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74 hspace=24 src="net0808/080818b.JPG" width=500 align=left border=0>嘉兴市充分挖掘区位优势,依托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研究布署和全面启动实施了《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六个一体化专题规划,走出了一条特色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是规划体系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嘉兴市中心城市建成面积由2003年的66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83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数字管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区)城关镇为基础、中心镇为外沿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网络型大城市初具雏形,全市城市化率由2003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56%。基本形成初具规模、布局合理、特色各异的小城镇体系。全市50个建制镇、1个乡, 26个乡镇人口超过5万,逐步向小城市发展,涌现了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
二是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环保、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市自来水普及率为99.3%,有线电视通村率、城乡电网覆盖率、公路通村率、有线(无线)通话覆盖率都达到100%。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高速网络和干线畅通工程全面推进,“村村通”、“组组通”达100%,总密度78KM/百平方公里。全市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39条,一级二级公交线开通率达100%,三级公交开通率为85.2%。
三是产业发展融合互动、齐头并进,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7年嘉兴市实现生产总值1585.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6.3:59.8:33.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升,嘉兴市位居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层次第10位、全国第32位;所属5个县(区)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位以内。
四是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基本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一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初具雏形。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就业率、职工收入与就业结构都得到改善,三次产业就业分布由2005年的27.5:56.8:15.2调整为2007年26.0:58.3.8:15.57,工资性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接近七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大,2005-2007年全市各级投入资金达 15600万元,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63万人。制定和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把城乡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2007年全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6.9万人。
五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和扩散,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7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16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25 元,其中服务性支出2182 元。
六是生态示范区和生态镇(乡)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得到加强。开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减量工作,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的企业累计分别达到38家和120家,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提高。
新余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工业城市,已形成钢铁、光伏、新材料、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率分别达到55.9%、52%。以城带乡走在全省前列,“3321”工程的全面实施带动了农民致富,“六改四普及”和“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工程的扎实推进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覆盖城乡的低保、卫生、教育、救助等统筹工程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新农村建设正朝着“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的目标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认真学习嘉兴经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把完善城乡规划布局放在突出的位置,着眼新余3178平方公里,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建设。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城镇体系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积极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规划一、二、三产和城镇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
二、突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的发展环境,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逐步实现“村村通”、“组组通”、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乡村供水设施建设步伐,基本实施“户户通自来水”工程,50户以上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
三、突出“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加快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瞄准新余“三大产业、四大支柱、五个基地”做文章,结合全市的产业发展规划抓招商,把开放型经济发展与提升支柱产业关键技术、延伸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和培植优势产业群结合起来,做强“工业立市”战略,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5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100亿元,规模以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500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重点发展“十大农业产业化工程”,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农村形态、功能的多样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中心城区要努力在金融、商贸、旅游、信息、教育、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和外贸口岸等领域完善功能,发挥对整体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整合各类要素市场,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促进各类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四、突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一是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市、县(区)劳动部门与乡(镇、街道)联动,构建覆盖全市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和村委会,发挥社区和镇村在就业中的作用。二是整合劳动就业培训资源,逐步形成统一管理的劳动就业培训网络。向全社会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就业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进行免费培训。三是消除劳动就业歧视观念,切实消除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同工不同酬等不合理现象。四是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实现所有企业和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五是结合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逐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六是完善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即征即保。七是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重大疾病救助制度,逐步实现社会救助一体化。
五、突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一是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二是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以公共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医疗卫生城乡一体化。三是加快农村有线广播入户工程,加快广播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目标。
六、突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以全面开展创建生态市、县(区)、镇活动为切入点,积极推进生态一体化进程,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十大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重点抓好改房、改栏、改厕和改环境工程,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村庄脏、乱、差。加大农村环卫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完善户“户集、村收、乡(镇)运和县(区)处理”的工作机制。
(作者单位:市委办公室、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 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