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长制工作实行以来,全国各地方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共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0多万名,另有29个省份设立村级河长76万多名,打通了河长制“最后一公里”。 但在基层具体管理和推进过程中,一些实质性问题也制约着河流管理工作的发展,如违规偷排问题严重屡禁不止、多部门治水责任边界不清、河道治理任务重资金投入不够、群众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应予以关注。 一、企业“游击战”,违规偷排现象屡禁不止。河流治理,应重在源头管控。只有扎牢“入河”水源这个关键通道,才能从根本上管好河流污染问题。在基层,污水偷排、乱排、直排现象突出,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工业废水、生产污水不经处理违规排污、废水直排,监管部门白天查,生产企业夜间排,工作日查休息日排,企业和监管部门打起了“游击战”。2018年9月至11月,央视焦点访谈记者随生态环境部调查组对沿长江11省市进行明察暗访,发现长江流域个别地区污染排放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仍然突出,形势严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沿江企业随意偷排,以及恶意倾倒垃圾所导致的,2017年6月-2018年10月仅贵州遵义乌江河流就有万吨垃圾渗滤液偷排。企业偷排现象由于规划布局不合理、处理工艺和废水类型不匹配等原因,在工业聚集区更为明显。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仍有200多家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未按时完成《水十条》规定的任务,新疆、青海、云南等省(区)完成率低于60%。 二、管理部门“九龙治水”,责任边界不清。在基层,河道管理部门多,岸上岸下涉及水利、环保、经信、住建、海事等多部门,各县区及部门根据管辖区域对流域分段包保,各自管理,由于部门权力分割,部门各自为政,治理标准不统一等原因,河道管理更为艰难。以河道采砂管理为例,单一采砂行为涉及河道管理、矿产资源、航道管理、施工通航管理等多个方面,采砂地段往往处在流域交汇平坦地段,具体管理过程中,存在部门责任边界交织、联动不力和相互推诿现象。2016年腾讯网新闻报道,在京广铁路跨黄河附近,有人正在往黄河里大量倾倒垃圾。对此,惠济区执法局称,属于河务局管理;而河务局则称,属地方政府管理,最终无人问津过问,不了了之。《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渤海夏季Ⅳ类和劣Ⅳ类水质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近岸海域,每年排入渤海的污染物达70多万吨,占全国入海污染物总量的47.7%,海洋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渤海污染治理不如人意,环渤海共“三省一市”,但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地各自为政,权力分散,配合不当。2018年,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要求通过三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渤海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3%左右,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左右,滨海湿地整治修复规模不低于6900公顷,整治修复岸线新增70公里左右。 三、资金投入“捉襟见肘”,河道治理压力不小。流域生态治理是系统工程,不仅要开展码头整治、河道清淤、封堵排污口等治标措施,更需同步开展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推进污染企业、产业、行业转型,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群众环保意识等治本措施。各项措施的落实都需要大量项目资金支撑,单靠基层财力难以达到全面治理的效果。如湖北省通城县2018年治理城区河道生态使用各项资金共7.4亿元,而当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也是7.4亿元,基层地区河流治理资金投入压力巨大。为实现《辽宁省河长制工作方案》“岸线清、排污口清、垃圾清、水域清、水质清,河湖水资源保护实现国家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达标、河湖水质实现《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6—2020年)》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达标、河湖生态实现生态功能区恢复目标”要求,2018年盖州市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河流污染防治、河流水域岸线管理等多项工作,投入资金6917万元,压力较大,收效却甚微。 四、政府“唱独角戏”,公众参与度不高。从省市到县乡,各级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纷纷出重拳、花巨资、下大力推进河长制落实,构建三级河长、四级河长或五级河长体系,营造了浓厚的护河、管河氛围。全面推行河长制需要各部门紧密配合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应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的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回应群众关切、引导群众参与。但在调研时发现,少数地方在治河行动“轰轰烈烈”的同时,部分与河道关系更为紧密的群众依然是“旁观者”的角色,利害关系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存在“一头热”现象。村民王建国说:河流如何治理与我无关,我不往里扔垃圾不就行了么。工作人员李楠表示:办事处会定期组织市民到大清河两侧捡拾垃圾,但市民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不少人会找理由推脱不参与。夕阳红广场舞队队长张春梅说:我们每天都在河边跳舞,总能看到有人往河里扔垃圾,相关部门应该多做宣传,设立一些宣传牌,提高百姓保护环境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