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心包太虚 发表于 2009-3-15 22: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202 src="net0812/081210a.jpg" width=739 border=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将新余打造成特色文化名城,最近,市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水平低,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存在巨大的“反差”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市文化产业进入了萌芽发展阶段,以舞厅、录相厅、卡拉OK厅、咖啡厅为主的休闲娱乐业逐渐兴起。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近2亿元。其中,文化娱乐、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发行、广告制作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我市文化产业底子薄、总量小、发展慢,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一是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强力带动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GDP达到2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列全省第一,三产比例结构为88638274。其中,工业和服务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7098亿元、7622亿元。作为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6%,占全市GDP072%,对GDP的贡献非常小。二是与新余经济发展在全省、全国所处的位置不相匹配。当前,新余经济发展已跻身全省前列,其迅速提升的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已有一定影响。根据中国社科院《2008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公布的280个城市排名中,江西有7个城市入围,新余列第150位,位于南昌、九江、景德镇之后,萍乡、上饶、赣州之前,比去年进步了5位。相比之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市和发达地区。据了解,2007年,南昌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9863亿元,占GDP7%;长沙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210亿元,占GDP10%;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493亿元,占GDP12%,以上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其地区GDP的比例都大大高于我市072%。三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3%。2007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而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仅为132%,远远低于这个标准。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我市人口数量增多,人口结构和素质不断优化,市民文化消费的品位和层次不断提升,需求日趋多元化。相比之下,我市文化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给并不充足,与居民的文化消费存在一定的差距。据统计,2006年,我市文体用品及器材经营收入4001万元,同比上年增长86%,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增长水平。再如图书消费,2007年我市年人均图书消费为5元,低于全国年人均6-7元的消费水平。

二、正视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理性地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和有利因素

近年来,我市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行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总的来看,我市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目前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广电传媒、新闻出版、广告制作等行业,涵盖面窄,总量偏小,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的了解,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内涵和产业性质,错误地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我市文化产业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发展规划缺失、配套政策滞后,没有在政策层面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力不强,探索实践不够。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颇,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还没有完全实现“事业型”向“产业型”的有效转轨,主要还是靠财政过日子,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2、文化产业投入不足。一是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小。据统计,2007年我市城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为0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032%,与上年相比下降837%。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如,目前我市尚没有美术馆和博物馆;电影院、会展中心等主要演出场所的设施和设备不先进,功能单一,缺乏像长沙田汉大剧院类型的大型现代歌舞演出场馆。三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小。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靠财政吃饭,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市歌舞团除了人员工资等经费再无其他投入,演出设备陈旧。

3、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济、懂文化又会经营的企业家和专业性强的企业经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了解,我市在复市时曾引进了一批从事文艺创作、策划编导及文化研究人才,之后又相继流失,目前我市文化艺术创作人员普遍老龄化,创作队伍青黄不接,出现了“留不住人”又“进不了人”的窘境。

4、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我市文化管理归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多个部门,部分职能交叉重叠,容易产生政出多门、重复管理的情况,对文化市场管理存在“重叠”管理、“错位”管理和管理“缺位”的现象;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换还不彻底,国有文化经营性企业还没有转变成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

文化产业作为我市的一个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但也应理性地看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具备的众多有利因素及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

一是全球竞相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形势以及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决策,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任务,列入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之一,并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树立大文化、大产业、大发展的观念,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我市在建设经济强市的同时,切实加大文化建设的力度,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国内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潮流,中央、省、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决策,无疑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强大动力。

二是工业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我市工业基础雄厚,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总量日益壮大,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三是特有的资源禀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品牌依托。我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是《搜神记》中记载的毛衣女下凡地、宋应星巨著《天工开物》的原产地,也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卢肇、明朝宰相严嵩、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等名人诞生地;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仙女湖、国家4A级孔目江湿地公园、仰天岗、昌山庙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对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是不断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民间珍宝馆、数码影剧院、会展中心、傅抱石纪念馆等一批公益性文化设施,自然科学博物馆、天工开物博览园正开工或相继开工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

五是日益浓厚的市民文化生活氛围和丰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我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民俗文化活动氛围浓厚,分宜县、渝水区民间剧团众多;民间工艺制作丰富,如分宜的根雕、版画制作,渝州的刺绣,等等。这些因素将有利于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产业,活跃文化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的消费需求。

三、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我市实际,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应是:主打天工文化、仙文化、抱石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壮大五大主导文化产业,打造天工开物之城、浪漫休闲之都、书画刺绣之乡,建设特色文化名城。为此,具体建议如下:

1、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制订文化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产业导向、形态布局、实施步骤、发展举措等,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科学合理发展。要在贯彻执行现有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政策,从土地使用、税收优惠、投融资、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壮大主导文化产业

根据我市文化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积极培育、发展、壮大以下五大主导文化产业。

文化休闲旅游业。着力彰显新余三大文化品牌魅力,精心打造新余的山水风光、城市生态、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文化精品,不断提升仙女湖风景旅游名胜区、仰天岗、湿地公园、抱石公园、昌山庙、严嵩洞、罗坊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文化旅游产业价值。结合湖泽邓家大屋、南安哲山等古民居优势,突出文化品位,挖掘民间传统民俗、工艺等资源,活跃农家乐等形式的文化休闲市场。发展疗养保健、运动休闲等特色潜力行业,打造具有新余特色的生活品质产业。改建一批传统景点,兴建一批市场前景好的大型现代旅游项目,创建一批有特色、有效益的休闲旅游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娱乐演艺业。积极发展内容健康、经营规范的娱乐演艺业。大力吸收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娱乐演艺业。大力发展演艺中介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业演出公司、经纪人,培植、引进、包装一批演艺娱乐行业的名人名品。发展提升具有地方特色、市民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和产业,创作一台以仙女文化为主题的高层次、高品位的大型歌舞,使之成为具有新余特色文化代表的演艺节目;以暨阳娱乐一条街为主体,大力开发歌厅、酒吧、茶座等新型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开辟新的文化娱乐市场;结合我市城南东街片区旧城改造,规划建设好仿古和美食等特色街区,把新余打造成赣西“休闲娱乐之都”,让来到新余的客人深切感到新余好玩,玩得开心。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致力将我市建设成为以动漫产业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动漫产业,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规模效益大的动漫企业,吸纳和培养一批动漫领域创意、制作、管理、经营的专业人才,致力建设集研发、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动漫基地。积极发展传媒网络业,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创办并打造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市民喜爱的专业频道,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促进广告印刷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推动新兴广告媒体的发展与规范,重点扶持1-2家印刷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分宜夏布、渝州刺绣等特色产品。

科博会展业。以仰天岗天工开物博览园、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场馆为载体,开展观光展览、培训试验、学习教育等科博活动。依托我市光伏产业优势,策划建设太阳能展馆,筹办高规格的太阳能产品博览会或光伏产业论坛。充分发挥现有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场馆作用,着力创办好抱石文化节,开展作品展览、艺术交流、学术研讨活动。经营拓展好新余蜜橘、湖陂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等各类专业性会展。引进、培植会展服务企业,提升我市会展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逐步把我市发展成区域性会展城。

艺术培训业。发挥星海艺术学校、分宜县中心幼儿园、蓓蕾幼儿园、城北幼儿园等少儿艺术教育优势,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幼儿师资教育培训基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培育艺术培训、艺术考级服务、艺术人才输出的产业体系。扶持、发展一批规模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的社会艺术培训组织,努力形成以专业艺术培训、各级群团机构艺术培训、社会艺术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发展格局。

3、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一是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根据我市的文化产业基础,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明确的文化艺术、广告印刷、动漫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专门为生产、展示和交易文化产品及提供文化艺术服务。二是引进和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有经济实力、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企业,致力打造具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带动力强的产业“旗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改进和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优化产业生产布局,带动整个产业水平提高。重点扶持娱乐演艺、广告制作、彩印包装、特色手工艺品生产制作等龙头企业和产业品牌。

4、精心组织开展节庆会展活动,提升品牌经济效益

在我国,节庆活动文化不仅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而且已演化为节庆经济。今后要加强对文化品牌的宣传策划、包装推介等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会展、节庆活动,以活动提升人气,以品牌拉动经济。建议以新余三大文化为依托,定期举办“情歌会”、“婚庆文化节”和以“抱石杯’’冠名的中国画、篆刻等全国性、世界性的节庆活动,举办天工开物、仙女文化论坛,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2-3个知名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提升文化产业品牌效益。

5、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建立顺畅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一是成立文化产业协调管理机构。成立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产业发展战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借鉴长沙市做法,在市委宣传部设置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落实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协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论证、申报等。同时,建立文化产业研究和咨询机构,开展对特色文化的资料收集、论证研究以及文化产业规划等工作。二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积极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行政主管部门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逐步实行文化综合管理。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市文化产业的统计分类,研究建立文化产业评价体系。

6、设立专项发展基金,拓宽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增加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性财政专项投入,支持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企业发展。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担保机构、产权交易机构及相关中介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金、外资参与我市文化生产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市场化、多元化运作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建立人才引进待遇机制,围绕壮大我市五大主导文化产业,重点引进一批从事文艺创作、演艺策划、动漫研发等方面工作的急需人才。健全和完善文化技术、文艺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和奖励的机制,充分调动本土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文化系统和文化企业中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大型媒体和文化集团研修、考察或赴高等学府学习深造,造就一批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在新余高专、渝工学院等本地高校设立相关文化产业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责任编辑: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1粉丝

229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