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发展的建议

[复制链接]
wjh2014 发表于 2021-8-13 0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关于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发展的建议
区域性医疗中心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症转诊职责,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做强做实区域性医疗中心对于提升区域卫生健康整体服务能级,构建高效的三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增强城区居民的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专题开展了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发展的课题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近些年医院业务收入总体保持稳定,医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医院CMI(医院平均病种指数)位于***区首位,2020年成功通过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评审,成为***第一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医院发展已进入“成熟收获期”。
***在经历“军改”等因素波动后,对外深化***的合作,海纳百川,积极推进多种方式合作。对内积极挖潜,强化管理。近两年医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9年医院CMI从2017年中下游水平跃升到全市第三。2019年业务收入较2017年增长了28%。医院正处于“瓶颈突破期”。
***规模小,底子薄,基础差,2015年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近三年来***引进高级职称近20人,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2019年人均收入较2016年增长54 %,职工凝聚力明显增强,医院的药占比、耗材比在同级同类医院处于前茅。2020年医院CMI指数从同级同类医院的倒数快速上升到上游水平。医院已处于“快速发展期”。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区域性医疗中心总体发展情况较好,但距离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级有待提高
对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区域性医疗中心优势特色学科仍不突出,临床技术能力和资源条件还不够强。由于区域性医疗中心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中客观上存在的“上挤下压”的困局,普遍存在人才引进困难现实,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力相对落后,优势特色学科仍不突出,医教研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医疗设备设施更新率低、信息化水平缺乏超前性和业务用房紧张的实际,影响了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快速发展。
(二)医疗服务体系平台枢纽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由于利益分配或共享机制不完善,加之医疗机构文化和工作模式的冲突,导致市、区医疗机构之间、区域性医疗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合作还没有产生全面整体的协同。在资源共享范围、横向合作联系、服务协同的广度、深度和衔接水平上远远不能满足分级诊疗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要求,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医疗中心的资源整合和功能辐射的枢纽和平台作用。
二、发展形势
(一)新方向。按照市委“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总体工作要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一流医疗服务能力的目标,向城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不断提升城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新目标。***发布《关于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同步出台《***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标准》,进一步明确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为区域性医疗建设明确了具体建设目标和阶段性工作要求。
(三)新要求。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警示我们要持续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和建设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对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发展目标
结合区情实际,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定位清晰、功能齐全、标准统一、群众认可的区域性医疗中心。进一步强化区域性医疗中心在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平台枢纽职责,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推动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整合型医疗服务网络,形成高效、便捷、有序的“金字塔”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双提升”,较好解决城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进就医秩序更加合理,分工协作机制更加完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和满意度。
四、发展建议
(一)补短板
1、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梳理和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明确和落实区域性医疗中心公共卫生职责。规范区域性医疗中心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的建设,优化传染病救治床位资源空间布局,建设传染病重症病房和负压病房,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新建***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强化医防融合、平战结合,加强能力储备,健全区域传染病院前急救转运体系,形成紧密的区域性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他医疗机构及集中隔离点转诊、会诊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分层级、分区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2、补齐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短板。紧紧围绕2021年前完成***区域性医疗中心评估认定的工作要求,对照《***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标准》,注重自身服务品牌的创建,强化急救能力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基础临床学科配置,做大康复、做强中医、扶持儿科、妇产科,发展外科,补齐大内科发展短板。以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化为抓手,重视内涵质量。大力开展微创、腔镜、精准医学等新技术新项目,提升三四级手术比例。提高科教研能力,加快科教中心建设,细化教学基地、规培基地标准,强化师资选拔,提高带教授课能力。
(二)抓重点
1、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级。继续深化与三级医疗机构互惠合作,加强区域性医疗中心内涵建设,强化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持续推进设备设施更新改造,不断提升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能级。
——做实做强区域性医疗中心。以协同服务为核心,以医疗技术为支撑,以医疗资源共享为纽带,支持鼓励与三级医疗机构互惠合作,辖区内三级医院为区域内医联体提供危急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及临床教学、研究支持。区域性医疗中心自身要强化临床诊疗水平,推动开展适宜新技术、新项目以及日间医疗服务,提升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肿瘤、COPD等重大疾病诊断治疗能力。在加快建设胸痛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卒中中心、血透中心、创伤中心、COPD等中心的建设,强化胸痛、卒中中心等救治能力。
——落实医疗技术支撑、人才和设备设施保障。按照打造“大专科、小综合、精品化、智慧型、错位化”的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医联体牵头单位向区域性医疗中心派驻其学科带头人,高级专家在区域医疗中心开设门诊或手术,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到区域性医疗中心工作。改善区域性医疗中心设施设备,加大科研教学投入,比照附属医院和三级医院建设标准,根据区域性医疗中心、学科发展规划,增添、更新设施设备,特别是大型医疗设备的配合和更新;加大科研教学专项投入。
2、提升区域医疗中心辐射能力。以区域医联体建设为依托,强化区域性医疗中心枢纽和平台作用,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深化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医疗整体服务同质化水平,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带动区域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在将区域性医疗中心打造成为区域多发病和常见病诊疗中心的同时,积极将区域性医疗中心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支持中心、分级诊疗支撑中心和慢性病协同管理平台。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平台,建立“自上而下带动”和“自下而上协同”的社区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医防融合,提升专科重大疾病和救治能力和水平,推进各级医疗机构专科整体服务同质化水平,形成与区域医疗联合体补位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推进以家庭医生制度为基础的医疗机构组合式签约服务,医联体内要加大对签约居民的资源支持力度,获得医联体内“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优先会诊”等便捷就医服务。区域性医疗中心要强化与社区分工协作,加强与医联体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联系和机构内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实施有针对性转诊,落实门诊号源、住院床位等资源,为患者就诊提供转诊便利。
——探索建立区域医联体内整合型服务模式。以区域性医疗中心为核心,向上依托三级医院的优质资源支持,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加快构建区域紧密性医疗联合体。深化医疗信息资源整合共享,进一步强化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超声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区域医联体内整合型服务模式,各区域性医疗中心要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逐步实现预约、就诊、转诊、出入院、付费、随访、检验检查等全流程服务。
3、提升居民就医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依托卫生信息化建设,积极做好智慧医疗和智慧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大数据应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居民群众就医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深化卫生信息化服务和应用。提升“健康***”应用体验,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查询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全生命进程健康记录的查询和追溯。加快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完成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互联网医院建设,通过推进互联网诊疗与互联网医院建设,探索上线***区“云药房”系统,承接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为慢性病长期用药病人提供线上续方配药。认真做好医疗付费“一件事”工作试点。
——强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加快构建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在疾病监测、疾病诊断、慢病管理、应急预警、机构评价考核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升健康评估、疾病监测、健康照护等服务能力,有效提升社区首诊、精准转诊与健康管理水平。设立智慧医疗重大专项,全面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积极引进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深化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健康管理、医院管理等多维度的应用。稳步推进智能医疗探索和应用,争取智慧医疗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三)亮特色
各区域性医疗中心主动对接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总体要求,探索各种途径与方法,加快构建各种类型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各区域性医疗中心结合区域、人口特点,医院发展实际和学科建设潜力,按照错位竞争的总体要求,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模式,加快形成既有自身鲜明特点,又有区域特色、***有亮点的学科团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依托***品牌优势,围绕复旦大学附属三级医院建设标准,以“依托复旦、错位***、立足上海,服务***”为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品牌影响力,加快高层次卫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结合医院发展实际,立足区域百姓需求,进一步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充分发挥学科群集聚效应,逐步探索“大专科、小综合”的学科发展模式,整合专科资源优势,注重多学科综合治疗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全力打造在全市具备较大影响力的尖峰学科及学科群。加强以手及上肢外科为核心、骨科、康复等共同参与的肢体功能重建中心学科群。以中医上课、针灸、中医内科为核心、肿瘤、妇科、儿科等共同参与中西医结合特色学科群,以老年病房、老年病科为核心,呼吸、肾内、药剂、检验、康复等学科共同参与的老年特色学群建设,加快形成学科示范性区域性医疗中心。
——***结合西侧地块改扩建,增设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区妇幼中心和区急救中心、社区卫生支持中心等功能职责,加快打造公卫临床中心、急救中心、妇幼中心和国家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多种类、多用途开放性平台,努力形成综合服务种类最齐全,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按照三级医院标准,积极争创大学附属医院建设。依托***重点学科,打造具有市级领先水平、区域引领的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心、脊柱外科治疗中心和区透析治疗中心等特色临床诊疗中心。利用长三角血液病专科联盟的平台,主动对接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推动医疗服务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健康服务业发展。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有”开放人才观,依托各类平台,通过人才引进、柔性流动、科研教学、专业带教等多种有益方式,全面提升了医院业务能力和水平,努力将***建设成为多平台、可放型、综合性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对照三级乙等医院标准,在继续巩固与互惠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其它三级医疗机构合作,形成“1+X”合作模式,快速提升服务能级。在学科团队上重点关注眼病防治、急诊科和老年康复科。深化人工智能与眼病防治诊疗技术结合,力争在治疗“干眼症”和“飞蚊症”上取得更大突破。满足区域急诊病人服务需求,加快发展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建设。加快老年康复科发展,做好急性期康复和重症病人康复工作,做出康复的特色和亮点。加快建设***区北部的内镜诊治中心。强化***作为深化医改工作“先行者”和“实验田”作用,扎实推进紧密合作型医共体建设,依托医共体体制机制优势,深入探索区域医联体内整合型服务模式等改革。***重点强化医共体枢纽职责,牵头深化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上下转诊,落实各成员单位共同管理患者,带动各成员单位在人才、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四个方面齐头并进,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疗水平,真正实现各级医疗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5粉丝

4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