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组织选派我到后庄村担任工作队员,后来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对我来说,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既是信任,更是考验。三年以来,我牢记初心使命,与“四支队伍”一道,抓党建、筑堡垒,改旧习、树新风,兴产业、促增收,全村贫困人口由202人下降到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以下。今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下面,我就驻村以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汇报。 一、着眼旗帜引领,建强支部夯基础。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我始终把加强基层党建,提高支部战斗力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坚持“四星级”支部创建标准,创新党史、党规、党纪和廉政宣传版面,对所有门牌分类上墙,纲举目张,规范设置。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建立支部周例会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两委”干部开展政治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流动党员月汇报制度,创新载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党性教育,党员“四个意识”全面增强,群众工作能力明显提升。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对所有党员设岗定职,让无职党员有任务、有责任。将政治坚定、品行端正、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作为后备干部考察对象,培养预备党员2名,发展后备干部3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为村支部工作接续储备了优质人才。 二、着眼产业先行,多点开花增民利。一是建立基地兴产业。立足村情实际,采取“党支部+贫困户”模式,以贫困群众入股资金为主,争取各级产业资金扶持,走出“养殖为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建成后庄繁育羊养殖基地。2019年按照“442”分红模式为入股群众分红1.6万元、户均分红400元。2020年投资20万元,新建羊舍1000多平方米,年底羊存栏可达400只以上,实现收益5万元。二是延伸链条强产业。坚持前瞻思维,紧盯市场动向,动员群众流转土地50多亩,发展牧草种植,建成饲料加工车间210平方米,优选土桥塬区玉米秸秆、油料作物、豆荚豆秆等作为原料,开发畜禽饲料产品,增加肉羊养殖附加值,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三是盘活资源扩产业。通过招商合资方式,合理利用后庄村闲置老学校,建成占地2.4亩的野菜加工厂,年加工槐花、香椿、荠菜、灰灰菜等乡土野菜系列产品10余种30多吨,提供稳定就业岗位10多个,为本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搭建了平台。 三、着眼乡风文明,志技双扶焕新颜。作为第一书记,我时常勉励自己:推进整村帮扶,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对群众既要扶得上马、还要再送一程,让他们自主造血、行稳致远。一是技能培训提素质。邀请专业技能人才,多轮次组织贫困群众参加苹果种植、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先后培养职业农民3名,2人取得叉车驾驶资格,2人取得高级电焊工从业证。二是全民教育绽新风。开办“道德讲堂”,开展“文明家庭”和“最美庭院”评选活动,组织展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举办庆元旦文艺晚会,评选孝老爱亲、诚实守信等模范人物10个,表彰文明家庭30个,贫困妇女张曼被县妇联授予“巾帼之星”荣誉称号,“见贤思齐当优秀、人心思进建家园”在后庄村蔚然成风。三是多方借力送关爱。联系县“优胜教育”为本村20名困难学生发放慰问金4000多元,联系“社会扶贫”协会爱心人士帮助贫困群众销售苹果2000多斤、核桃800多斤,义诊80人次,解决群众燃眉之急。动员村民为大病患者家庭筹集善款1.3万元,让贫困群众沐浴了社会大家庭的阳光雨露,获得了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我深知,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的新征程上,依然有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去攻克。我将坚守初心不懈怠,整装扬旗再奋进,为后庄群众同全县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而继续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