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常学常新、强读强记的浸润下,手随心动、笔在意先,职业性地敲下这个立意高远、蕴含思辨、契合时势的宏大标题。但此刻我想谈的不是党国,不是民族,也不是大我,而是聊聊小我。我以为,真理的光辉,不仅能照亮家国,也能指引人生。话说老猫就遭遇中年危机了,当小猫长成“有主见”的初中生,就像意图稳住乱飞的风筝,尽管手上仍绕着一根细线,却是硬生生地被勒得生疼;当小小猫也突然变成“有想法”的小大人,又多了一层“历史是惊人相似”“有多少痛可以重来”的深刻领悟;当新事旧事、大会小会、主责双责接踵而来,不得不靠香烟提神,靠咖啡解困,把自己熬成神,顺带把同仁累趴下,感觉自己重回激情燃烧的岁月,只是不小心把头发染白了。话说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可以化危为机。要是看不到危机,那才是真危机了。所幸,老猫眼中还有光,心中还有事,手中还有笔。数万字的调查报告都能交差,几百字的自救计划必有办法。如何破危局、开新局?3 x Y. w5 ^1 f; r6 y) u9 b z
1 |" d2 B Z5 @- v) j. j9 @
# c- R' k V8 X 第一招便是降低期望值。万事如意是用来祝愿的,接受不完美的现实,就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一样,又犯老毛病、错过评优秀、赶上挨批评,明天太阳依然升起。收下全面小康的幸福,生发共同富裕的向往,相信时光不会亏待挺努力的你。. Y' e+ \( B8 s0 Y: A
! b7 u5 K" S! T) W( |, T9 x( }- w+ K6 T( d/ Y# m, u5 C5 s5 N
: l$ C" Y$ I' M {/ t& \8 q2 F 第二招就是端出好心情。再多主责主业,也得当好家庭的主心骨,恨铁不成钢,只是因为爱,不如把爱写在脸上、藏在话里,抱怨和硬扛解决不了的问题换成理解和软磨试试,切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情绪化。1 x' _, ?. t6 {" O2 u
- g. X' \! o8 k7 X1 J( U2 p% X+ l3 f( H' a' y0 `; T2 Y" G: U1 D. b- k
第三招则是付出小行动。强国要学习,齐家也要学习,工作有法,育儿也有方。放弃想当然的明白、自以为的关心,向有成者讨教、向通达者学习,也许心结解开了就是心路,运作成功了就是运气。古人云,家丑不可外扬。老猫还是灌些心灵鸡汤为妥,欢迎有同感者引申阐发。 x1 f4 n7 ^! g$ F% X- z( N) e2 H1 q0 w$ e1 k/ _
2 K) W" ^5 Y7 j9 j& d% R7 m
& }8 u: d$ {+ g8 K+ D& O
扯完闲篇,还是上点干货吧。关于机关文字工作,各位嘉宾和秘友已在“文稿评改演播室”QQ群366351120里探讨了6年,积累了上千期的课程。虽说文无定法,但所谓的行文规律、写作技巧、实战经验,能够拿来作为方法传授的,应该多少都有提及过了。当然,讲到最后,终极一招,就是坚持学、不停写、反复改、拼命干了,因为真正的大手笔是无招胜有招的。所以,这回老猫跟大家分享四个小故事吧。. p7 t$ T; G, k" Y* i
3 R5 s! d( \7 h$ D5 g2 ^& R& m1 h- G3 | z! v% D9 S
3 u# f7 N( k) l: A9 Y; Z
: Z6 `* n) x# u6 o9 _; V/ L 第一个是关于写法的故事。记得老猫在去年的贺词中跟大家提到一首歌叫《大田后生仔》,前段时间突然变身《三明后生仔》再次爆红。不变的旋律、原唱的歌手,换个曲名、改下歌词,依然魔性十足,上亿播放量,甚至登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翻经典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文艺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最经典的当然是中央的讲话、报告、文章、文件啦,我们既要吸收其提法,也要琢磨其写法。对新手而言,接到写作任务,先把前辈写过的同类稿子找出来看看,也是大有益处。5 ^. I3 _, c$ M k. p; |
6 I/ [8 L* T/ f! k# C' C% _2 t+ [+ M) @3 a1 |4 \% `6 V
: D, O: ?+ j1 J1 n$ N# a- P" `) S. r- h8 z
% \9 R g, z& M L4 N' I 第二个是关于看法的故事。前段参加一个旅游主题电视剧本研讨会,一位央视导演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会前花了一天时间走访考察,发言时点出了很多我们知道却想不到的创作素材。比如,提到一位导游的话,某外国专家在游览一峡谷时曾有感而发,“这里是我见过的星球上最美的地方!”为什么有此一说?能否植入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再比如,看到几个乡村少年在一个造型奇特的石棋盘上对弈,传说有上百年的历史,这也是一个很生动质朴的画面,可以设计进情节里。正如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写材料也是这样,提笔无言,那是因为心中无事。为文者要及时关注单位领导及各科室的工作动态,做成什么、正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尽可能有所掌握。会议上讲的、文件里写的、媒体上发的、微信群里晒的,多留心、多记录、多联想,用时自然信手拈来。
{( R) U; E; a. t( I" m- t* Z+ ~' c2 F$ X& w* U
# R4 N' @$ `& d+ o/ ]1 [$ m# t" [7 d$ C9 j' `
: j5 \6 x9 f) @, \( S; k$ X4 | 第三个是关于做法的故事。接待过数家头部媒体前来采访同一主题,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实战比拼。都是一群专业又敬业的记者,白天集中采访,晚上回来写稿,次日陆续发稿。看上去感觉作品质量都不错,一旦在新媒体上发布便高下立判,有的阅读量上10万+都不易,个别的数小时就破千万上亿。秘诀在哪儿?从一位记者的采访日记中找到答案。他们坚持每晚召集头脑风暴,创意、策划、文案、影像、视觉设计、后期打磨,从图文并茂到漫画H5再到360全景、短视频,讨论不止、争论不休,吵着吵着不知不觉就把活干完了,而且尽出漂亮活。一个人的学识阅历毕竟有限,能够团队作战,一起议框架、选素材、推材料当然最好。同样的食材,不同厨师可以炒出不同味道。只是基层的文字工作者多数是孤军作战,想出精品唯有放低姿势,不惧领导批、不怕同事评、不耻手下改。有时与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不如借智借力,或许真会“一字千金”“一语惊醒梦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