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小集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文写作培训班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抓住了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对于更好发挥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我们推进各方面制度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根本要求。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全会把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要求全面体现到各方面制度安排之中,突出的正是党的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统领地位,彰显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以坚强领导铸就千秋伟业的责任担当。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首要的就在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的关键和根本,就要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精彩评论12

正序浏览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中,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简称“中国制度”),是植根中国大地、适应时代潮流、具有深厚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优越制度。
  
  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重大决定为深入探索中国制度的内在逻辑、充分释放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中国制度深蕴“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彰显制度优势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历史雄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为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不懈奋斗,是近百年来中国一切社会变革的最重要因素和最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成逻辑,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逻辑,是中国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制度“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深刻体现在这一制度是我们党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首创精神、不断汲取人民群众伟大创造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动员群众、凝聚民心的强大制度优势。
  
  新中国建立初期,正是由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工人、农民和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巩固并发展壮大。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鲜明地彰显了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群众主体力量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改革开放实践表明,中国制度的生机蕴藏在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首创精神之中,中国制度的活力体现在人民群众自主创造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中的许多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许多成功,都是“人民群众发明的”。改革开放从本质意义上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的最鲜明标志,就是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原则,汲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中国制度“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突出体现在这一制度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特征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具有厚重的人民底蕴和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制度优势。
  
  坚持人民在国家制度中的主体地位,依据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主体意愿推进国家建设和治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在筹划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军队叫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性质,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并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
  
  中国制度深蕴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突出体现在:其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来不断实现和巩固。正是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中,党的领导与人民的意志不断实现了有机统一。其二,中国共产党一贯高举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以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巩固的根本基础,以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根本任务,正是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上,党的坚强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实现了有机统一。
  
  在制度建设的一切过程和各个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这一制度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其一,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二,中国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主体意识、调动最广大人民主体积极性作为根本依靠力量;其三,中国制度坚持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目标。
  
  2.中国制度深蕴“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
  
  在勇于自我革命中彰显制度优势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鲜明品格,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制度逐步定型和优化,是中国制度的突出优势之一。改革开放在制度创新上的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不动摇,又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要求深入探索制度优越性的有效实现形式,并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逐步实现制度定型化。“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蕴的内在逻辑。
  
  正是基于对制度变革的深刻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战略思考,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放面临重大考验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定型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从南方谈话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我们已走过了20年的制度改革和逐步定型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义无反顾地承负起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定型的历史性重任。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开启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定型化”更为关键的十年新征程。2019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制度改革与定型上作出了重大创新,进一步开启了新时代实现制度现代化的新征程。
  
  鲜明提出在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实现制度现代化,在继续完成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突出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制度现代化的紧迫任务,这既是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又是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优势的关键所在。
  
  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表明,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制度改革和定型提出了新要求。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政党制度以及各种类型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面临着一个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的历史性任务。因此,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着力完成制度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
  
  3.中国制度深蕴“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在中外文明交融中彰显制度优势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制度是文明进程的结晶。如何处理好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关系,坚持制度创新的“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在新时代征途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亟待深入回答和科学把握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释放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厚重的文化底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在中国这块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的大地上推进制度创新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但却是从历史深处走来,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生成逻辑。历史悠久的传统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作用,是今天我们坚定制度自信不可或缺的文化自信底气。比如,人文至上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家国一体的政治情怀、追求中和的政治境界、崇尚整体的政治思维,内容博大、思想精深的中华传统政治文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奠基作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具有培根铸魂的文化源流作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本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态度积极吸纳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优良因素和有益成分,立足中国实践,顺应时代要求,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了强盛的制度活力和厚重的文化底气,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成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巍然屹立的中流砥柱。
  
  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中释放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当今世界,各种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竞争比较、优势互补,构成多元共存、多元共进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大潮流和发展大趋势,同时各种逆多极化、全球化思潮和行为也对世界发展大势构成严重挑战和潜在威胁。我们正面对着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大变局中,中国制度愈益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和对世界走向的深远影响。中国制度之所以充满生机活力,之所以更加自信地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潮流,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人类文明发展大逻辑和大趋势,勇立时代潮头,坚持与时俱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不同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从而不断增进中国制度的现代文明品格。这是我们在面对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风险挑战中愈加充满中国制度自信的坚定文化底气。
  
  (作者:包心鉴,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古人讲,“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治国安邦,是一切时代、一切国家的首要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赢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并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从乱到治的伟大历史转折

  从1840年到1949年的一百多年间,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不断,社会一盘散沙,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势力轮番登场,但大都是昙花一现,成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匆匆过客。一百多年间,中国人苦苦追寻救亡图存之路,农民革命、实业救国、君主立宪、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各条道路都走过了,西方的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都尝试了,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各种主义都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中国依然处于乱世之中。

  古语有云,“天下大势,治乱相替而已”。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历史呼唤真正的使命担当者。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主义、各条道路的反复权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的反复选择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由乱到治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逐步确立,全国秩序焕然一新,根本扭转了困扰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内忧外患局面。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宣告: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外债,外国军队退出中国领土领空领水,不承认外国使领馆的地位;确立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新中国外交方针,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面貌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走上了重塑民族自信、走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征程。

  走向善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任务

  善治,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道德经》中指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正善治”就是政善治。这是“善治”这个词汇第一次出现。

  现代国家,“管得了”是底线,“管得好”是目标。封建时代、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治理,世界各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怎样治理好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遇到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原理很多是预测性的;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不久就过世了,来不及深入探索、深刻回答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问题;苏联在国家治理问题上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也犯下了一些错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之道,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新中国7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照。这说明,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完善改进的地方。

  走向善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标志着“善治”首次进入中央全会决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伟大宣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了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了推进制度建设的重大任务和举措,体现了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必将对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战略安排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重点。全会提出13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工作要求。全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我们决不能停下脚步,决不能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任务之繁重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今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加快建立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

  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历史任务,努力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不断推进完善制度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增长,利益格局逐步调整和完善,高质量就业稳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成型,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创造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新业绩,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的实践范例。

  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走共同富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支持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就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组织和动员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激励人民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奋斗,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中的重要制度建设。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要求“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内生动力,参与国家事务、经济社会事务和解决自身问题这一途径,使社会运行成本最低化,社会整体稳步向前,社会充满动力和活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就全面考虑的、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要实现共同富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重大前提,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让“人民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任务,需要一个逐步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过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调整利益格局和完善经济社会体制的应有之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推动全体社会成员关注公共利益,建设公共领域发达、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充满友情和信任、日常活动成本较低、充满友好氛围的社会关系模式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总之,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在一系列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将会大大提高,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民福祉,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等一系列关乎人民福祉的制度安排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大大推动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有力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民生目标需要通过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来实现。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证明,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才能有增长的就业、高质量的教育、不断改善的医疗卫生,才能确保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大大提升、公共文化日益繁荣。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民群众在实际中得到实惠,在生活上得到改善,在权益上得到保障。

  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把衣、食、住、用、行这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个是发展生产力,一个是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和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标志。坚持人民福祉的主观与客观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执政党的一项重要制度建设。为此,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必须在充分、深入调查研究人民群众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通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管理来实现包括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给,实现提高人民福祉的目标。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经济社会风险的基本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解放思想,扩大社会生产力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多万亿元实际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4%,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改革开放初期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8%上升到2018年的大约16%。中国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2018年的2.8万元,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成为社会的稳定力量。我国的扶贫事业成绩卓著,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5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5.8个百分点。正是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基本原则,我国才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补齐民生“短板”

  人民福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供给居民以及外来人口能感受和拥有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等的总和。其中,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构成人民福祉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社会自组织系统内可能提供的服务,如社区组织、志愿组织、慈善组织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不断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今后还要继续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稳定增长促进就业,以创新扩大就业,帮助经济困难地区解决就业问题;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与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所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问题,构筑人民生活的安全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探索适应建设创新型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教育体制;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在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的同时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企业、市场和社会共同努力。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参与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创造环境,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推动民生事业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让全体人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久久为功的根本动力。

  (执笔:丁元竹)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召开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总体目标及时间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全会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最需要坚持与落实的制度、最需要建立与完善的制度,为加快健全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了重要步伐。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执法督察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治理水平稳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关键在于制度落实。实践充分证明,制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越完善,落实越有力,成效越显著。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遇到的一些问题、矛盾,必须依靠制度的改革创新来解决。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不竭的动力。生态文明大厦建得越高,就越要打深打牢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任务,仍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根据这次全会要求,抓紧研究制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体系架构和重点任务,着力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更大成就。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生态环境系统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深刻领悟精神实质,持续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者,治之端也”。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政党,必然是依法执政的政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清晰地描绘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线图,为以制度建设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把航定向,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使命担当。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法治是大国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回望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历程,我们党始终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终把法治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考虑、谋划、推进,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充分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深入发展,就越需要法治体系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为解决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交织叠加,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要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不断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要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阔步前进。

  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既不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针对中国法治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走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要坚持系统推进思维,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加强宪法实施,坚决纠正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还要紧紧围绕提高立法质量和立法效率,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既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还要以规范和约束公权力为重点,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道远且长,虽远必达;心之所向,行必能至。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完成“法治接力跑”,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崭新篇章,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撑。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往往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为“中国之治”奠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满怀信心地说:“一切事实都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国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包括国防和军队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竞争日益激烈,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拥有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与民粹主义泛滥、恐怖主义猖獗、逆经济全球化暗流涌动等“西方乱象”相比,我国发展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局面。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衡量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实践证明,这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

  常制不可以待变化。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制度完善也永无止境。我们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制度创新,努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现在,制度执行仍然是个短板,“破窗效应”时有发生。我军历来坚持依法治军、令行禁止,历来强调纪律严明、闻令而动。在制度执行上,人民军队理应作出表率,带头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加强执行监督,带动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把制度的笼子扎紧扎牢。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就一定能够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楼主| admin 发表于 2019-11-4 21: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越性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需要激发制度优势、释放制度活力。

  己亥金秋、硕果累累,我们刚刚隆重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万众瞩目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会议,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进行了不懈努力,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聆听全面深化改革激荡的奋进之声,“制度”堪称最响亮的音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

  1992年,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我们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的制度必将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楼主| omt888 发表于 2019-11-14 18: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担负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职责”。我们要按照《决定》的部署要求,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15009337998 发表于 2019-12-10 15: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好,我们就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毛毛在深山 发表于 2019-11-6 19:2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jwindota 发表于 2019-11-8 00:0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很及时  谢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2粉丝

58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