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贲三千”的由来
肖 博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死后,周武王继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辅佐,曾“东观兵,至于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周武王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这是一次武王伐纣的预演。两年后,因“纣昏乱暴虐滋甚。”武王再次把诸侯召到盟津会师,作太誓,历数商纣之罪,要求大家同他一起“共行天罚”。
这次太誓在《尚书·牧誓》中有详细的记载,说的是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朝都城郊外阵前誓师。武王左手拿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旄牛尾,说:“远劳了,西方的人们……我们友邦的国君和办事的大臣,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武王接着说:“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惟妇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共行天之罚……'”最终,在公元前1045年,武王汇合各路诸侯近十万人开始了伐纣的战争,在牧野之战中大败纣王部队,一举攻下了商朝的都城。很有意思的是,在这次牧野之战中,竟然诞生了很多典故。
据传,当时武王的军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史记·周本纪》所谓“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其中“虎贲三千”的典故,就是出自于此。另一个就是“拿着鸡毛当令箭”,说的是牧野之战时,纣王正在斗鸡,军队突然告急,纣王顺手拿起一支箭尾羽毛递给参将军辛庚,命他领兵应战。辛庚就领着这支箭尾羽毛去发号施令。于是就留下了“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典故。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国税局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