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市接待群众上访首次突破万人大关,达到10803人次。面对日益严峻的信访形势,市委市政府领导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创新为民服务举措,将信访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当地,真正从根本上化解信访问题。
一、以民生工程为根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2007年我市各级财政投入资金3.6亿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加快建设“十大惠民体系”,突出办好50件实事。率先在全省实施失地农民安置工程,实现了失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生活有保障”,失地农民安置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征地拆迁安置引发的赴京上访和赴省集体访,征地拆迁引发的信访问题下降了73.3%;率先在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率先在全省实行医疗济困制度;率先在全省试行了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民生政策”鼓励引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就连一些长期信访老户都放弃了无休止的信访路,积极投身到社会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如市经济开发区水西镇刘某多年来反映该镇未按程序罢免其村主任一职,要求给予经济赔偿,对市、区协调意见也一直不接受,后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引导下,觉得上访要求赔偿无望反而浪费大好时光,转而开始自主创业;渝水区珠珊镇顾某因对村干部有意见,反复上访要求罢免村主任,当意识到身边人都在发家致富时,通过当地政府引导和支持,放下无理要求,承包了一家饭店开始自主创业。同时,在经济和政策上对基层同志的倾斜,特别是采取措施提高行政村和居委会干部待遇,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了基层基础,增强了基层信访工作的疑聚力。信访工作不但从源头上得到有效预防,也同时确保信访工作在基层有人管事,有人做事。
二、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进一步构筑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城市化为主线,坚持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之路,城乡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近两年来,重点实施了“四四三”计划:建立“四个覆盖体系”,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优化教育保障体系以及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四个一体化”,即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教育一体化、医疗一体化、社保一体化;实现“三个无障碍”,即农民工进城落户无障碍、农民工进城就业无障碍、农村学生到城市就读无障碍。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1700公里,建设标准园区4万亩,先后对232个试点村进行了以“六改四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深入推进了“十万树木进村落户”工程。在我省最早实现“村村通公交车”,目前开通农村客运班线144条。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低于全省、全国比例。城区面积由2001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60平方公里,人口由28万增加到43万,城市化率提高到50%。
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城乡民众文明程度,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乡差距的日益缩小,又进一步增进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和谐新余变成摸得着,看得见的现实,全市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呈现了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城乡待遇差别引发的信访问题,群众要求安排就业,要求解决生活困难等方面信访问题随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减少了40%以上。
三、以创新举措为突破,化解信访疑难问题
在抓好经济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的同时,我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信访,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创新举措,以为民排忧解难办实事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声,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想为老百姓办事、愿为老百姓办事、能为老百姓办成事的政府形象。
为民便民,倾尽全力。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反映合理诉求,市委开通了“民声通道”,市政府开通了12345热线,全市上下有建设、劳动等28个单位或部门开通了信访热线并在报纸电台等主流媒体公布。同时各地各部门在信访工作中始终坚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遇到复杂疑难的信访问题不仅能确保及时到场做解释劝返工作,还能确保对信访问题多个单位、多个部门及时“会诊”,属于哪个部门或单位该解决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到位,形成了严密的处理信访问题的信访工作网络,打造优质、高效的信访工作通道,较好地发挥了信访工作中的部门联动作用。为提高农民工就业率,全市开展了10万农民工免费培训计划,市财政拔出专款聘请专家授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市政府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规定工程施工前承包方必须将一定经费打入相关部门专用帐户,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为维护外出打工人员的权益,我市一些地方党委政府更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方便群众不遗余力。如:渝水区姚圩镇党委政府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在外一时找工作难,经常出现在外滞留或回流等现象,因势利导,派出由一名副镇长带队的5人工作组,入驻深圳成立综合服务处,及时为流入深圳务工创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人身财产安全保障、计划生育等全方位服务;并与深圳5个劳动管理部门结成合作伙伴,实行就业信息共享,及时向务工人员发布招工信息,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动,大大减少了无业人员在深圳滞留或回流。目前,该镇在外务工人员近1.3万人,占全镇劳动力的近90%。单深圳一地就有近万人,形成了著名的“姚圩现象”。该镇多年来未发生一起越级赴省进京上访,未出现一起赴市集体访,拥有3万多人口的姚圩大镇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局面。
齐抓共管,济贫解困。面对困难信访群众,我市从各个角度不断健全困难群众帮扶工作机制,形成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济贫解困的工作格局。市委政法委为推进涉法涉诉信访稳定,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设立涉法涉诉救助基金100万元,专用于救济涉法涉诉困难群众,2007年,共救济上访人30余万元。市民政局争取财政投入济困救助资金2398万元,进一步改善了城乡低保户、困难户及灾民的生活条件,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市总工会各级工会组织向困难职工发放救助款359万元。市信访局用于走访慰问困难信访群众4万余元。市教育局组织全市共资助130余户困难家庭大学生就读,200余户困难家庭中小学生上学,全市未发生一起因家庭困难或就学困难引发的越级上访。
因案施策,有情操作。为破解重复上访难题,妥善化解信访老户,各地各部门不断创新工作,采取得力举措,进一步做好信访老户工作。一方面对信访老户问题进行全面梳理,采取不限原调查结论,不限原处理决定的原则进一步调查核实,尽可能从中分析研判信访人诉求中合理成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情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单位、家属共同做工作,运用走访听证等多种手段,做到因案施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努力化解信访老户。另一方面坚持做好上访老户的台帐工作,加强横向和上下沟通,统一口径共同做工作,避免信访老户思想上的混乱。对于经过重新研究、重新调查、重新处理仍然坚持不断上访的信访老户和精神病患者,落实人员,明确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将其稳控在当地。如渝水区罗坊镇为化解老上访户刘某反映建国初期其父因走资派身份被迫自缢身亡,要求平反问题,多次发动镇村干部上门与其谈心,帮助干农活,同时积极协助民政部门,争取困难资助,解决最低生活保障,帮助其子女推荐就业,最终通过真诚的帮助打动上访人,促使其停访息访。从2004年以来,通过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劝人,于情、于理、于法均做到了“不欠政策帐,不欠经济帐,不欠感情帐”的“三不欠”,全市绝大多数信访老户停访息诉率达78.9%。
(作者系市信访局局长)
责任编辑:黄承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