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写一篇文章,总是要告诉别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为什么这样。这一点一般容易做到。不易做到的是,一篇文章能不能产生震撼力,拨动人的心弦,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能不能引导人们向更高更深的层次思考问题。一篇材料中,哪怕有一两处出现闪光点也是非常可贵的。许多材料的通病,就是对大家都明白的浅显的道理,翻来覆去地讲,就像一大锅不放油盐酱醋的萝卜青菜,炒来炒去,没有滋味。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意思是说,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诗篇万口传诵,但现今如果只满足于传诵传统的佳作而不去创作富有自己的时代特色的诗篇,就不能给诗坛带来新鲜的感觉。其实,世上各个时代都会出现才华出众的诗人,各自领导诗坛数百年。如果我们在写公文中有的这里抄、那里摘,搞嫁接、拼凑;有的为了阐明一个观点,绕来绕去打“外围”仗,讲一些大话、空话、套话、老话,深处的东西触不到、点不透,等等。这样的材料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看的。 现在,有的机关干部的文化程度比较高,文字表达能力也比较好,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比较肤浅呢?主要原因是站立点不够高,视野不够开阔,特别是理论功夫不厚实。因此,要使所写的材料有高度、有深度,使人看了觉得沉甸甸的,自己就要努力学习,不断“充电”,改善知识结构,尤其要学习科学理论。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夯实理论根基就当前来说,就是要深钻细研十九大精神和重要思想,努力掌握科学内涵、时代特征、理论体系和指导意义。因为这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就高,思想就敏锐,认识就深刻。有的同志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责任感和紧迫感,认为“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糊涂观念是十分有害的。 理论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短期内难以见成效,但学与不学、学好学差,时间长了,就分出了高低。理论根底的厚实,必然带来思维层次的提高。我们应静下心来研读科学理论,力争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另外,像社论、言论、评论员文章、权威人士论坛、杂文等,这些文章高度概括,逻辑性强,富有哲理,对提高认识能力也很有帮助。还要看一些宣传工作、重点工作的文章,紧跟时代,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学习一些法律、经济、心理、历史、文学、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之,现在问题不是要不要学习的问题,而是要我们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