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逻辑”这个东西,是“我不说你倒明白,我越说你越糊涂”。 为了弄明白“逻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看了不少书——包括《普通逻辑原理》这样的理论读本,也包括《逻辑学原来如此有趣》《逻辑思维: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逻辑思维训练500题》之类的通俗读物,越学就越觉得逻辑很重要,也很深奥。 我们说话写文章,要先合逻辑,再合语法。合逻辑是认识问题,为大为重;合语法是表达问题,为小为轻。“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战国《孟子·告子上》)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并不一定非要搞清楚什么是传统逻辑、现代逻辑,什么是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多值逻辑,也不一定需要弄通吃透逻辑学的学理。有谁讲话之前,会先琢磨哪个词是逻辑常项、哪个是变项,我要下概念、作判断还是行推理,我要用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还是充足理由律。如果需要这样做,我看就没有几个人敢讲话了。这就和会写文章的人,不一样要懂得什么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一样;反之,训诂学学得好的,未必就能成为文章大家。 实际上,就像小孩子不用学习语言学,也能说出合乎语法的话一样,人们不学逻辑也会使用逻辑,这靠的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形成的“逻辑感觉”。但是,深入系统地学一学逻辑学,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逻辑训练,有助于我们把“熟知的东西”变成“认识的东西”,把“自发的逻辑感觉”培养成“自觉的逻辑意识”以至“自由的逻辑精神”,养成时刻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都会更加富于逻辑性。 列宁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我认为,逻辑在写作中的运用,其实并不像逻辑学中讲得那么复杂,复杂的东西多是用来做学问、搞研究的。从写作实操上看,关键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基本逻辑形式,理清各方逻辑关系。 所谓“逻辑思维”,《辞海》中解释为:“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和形象思维不同,以抽象出事物的特征、本质而形成概念为其特征,故亦称‘抽象思维’或‘概念思维’。” 我们肯定一篇文章或一个讲话富有逻辑性,一般会表述为“逻辑严密”或者“逻辑清晰”。所谓“严密”,主要是针对逻辑形式而言;所谓“清晰”,主要是针对逻辑关系来说。写文章重逻辑,无论篇幅多长、层次再多,其结构都是紧凑紧密型的;文章合逻辑,不仅念起来顺畅,还经得住推敲,具有说服力,让人容易记。没有逻辑的文章,就是流水账,就像一盘散沙、乱珠滚盘。 具体到一篇文章,其逻辑形式主要有3种表现: 一是逻辑结构,这是大逻辑。毛泽东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写文章,无论采用块状结构、条式结构还是自然结构,块与块之间、条与条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用逻辑思维来串接,使其关系“合逻辑”:要么是并列,要么是递进;要么横向展开,要么纵向推进。 在逻辑结构中,最重要的是有一条贯通全文的逻辑主线,这就像一个人的脊柱,起着贯通上下、连接左右、支撑主干的作用。没有逻辑主线,文章就是散的。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条逻辑主线;“阐明意义(为什么)—明确任务(干什么)—提出措施(怎么干)”,这又是一条逻辑主线。
二是逻辑层次,这是中逻辑。一篇文章中的分级标题,一个核心观点下的分论点,一个段落中的几层意思,都是逻辑层次的具体体现。 层次关系,特别是同一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层次关系往往比结构关系要复杂一些,除了并列、递进关系,还有条件、主从、让步、因果、承转关系,等等。而且,一个段落中的若干个句子之间,可能包含有多种逻辑关系。比如,前两句是递进关系,中间两句是主从关系,后两句则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时候,前中后的句子意思是接不上的,需要在中间加个承转句,至少要加个转折词,才能接得上。所以,写文章的时候,写到一个段落,先要想清楚打算写几层意思,再去琢磨句子,不能天一句、地一句,只管往上摞。 三是逻辑顺序,这是小逻辑。在写作中,逻辑顺序是最简单也最直观的逻辑关系。一篇文章乃至一个段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不能想当然,必须有讲究。无论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由近及远还是由远及近,都是合逻辑的。但总共3个观点,你弄成“大—小—大”或者“远—近—远”,逻辑就乱了,难免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写公文重在写观点。我体会,检验若干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合逻辑,主要有“三看”:一看在不在一个频道上。或者说,是不是同类项。就像看电视,“新闻频道”自然要主打新闻,“体育频道”自然以体育节目为主;你一会儿播新闻,一会儿播赛事,一会儿来场文艺晚会,一会儿又放部言情剧,这个频道该怎么叫?在一篇文章中,如果把经济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列,不管怎么排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经济建设”是个“另类”。二看在不在一根藤蔓上。一根藤上几个瓜,尽管结瓜有先后、果实有大小,但“本是同根生”,“同根”就是逻辑。你从老祖宗写到你爷爷、再到你自己,这是合逻辑的。如果中间夹杂了一个大姨小姨,或者把自己写在爷爷和老爸中间,逻辑肯定有问题。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逻辑矛盾”。逻辑矛盾太多,那就是“逻辑混乱”了。三看在不在一个辈分上。兄弟姊妹,就算是表亲堂亲,都属于同一辈。在一帮兄弟姊妹中间,突然看到了一位“老前辈”,不用说,逻辑肯定出问题了。 在公文写作中,除了文章逻辑,还有政治逻辑,必须坚持政治逻辑优先,文章逻辑次之,文章逻辑要服从政治逻辑。比如,在写领导工作信息的时候,谁的职务高,谁就放在前面,不能按谁先介入这项工作来排序。把“小领导”的名字放在“大领导”的前面,要么是不懂政治,要么是不讲政治。 很多人写文章,大逻辑没什么明显问题,中逻辑、小逻辑问题不少。写着写着,条理就乱了,前言不搭后语,上气不接下气。这说明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够强。 由此看来,在文章中,逻辑就是结构、层次,就是关系、顺序,就是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这样去理解和把握写作逻辑,深奥的逻辑学就会简单许多。 总之,一篇文章就像一个人,大逻辑是骨架,中逻辑是筋脉,小逻辑是血管神经,而逻辑思维和逻辑关系则是中医学中的人体经络,贯穿在逻辑形式之中,看不见却感受得到。 作者: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