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历史瞬间
——亲历尼克松总统访华的若干细节(上)
邬吉成口述 王凡执笔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为确保这次重要外事活动不发生意外,其背后纤细无遗、涓滴不漏的警卫和接待服务细节,至今令人惊异却又尘封已久。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因为自“文革”开始后就主管钓鱼台国宾馆的警卫工作,故而在影响20世纪历史进程的尼克松访华期间,成为警卫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有幸亲历甚至参与了许多未能尽披于史册的重要活动。三十多年后,纪实作家王凡根据邬吉成的口述记下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编 者
愉快会见中的小小插曲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10分,美国总统的副机首先降落在东郊天竺机场,尼克松的专机则在预定的11时30分准点着陆。据美国方面的报道,尼克松和周总理那跨过大洋的握手,是尼克松事先做了精心导演的。他和夫人首先走出机舱,和周总理的握手持续了一分多钟,之后,罗杰斯、基辛格、齐格勒等13名随访正式成员才陆续走下舷梯。
按照惯例,国家元首来华访问,仪仗队为120人到155人,而此次欢迎的仪仗队员多达360人。这种少有的高规格,令尼克松非常满意。欢迎仪式后,周总理和尼克松同乘一辆红旗轿车,直奔钓鱼台国宾馆,而不是像国外媒体猜测的那样,尼克松会乘坐美国总统到哪里都要乘坐的安了防弹装甲的大林肯轿车。
毛主席破例在尼克松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在中南海会见了他。而自“文革”开始以后,毛主席接见外国元首,通常是安排在外宾临走的前一天,此次预定的会见日程表,也是安排在尼克松到京的第二天下午。
正是因为毛主席与尼克松会面时间的不确定,新华社负责报道的人员,包括文字和摄影记者,从2月20日就住进了钓鱼台国宾馆2号楼,等候一有毛主席会见的通知,就追随着来宾去会见现场。这种情况在“文革”期间出现过多次,逢有国宾级客人来访,而毛主席会见的时间又不确定,他们就会在钓鱼台待命。由于我们跟他们都比较熟悉,便经常去看他们,因为这种时候我们也处于待命状态。
记得有一次也是在待命的时候我去看他们,新华社新闻报道组组长、摄影师杜修贤正在洗澡。我朝盥洗室里高叫了一声:“主席会见通知来了,出发!”杜修贤浑身湿淋淋地就冲了出来,逗得屋子里的人哈哈大笑。
由于此次毛主席决定的会见时间十分匆促,所以当时没来得及事先和负责尼克松警卫的官员打招呼,甚至连美国国务卿罗杰斯都被排除在外,几辆负责接送的车子,悄无声息地就把尼克松、基辛格等几个人拉去了中南海。
尼克松、基辛格等走了以后,美方负责警卫的官员才发现,他们的总统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等不见了。把国家首脑、头号警卫对象给警卫丢了,这可是要命的失职,随行的警卫人员顿时慌作一团。
中国外交部礼宾司的人员,见美方警卫人员在钓鱼台住地,像没头苍蝇似的撞来撞去,便告诉他们不必紧张,你们的总统受着很好的接待,安全上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虽然做了这样的解释,但美方警卫人员还是有些惴惴不安。
当美国客人进入中南海之后,毛主席对尼克松说:今天谈话的范畴是你定的——吹哲学。于是双方海阔天空地谈论起来。当尼克松把话题扯到越南和台湾等具体问题时,毛主席当即制止:“这些问题我不感兴趣。”他还指了指周恩来说:“那是他跟你谈的事。”
美国人又提起“放空炮”的笑话,毛主席说:“大概我这种人放空炮的时候多。无非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各国反动派,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套。”尼克松笑着指指自己:“就是(打倒)像我这样的人。”毛主席说:“就个人来说,你可能不在打倒之列。可能他(指基辛格)也不在内。都打倒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嘛。”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和敌对了二十多年的美国首脑的第一次会面,竟然谈得那样无拘无束、轻松愉快。这一谈就谈了1小时又10分钟,出乎所有的预先猜测。基辛格把这次会面比作《瓦格纳歌剧》的序曲,必须加以发展才能显示出其涵盖的意义。
在这次愉快的会面期间,曾出现过一个小小的尴尬场面。毛主席的纵横捭阖,和美国人的充分准备,使交谈的气氛一直很轻松融洽。但就在这时,美方一个在场人员的口袋里发出一种奇怪的声响。他把手放进衣服口袋里摆弄了几下,却依然无法使声响停下来,只得无奈地从口袋里把发出声响的东西拿了出来。
原来,他在衣服的口袋里悄悄地放了一个微型录音机。也许是带子到头了,或出了什么故障,所以发出了声响。他本想在口袋中操作,把声响制止住,但没有做到,只好把录音机拿出来,尴尬地当众关上。
对偷偷摸摸的录音行为,毛主席历来是比较反感的,但此番哲学泛论也没什么秘不可宣的内容,美国人已经非常狼狈了,他也就失去了再加揶揄的兴致,便大度地继续着原来的话题,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我当时并没有在现场,也没能亲睹令世界瞩目的中美最高级会晤中的意外“事件”。但作为这次中美最高层会晤的警卫负责人之一,我还是从当时在场的知情人那里,了解到了这一不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面对突发意外的恢弘气度和机敏因应。
尼克松入乡随俗
当天晚上,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尼克松一行。席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了经周恩来审定批准的尼克松家乡乐曲《牧场上的家》、《火鸡在草堆里》。尼克松听了非常高兴,特别在祝酒词中加上了对演奏的赞誉:“我不仅要特别赞扬那些准备了这次盛大宴会的人,而且还要赞扬那些给我们演奏美好音乐的人。我在外国,从来没有听到过演奏得这么好的美国音乐。”
在融洽的气氛中,周总理指着画有熊猫的烟盒,对帕特里夏·尼克松说:“我想送给你这个。”“你是说……送我香烟?”尼克松夫人一时有点摸不着头脑。“不,不是香烟。我要送你们两只熊猫。”周总理解释说。帕特里夏·尼克松惊喜万分,对尼克松说:“理查德,周恩来总理说送给我们两只熊猫,真的熊猫。”
这个现场通过卫星直播,引起美国公众的极大兴趣,《华盛顿邮报》立即发表评论说:“周恩来通过可爱的熊猫,一下子把美国人的心征服了。”后来,尼克松决定,送两头麝香牛给中国作为回赠。
在盛大的国宴上,还有一件引起现场记者们关注的小细节。在座的美国人大都不会使用中国人习惯用的筷子,只好拿着吃西餐的刀叉笨拙地对付着中餐;唯独尼克松不同于他人,不紧不慢地用筷子夹取美味佳肴,他那挺像回事的一招一式,吸引了众多摄影记者的镜头。
原来,为了这次访问的成功,尼克松的确是很费了一番心机。他甚至细致地考虑到了在中国一定会用筷子吃中餐的细节。为了表示他对这次访问的重视,也为了不出洋相,他在出访前,埋头苦练了一番用筷子进食的技巧。果然,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在国宴上抢去了不少风头。
然而,在场更有心计的大概要算是加拿大《多伦多环球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宴会结束,尼克松刚起身离席,他便快步走到尼克松的座位旁,一把将尼克松用过的筷子揣入怀中。顷刻间,人们才领悟到伯恩斯的用意。据传,后来有人愿出2000美金买那双筷子,但这位年轻的加拿大记者就是不答应。
接下来的两天里,周总理和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进行了五次政治会谈。2月23日的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18号楼。周总理的车到达时,尼克松、罗杰斯、基辛格都站在楼门口迎候。握手之后,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掉呢子大衣。这一切,我都远远看在眼里,顿时感到周总理的超常魅力,真是世间少有企及。这个镜头,也被美国的电视记者拍下来传回国内播放,美国的报纸称:“在美国民众对周恩来表示极大好感时,尼克松为周恩来脱大衣,等于发表一篇极为动人的竞选演说。”
想方设法确保游长城
2月23日晚8时,在钓鱼台18号楼会谈结束后,周总理陪同尼克松一行在首都体育馆观看了由国家体委组织的体育表演。就在看表演的时候,天空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而且越下越大。按预先的安排,次日上午是尼克松一行游览长城、定陵。如果雪一直这样下的话,长城、定陵的游览还能去吗?
几位负责接待人员一时都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周总理一锤定音,不管想什么办法,明天还是按原定日程行动。他要求有关负责人当晚到八达岭沿途实地查看,并议定采取什么措施。
晚会一结束,吴忠、杨德中等人带领负责安全的部分人员,立即赶赴长城等参观点实地勘察。雪确实下得很大,沿途积雪很厚,特别是从南口到八达岭一段,由于山路崎岖更加危险。勘察人员返回时,吴忠的汽车因路滑刹不住,撞到了杨德中汽车的尾部,可见不采取措施,次日行车安全很难得到保证。他们返回城里,紧急动员了几十辆洒水车,连夜对次日游览要经过的路面,进行喷洒盐水和清理工作。同时还安排人力,对登长城的步行道上的积雪进行了清扫。
2月24日出发前,有关人员又对所有驾驶人员,做了绝对保证安全行车的动员。上午8 时,参观游览的车队出钓鱼台国宾馆北门,按照预定的路线奔八达岭而去。沿途路面已经被清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冰雪。但公路两侧的原野,却依然是银装素裹,白雪皑皑。车队平安抵达长城,尼克松和他的随员们,兴致勃勃地登上高高的烽火台,观赏长城内外的壮丽景色。
为了这次来华访问,尼克松专门阅读了大量毛主席诗词和部分哲学著作,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番阅读,此刻他踞高远瞩才有更多的感触,也真正领略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传神渲染描绘。
记者发稿遇波折
就在尼克松凝神眺望之际,在场的记者们也围了上来。意犹未尽的尼克松,遂即兴对记者讲了一番话。他讲到长城所反映的中国历史,还联系中美两国关系,说了一些含有政治寓意、哲理性的话。这群“第一线”的记者,推选合众国际社采访白宫新闻的老资格女记者海伦·托马斯,代表大家以最快速度发出报道。
海伦随即请求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的陪同人员,想办法找到一部电话,以便打电话到新闻中心做口述报道,再经由卫星地面站把报道转发出去。可是当时的八达岭游览区内,什么通讯设施也没有,海伦有点急不可待。从八达岭行车到定陵后,外交部新闻司的陪同人员,立即带海伦找到十三陵管理处的负责人。陪同人员和海伦拉着十三陵的负责人,一同走到有电话的房间。可他们刚一靠近,就被一名便衣警卫拦住,说这部电话除了安全警卫部门,别人一概不许使用。
外交部的陪同向警卫说明情况,一再强调这篇报道如何重要,只需短短的通话就能解决问题。但那名警卫坚决不答应,说这是死命令。海伦见交涉不成,愈发显得焦急。恰好这时,他们在附近碰到了安全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杨德中,外交部的陪同感到有“救星”了,即向他报告了情况,请他协助解决一下。杨德中表示可以帮忙,亲自找那名警卫说情。
孰料,他说话并没起作用,因为他身着便衣,警卫也不认识他。命令是警卫的直接上级下达的,虽然杨德中是他上级的上级,但也丝毫没有通融余地。眼看着有电话,就是不让打,海伦真的急了,冲着外交部的陪同人员嚷嚷起来。陪同人员,只得劝她再耐心等等。又过了一会儿,警卫的直接上级来了。经过说明,他同意海伦使用那部电话。尼克松在长城谈话的报道,终于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后来得知这个故事的外国记者,都称赞那名警卫,还说他是块当将军的材料。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