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进耿车
时间过得真快,距我去年到成子湖畔的宿城区中扬镇毛集村驻点调研已整整过去一年,但驻点调研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过去的一年里,包括中扬镇在内的成子湖周边地区已被列入省“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调研期间形成思路并推进的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实行的“地票”交易制度有效解决了城乡土地合理化配置问题。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今年的驻点调研究竟安排到哪里?带着什么样的课题到基层去?能为群众解决点什么问题?
我不禁想到了耿车。
对于耿车特别是“耿车模式”,我其实并不陌生。这一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并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样板,被著名经济学家费孝通形象地概括为“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目前,耿车约有70%人口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经营,全镇废旧塑料年交易量150余万吨,成交额达30亿元,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再生资源加工集散地。耿车人依靠塑料加工实现了发家致富,去年,全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元,遥遥领先于全市其他乡镇。
然而,真正让我对耿车“另眼相看”的,不是光鲜的经济数字,而是持续不断的负面消息。
今年6月5日,省广电总台以“聚焦垃圾产业,塑料加工祸害环境,管理整治亟待规范”为题,专题曝光了耿车塑料加工业影响环境的问题,画面触目惊心。8月1日,省环保厅发函指出耿车镇废塑料加工利用集散地已被列入国家监管名单,要求我市加快部署、尽快整治。接二连三的负面信息将耿车推向了“风口浪尖”。一想到这些,我就感到十分揪心,心里非常沉重。那个让我慕名已久的耿车,到底怎么了?该如何发展?一连串的问号经常盘旋脑海。耿车成了我不得不去的地方。
对我有意选择到耿车驻点调研,有同志善意地提醒甚至劝我,耿车是个“烫手的山芋”,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大家的劝告确实让我犹豫。可是如果不去的话,就掌握不了耿车的第一手情况,也就不可能形成明确的发展思路。我们搞“三解三促”,就是要掌握社会最真实的情况,化解基层最突出的矛盾,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几天前,瑞林书记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启示。再也没有犹豫和懈怠,我决定走进耿车,和耿车来一次亲密接触。大同村距离镇区不足4公里。在大同集中居住区,我见到了村支部书记王坤。在他的带领下,我来到了驻点户闫长虎家中。简单寒暄之后,我便放下行李,开始拜访周边的邻居。淳朴热情的百姓,静谧祥和的乡村,亲切感油然而生。当转到居住小区对面的小超市时,我主动和茶余饭后的乡亲们攀谈起来,人越来越多,我索性让王书记搬出板凳,在超市门口来一个“村头座谈会”。
“座谈会”涉及的话题很多,有环境问题、自来水问题、招工难问题……但谈来谈去,话题总绕不开“塑料加工”,几乎每人都能说出个道道来。大同村八组的李先斤搞造粒加工,每年净赚二三十万。就连当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靠分拣垃圾,每天也能赚个百八十块。塑料加工产业确实让耿车百姓鼓足了口袋。但与此同时,由于有些环节处理不当,对当地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造成了水源、土壤、空气“海陆空”立体式污染。王道运说,“臭水沟太多,老是治理,但总是治理不好”。大同村三组的马井华搞的是回收塑料瓶子,当我询问洗瓶子的污水如何处理时,老马说得很坦然,“我们将水都排到沟塘去了”。老马不知道的是,这些污水会通过渗透,影响饮用水质,最终危害到他们的健康。
在今天的走访中,我反复问大家“现在对政府工作最不满意的地方在哪里,最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大家都说没什么意见,现在日子比过去好多了,致富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了。但在隐隐约约之中,大家也流露出一些担忧,担忧现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大家的生活,担忧对子孙后代产生不可预见的危害。
的确如此,耿车就是这样一个“多面体”,这里的老百姓既是塑料加工业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既是制造污染的人,也是迫切要求治理污染、摆脱污染的人。钱还是要挣的,但如何既让利益不受影响又将损害降到最低,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近日,国家环保部公布的《废塑料加工利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特别指出,从今年10月1日起,禁止在居民区加工利用废旧塑料;禁止露天焚烧废塑料及加工利用过程产生的残余垃圾、滤网。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耿车这种尚处在低层次发展阶段的塑料加工业,在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那么,
这个绝大多数耿车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产业真的就很难发展了。
耿车塑料加工出路究竟在哪里?夜深了,辗转难眠。
接下来几天,我要深入走访调研,和大家一起探寻破解之道。
二、耿车人的致富经
入住“新家”第一晚,“废旧塑料、循环经济、耿车发展”等问题便占据脑海一整夜。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时,再难成眠,索性起身出门转转。晨曦下,大同村“别墅式”集中居住小区格外显眼。邻居闫允的小轿车静静地停在门前。今年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与父亲一起搞塑料造粒,正常雇工4到5人,年收益20万元左右。村支书王坤告诉我,大同村1160户中有近800户从事塑料回收加工,像闫允这样靠废旧塑料发家致富的,比比皆是。路上擦肩而过的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普通村民,很可能就是一个腰缠万贯的“乡村老板”。
无利不起早。门前的“五一路”上载运塑料垃圾、塑料制品的车辆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个被“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包围着的乡镇。“废旧塑料加工产业”究竟有多大能量,能让整个乡镇为之着迷?我要去看个究竟。
匆忙吃几口早饭,我骑上自行车,沿着大同村民自筹资金建设的“组组通”水泥路,走村串户,深入调研。
大同村一组王东家的院子里,各种颜色的废旧塑料垃圾堆如山包,一旁,四名50岁左右的工人麻利地分拣着。“这是塑料加工产业的前道工序,回收分拣,”王坤介绍道,“我们耿车主要是从外地回收废旧塑料,然后进行分拣、破碎、冲洗、晾干、造粒。”就靠这,行情好时,腼腆的王东一年能赚二三十万,而他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就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小的碎料机。据了解,目前耿车8900户居民中,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加工经营的超过3000户,这其中回收、分拣、破碎工序的约2000户。在这些企业打工平均工资都在每小时10块钱以上,这不仅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而且解决了“4050”甚至“6070”人员的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造粒是废旧塑料加工产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工序。我们来到了王道运的家庭厂房。没等进门,开朗的老板娘热情地迎上前来,“都骑自行车来,这么环保啊”,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院内,成袋的塑料碎片摞在一起,几个工人在不停地往造粒机中添加花花绿绿的塑料片,经过拉伸、冷却、切割,变成了颗颗塑料粒。“每年能有多少收入?”老板娘大笑,连说“还可、还可”。在交流中,我也了解到,耿车三成以上塑料加工企业搞造粒,年产量超过30万吨,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山东一带,也有的给本地一些企业供货。目前,当地部分企业也开始转向精深加工,恒塑板材利用塑料粒子生产安全帽、雪铲、建筑模板等,产品利润是普通造粒的数倍;远见塑业的塑料颗粒性能较好,承接了天能电池60%的蓄电池部件订单。
穿行在大同村各组间,沿途废旧塑料加工企业随处可见,我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耿车目前年交易回收塑料近150万吨,其中,塑料粒子的产量相当于80年代仪征化纤的年产量,这丰富的城市矿产,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一个潜力产业。如果能够不断提高回收利用水平,使城市矿产得到更好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高值利用,一定会为耿车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效益。
耿车是一业带来百业兴。废旧塑料加工不仅仅是本身在创造财富,它还带活了物流运输、机械维修等行业,目前耿车有近百家企业为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配套服务。
一路过来,除了塑料加工现场,王坤还顺路带我走访了部分其他产业项目,亮点频出。返乡创业青年小杨创办了网络红美隆家居旗舰店,小伙子“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握着鼠标,每年也可以挣一二十万”;特种养殖户陈建设整洁卫生的养殖舍,鸵鸟、火鸡、鸽子等每天听着音乐快乐长大;付广华一边教我摘银杏树叶的技巧,一边告诉我这一千多颗银杏树每年能给他带来三四万元的收入。这些都是耿车人的致富经。
回到“五一”路时,路上更加繁忙了,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我想,假如有一天,运进来的不再是废旧塑料而是塑料颗粒,耿车塑料加工产业一定提升了一个层次;假如有一天,运出去的不再是颗粒而是高附加值的塑料制品,耿车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一定比现在更高。
我期待着……
三、耿车之忧
今天是驻点调研的第三天。三天来,我走村串户,边看边想,对耿车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从概念性了解,到深层次认识。这个产业虽然富了一方百姓,但闭目沉思,那随处堆放的垃圾、肆意排放的污水、异味杂陈的空气充斥头脑,让我的心情越发沉重。可以说,愈深入、愈了解,也愈为担忧!
不可否认,在治理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问题上,耿车镇党委政府一直很努力。一方面加快培育规模企业,千方百计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如天籁再生资源、金嘉利塑业等塑料加工“明星”企业,产业层次相对来说实现了提升,烟尘、污水的排放也有所减少。
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百姓多途径致富,想方设法“稀释”废旧塑料加工产业。耿车镇投资100万元成立创业园,支持大学生村官网络创业。在他们的引领带动下,全镇目前网络创业户超过200家,年销售亿元以上,解决了当地1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然而,不得不正视的是,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耿车的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依然是铺天盖地,原有的一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状况也未得到有效改观。
为什么这个产业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反复思考,总结了三个方面原因。
一个是很强的传统惯性。根据当地人介绍,耿车的塑料加工至少有三四十个年头了,还在上世纪80年代“耿车模式”出名前,这儿的老百姓就靠走村串户捡收“破烂”讨生活,这“破烂”就是废旧塑料。后来“耿车模式”的四个“轮子”也基本是围着废旧塑料的购销和加工转的。这几十年来的惯性传承,让大部分老百姓都练就了一身塑料加工的本事,他们不愿意也没想过干其他的。
另一个是很低的进入门槛。如果从“分拣”算起,几乎不需要前期投入和特别技术,只要在房前屋后有片放料空地就能“入行”了。即便从事破碎、造粒,一台碎料机也就几千块钱,造粒设备也不过两三万元。相比其他需要带资金、带技术的行当,门槛低得多。
再就是很高的利益驱动。同样是辛苦一年,一亩地种得好可以落个千把块钱,而即便搞最简单的废旧塑料分拣破碎,一年也能轻松赚上一二十万。面对这样的利益对比,老百姓几乎不需选择。
遗憾的是,这个备受当地百姓“推崇”的富民产业,眼前带给他们的是“金山银山”,长久的却是“海陆空”立体式污染。
当地水利站长告诉我,耿车境内大小水井2000多口,所取地下水大都用于废旧塑料清洗,漂洗废水在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情况下直接排入沟渠河塘,造成地表水污染严重,地表污水下
渗又污染地下水。每年水稻种植之前,全镇的灌溉渠都要来一次“大冲洗”,才能满足生产用水的需要。如果直接用沟渠里的水灌溉,不出一个礼拜,水稻就会病死。还有的村民告诉我,自己每年也种水稻,但收上来的都卖掉了,自己重新到城里买米吃。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企业直接抽取地下水,导致当地地下水攫取过度,地下水位下降得过快,少数水井密集区地下20米内已难取水。地下水位的下降还加快了地面污水的下渗,加大了对土壤的永久污染,影响更为久远。
走访途中,空气中不时飘来阵阵异味。路边村民指着一排塑料加工作坊对我说,这都是加工塑料时排出来的,早晚严重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耿车卫生院的医生注意到,这几年当地患肺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几率有所增加,包括六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有人告诉我,耿车人现在富起来了,有钱了,怕环境污染,大部分都到城里买了房,为自己留条后路。还有人嘱咐年轻人,为了下一代的健康,结婚后要在城里生完孩子再回来。耿车中学和信息中专的老师都反映,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他们的招生。一位大学生村官说,耿车本地的同学都不愿意回老家工作,还劝自己不要去。陪同调研的镇党委书记张再先接过话茬,调来耿车后就开始喉痛,两年来一直没断过。
夜深了,还难以入睡,一直在想座谈会上听到的一个故事。耿车小学李老师上美术课,让学生描绘大自然,有的孩子把天空涂成了灰色。“为什么天空是灰色的?”孩子们说,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这种颜色的。
四、耿车新路
俗话说,秋高气爽,可是这个季节的耿车却到处弥漫着异味。秋雨过后,老闫家门前水沟里的颜色似乎淡了一些,但空气中的异味依然那么的刺鼻,让人无处可藏。
“四项排查”是“三解三促”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检查完宿城区“四项排查”工作后,我来到了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接待群众来访。可能是雨大的缘故,来上访的人并不是很多。大众村张先进反映,小水厂自来水水压不稳、水质没保障,希望能早日喝上骆马湖的水。胡稍村王金齐反映,村里的塑料加工企业太多,噪音太大,臭气熏天,污水乱淌,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希望政府抓紧整治。
没想到,群众上访反映的也是环保问题。
这几天,通过座谈调研、走访群众,不断寻找解决耿车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与大家交流中,我了解到,耿车镇党委政府在推动废旧塑料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尝试,包括鼓励网络创业、发展高效农业等,希望通过新的业态发展来取代现有的废旧塑料加工产业。这些想法很好,但要取得明显的成效,过程十分漫长。
也有同志提出来,要严格依法依规,彻底取缔低端的加工作坊和企业。这种办法看似决心很大,但改变耿车长期以来的生产传统,操作起来很难行得通,而且容易带来一系列问题。
耿车废旧塑料加工产业之路,今后究竟该怎么走?我决定再多听听加工经营户和基层干部的意见。
今天,我开了两个座谈会,请了12名废旧塑料加工经营户代表和18名镇村干部代表分别进行座谈。大家都建议变“三合一”为“三集中”,将现有的集加工、仓储、生活居住为一体的“三合一”生产方式,改为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的“三集中”。
没想到加工经营户和镇村干部的想法是如此一致。这种源于基层、源于群众、源于实践的呼声和建议与我内心的想法也不谋而合。加快耿车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发展的思路,渐渐地清晰和明朗起来。
如果以生产向园区集中为核心、为总的抓手,按照回收网络体系化、产业链条合理化、资源利用规模化、技术装备领先化、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集中化、运营管理规范化的标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这既有利于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也便于园区公共配套设施的共用共享,实现污水、废气、固废的统一收集处理。当生产真正集中以后,相对来说,居住集中和交易集中也就容易实现了。
如果引导产业链向后道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层次,提升产品附加值,那么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将更具生命力。我们可以通过专业化招商,来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带动和促进本地企业转型升级。通过综合运用扶持措施,大力培育发展有潜力、经营有特色、产品有市场的骨干企业,加大塑料粒子的本地转化。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塑料精深加工,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
当然,这里还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环保成本的合理分摊问题。目前,废旧塑料加工产业确实鼓了百姓的腰包,但却没有计算环保的成本,我们需要引导广大经营户认清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合理分摊环保成本的理念。
耿车过去也想让废旧塑料加工产业集中发展,也曾经做过一些工作,但由于综合治理跟不上,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有效的集中。因此,在推进“三集中”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通过加大执法力度,坚决做到“四个禁止”:对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外区域,禁止抽取地下水,禁止排放未经处理的生产废水,禁止直接排放生产废气,禁止任意堆放固废垃圾和焚烧过滤网等,以严格规范的管理,引导广大废旧塑料加工经营户进入园区更好地生产。
思路渐明,但实施难度还是很大的。前进的道路充满艰难,只要上下一心,共同努力,耿车新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五、耿车驻点的启示
今天是驻点调研的最后一天。我早早起了床,决定到村里再走一走,看一看大雨后村小的积水退了没有,看一看田里的庄稼被淹没有,看一看经营户的生产受到影响没有……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村支部书记王坤迎面过来,邀我去看看村里的集体经济用房。大同村这几年通过创办集体项目,年收入达80多万元,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深受群众的欢迎。对农村基层来说,只有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才能有钱办事,有效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
回到家里,老闫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对我说,“离家吃饺子,顺顺溜溜”。82岁的闫老爹拉着我的手说,“不忙的时候常回来转转”。一向怕生的小娜娜,又调皮地趴到了我的怀里,伸手拨弄我的眼镜。吃完饭就要走了,真舍不得离开这个温暖的新家。
吃完饭,在家门口照了张全家福。依依惜别后,我起身向村部走去,路旁田边不时有村民过来和我打招呼,就像是熟识已久的乡邻。
五天来,我基本跑遍了耿车镇的每一个村组、每一个规模企业。我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对废旧塑料加工产业回收、分拣、破碎、清洗、造粒以及深加工的整个流程和环节作了深入了解;我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广泛听取大家对废旧塑料加工产业的想法和意见,并从中梳理出了生产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小区集中、交易向市场集中“三集中”的发展思路。我深深地领悟到,智慧在民间,力量靠群众,只有多接地气、沉到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才能找到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办法,而且沉得越深,收获就会越大、好处就会越多。
瑞林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少踩高跷、多接地气”。
这次驻点耿车的“接地气”之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有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接好“地气”,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耿车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是一件老大难的事情,我是带着困惑进村驻点的。对于这里的情况和问题,坐在办公室里也做过研究、论证和分析,但并没有找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办法。正是通过这次的实地走访、反复商谈,充分汲取广大群众的智慧,我才理清了发展耿车循环产业的思路;正是通过与广大经营户和青年知识分子等面对面的交流,我才坚定了破解耿车发展难题的决心;也正是因为有了当地百姓迫切寻求变革的愿望,我才对耿车发展的未来充满信心。
想到耿车发展之困,可以说产业发展举步维艰、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我也在想,虽然每一位领导干部的任期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项措施、每一件工作,产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所以必须科学审慎决策,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考验和实践的锤炼。
看到耿车百姓之苦,可以说生存环境污染严重、生活质量亟待提高。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关爱百姓,既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注重解决影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既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注重化解新的发展难题;既认真做好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事情,更注重兴办打基础、利长远、惠子孙的事情。
今年6月份,在当选市长的讲话中,我就提出,要把真心为民、造福百姓,作为新一届政府的执政理念。通过驻点调研,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绝不能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发展,都绝不能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都绝不能以牺牲宿迁未来发展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
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耿车模式”如今已困难重重。这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追求即期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全面小康也要百姓健康,推动一个地方实现真正的科学跨越发展。
驻点调研结束了,但耿车新一轮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回来的路上,又想到了孩子们把蓝天白云描绘成灰色的故事,我暗暗地发誓,一定要让活泼可爱的小娜娜长大以后,看到更蓝的天空、更清的碧水、更整洁的环境。
六、我的牵挂
驻点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绪却没有中断。从去年的8月底到今年的9月初,一年的跨度,我有缘两次到所挂钩联系的宿城区农村基层驻点调研。回想起这两次驻点,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记忆,也使我增添了许多割舍不断的牵挂。
说来也巧,去年的驻点,选择的是离市区相对最远、经济最薄弱、环境生态却又最好的成子湖周边乡镇,动因主要是缘于宿城区委书记李健同志的一句话,“在中心城市还有像泗洪西南岗那样的贫困地区,这与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成子湖周边的三个乡镇如果不尽快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将无从谈起!”思考再三,最终我下决心去了位于三个乡镇中间的中扬镇驻点调研。今年的驻点,选择的则是离市区相对最近、经济最发达、环境生态却又最差的郊区乡镇,动因同样是缘于李健同志的一句话,“中心城市的生态这么好,近在咫尺的耿车环境却这么差,不把这一心头之患治理好,势必严重影响到建设苏北最美丽城市这一战略部署,更会影响到宿迁的长远发展!”反复权衡,最终我下决心选择到耿车镇来驻点调研。
说句心里话,去触碰这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群众迫切需要解决、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我的心里并没有底,甚至有一些担心和犹豫。然而,让我十分感动的是,瑞林书记对我两次驻点调研的选题都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并且他率先垂范,先后深入到城市基层社区驻点调研最为敏感的拆迁问题,到黄墩湖蓄滞洪区调研群众愿望最为迫切的脱贫攻坚问题,到沭阳汤涧、到洋河新城驻点调研加快“三化”并进、建设全面小康等重大的战略课题,在驻点调研中又提出了“先暖心房,再拆旧房”、“多接地气,少踩高跷”、“民不富,心不安”、“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等一系列重要的指导理念和工作要求,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更促使我下定决心,不再犹豫。此外,从市直部门,到区委、区政府,再到镇、村干部,上下高度统一,全力配合,为议定事项的落实和工作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广大基层群众,甚至有许多网友,那种发自内心的支持和拥护、那些坦诚相见的反映和建议,都使我从中获得了力量、汲取了智慧。
通过这两次驻点,我的体会非常深刻,只要是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群众都会打心底里欢迎和赞成,都会在行动上自觉给予理解和支持。
记得9月7日那天,我在大同村慰问93岁的建国前老党员沈兰珍,她拉着我的手,反复对我讲,“我们共产党员的骨子头是硬的,什么困难都不要怕!”这句话给了我启示,也给了我激励!是啊,越是基层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是全面小康建设必须攻克突破的难题,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都需要我们下定决心去解决。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就算是再大的困难,又有何惧!
自从去年在中扬毛集驻点后,我就增添了许多牵挂。我一直在牵挂着老张家富起来了没有,有没有实现他的心愿、装上了新的空调,他的小孙子是否还是那样爱笑调皮、是不是早已经满庄到处跑?牵挂着在外务工的邱卫军有没有在家门口找到了活干,照顾好家中的老和小?牵挂着胡兴照的板材厂有没有贷到资金,扩大了生产规模?牵挂着曹孔的草莓基地面积增加了没有,效益提高了没有?牵挂着毛集村的道路修通了没有,水利设施改善了没有……更牵挂着推进成子湖周边三个乡镇脱贫致富五个方面十六项举措的落实进展,牵挂着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情况。好在老张家经常给我捎来喜讯,说起“家乡”的新变化;好在收到喜讯后,我也会抽空到这些地方看一看,亲眼目睹这些可喜的新变化;好在督查盯得很紧,宿城区委、区政府抓得很第实,各项工作都在按照计划进度有序推进。
我想,这次耿车大同驻点后,我将又会增添许多牵挂。我会牵挂那位睡觉从来就没有开过门窗的中专校长,何时能够放心地敞开门窗,在新鲜的空气中入眠?牵挂耿车中学的学生们何时能够在课堂里专心致志地听讲,再也不受附近塑料加工厂躁音的干扰?牵挂那些在城里有预备房屋的家庭,何时不再担心儿女也能在农村结婚生子?牵挂沟渠里的河水何时能为稻田直接灌溉,并且老乡们都能自豪地说,我们吃的都是自家田里种的粮食和稻米?牵挂新生儿肺炎何时能够明显减少,直到不再发生,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牵挂耿车何时能够成为人人向往的创业之地,人才集聚的产业新城?牵挂党委书记张再先的咽喉何时不再疼痛,空气能够自由呼吸?牵挂耿车中小的学生们何时能够正常地看到蓝天白云,并且笔下画出的也是蓝天白云,不再把天空涂成灰蒙蒙的颜色……我更会牵挂“三集中”何时能够实施到位,“四禁止”何时能够彻底落实,牵挂
耿车何时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并进?何时能够实现循环经济产业跨越发展、转型升级?
正是有了这些牵挂,时时让我警醒,时时催我努力。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有一天,让我们牵挂的喜事越来越多,牵挂的担忧越来越少。希望我们与基层群众的接触面越来越广,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亲如一家人,真正把基层群众当作家人、把群众来信当作家书、把群众反映的事当作家事。希望生态环境好的地方经济都能快速发展,老百姓的腰包都能更快地鼓起来,经济发展快的地方环境都能得到有效保护,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全面小康建设的成果,满意度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我的牵挂,亦是我的责任!(本文写于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