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体会 2019年8月22日 2019年元旦听得到推荐购买,一直到6月7日才读完。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身原因,过年有点懒,看的太慢;一个是书本原因,内容太深奥专业,有一些例子需要很久才能琢磨过来。所以四百多页的书,断断续续用了近半年才看完,不过也幸好不是一口气读完,反而让我把这本书的一些内容咂摸出了些味道。 总体来说,这本书理论性过强,间杂有专业术语,看懂看透不容易,但是第一、四、五章节很有启发意义,也很贴合现实。归结起来,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经典。对新读此书的建议就是,随性的看,对应历史事件以上帝视角看看当时人们的做法,然后琢磨琢磨现实中类似的金融事件,再想想我们的做法是滞后的局中人还是超前的未来人,你会觉得脑洞开的特别大。 这个也是我对阅读历史类(社会史、金融史等)书籍的一个看法,不要泛泛的读过记住,而应当反思当事人做法的优劣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没想到最优解?有外界掣肘妥协?),并设身处地的转换场景,如果我们处于当时的境地会怎么做(坚持最优解还是被环境所累没法坚持)?现在经历的事情与当时是否相似,我们现实的做法又是否是最正确的?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有这样才有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毕竟,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话题回到这本书,主线是按时间顺序讲述18世纪以来的西方经济发展脉络,核心是说明了几项经济周期理论,外在的写作手法是理论的迭代与优劣分析。 其实作者的出发点或者说成书意图很可能是一本类似论文的专业书籍,如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对作者最看重的第三章经济周期的隐藏力量、第五章经济周期与资产价格等的大段论述表格不感兴趣也看的似是而非,反而是对1837年美国经济危机中房地产的例子、房地产周期等很有兴趣。对里面提到的“经济逐渐转为信用”“房地产价格下跌比股票价格下跌有着更为严重的后果”“MV=PQ”这样的比较基础但很直观的内容很有印象。同时,对凯恩斯等专家的重新定义,对中央银行等金融部门智能的了解,也都是一大收获。 里面我做了大量笔记,也勾画了很多句子,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毕竟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这种相对难读的书,更具有私密性,所以就不拿出来贻笑大方了。
说白了吧,内行肯定能从里面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也会挑出毛病,我们外行不管这些,把这本书当成金融历史来了解,把这本书当成基础概念的普及读本来看,记住术语并搞清楚定义,记住专家的名字并能分出他们的优劣,记住周期理论并能在现实中趋利避害,其实就是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