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四力”记录时代
梁建平
初识知松,是在一次摄影比赛。
武夷山上,他用借来的傻瓜数码相机,拍出一张环卫工人在悬崖上清理垃圾的照片。独特的构图、绝妙的角度,让他力克众多手持专业单反的摄影记者,一举夺魁。
这家伙,不简单!
深入接触,知道了知松更多的“不简单”:
他学历不高、入行很早,年纪不大,却一头扎进新闻行当,结结实实干了整整20年。非科班出身的他,能写会拍,消息、通讯、评论、摄影样样能比划,是个能使十八般武器的“多面手”;
他笔耕不辍、高产高质,已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新闻报道5000余篇(幅),《福建土堡,下一个世遗?》《茶园抵押贷款大田试水》多篇佳作叫好又叫座,其中,《道德荣誉,贷来“真金白银”》一稿,更一举斩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实现了许多专业记者都未能实现的梦想;
他扎根一线、越写越勇,“创记录”连续11年获评福建日报“十佳通讯员”,传为业界佳话,靠着这支笔,他还写出来了一个“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一个山区小县,知松精耕细作、不息奔走,硬是挖掘出了一座新闻富矿。如此执着,如此经历,如此成就,放眼全省,亦不多见。
知松为什么能?答案,在书里。
心中有爱,文中有情。知松从众多报道中精选出百篇佳作,集结成了这本《你好,新闻!》。字里行间,泥土气、稻花香、百姓话,扑面而来。勤廉的干部、飘溢的茶香、浓浓的孝意、多元的文化……没有对新闻的挚爱,没有对故乡的真情,想必知松很难在县里坚守这么多年,更难在熟悉的地方发现这么多的新闻。在这里,可以读懂大田,读懂基层,读懂新闻。
脚下有泥,笔下有料。好声音在基层,好故事在路上。翻看这一篇篇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作品,可以想见知松戴着草帽、坐着摩托,穿行山间小道采访的样子。《“下不了台”的村主任》,讲述基层干部勤政为民的故事;《农家一席菜,样样有商标》,让人品味乡间美味如何竞逐商海逐梦时代的步伐;《胸有民族大义,心忧天下苍生》,述说了乡贤郭居敬的孝道文化在城乡传承着、影响着一代代人;《福建土堡,下一个世遗?》,带人领略隐藏乡间的国宝……写出这些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靠的是“脚板走出来的”硬功夫、真本事。
眼里有数,心里有谱。一方面,知松生于大田、长于大田,对这里的乡镇街道、风土人情、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无怪乎,他对时政、经济、社会、民生、党建均可如数家珍;另一方面,知松善知、善待、善交媒体朋友,对媒体的版面、栏目的需求、要求,无不掌握。俯下身接地气,沉下心写真章。他见报稿之多、之快,也就无足为奇了。
翻阅本书,最感难能可贵的是:知松耗时一年,几乎对每篇作品的采写,进行回忆、感悟,将自己的采写经历、感受整理出来,告诉读者新闻背后的故事。学思践悟、肺腑之言,无异于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同时,解析新闻之道,知松还盛情邀请了众多主流媒体、新闻院校的行家里手,对其作品评头论足、剖析得失,让人更加立体地感悟新闻之义、之法、之趣。金针度人,倾囊相授。既有“术”的经验总结,也有“道”的深入辨析,本书值得新闻人一读。
“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四力”,对宣传思想战线提出了殷切希望,为提高本领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新闻的明天,在更远的前方。砥砺“四力”、记录时代,新闻工作者责无旁贷。期待更多的知松,不断涌现。
(作者系福建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