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文 在机关文稿写作中,应注意使用短句——能用短句说清楚的,就不要使用长句;如果使用长句并不能增强表达力、感染力,在保证表意清楚的前提下,最好能将长句改为短句。 如果说,尽量用短句是在写作中注重细节的一种体现,那么,长句改短句则是细节处理的一种方法。 除了长句改短句,在机关文稿写作中,我还会不时用到其它一些细节处理方法。这些方法未必有多么高明,但确实很管用,而且一学就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春秋·老子《道德经》)很多时候,区分高下、体现水平乃至决定成败的,不是什么大阵仗,而是一个个小细节。 机关文稿写作中的细节,有规范性的,也有技术性的。规范性细节的处理,主要难在“知”。一些细节之所以没有处理好,不是因为操之不熟,而是对相关规范学习了解不够造成的。比如,一些标点符号的“冷门”用法,近似文种的细微差别,公文排版的特殊规定,尽管很多人不够注意,其实都有明文规定。只要注意到了,按规范去做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技术性的细节则不一样,很多处理要求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明文规定,也不能简单地评价是对还是错,而是怎样处理效果才更好。甚至有些细节的处理方法,不在文法之列,却在情理之中,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用心体会,尤其需要有“老机关”从旁指点。这类细节的处理,往往难在“悟”,最难把握,也最见功力。 下面,我借助实例,与大家分享一些容易忽略的技术性细节的处理经验。 细节1:“我”要排在领导之后。 这个细节,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意识——是规矩意识,更是政治意识,是自觉把讲政治落实落细,落到文稿之中、细节之中的具体体现。比如: 原句:下面,我受厅长委托,讲3点意见。 修改:受厅长委托,下面我讲3点意见。 上面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没有任何差别,但“老机关”一眼就能看出差别——差别不在于意思,也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对正职的尊重,以及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连文字顺序上都不让自己越位的审慎态度。 细节2:礼敬过去,落笔当下。 过去我写材料,写到一项延续性工作,总是习惯于从源头写起。有一次,一位笔杆子出身的领导对我说了这样一番话: 过去的工作,不是非写不可的,尽量不要写。非写不可的,也要写得简单些,时间上可以使用“近年来”“多年来”之类的词,做一些模糊处理。这样做,并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了凸显现在。过去的成绩摆在那儿,不提也还在那儿。我礼敬前人的成绩,但要抓的是当下的工作。你们给我写稿子,要落笔当下,写我已经抓的、正在抓的、将要抓的。 这样的“活经验”,哪一本教科书里都没有,我在任何一本“写作宝典”中也没见过,但确实让人醍醐灌顶。细节3:不能简单照套上面的说法、写法。 写材料,“依葫芦画瓢”是非常管用的方法。但这一招也不是百用百灵,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有时候处理不当,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如,重要概念、关键提法不能套。“维护市委权威”“向县委看齐”,这类提法是不合适的,全党只有党中央权威,只能向党中央看齐。又如,“大领导”讲话,引用了古文,很有书卷气;“小干部”面对群众讲话也引用古文,那就有卖弄之嫌。讲什么话,话怎样讲,既要看身份,又要看对象。再如,上一级会议,领导在讲话中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讲重要意义;下一级会议,总的要求是落实落细上一级会议精神,但起草领导讲话稿,不宜用更大的篇幅、更多的道理来讲重要意义,而要把笔墨放在落实任务、落细措施上,重要意义适当讲一讲就可以了,你再讲也讲不过上面。细节4:数字本身不会说话。用数字说话,这是撰写机关文稿时常用的一个方法。但是,数字本身并不会说话,这就需要使用数字的人帮它说,要把数字所代表的意义说出来。比如:两年后,50名学员中已有7名提任县级党政正职,10名重用为常务副县长,13名提任市直部门正职,提拔重用的加起来达60%。目前,我省14个地级市党政班子中,45岁左右的干部占16.9%;111个县(市、区)党政班子中,40岁左右的干部占26%。这两个比例,都超过了中央《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在上面这两段话中,如果少了最后一句,话就没说完,前面那一组数字的意义就不能充分呈现出来。又如:2016—2019年,全省累计实现450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5%降至0.6%。2019年、2020年,分别拿出面向乡镇的公务员和选调生岗位2817个、3470个,分别占总数的56.1%和51.9%。2019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6.6亿元,同比增长38.3%。上面这3句话,共同的特点是既有绝对数,又有相对数。我们用数字说话,目的是说明情况,但数字≠情况。要把情况呈现出来,就需要对数字进行适当的分析、比较。相对数比绝对数更有实际意义,更能说明成绩,也更能看出问题。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一篇文稿中所有的数字,小数点后的位数要统一。不能有的数字取小数点后两位数,有的只取一位数。这也是一个细节。细节5:要用观点来统率材料。1958年3月2日,毛泽东听取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汇报,因为后者只讲了一些数字和材料,没有讲自己的观点,毛泽东委婉地批评道: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用观点统率材料。现实中,这种“开材料仓库”的现象还真不少。远的不说,就从我身边找个例子。最近,我修改了一篇选调生座谈会的领导讲话稿,其中有这么一段:原稿:在谈话中,大家结合各自成长经历,还给我们提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建议。比如,有的同志希望组织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有的希望加强交流轮岗,特别是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有的希望到县区党政班子锻炼;有的提出,对新到县区党政班子任职的年轻选调生,希望组织上指定一些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成长导师,传经验、教方法、带作风,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修改稿:在谈话中,大家也提出了不少金点子、好办法。有关处室作了梳理,归结起来,集中在3个字上:一是“学”。大家普遍希望有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特别是到发达地区、高层次培训机构去学习,接受更精准、更专业的培训。二是“炼”。大家更希望多到大战大考中磨炼、到基层一线磨炼、到关键吃劲岗位上磨炼,炼就一副宽肩膀、一身真本领。三是“带”。大家普遍希望组织上安排一些经验丰富的同志作为成长导师,特别是能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传经验、教方法、带作风,等等。这些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采纳,转化为做好选调生工作的新招实招。像原稿那样,只有情况罗列,没有观点概括,听了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用3个字来统率大家所提的建议,内容还是那些内容,但效果大不一样,一听就记得住。细节6:最好的字句要放在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层次。“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这是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的观点,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选择与安排》一文中专门作过阐释。我对这个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文章中最好的位置,当然是大标题,最好的字句上不了大标题,也要上小标题;至于最好的层次,那肯定是每一段的开头,要把最好的字句用作段首句。关于好字句上标题,一般人都会这样做。但把好字句用作段首句,有的人就不够注意。有时候,一些比较大的自然段,里面明明有好句子,但因为内容较多,被埋没了,显不出来。遇到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另起一段,尽可能让好句子来领头。比如,前段时间我修改的另一篇领导讲话稿,原稿中有这么一段:一要在完成政治任务中历练。政治任务是检验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提升政治能力的磨刀石。任务越重、挑战越大,越能锻炼人,越能提升政治本领。一直以来……这段话有两个缺陷:一是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政治任务;二是小标题之后的好句子显不出来。于是,我作了这样的改写:一要在完成政治任务中历练。什么是政治任务?简单地说,就是与政治有关的重大任务。比如,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决战脱贫攻坚,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等。新时代全党最根本的政治任务就是要做到“两个维护”。从我省来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GX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就是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政治任务既是政治本领的试金石也是磨刀石,任务越重,越能考验人、锻炼人。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把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实践平台,让干部在大风大浪中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增进政治智慧。……细节7:画龙别忘点睛。文章大家胡乔木,被邓小平同志誉为“我们党内的第一支笔杆”,他传授过这么一个写作技巧:如果用“画龙”比作写文章,用“点睛”比作制标题,是非常恰当的。龙身画得好,龙眼点得好,这条龙就活了起来。否则,龙身画得再好,而龙眼点得没有神,就是一条死龙。我认为,画龙点睛这个技巧,不仅适用于写文章和制标题,也适用于夹叙夹议——叙笔是“画龙”,要生动具体;议笔是“点睛”,要凝练传神。有的同志写材料,往往“龙”画得挺不错,就是忘了点睛,或者“龙眼”没有点到位、点出神。在前面谈到的那篇选调生座谈会领导讲话稿中,我还运用画龙点睛这种方法,改写了这么一段:通过前面的交流发言,我感到在大家身上、在你们的工作中,同样较好地体现了为党为国为民奉献的自觉。在刚才的发言中,有的同志讲到“党叫干啥就干啥,群众想啥就干啥,急活重活尽力干”;有的同志讲到经常以办公室为家、以沙发为床;还有的同志讲到省里征召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尽管自己不是学医的,仍第一时间报了名,随时等候组织召唤。这些事例非常感人,都体现了可贵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和发扬,始终做到功利“无我”、工作“忘我”、奉献“有我”。
8 D+ y$ {8 b; S* k/ P4 Z细节8:大巧不工。前段时间,我带领一个写作班子,起草了一篇大材料。其中谈到对优秀年轻干部的使用时,执笔的同志精心提炼了这么4个小标题:我们坚持用当其时,成熟了就用;我们坚持用当其人,看准了就用;我们坚持用当其位,能负重就用;我们坚持用当其所,有需要就用。这一组小标题是对仗式的,看起来挺漂亮,念起来很有味道,但琢磨起来,“用当其人”“用当其位”“用当其所”这几个词是生造的,“能负重就用”“有需要就用”这两个观点有些立不稳。经过反复思考,我对这组小标题进行了这样的改造: 我们坚持用当其时,成熟了就用; 我们坚持用其所长,看准了就用; 我们坚持用在刀刃上,哪个岗位吃劲就往哪里用; 我们坚持用到基层一线,哪里急需就往哪里用。 改造后的小标题,虽然没有原稿那么工整,但更准确也更稳当了,这就是金庸先生所说的“大巧不工”。 细节9:努力做到一字不多、一字难改。真正的文章大家,都有一种文字上的洁癖,看见一个多余的字就觉得难受。就像贾平凹,一贯奉行“使用最节省的话”“用最短的话把事情说清”。鲁迅的一条写作经验,就是“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我觉得,比“一字不多”更高明的,是“一字难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前者是惜墨如金,后者是用笔如神。 下面是我最近审稿时修改的3句话,基本做到了“一字不多”。至于“一字难改”,那是我努力的方向。 例1:无论摆脱困境还是解决问题、直面挑战,目的都是为了改进工作、加快发展。 例2:各村(社区)情况千差万别,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加强对换届工作的督促指导,多到一线了解情况、掌握进度、强化督导,及时发现并研究推动问题解决,做到情况明、底数清。 例3:这种做法,看似为一个人个别人留了情面,付出的代价却是整个党在群众心中的分量,损害的却是我们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确实是因小失大、因私废公,决不能姑息迁就久而久之就会使群众对我们的选人用人产生信任危机,村“两委”的公信力也必然受到影响。 机关文稿写作中的细节,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很多细节特别是语言运用上的细节,其处理方法不是机关文稿写作的专属,而是任何文章的写作都通用。比如,能用“熟字”,莫用“生词”;可用可不用的关联词,尽量不用;能使用主动语态,就不要使用被动语态;在一连串双音节词中,注意以适当方式嵌入单音节词,以体现变化、增强节奏感,等等。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琢磨、体会。 总之, 无论工作还是写作,细节都不是“细枝末节”,而是“务求细致、取予有节”。注重细节,体现了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正确处理细节,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精到的功力。作风源于态度。所以,细节处理应该是四分态度+三分经验+三分水平。 ' l' O0 z4 i7 |'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