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陕西] 2022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2-1-27 09: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1月19日在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陕西省省长 赵一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1年工作回顾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殊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再次亲临陕西,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考察指导,赋予陕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出席十四运会开幕式并宣布开幕,给了我们最大鼓舞、最大支持、最大动力!全省人民倍感温暖、倍增信心、倍添干劲!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全运会和残特奥会首次同年同地筹办,首次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圆满成功举办。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和“简约、安全、精彩”的重要指示,全省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开闭幕式亮点纷呈、赛事活动安全顺畅,做到了场场有观众、疫情零发生,十四运会超12项世界纪录、残特奥会超36项世界纪录,交上了一份“两个运动会同样精彩”的完美答卷,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新时代陕西的文明风尚、精神风貌、魅力风采!2021年,是陕西发展进程中极不容易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多轮冲击,特别是去年底以来,西安遭遇了严峻复杂的重大疫情,全省经受了惊心动魄的防控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精心指导下,我们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以西安为主战场,扁平指挥、果断施策,尽锐出战、绝地反击,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夜以继日阻断疫情扩散外溢,用1个月左右时间实现了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数。我们坚持既尽力控制疫情,又尽心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和企业复工复产,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多措并举稳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精心组织研究生入学考试,实现应考尽考,反思整改就医通道不畅等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
一年来,面对大事要事难事叠加的复杂局面,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交织的严峻考验,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基本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生产总值2.98万亿元,增长6.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施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稳产、提质、育新、优能一起抓,在帮助企业纾困、稳定工业增长、扩大投资消费等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20亿元,清欠中小微企业账款20.52亿元,市场活力显著增强。西康高铁、西十高铁、引汉济渭二期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延长—黄龙等4条高速建成通车,省级重点项目投资超全年计划11个百分点。围绕构建数控机床、光子、航空等23条重点产业链实施的一大批项目进展顺利,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吉利汽车、彩虹光电扩产技改等项目正式投产,隆基15吉瓦高效单晶电池、比亚迪高端智能终端产业园、中兴科创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工业新增产能项目释放产值1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完成省外3900万吨煤炭合同保供任务,电力外送增长37%。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西安大唐不夜城、宝鸡石鼓文化城等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全面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7%。
(二)建强平台蓄积创新发展动能。举全省之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建设,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和“1+N”政策体系,设立规模20亿元的科创母基金,常态化举办路演活动130多场,115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并注册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8.6%,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33.2%。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6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投入运营,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启动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中国—中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顺利获批,26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研发投入强度增幅超过前四年总和。
(三)扭住关键力促改革开放提速。出台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活动,全覆盖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流程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实有市场主体增长12.1%。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一局一中心一公司”数字政府运行格局初步形成,89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好办”。实施“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得到强化,处置闲置土地5.98万亩。全面启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陕西交控集团成功组建,国电地电实现融合发展,省属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金融保持稳健运行,不良贷款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政府隐性债务稳定下降,全国首家省级资本市场服务中心成功组建,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开通日韩过境货物测试班列,长安号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西咸空港、宝鸡综保区封关运营,关中综保区通过正式验收。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实质性运行,陕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展示大厅和金融服务平台建成,自贸区8项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开放招商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1.4%、引进内资增长23.8%,进出口总值增长25.9%。(四)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国能锦界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63家发电企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新建地热能建筑供热723万平方米。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秦岭视频综合监管系统上线运行,“五乱”整治深入推进,438座小水电整治全部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持续开展,黄河粗泥沙拦沙工程全面启动,河湖“清四乱”扎实推进,干流105个问题排污口完成整治,渭河入黄断面水质连续两年为优。汉江、丹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陕南硫铁矿污染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安全稳定。大气污染防治三项指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深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2.6%。(五)统筹协调加快城乡双向融合。完成国土“三调”工作,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行省级统筹、西安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体制,西安都市圈建设步入快车道,宝鸡市荣获2021年联合国人居奖,陕北能化产业清洁低碳转型加快,陕南生物医药、旅游康养、富硒食品等产业持续壮大。出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认定7家省级经开区、1家省级高新区,新增11个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创建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有效落实,脱贫地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3.7%。建成高标准农田290.4万亩,新建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和1个国家级、1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六)持之以恒办好惠民安民实事。出台“十四五”促进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和促进城乡居民增收10条措施,下达就业补助资金23.8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44.56万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5%、10.7%。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得到加强,新增3个学科进入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三医”联动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基层中医馆全覆盖,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80%和70%左右,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新冠疫苗接种率达到86.8%。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7连涨,累计建成养老机构及服务设施1.65万个。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0239套,公租房新开工5068套,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634个、惠及39.34万户,房地产风险隐患处置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太平遗址、汉文帝霸陵考古成果丰硕,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成功举办,电影《柳青》、电视剧《逐梦蓝天》、话剧《共产党宣言》等广受好评。社会治理持续加强,重复信访治理、积案化解进度质量居全国前列,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5.9%、16.2%。面对60年来最严重汛情,及时建立防汛救灾“人盯人防抢撤”工作机制,安全转移群众122.16万人次,下拨各类资金34.1亿元,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民族、宗教、外事、人防、地震、气象、测绘、档案、地方志、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过去这一年,省政府高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扎实整改中央巡视和审计、统计、环保、土地督察检查以及省委巡视反馈问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修订完善政府规章2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726件、政协提案992件,省级“三公”经费预算下降14.3%。各位代表!回望过去这一年,形势跌宕起伏、工作难中求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中央驻陕单位、驻陕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支持陕西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去年底的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十分关心,社会各方面全力支持、鼎力支援,三秦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形成了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在此,特别向支持陕西抗疫斗争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战士、干部群众、社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志愿者、快递环卫工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政府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差距。传统产业升级还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还不强,以非能和清洁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效还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就地转化还需加力。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偏低,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降碳任务艰巨,减污压力很大,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任重而紧迫。经济外向度低,物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足,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公共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住房等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安全生产、金融等领域还有风险隐患。尤其是这次疫情不仅暴露出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不健全,城市应急管理、社区基层治理、基础防疫体系等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还反映出少数干部担当不够、作风不实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能力不足、本领恐慌等突出问题。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克难奋进,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予以解决,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二、2022年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省还将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做好政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综合研判,今年我省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疫情走势仍存变数,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动能减弱,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加之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一整套调控政策、一揽子工作举措正在发力见效,蕴含着重大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使出拼抢机遇的劲头、拿出劈波斩浪的勇气、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一定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追补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使三秦大地迸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粮食产量240亿斤以上。能耗强度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工作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把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要求贯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一定的经济增速稳住基本盘,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非常之时“稳”就是“进”。我们一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工作精力集中到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把政策举措聚焦到稳增长这个大局上来,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最大程度克服消极影响,适当靠前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措施,全力以赴稳住市场主体、稳住社会就业,稳住能源生产、稳住工业运行,稳住粮食产量、稳住“三农”底盘,稳住项目投资、稳住增长动力,在“稳”与“进”的有机统一中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要求贯穿始终。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唯有以思想之新、改革之勇、创新之力、开放之姿蹚出新的路子、找到最佳路径、引领发展之变。我们一定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打破条条框框束缚,在有为政府必须更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不缺位、把能够起作用的手段方式用到位,激励性的政策加码、普惠性的政策扩面、约束性的政策精当、收缩性的政策慎出;同时,更加注重运用前瞻性思维、市场化机制、创新性方式发展经济、配置要素、解决难题、推动工作,实现市场活力、社会创造力和政府导控力的协同增效。三是把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要求贯穿始终。经济工作、市场运行有其内在规律,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发展阶段、脱离实际情况、偏离群众意愿去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我们一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既发挥优势又补齐短板,既挖掘潜力又借势发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遵实践标准、按规律办事、求实际效果。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防止局部合理政策叠加后造成负面效应的“合成谬误”,又防止整体任务简单一分了之的“分解谬误”,避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避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把攻坚战打成消耗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创造性抓落实、干工作,致广大而尽精微、积跬步以至千里。四是把统筹兼顾、底线思维的要求贯穿始终。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工作必须树立全局观,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先立后破、稳扎稳打,在多层次推进中找准发力点,在多维度治理中寻求公约数,在多目标平衡中实现最优化。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更加注重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合力。更加注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担非常之责、用非常之力、出非常之招,交出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赢的合格答卷。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防范风险上做足思想准备、工作准备,在应对挑战上做到战略主动、战术精准,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培育增长点、消除隐患点,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各位代表!秦人自古耐苦战。千百年来,三秦大地历经沧桑而蓬勃不息,三秦儿女饱经磨砺愈坚韧不拔。一时的困难,不仅不会让我们犹豫彷徨,反而会让我们更加勇毅前行;不仅不会让我们气馁退缩,反而会让我们更加进取图强。只要我们在省委坚强领导下,铆足老秦人的那股“拧劲儿”,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敢打硬仗,就一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奋楫潮头创辉煌!三、2022年重点工作(一)坚持科学精准、服务到位,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持之以恒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科学精准从速处置局部突发疫情,不断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效能。慎终如始处置西安疫情,精心做好隔离人员服务保障,科学有序开展医疗救治,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扎紧疫情输入的每一个“漏风口”,加强社区和基层发热门诊建设,强化流调队伍、集中隔离点和防疫物资储备,提高信息化支撑水平,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提升核酸检测和流调溯源能力质效,做到防范严、发现早、管控准、处置快。完善应急预案,健全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和农村网格化管理,全面夯实疫情防控的基层基础。务实高效推进复工复产。落实疫情分区分级精准防控措施,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精细服务,全力保障防疫物资需求,有序让社会转起来、让经济活起来。实施一季度经济稳增长10条措施和支持西安加快经济恢复发展若干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困难的省内企业,免征一季度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费。实施住宿餐饮、商贸零售、文旅娱乐等服务业激励计划,落实房租减免、增值税加计抵减、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加大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扶力度,积极帮助解决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返岗上岗、物流运输、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信贷纾困,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让企业的“血液”流动起来。(二)坚持政策靠前、扩大内需,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用好政策组合拳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全部延期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积极为制造业和信息、科技服务企业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阶段性延续稳就业保基本民生的税费支持政策并放宽享受条件,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中小微企业等的支持力度,促进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力争全年向实体经济让利超百亿元。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共享,用好新的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便利。坚持厉行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压缩非刚性支出,更大力度支持基层落实助企纾困政策。严控涉企收费,严禁搞强制摊派、罚款创收,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服务收费,深入开展清理拖欠中小微企业账款专项行动。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政策,我们都往前赶、抓紧出、早兑现。开展项目攻坚战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轨道交通、西延高铁、西康高铁、西十高铁、机场三期、引汉济渭二期、东庄水利枢纽、榆林黄河引水、西安外环高速南段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和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围绕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城市更新、管网改造、生态治理、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积极推进延榆鄂高铁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实施滚动开工、全周期服务,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坚持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专项债使用方向,解决项目融资难题。大力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投行思维招商,打造丝博会、秦商大会等品牌招商活动,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引主导带动的头部企业、颠覆创新的颈部企业、爆发增长的腰部企业,紧盯重点区域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面向未来产业、终端产品集聚高端要素、汇聚市场主体、孕育产业集群,引进内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增长12%、15%以上。今年是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年,我们一定努力打一个项目投资的翻身仗。培育新兴增长点促进消费提振。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大力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沉浸式消费等新型消费,推动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等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活动。扎实推进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扩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化菜市场”等试点示范,支持西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物流网络,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提升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消费对稳增长具有基础作用,我们一定用力夯实“能消费”的基础、完善“敢消费”的保障、营造“愿消费”的场景,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三)坚持做强平台、优化生态,全力构筑创新驱动发展优势提升秦创原平台牵引力。深入实施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创新促进中心、网络平台、平台公司建设,提高市场化运作、常态化路演、链条式孵化、高效能转化水平。持续引进建设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中试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构建更多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好国际路演中心,建设知识产权运营交易中心,年内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不少于200个。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企业(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瞪羚企业200家、上市企业12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500亿元以上。加强与国内外高能级创新平台交流合作,辐射联动市县区、园区、院所、企业融通创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省域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西安高新区硬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延安、商洛、汉中、铜川、榆林等高新区提档升级。秦创原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我们一定努力将其建成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打造成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提升基础性创新支撑力。贯彻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争创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能源资源、信息、材料、生命科学、农业环境等重点领域,布局提升陕西实验室体系。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榆林创建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加快杨凌农科城等创新载体建设。支持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预研工作。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煤炭分级分质利用、稀有金属材料加工制备、光子集成芯片制造、机床智能主轴、高性能传感器、高世代基板玻璃等“卡脖子”领域,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全力打通产业链、创新链的痛点、堵点,实现“两链”深度融合。提升生态链系统竞争力。认真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立“军令状”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赋予科研单位、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打造“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型企业家、科技经纪人三支队伍,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企业,扩大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和风投、创投等投资基金的孵化催化作用,大幅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把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向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倾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一定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使科技、产业、金融积极互动起来、良性循环起来,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四)坚持链式布局、数字赋能,全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落实“链长制”壮大重点产业。抓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健全150户重点企业包抓帮扶机制,及时给予重点项目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支持;聚焦23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大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千亿级、百亿级“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建设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一链一行”解决产业链融资问题,畅通芯片等关键零部件和大宗原料供应渠道,加大“首台套”“首批次”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贯通发展,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实施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专项行动,绘出产业图谱、排出项目清单、实现集群发展。产业园区是产业链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我们将对省级以上园区实施产值、要素、招商、创新等单列单考,鼓励调区扩区、代管托管、整合升级,努力推动国家级园区地市全覆盖、西部争一流、全国争上游。坚持“稳控转”调优能源工业。狠抓优煤、扩油、增气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强化稳产、保供、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推进可可盖、巴拉素等煤炭项目建设,加快延长石油富县、陕煤黄陵等外送配套电源建设,扩大电力外送规模。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陕北至湖北、神府、渭南3大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示范项目实施,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用好能耗弹性空间推进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广阔的重大项目建设,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最新技术标准,确保严控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要求精准落地。加快“数字化”促进融合提质。实施新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建好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着力培育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突破提升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型计算等为重点的电子产业,积极培育以区块链、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空天地海一体化等为重点的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创意和数据服务产业。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数字化赋能、全方位升级。我们一定协同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联动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业态,构筑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五)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整合改造升级政务“一张网”“一朵云”和大数据中心平台,促进数据资源质量和数字政府效能全面提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全力打造“秦务员”一体化政务服务和“秦政通”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秒批秒办。推动水电气热“一件事一次办”,一般社会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分别压减至70个、100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加快“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优化金融、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涉企服务,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推动监管更加公平有效。开展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产业水平提升等8个专项行动,持续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深化税银互动,进一步清理政府采购、招投标、融资等领域不合理限制。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中多上减税降费的“主菜”、优化环境的“硬菜”,让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让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扎实开展“标准地”试点,力争年底试点区域新批工业用地不低于40%按照“标准地”供应。鼓励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探索产业用地混合利用。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全面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加快推进“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改革,探索把自然资源、用能权等交易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有序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改革举措落地。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陕西西安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取得明显成效,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升级,努力在央企入陕、战略重组、混改经营、治理监管等方面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提速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强化软硬支撑稳运行,全面启动中远海运、公铁快线等项目建设,完善智慧口岸功能,落地启运港退税政策,启动数字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建设,确保长安号开行超过4000列。强化多式联运促贸易,拓展“长安号+境内外城市港口”模式,加密“+西欧”线路,以日韩为重点培育东向通道,优化海外仓和陕西商品展示中心布局,深度融入全球港航体系、物流网络。强化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依托西安国际港站、综保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平台,集聚一批电商龙头企业、加工企业、研发组织、金融机构、功能总部,建设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强化陆港空港协同发展,建好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集散中心,让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更畅通、更便捷、更普惠。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契机,扩大急需设备、资源、零部件进口,推动优势产品服务走出去,引导企业用好零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开拓发展新空间。发挥自贸区在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做好全国改革创新成果和我省“最佳实践案例”复制推广,加快建设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积极推进“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六项涉陕成果落实落地,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促进医疗健康、数字贸易、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出台自贸区保税维修综合评估办法,扩大综保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实施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提高出口退税、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支持出口政策的便利度,进出口总值增长10%。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实施外商投资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做实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推动重点外资项目落地,确保外商直接投资增速超过50%。(六)坚持城市带动、县域支撑,全力促进区域整体协调融合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支持关中合力建设科创大走廊,推动陕北全面加快能源革命、转型升级,促进陕南系统迈向绿色循环发展,加快把各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优势、综合协同优势。积极实施关中平原城市群“十四五”建设方案和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高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促进西安、渭南、铜川、商洛、杨凌规划统筹、建设联动、发展融合。加快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榆林交通枢纽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完善汉中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推进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试点工作。支持延安擦亮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打造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支持安康加快建设秦巴综合交通枢纽、西北内陆物流节点和生态旅游康养城市,支持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发展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导控,形成城乡保护开发“一张图”。加强城镇设计、彰显特色风貌,完善市政设施、提高承载能力。深入开展城市“双修”,切实保护文脉绿脉,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推动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抓手,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和旅游名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推动“一县一策”事项清单落地见效,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打造县域首位产业集群。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原则要求,指导各县推动产业园区整合提升,留足产业的空间、夯实发展的载体。启动新一轮县域专项资金支持计划,加快补齐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17个领域短板弱项,创建10—15个县城建设示范县,真正使县域的平台功能、融合功能、富民功能强起来,把农村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人文价值挖掘出来。(七)坚持稳固农业、振兴乡村,全力夯实“三农”工作基本盘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提升小麦、稻谷、玉米等收储调控能力,做好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保供稳价,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优化生猪产能调控,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84万头,抓好蔬菜生产,扩大大豆和油料种植,确保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基本稳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国家级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持续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实施“田长制”,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快实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五年行动和盐碱地改造利用,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播种面积只增不减,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陕西力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和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动态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加强劳务协作和职业技能培训,推动转移就业,促进持续增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小木耳、大产业”式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社区工厂,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深化苏陕协作交流,统筹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帮扶力量,推动项目、资金、政策等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增强帮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乳制品、苹果、茶叶、猕猴桃等9个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力度,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壮大“3+X”特色产业规模,引导创建5个国家级、30个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务实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发展乡村旅游,创建美丽宜居示范村200个,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扩大承包地30年整县延包试点范围,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试点,深化“三变”改革,实施农村集体经济“清零削薄”行动。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一定稳扎稳打、求真务实,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八)坚持降碳减污、系统治理,全力厚植美丽陕西绿色底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梯次有序实施国家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适应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市场化交易,积极推动西咸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落地,支持陕南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加快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提升到60%、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24%。深化园林城市创建,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西安市、咸阳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5%。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制造,降低生产领域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实现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思路,持续推进河湖生态治理和修复。积极推广高西沟村生态治理模式,推动黄河流域淤地坝(拦沙)工程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大力推进渭北“旱腰带”生态恢复治理,促进沿黄防护林和黄河西岸绿色廊道提质增效。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以及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大黄河干支流治理力度,加快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立健全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补偿机制试点。坚持“四水四定”要求,加快能源、产业、用水等结构调整步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持续巩固秦岭整治成果。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总体规划,强化产业准入清单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结合,实施“网络化+网格化”监管模式,完善数据共享、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视频综合监管系统,构建生物、大气、水、土壤环境监控网络和预警体系。持续开展秦岭联合执法检查,巩固提升“五乱”整治成果,高标准完成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工作。推行五级林长制,加快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区域建设。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的祖脉,我们一定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区域协调、系统防控,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强化汾渭平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深入开展秋冬季铁腕治霾。加强汉江、丹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保护,“一断一策”精准治污,深入推进陕南废弃矿山历史遗留污染源整治,持之以恒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强化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确保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2%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得到安全有效保障。(九)坚持民生为本、就业优先,全力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就业优先促进增收。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就业主渠道作用。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和“不断线”精准服务,完善灵活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用好动态精准就业服务系统和“秦云就业”用工平台,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强化城镇困难人员“一对一”就业帮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为农民工就业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持续做好根治欠薪工作。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扩容提质,打造完善一批公共实训基地。落细落实“十四五”促进全省城乡居民增收推动富民惠民意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延续部分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三次分配调节力度,在普遍增收、总量提升、分配合理基础上,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共享发展成色。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和学位供给,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严格实施“双减”政策,稳妥有序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多渠道解决“入园难”问题,系统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改革,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质培优。落实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一校一策”支持“双一流”建设,推动校地融合发展。改善提升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水平,巩固增强公立医院主体地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优化居家社区和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稳妥推进“长护险”试点,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占比达到50%。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政策,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托育服务,多措并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升孤儿、困境儿童生活保障水平,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进一步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拓展十四运会筹办成果,精心办好第十七届省运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快省图书馆、省艺术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进度,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持续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做好大遗址保护与利用,努力让文物走出历史尘封、焕发新生,让文化在传承中创造价值、赋能发展。逐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及时跟进国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准入谈判结果,办实办好拓展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职工医保普通门诊统筹、医保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惠民实事。加大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与慈善事业、商业健康保险等分层分类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失业、工伤保险省级统筹,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归集住房公积金550亿元以上。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坚持租购并举,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8.8万套(间),发展长租房市场,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192个。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精准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持续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力争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一定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鼓励通过劳动创造幸福,让三秦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十)坚持居安思危、筑牢底线,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毫不松懈抓好公共安全管理。全力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高质量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持之以恒强化煤矿、危化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扎实做好城镇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各项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抓实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十大行动,强化疫苗、血液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监管,完善食品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和安全应急体系。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安全工作,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经验做法,用好人防应急支援体系,切实提高防控重大风险和应对极端天气、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房地产风险防控,扎实推进问题楼盘处置。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加快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15分钟社区服务圈”“小微权力清单”等做法,开展信访矛盾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创新年活动,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不断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食药环、盗抢骗等突出违法犯罪,让陕西更平安、让社会更和谐、让群众更满意。毫不松懈抓好金融风险防范。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加快地方法人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深入推进重点市县隐性债务风险化解和融资平台存量债务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各位代表!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克服疫情影响、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需要更加注重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实效。我们一定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更加自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对“国之大者”领悟到位、执行到位,真正把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体现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体现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实际行动上。我们一定严格依法行政,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提高行政立法质量,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我们一定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想问题以民意为重,办事情以民生为本,下大气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政府工作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我们一定持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过硬本领、提高专业能力,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担当作为,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做到决策科学与执行高效有机统一。我们一定加强自我革命,不断增强毫不畏惧、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扛牢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不廉洁工作,强化“勤快严实精细廉”作风,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各位代表!驻陕部队官兵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全省疫情防控、抢险救灾、重大活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展示出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我们一定认真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扎实做好国防动员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不断谱写鱼水情深的精彩华章!各位代表!百年历史成就灿烂辉煌,新的赶考之路已经开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4粉丝

6601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