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别人思维(位置)去思考,而不是用自己的思维去揣测别人。 二、换位思考指向 换位思考,顾名思义,思维过程得有“位”。思维所及的位置选准瞄对了,才能有的放矢。由于公文写作属于一种社会行为,最终都要起到影响和调节社会管理活动的功能,所以,我们在公文写作中,换位思考的对象,含且不限于被我们代理的对象本身,还包括文稿展示和使用场合涉及到的人与事。就思维所及的对象而言,以一篇文稿为基点,在换位思考中,它所应当对应的“位”,有四个象限: 1.上级机关。公务活动,向来不是个人任性之处。上级的政策规定与要求,始终是我们码稿子第一时间要考虑到的问题。这个位,是大位。 2.被代理者(领导或单位)。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代表谁就是谁说话。文稿的具名者,是我们换位思考的主战场。 3.公文管理(倾诉)对象。这个是指我们要码稿子的现场受众或听众,以及言辞所指的那些不在现场的管理相对人。 4.公众(媒体)。公务活动,行使的都是公权,社会反应反响和民众所盼,是我们换位思考考虑文稿时必须顾及到的角度之一。 以例文为例,市委统战部是办理培训班的主办单位,是这篇讲话稿的上级机关;代表镇政府讲话的副镇长,是第二象限;这个讲话的第三象限,指的是参加培训班听讲的所有受众;第四象限,自然指的是新闻播出后的社会解读效果和民众反映。 这四个象限,在我们考虑应当说什么、可以说什么和可能(喜欢)说什么这三大主题时,作用是不一样的。俺们还是以稿子为例进行说明。 应当说什么:这个要求,绝大多数公文以第一象限即领导机关的要求为主,有些公文,特别是讲话稿,也要同步考虑3、4象限对象的期待与需求。比如例文,县里通知了,要求汇报镇里怎么支持商会工作。我们拟稿子时,就得规规矩地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可以说什么:第1、3、4象限的人员,对于文稿可以说什么,都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力。比如,上级已经框定就讲怎么支持商会工作的,除此之外的,例如存在问题之类,会上就不可以去说它,哪怕你平时对商会某些工作意见很大,也是不宜去说。 三、提升换位思考能力的渠道选择 换位思考是修养,更是能力强弱的体现。换位思考能力在公文写作中的具体体现,窃以为集中体现在对一篇文稿或文件应当说什么、可以说什么和可能(喜欢)说什么这三个维度的把握上面。 (一)准确把握应当说什么 一篇文稿,一个文件,应当说什么,这是由行文目的或目标决定的。为了达成目标,我们在谋篇布局上,就可以做有目的的选择。 比如,例文的目的,就是完成市委统战部通知里的指定发言任务,让镇上抓商会工作的做法或经验,得到上级机关和其他同行的认可。由于通知已明确是围绕镇里怎么支持商会工作这个角度,因此,应当说什么,并不是难题。在我们线下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有些时候领导交代的并不是那么明确。 比如,你在一家国有企业,这个月国资委一位刚到任的副主任要来公司调研,主题很泛,就说是了解公司情况。公司领导叮嘱我们准备一份汇报材料,也没具体指示,只随口说按常规。那到底怎么弄算常规呢?镇里和商会基本情况介绍,镇政府抓商会工作主要措施,以及主要成效。 我想,有四个方面,他是想知道的:一是企业改革发展基本情况;二是公司的特色亮点有哪些;三是他分管范围的工作情况;四是今后打算怎么干。 象这种换位揣测,领导不交代,我们作为写手,大框架要把握得住。准备把握各类文稿、文件应当说什么,我想有三个功课是平时必须做的: 一是了解掌握政策和要求。这个在我们平时草拟文件时,要做到符合上情,不越界不逾矩,就必须随时掌握新动态、新规定,马虎不得。 二是加强实践积累。俗话说,熟能生巧,自己码过的文字,拟过的文,都要记心里。平时有事没事时都要回顾思考,总结出规律性来。尤其是不同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都应当说些什么,我们处理的对与否,都要总结,吸收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中。 三是用好间接经验。毕竟我们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人的见识也是有限的。但在信息化时代,这个已经不是问题。通过媒体和网络,学习借鉴各种场合不同的角色的表演,我们可以进行举一反三去领悟。 (二)科学界定可以说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