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类设置党支部:“一类党员一个家” 随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的离退休党员、下岗党员、流动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进入社区,社区党员队伍规模不仅不断扩大,而且构成日趋复杂。 根据这一变化,打破社区内按地域设置党支部的传统做法,按照党员从业身份为主、党员基本特长为辅的原则,分类设置离退休党员、就业再就业党员、流动党员三个类别的党支部。社区中的下岗党员、复员退伍军人党员、大中专学生毕业生党员划入就业再就业党支部管理,社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党员成员、社区服务站专职工作者党员分别进入各类党支部,由社区党委(总支)成员兼任支部书记。实现了组织全覆盖,初步形成了“社区党组织——分类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如共设立离退休党支部12个、就业再就业党支部6个、流动党员党支部2个;在离退休党支部,还按有活动能力、行动不便和异地居住三类情况,设立了社区活动、家庭活动、异地居住三类党小组。三阳社区在住房面积较大、经济条件较好的5名党小组组长家中设立了“党员中心户”,组织党员就近学习。 二、分类教育管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为改变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无法满足党员个性需求的状况,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针对社区党员的不同特点和个性需求进行分类管理。 一是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关爱管理”。探索将离退休党员的党组织关系与人事档案、行政隶属关系相分离办法,将离退休党员组织关系转入社区,便于他们在社区过组织生活。认真落实中组部有关规定,近年来共返拨离退休党支部党费20万余元。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参加区委组织部和区委老干局主办的形势报告会和政治理论培训班,让老干部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街道党工委定期对离退休党员开展“三必访”活动,即:生病住院必访、重大节日必访、丧事办理必访,使老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社区党组织采取签订帮扶协议、结对帮扶等形式,关心照顾有困难的离退休党员,做到了平时有人访,惑时有人解,贫时有人帮,难时有人助。12个社区还在63户空巢老人家中安装了“爱心铃”,提供“随叫随到”服务,得到了居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二是对下岗党员实行“扶助管理”。 以“三送三扶”(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扶志、扶资、扶智)为重点,加强对下岗党员的教育管理。邀请组织人事、劳动、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人为下岗党员提供政策咨询、答疑解惑;与劳动、工商、税务等单位协调,在办理各种证照、减免有关税费等方面为下岗党员协助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区管党费投入19万元,举办8期下岗党员就业(创业)培训班,为1400余名下岗党员免费提供培训;会同劳动部门举办下岗党员再就业专场洽谈会,与140家单位签订协议书,建立20个“双带”基地,优先安置下岗党员600余人。 三是对流动党员实行“联动管理”。签订了流动党员“双联双管”协议书,坚持重大事项随时沟通,一般意见定期交换。街道社区党组织采取电话、信件、传真和电子信箱等手段与流入、流出地党组织定期沟通交流,互相通报情况,及时掌握、反馈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共同做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花 三、分主题活动:“一个党员一面旗” 根据社区各类党员的特点、特长和身体状况,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引导他们在服务居民群众、创建“两型社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在离退休党员中实施“有为工程”。结合离退休党员的特点,开展了党员义工、服务承诺、“三带一争”(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栋,争做优秀党员)、“五个一”(新闻广播听一听、自家子女管一管、邻里不和劝一劝、闲杂人员问一问、道听途说驳一驳)活动,鼓励和引导老党员在文明宣传、传统教育、治安巡逻、助学帮困等方面为和谐社区建设作贡献。社区9名男性退休党员自发组成义务巡逻队,每天在社区开展治安巡逻,居民亲切地称他们为“九哥”义务巡逻队。据统计,全区在离退休党员中成立社区义务巡逻队、义务护绿队、门栋关照队、传统教育队等志愿者队伍480余个,成员5000余人。 二是在下岗党员中开展“双带”活动。围绕 “全民创业”,开展了“自强创业我先行”、“下岗不失志、创业有作为”等活动,大力倡导下岗党员带头创业,带领下岗职工再就业。 三是在流动党员中开展“党徽在流动中闪光”活动。开展了 “为当地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为自身增活力”,“亮身份、作表率、争做诚信经营户”等主题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增强组织归属感,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做好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