代(距今约60—70万年前)。 “橹声摇尽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优美的罗定山歌唱出了南江的唯美、曲水的回环,也道出了古代云浮人“从水到山”披荆斩棘、以启山林的繁衍发展。从南江磨刀山古人类遗址,到南山河“龙母传说”;从西汉、西晋设县于临允(“允水”即新兴江)、都罗(今郁南县都城镇),到东晋开设晋化县(今郁南县南江口)、龙乡县(今罗定市太平镇),最后到唐代于“内陆”深处、大云雾山山麓设勤州,生动展现了一条“从水到山”的云浮人文足迹。勤劳勇敢的古代云浮人,充分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在巍峨的大山下、缓坡的丘陵上、零星的盆地中,开辟出了一块块赖以生息繁衍的宝贵田地,发展形成了“精耕农业”“泉耕文化”,赓续了岭南祖地的千年历史人文。 温文尔雅的南江,也许因其“水曲”“湾多”而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传说远古南江地区连年旱灾、饥荒遍野,神农氏便派其曾孙女——禾花仙女前来解救。禾花仙女挤出自己的乳汁,救活了枯菱的禾苗,使干瘪的稻谷重生饱满,饥民获得了大丰收。为表达感恩,人们在每年丰收之夜都会跳起“禾楼舞”。桨声竹影中,穿越时空的篝火,缁衣抖擞,嘉禾献瑞……欣赏着远古稻作文化“活化石”的禾楼舞,仿佛跨越千年,感受着汉、越、俚、瑶的文化交融之美。罗定南门垌、背夫山出土的战国青铜矛等,“王”字图形镶刻其中,见证了这片土地曾经的“王者”风范。南江古码头,曾见当年商贾迁客如鲫;郁南大湾的古建筑群,与罗镜河边出土的精美舶来品“四兽手镯”等相互印证,再现了南江流域作为陆海丝路“驿道”的几度辉煌,无声诉说着多少中外人文交流的往事。 云浮,自古就是一个兼收并蓄的文化交融之地。秦始皇嬴政征岭南、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作为这一“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云浮从此与中原地区有了“舟楫辐辏”的密切联系,也由此成为了广府民系的发祥地,“汉越融合”“广府文化”“客家风貌”“中原文明”在此均有独特的诠释。南越王赵佗平定岭南后,曾逐白鹿于新兴,遂筑“白鹿台”以铭之;始建于唐武德四年的“龙龛道场”摩崖石刻,内含15个武则天颁行用字;罗定文塔、菁莪书院、学宫(孔庙)等星罗棋布的古遗迹,低吟着1300多年来中原文化的“云浮故事”;这片土地还接纳了张柬之、宋之问、胡铨等名宦文豪,他们都在此留下深深的文化印痕。 历史的巨人一路前行,文化的投影总在忠实地刻录。云浮,素有“石都”之美称。早在明清时期,云浮人就利用当时遍布石山的自然条件开采云石、雕刻工艺品。数百年来,一锤一凿、技艺传承,沉淀了吃苦耐劳、重商务实、开拓进取的“石文化”精髓。 从山到水赤子丹心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韩国,在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专门谈道:“400多年前,朝鲜半岛爆发壬辰倭乱,两国军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并指出:“明军统帅陈璘今天还有后人生活在韩国”。此处提到的陈璘将军,便是400多年前的“东安参将”(东安,即云浮县前身)。万历二十五年,明、日和谈失败,年过六旬的老将陈璘重新披挂上阵。在著名的“露梁海战”中,他率领中朝联军彻底击溃日军水师。陈璘将军死后,明万历帝赐匾“开拓第一功”,现仍悬挂于云浮龙崖陈公祠内。 云浮,历史上少灾少战,但云浮人从来没有偏安一隅的“避世”。上世纪前半叶,革命风云激荡神州大地。大批云浮人“走出大山、顺水而下”,进广州、闯香港、下南洋。一路前行,他们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封建军阀的腐败无能,纷纷觉醒、奋起反抗。从山到水、追逐梦想,赤子丹心、家国情怀,一批批云浮儿女挺身而出,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 黄花岗上埋忠骨,七十二烈士中有云浮人李晚,扛义旗、冲在前,壮烈牺牲。获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邓发,他把一生奉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我军后勤工作的奠基人之一——“红管家”叶季壮,投笔从戎,在“敌军围困万千重”下“锱铢必较”,为革命事业和新中国经济发展呕心沥血。广州起义赤卫队副总指挥梁桂华,变卖祖屋、筹募革命经费,在起义中与敌人肉搏而英勇牺牲。云浮还是抗日爱国将领蔡廷锴的故乡。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蔡廷锴率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军,这其中不少是来自于云浮的“三罗子弟”,他们身后系着的那顶“铜鼓帽”,便是云浮人最熟悉的标记…… “敢教日夜换新天”,云浮儿女的家国情怀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赓续传承。1981年1月,历时4年2个月,云浮人用“肩挑背扛”在苦旱的“三罗”大地上、架起了一条“人工天河”——长岗坡渡槽。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它全长5200米、宽6米、最高37米,每年把4亿立方米的河水,横空输送到金银湖水库,彻底改变了“五天不雨成旱,一场大雨成灾”的罗定平原面貌。1983年,云浮人温北英联合七户八人自愿入股、筹资8000元,牵头创办了簕竹畜牧联营公司,这是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公司之一。 时代发展、薪火相传,从山到水、红色百年,“云浮的英雄”用鲜血铸就了“英雄的云浮”。 山海联通向湾而兴 “山的那边,是海”。这是云浮作为山区地市建市28年、8届市委市政府竭尽探索的一个核心问题。 云浮,毗邻珠三角核心区,紧连沿海经济带,联通大湾区与大西南。去年以来,云浮市委新班子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凭借云浮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始终锚定“向东、向东、再向东”的发展方向,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聚焦回答“云浮有什么、云浮能做什么、云浮想做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明确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思路,即锚定“打造粤北生态发展新高地、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云浮”这一目标定位,围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和“抓经济发展就要抓财政”这两条主线,聚焦园区经济、镇域经济、资源经济“三大抓手”,充分激发人文、生态、区位、资源“四大优势”,着眼破解经济体量小、财政实力弱,区域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民生短板欠账多,人才缺乏,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等“五大问题”,持续擦亮禅文化、硫化工、西江水、石材产业、温氏集团、南药产业等“六张名片”,全面实施“东融湾区”策略,探索走出了一条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突围争先的云浮路子。 转身向海天地阔,潮起云飞满目新。我们将眺望的目光,由封闭的大山转向开放的大海,跨越千山万重、义无反顾去追逐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蓝色梦想。矗立于西江河畔的云浮国际物流港,横跨4市的广佛肇云高速,东融西联的广湛、深南高铁,即将落户的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全方位拉近了云浮的“融湾时空”,“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近在咫尺,云浮正乘借“湾区东风”扬帆远航。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青春云浮、坚定前行!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