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

  [复制链接]
释然 发表于 2021-7-14 16: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在六安市第八批选派第一书记岗前培训班上的专题交流9 b9 `1 L; E2 q- m+ P( Q, Y

(2021年7月5日)


$ V" N9 X* q8 C! e​各位战友、各位同志: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喜庆氛围里,在全党上下迅速掀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热潮之际,在第八批驻村工作队接过驻村帮扶“接力棒”后不久,市委组织部举办驻村第一书记培训班,可谓正逢其时、意义重大。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一同交流研讨,分享自己驻村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与大家探讨的是“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这个话题,这是一个比较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话题。“比较微妙”,是因为这是一个实践命题,度难以把握,容易出现问题。“非常重要”,是因为在驻村干部需要协调处理的所有关系中,最关键的一组关系就是与“村两委”的关系。关系顺畅,工作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关系紧张,推进工作就会步履维艰。在座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分别来自省直、市直、县直单位,有的同志还是中直单位选派的。我们都深知“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都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如何从理论上去认识,而在于掌握协调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去年4月,《农民日报》曾经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驻村帮扶切莫“角色错位”》,里面提到了一种情况:一些村子里驻村帮扶队员事事冲锋在前,工作干得如火如荼,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地村“两委”干部却有边缘化趋势,有的甚至在村庄事务中没什么存在感。“有事就找驻村干部”成了上级部门和村民们的第一反应,日常工作中,常常是这边驻村干部忙得像陀螺,那边当地村干部却清闲无事,帮扶队成了唱独角戏的主力军,而本应发挥“领头雁”作用的村干部却跑起了“龙套”。《农民日报》的文章重点分析了“角色错位”的问题,实际上还有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我驻村之后,原单位同事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和村支书谁说了算?是怎么分工的?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我问过很多驻村第一书记,发现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有的同志甚至告诉我:要干事,就要干仗。我还请教过几位非常优秀的第一书记,他们普遍认为协调与村“两委”的关系是一大难题。在我看来,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第一个角度是党内同志关系。根据中央文件的要求,“第一书记必须是中共正式党员,具有1年以上党龄和2年以上工作经历”,而村“两委”成员一般都是党员,这很好理解。第二个角度是特殊的干群关系。第一书记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是上级派下来的干部;村“两委”成员虽然也是干部,但村委会属于群众性自治组织,村“两委”干部身上有群众的很多特点,因此也可以从“干群关系”的角度去理解。无论是同志关系还是干群关系,所出现的矛盾都属于工作矛盾,不属于对抗性的矛盾,更不属于根本性的矛盾。即便出现所谓“干仗”,也是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去“干仗”,不是谁故意要和谁过不去。就矛盾的实质而言,第一书记与村“两委”的矛盾是思想观念、思考角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工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就矛盾的类型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工作思路上的矛盾,也就是“干什么”的问题,有的要干这个,有的要干那个;第二种是工作方法上的矛盾,也就是“怎么干”的问题,有的想这样干,有的想那样干;第三种是工作标准上的矛盾,也就是“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有的想要“过得硬”,有的只想“过得去”;第四种是工作状态上的矛盾,也就是“什么时候干完”的问题,有的希望雷厉风行,有的习惯于慢慢悠悠。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既然是矛盾,就有两个方面;既然是处理关系,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我所列举的这些情形,如果不结合具体的人和事,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妄加评判是非对错。大家都学过《矛盾论》,都懂得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说过:“领导在与群众的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在领导和群众的矛盾中,如果领导方面是错误的,群众方面是正确的,毫无疑问,领导是矛盾主要方面;如果群众方面是错误的,领导方面是正确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在领导,在于领导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没有到位,在于领导的工作措施不适应于群众。因此,领导与群众产生矛盾时,领导要想方设法去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而不能因为群众错了,你就站到群众的对立面去,把人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我想,既然各位都是驻村第一书记,既然各位都来自上级领导机关,既然是大家一起学习研讨,我们就应该主动承担责任,主动把自己看作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我们学习研讨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村“两委”应该如何如何,那么这样的研讨没有什么意义,也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大学》开篇中记载:“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下面,我结合驻村工作实际,围绕“第一书记如何处理与村‘两委’的关系”,从“知所先后”、循序渐进、把握规律的角度谈五点体会。一、当好“小学生”,先了解后破解准确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机关干部去基层调研或挂职锻炼时,历来有“甘当小学生”的说法,意在强调要俯下身子,虚心学习请教,不要高高在上。2019年9月,我在驻村工作40天之后,觉得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就是小学生  当好小学生》。所谓“甘当小学生”,其实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高中生、大学生看待,或者想着“当几天小学生,很快就是大学生了”,那样的虚心还不完全、不彻底。我分析了自己“就是小学生”的四条理由:情况不明;政策不熟;办法不多;基础不牢。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还讲过,“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不管我们之前担任什么职务、有过什么经历、在什么领域取得过什么成就,我们初到一个村,人生地不熟,对村里的情况一无所知,对“三农”政策知之甚少,做群众工作的办法非常有限,村里的干部和群众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接纳我们、信任我们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当好小学生的态度,不真心实意去学习,显然是不行的。为了当好“小学生”,我们不妨一起重温一下毛泽东同志做过的两段精辟论述。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在《矛盾论》中写的: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另一段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3月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中写的:有许多人,“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批评,那也指责,其实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驻村干部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必须承认,机关工作和基层工作在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有的方面甚至差异很大。因此,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是很正常的。对挂职干部来说,适应村里的工作环境,在对待种种“不同”的问题上,不要先入为主,更不要脚跟都没站稳就对村“两委”指手画脚,而应立足客观实际,加强总结思考,少说一些“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多想一想“他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驻村干部遇到问题不要大惊小怪,也不必惊慌失措,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不断掌握农村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第一书记都是抱着满腔热情去基层的。但在现实中,个别同志新到一个地方,情况不明,立足未稳,就开始夸夸其谈、品头论足,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承诺一些兑现不了的事项,把大家的胃口吊得很高。由于缺乏调研基础和群众基础,时间一长,落实不了,不仅会失去大家的信任,自己内心也会有挫败感。对挂职干部来说,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能者学习,向智者请教。基层工作有很多困难,一定要把困难想得充分一些,把情况搞得准确一些,把群众基础打得牢固一些。基层工作舞台广阔、大有可为,但挂职干部不应当追求轰轰烈烈,而要努力培育一种静水流深的静气。每个村的情况都有所不同,只有在全面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在实践中虚心向村“两委”的同志请教,理论学习同样非常重要。基层工作琐碎繁杂,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肩负着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重任,如果没有起码的理论储备,工作起来是很难的。这里,建议大家找一些书籍和文件,经常对照看一看。第一类:重要理论读物。《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若干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13年、2017年和2020年)。第二类:“三农”工作文件。1982年—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第三类:党建工作文件。《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2018年10月28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8年12月28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年5月6日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019年8月19日印发。二、勇当“老黄牛”,先带头后带动今年5月,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中明确,“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从派驻村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细化任务清单,认真抓好落实。找准职责定位,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与村“两委”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特别是面对矛盾问题不回避、不退缩,主动上前、担当作为,同时注意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帮办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这段文字,说明第一书记与村“两委”是团结合作的关系。在2017年《安徽省选派帮扶干部管理办法》中的提法是,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团结带领村‘两委’”做好工作。用世俗的眼光看,既然是一起工作,就有一个“谁领导谁”的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不宜在领导关系的问题上做出硬性规定,那样反而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为在有的村,第一书记的能力强一些;而在有的村,村“两委”的能力强一些。党员干部要依职履责,但实际的领导能力和领导地位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不是靠文件规定的。驻村干部要赢得村“两委”干部的认可,主要不是靠组织赋予的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以身作则带头干,才能带动大家一起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在我看来,“孺子牛”体现为一种态度,“拓荒牛”体现为一种激情,“老黄牛”体现为一种境界。“老黄牛”的特点是艰苦奋斗、吃苦耐劳。驻村干部不缺服务的态度,也不缺工作的激情,所缺少的可能是一种无私忘我的境界。2016年,中央组织部的徐文秀同志曾经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文中提出,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思想缺感情,不缺干劲缺韧劲,不缺知识缺文化,不缺想法缺办法,不缺能力缺魅力,不缺活力缺定力,不缺情感缺情怀。我认为讲得很有针对性。处理与村“两委”关系的问题,也是如何赢得村“两委”干部信任、信赖和信服的问题。一个星期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这句话既浅显易懂又非常深刻。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来说,要赢得民心,首先要赢得村“两委”的理解和支持。如何在驻村工作中展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我认为要做到“三个不怕”。一是不怕吃苦。在村里工作免不了要吃苦。相对而言,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上的艰苦虽然也有,但比以前好了很多。今天,我们讲吃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苦,思想上的苦。选择驻村,就意味着选择了自找苦吃,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苦,选择了孤独,选择了奉献。群众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还要敢于面对群众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批评和指责,既要有让群众出气的胸襟,也要有让群众服气的本领。驻村以来,我坚持“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常常半夜睡不着又起来工作,说不辛苦那是假的。每当我觉得苦的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在《挂职锻炼申请书》中写过的一句话: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还有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在我看来,农村的孩子可能会怕这怕那,就是不要怕吃苦。二是不怕吃亏。刚开始驻村的时候,我的内心有时也不平衡,心想:驻村干部整天没日没夜,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同志下班就走,有时晚上有事还联系不上,心里不是滋味。但我又想,我是干什么来的呢?如果在自我要求上拿自己和村“两委”的同志去比较,一点亏都不能吃,如何带动大家呢?2019年12月,在杭州参加“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期间,我聆听了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河南省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党委书记李连成三位同志的经验介绍,最大的体会就是“当干部不仅要能吃苦,而且要能吃亏”。邓迎香带着村民在山里开隧道,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啊。为了带动群众,她搬到山洞里住,硬是用实际行动感动了群众。“七一勋章”获得者、当代愚公黄大发也是如此,刚开始说修沟渠,没人信啊,没人愿意跟着干啊,没有人愿意出钱出力啊?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有人带头,有人主动做出牺牲啊!当你坚持不懈地付出而且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相信你的人、跟着干的人慢慢就会多起来。舒城县为了照顾全国政协机关的干部,为我在县城安排了宿舍。为了深入群众,我从驻村开始,就坚持住在村里,最初还有人不以为然,说我是“做做样子”。两年过去了,当大家看到我依然坚持每天住在村里,依然每晚工作到深夜,依然对每一件事情都很认真、很用心,再也没有人怀疑了。前不久,村里好几位青年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我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就说“驻村工作队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这说明什么呢?示范是最好的引领,行动是最好的语言。驻村干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有所贡献很重要,能不能甘于奉献更加重要。三是不怕麻烦。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抓工作,是停留在一般性号召还是身体力行,成效大不一样”。基层工作归根到底是群众工作。对驻村干部来说,做党员干部的工作,其实也是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不能图省事、嫌麻烦。提出要求并不难,难的是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让群众更好地参与进来,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我在村里经常开展“青墩夜话”,与党员和群众交心谈心、讨论工作,经常谈到凌晨一两点。在推深做实“四联四帮”工程的过程中,青墩村设立了13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会议我都参加了,目的是宣传党的政策,争取群众支持,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有一次,为了调解一组婆媳关系,我与群众谈了五个小时。我当然知道,这样的沟通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只有足够深入,才能更好地读懂群众。1943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许多同志,满足于工作任务的一般号召,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因而使自己的号召停止在嘴上、纸上或会议上,而变为官僚主义的领导。”1953年,刘少奇同志在谈到统一战线工作时曾经说过:“做统战工作是找麻烦,但又省麻烦,找来的是小麻烦,省去的是大麻烦。”1961年,邓小平同志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群众路线,不是满足于那个热热闹闹,主要的是要做经常的、细致的工作,做人的工作。这是一点一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积累起来,才有我们伟大的成绩。所以,我们要搞得深入一些。我们党的历史,我们党的传统,有热闹的形式,但是归根到底,我们是实事求是地做深入的工作。”老一辈革命家的这些论述,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虽然时代变化了,做群众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并没有变,说到底就是八个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三、多下“毛毛雨”,先发动后行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想在一起是干在一起的前提。“思想通了,一通百通”。第一书记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离不开思想的连通。思想上的问题,只能说服而不能压服。“毛毛雨”的好处就在于润物无声。不断增进与村“两委”的共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努力。一靠积极的引导。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和部分省委书记讨论工作时说:“领导方法不要呆板,孤军奋斗不行。平素要吹一吹,每次会有一个主题,其他问题也吹一下。开会的时候吹吹闲话,引起兴趣,接触问题”,“领导好一些,经常把几个问题放在心里想一想,同少数人吹一吹,这是一个重要方法。”驻村干部有什么想法,准备干什么、怎么干,要经常和村“两委”的同志特别是村支书交换意见。在思想上不统一的情况下,不能盲目行动,不能蛮干硬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跟着群众跳火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驻村干部的想法再高大上,如果村“两委”的同志不理解、不支持,也是难以落实的。思想交流,功夫在平时,但“功在关键时”。二靠深入的沟通。关于增强党内同志的团结,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书记和委员,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区党委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毛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说的。如何促进相互“谅解、支援和友谊”,毛泽东同志也给出了答案。“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古人说过,“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问题、掩盖问题,不敢正视问题,不想解决问题。无论机关干部还是基层干部,大家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只要开诚布公、坦诚相待,没有什么沟通不了的。有的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摆到桌面上来。驻村后不久,我发现村里也存在团结不够的问题,于是我在一次会议上对大家说:“我们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就是一个战斗集体。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不要相互看不起。”后来我又反复跟大家说这个问题。一针见血地把问题提出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改造客观世界永无止境,改造主观世界同样永无止境。在我看来,自我批评是“自知者明”,相互批评是“旁观者清”,改进提高是“自胜者强”。1943年,周恩来同志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中写道:“领导威信不是从掩饰错误中而是从改正错误中提高起来的;不是从自吹自擂中而是从埋头苦干中培养起来的。”网络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关系再好,也要及时沟通》。加强沟通交流的目的,就是为了取长补短、统一思想,促进自我完善、共同进步。只要推心置腹、以心相交、以诚相待、相互体谅,总能在差异中找到共识。一切在村里开展的工作,驻村干部都应该和村“两委”的同志商量,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事情就办得越好,思想基础就巩固得越牢。三靠正确的集中。农村工作之所以难,一个重要方面是“思想统一难”。以前,物质相对匮乏,发展水平较低,群众的想法比较单一,一百个人可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现在,物质条件今非昔比,各种信息排山倒海,意识形态空前活跃。不仅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个想法,即便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认识,早上和晚上也可能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很不容易。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农村最大的特点是“散”和“慢”,农村工作最大的特点是“碎”和“杂”。党员干部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其实都是在做整合的工作,整合资源和要素,整合智慧和力量,整合制度规则和意识形态,等等。统一思想的过程,就是把大家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整合起来的过程,就是集中正确意见的过程。对驻村干部来说,调研要深入,真正把情况搞清楚;作风要民主,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方法要灵活,既要善于集思广益,也要善于通过一定的程序把个人的正确主张转化为集体决策。“磨刀不误砍柴工”。集思广益才能凝心聚力。人民政协有一个工作理念——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四、增强“人情味”,先亲和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产力,也出干部。”搞好与村“两委”的团结,感情基础很重要。我国是个人情社会,这一点在基层体现得淋漓尽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在社会上,有人情味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有人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当然,不能止步于人情世故,那样就把驻村挂职和群众工作的政治意义降低了,就容易失去工作的原则性,但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没有人情味同样不行。人心都是肉长的。可以说,人情味既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也是增进团结的粘合剂。如何在驻村工作中体现“人情味”,我想到的是“五个人”。首先是平易近人。在与村“两委”同志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态度要谦和,语气要温和,遇到问题要心平气和,要有亲和力,让人愿意和你接触,乐于和你交往。其次是真诚待人。坚持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不掩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表里如一,坦坦荡荡,以真面目示人,有激情但是不虚妄,有坚持但是不偏执。第三是热心助人。村“两委”的同志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矛盾,要想方设法去帮忙。即便帮不到,也要在精神上多理解、多宽慰、多鼓励。第四是以理服人。思想交流不强加于人,推进工作不盛气凌人,遇到问题不迁怒于人,“有了正确的观点和正确的思想,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第五是大度容人。村“两委”的同志在工作有过失或不足,不要看笑话,不要冷嘲热讽,更不要扣帽子,而应该帮助其克服缺点,鼓励其改进提高。五、甘当“铺路石”,先立人后立己《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大意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我自己也有一个体会,就是党员干部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应该做到:该上要上,该让要让。“上”体现责任担当;“让”体现境界风范。党员干部要甘于为他人当铺路石、作嫁衣裳,通过服务他人体现价值,通过成就他人成就自己。一个人在什么层次上成就了他人,就在什么层次上成就了自己。驻村干部只有努力帮助村“两委”的同志做好工作,只有努力促进村“两委”的团结,只有努力让村“两委”的同志们不断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一个人的能力再强,总是很有限的,而众人团结的力量是无限的;驻村工作的时间再长,总是很短暂的,而村“两委”成长起来之后的意义是长远的。1942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用三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谈了关于宗派主义的问题。其中有一段很长的论述,我读了之后很受启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必须团结,必须反对宗派主义倾向。因为许多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新四军到后才创立的,许多地方工作是外来干部去后才发展的,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必须加以很好的注意。我们的同志必须懂得,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完全团结一致,只有本地干部大批地生长了,并提拔起来了,根据地才能巩固,我党在根据地内才能生根,否则是不可能的。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外来干部比较本地干部,对于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这些方面,总要差些。拿我来说,就是这样。我到陕北已经五六年了,可是对于陕北的情况的了解,对于和陕北人民的联系,和一些陕北同志比较起来就差得多。我们到山西、河北、山东以及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同志,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不但如此,即在一个根据地内部,因为根据地内的各个区域有发展先后之不同,干部中也有外来本地之别。比较先进区域的干部到比较落后的区域去,对于当地,也是一种外来干部,也要十分注意扶助本地干部的问题。就一般情形说来,凡属外来干部负领导责任的地方,如果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弄得不好,那末,这个责任主要地应该放在外来干部的身上。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同志,其责任就更大些。现在各地对这个问题的注意还很不够,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土包子!”这种人完全不懂得本地干部的重要性,他们既不了解本地干部的长处,也不了解自己的短处,采取了不正确的宗派主义的态度。一切外来干部一定要爱护本地干部,经常帮助他们,而不许可讥笑他们,打击他们。自然,本地干部也必须学习外来干部的长处,必须去掉那些不适当的狭隘的观点,以求和外来干部完全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而避免宗派主义倾向。1942年10月,陈云同志在《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一文中同样谈到了干部之间的关系问题。陈云同志也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新知识分子干部往往看不起农民出身的老干部,以为自己文化知识高,又很“大方”,老干部没有文化,又很“小气”。他们说:“农民干部是为土地、为自己的好处才来革命的,我呢?是思想自觉来干革命的。”其实,这种骄傲,这种想法,都是不对的。他们的书本知识、文化程度虽然比农民出身的老干部高,但是这些老干部的革命实践比他们多,新干部非但不应该骄傲,还应该向老干部学习。所谓“大方”、“小气”,我的看法倒是相反。我对农民有个估计:小事小气、大事大方。如果为了革命而拼命的时候,农民同志往往比知识分子勇敢,舍得牺牲。我不是说知识分子完全要不得,而只是说有些没有工农化的知识分子,在小事上大方,但是碰到了大事就有些小气。毛泽东同志和陈云同志的文章,距离今天已经近80年了,但是读来仍然让人深受启发,像是专门写给80年后的我们的。回到驻村工作的实际,在谋划工作时,我们要调查研究,离不开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在推进工作时,我们要凝心聚力,离不开村“两委”的关心帮助;在结束挂职时,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好的评价,离不开村“两委”的理解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各位所在的村面临什么样的实际,无论我们对村里的情况熟悉到什么程度,无论村“两委”的工作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对驻村干部来说,任何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想法,任何“孤家寡人”、包打天下的做法,都是不长久、不可取的。只有紧紧依靠村“两委”的支持,紧紧依靠全村干部群众的团结,我们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才能把自己的想法逐步变成现实,才能有所作为。基层干部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陈云同志概括得特别好,基层干部的确是“小事小气、大事大方”。我们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工作节奏缓慢,也应该看到他们在急难险重面前的挺身而出和无怨无悔;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文化知识上的相对欠缺,也应该看到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实践,都要结合实际才能发挥作用;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显得有点小气,也应该看到他们在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总是敢于亮剑、毫不含糊;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思想上有不够解放的一面,也应该看到这正是基层所处的生产生活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在理论思维上相对匮乏,也应该看到他们随时随地准备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琐碎繁杂的事务让他们焦头烂额;不仅要看到基层干部有时在发出抱怨,也应该看到他们在福利待遇和成长空间上遇到的实际困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今天,我们可能也有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基层干部,不是立体地看基层干部。农村基层干部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很辛苦很可爱很可敬。老一辈革命家在统战工作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嘉言懿行,值得我们好好感悟,其中非常重要的经验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责在人前,利居人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借鉴统战思维,对做好驻村工作很有帮助。乡村治理是一个像波纹一样不断影响、带动的过程。我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极度扁平化的,基本处于一个平面状态。对一个行政村来说,村支书作为班长带动村“两委”,村“两委”带动党支部,党支部带动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如此一圈又一圈地向外延伸,便可以向全体村民覆盖。遵循“波纹逻辑”,一个村就是一个同心圆,村支书是圆心,每一个圆圈都不可或缺、不能弱化。哪一圈弱了,都会影响到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遵循“波纹逻辑”,第一书记和村“支书”应该在圆心处交汇在一起。即便做不到完全重合,也一定不能造成两个圆心的局面。做好村里的工作,既要努力干实事,也要善于讲故事。反映农村发展变化、展现基层干部群众风采、为工作集体加油鼓劲的宣传,可以多开展一些,那样有利于提高村“两委”的威信,有利于增强大家的凝聚力。但驻村干部不能把个人宣传看得太重,更不能刻意宣传自己。“不要人夸颜色好”,鲜花和掌声也可能是一种陷阱。在有人说好的时候,应该保持清醒、自我提醒,多看工作中的不足,努力追求更高目标。有时也有群众鼓励我,面对大家的鼓励,在表达感谢的同时,我总是说,有两个功劳我不能贪,一是前人的功劳,村里的变化不是一夜之间出现的,是多年来接续奋斗的结果,今天的人不能把成绩都揽在自己身上;二是集体的功劳,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没有一项工作是依靠个人能做好的,因此不能把集体的成绩安在自己头上。个人所付出的努力,只是接力跑中的一棒,只是集体中一份子。各位战友、各位同志:基层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工作就是解决问题。有问题要解决,就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就有干事创业的舞台,就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有千锤百炼的可能。驻村帮扶既是一次“接力跑”,也是一次“集体跑”。在我们的人生中,将至少有1000多天与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这是共产党员一生的荣耀,也是一生的财富。衷心祝愿每位同志都能不虚此行、不辱使命!谢谢大家!作者:李章程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樟树满山 发表于 2021-8-5 1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写的真好,很有感触。
回复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13粉丝

656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