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旅游局的指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全市旅游系统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战略目标,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旅游,认真开展诚信旅游、平安旅游、文明旅游创建活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旅游经济总量进一步跃升,“南水”旅游迈出新的步伐,重点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宣传促销取得新的成效,行业管理呈现新的格局,队伍建设得到新的提高,旅游环境得到新的优化,促进了全市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旅游政风行风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2006年旅游工作回顾
一年来,全市旅游工作呈现七大特点:
(一)服务工作大局,旅游经济跃上新台阶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旅游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按照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市GDP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的要求,全力抓好“北山南水”大武夷旅游经济体系建设,旅游经济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喜人发展局面,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市场全面繁荣,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尤其是入境旅游,首次超越了“非典”前的水平。全年接待中外旅游者883.7万人次,比增17.61%,完成年计划的104%,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98万人次,比增20.14%,完成年计划的103.7%;实现旅游总收入24.96亿元人民币,比增20.61%,完成年计划的104%,其中实现旅游直接创汇3120.78万美元,比增20.81%,完成年计划的104%。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比重有望首次突破6%的新水平,达到6.35%,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旅游收入的增长速度有望高出全市GDP增速9个百分点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部署;得益于旅游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职、扎实工作精神的发挥。
(二)服务“三农”建设,“南水”旅游迈出新步伐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以旅促农,旅游系统抓住“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有利时机,以开展“乡村游”、“周末生态休闲游”活动为抓手,有力地推动了“南水”旅游区的新发展,全市“乡村游”项目的开发力度明显加强,基本实现了“规划一批、开发一批、开业一批”的年度发展目标。延平区的《石佛山景区详规》、《茫荡山旅游文化广场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邵武市的《和平古镇旅游发展控制性详规》、建瓯市的《归宗岩-北津湖旅游区开发策划书》、建阳市的《考亭旅游休闲度假区概念性规划》、顺昌县的《华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宝山风景区上湖村环境整治规划》、光泽县的《白云山风景区详细规划》也已全部编制完成。全年确立了十大重点建设项目和十大景区培育工程,其中,“乡村游”的项目比重大幅增加。邵武的天成奇峡、浦城的九石渡、政和的佛子岩三个景区通过开发建设和产品提升,“国庆”前均实现对外营业,建阳的考亭风景区也实现了部分景点对外销售门票的目标,一批祖祖辈辈务农的村民迈进了旅游行业的队伍,走上了新的致富路。
在全力抓好项目开发与建设的同时,“南水”旅游区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促销活动。延平区以石佛山、溪源峡谷、三千八百坎、南山四个近郊型景区为依托,开展了以“周末生态休闲游”为主线的旅游宣传造势活动,制定了“周末生态休闲游策划书”和奖励政策,出版发行了20多万字的《郑成功与延平》一书,制作了版面达60多版的“延平旅游风光”展板,举办了樟湖蛇文化旅游节、第三届萧公民俗文化旅游节、宝珠九九重阳老人登山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的福州、泉州、三明等地的旅游者。邵武、建瓯、建阳三市以天成奇峡、和平古镇、万木林、妈祖公园、考亭等景区(点)为载体,开展了“城市万人游乡村”活动,做足周末游、生态游、乡村游的文章。全年,“南水”旅游区共接待中外旅游者440.78万人次,比增17.15%,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比增19.5%,约占全市旅游收入的24.83%。
(三)坚持项目带动,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
1、十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今年以来,旅游系统形成议项目、找项目、抓项目的良好氛围,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业发展,年初确定的十大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武夷山风景高尔夫俱乐部在全面开业的基础上,又投入2450万元,完成配套设施建设;武夷山悦华大酒店完成投资8300万元,于7月开始试营业,累计已完成投资13000万元;武夷山自然博物园在三月份实现了部分营业,年内又完成300万元投资;邵武和平古镇、天成奇峡景区完成投资额3000万元,完成和平古镇古建筑收购和天成奇峡上下码头、绿化工程、一期步游道及景点建设等;浦城溪下绿洲生态旅游健身娱乐项目投资1600万元,完成征地和三通一平、园区道路、一期绿化工程、旅游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浦城九石渡旅游区投资600万元,完成金九山庄、旅游公路2公里等基础设施建设;顺昌华阳山风景区投资210多万元,修建了九龙廊桥、神秘谷、环湖步游道、多功能厅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和佛子岩景区投资360万元,完成13公里步游道、索桥、10多处观景台等配套设施建设,“国庆节”前夕已开始售票营业;南平茫荡山旅游文化广场投资1800万元,完成住户拆迁、征地等,目前已开工建设。建阳考亭旅游区与浙江横店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
此外,一批中小项目的开发建设速度也明显加快。武夷山大安源生态旅游区已投入近1000万元,完成景区修建性详规,建成10余公里的水泥连接线和约5公里的步游道;建瓯妈祖景区全年投入100余万元,完成了围墙、大门、停车场、垂钓场的建设;顺昌争取200余万资金完成了宝山寺的维修和环景区的步游道建设;建瓯万木林旅游开发公司征地工作已完成,万木林山庄破土动工;浦城九石渡景区完成游船公司的组建工作,购置了十余艘皮划艇;光泽县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卧牛山景区,并已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一批大项目签约成功。建瓯市人民政府与香港曼特丹奴国际服饰有限公司签订了归宗岩—北津湖旅游景区开发及经营权转让协议,总投资1000万美元,目前,已到资500万元人民币,旅游区规划工作也已启动。武夷山市政府与香港邦辉(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武夷山东湖旅游度假区开发协议,总投资3000万美元,其中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
2、十大重点景区培育进展顺利。至年底,天成奇峡接待旅游者32.6万人次,比增8.5%,可顺利实现年接待30万人次的目标;溪源峡谷接待旅游者22.5万人次,比增16.68%,年接待20万人次的目标也可顺利实现; 武夷山森林公园由于“勇士乐园”的开业,并与邻近的大峡谷漂流、青龙瀑布连成一线,成为武夷山的一个新产品、新卖点,全年实现15万人次的接待量,比增31.3%,年接待10万人次的目标可轻松实现;龙川大峡谷、石佛山、考亭书院分别可接待5.93、5.04和5.02万人次的旅游者,年接待5万人次的目标任务也可完成。
3、旅游公路建设成效明显。继去年完成26条、200余公里的旅游公路硬化路面建设后,今年又完成了顺昌上湖村至宝山景区2.65公里、政和洞宫山景区8公里、延平水溪口至后坪13公里、延平区明洋红色旅游景点12.5公里旅游道路硬化建设。市政府十分重视的南针厂至石佛山5公里旅游硬化道路也已建成。至此,我市绝大部份重点旅游区道路硬化任务基本完成。延平区石佛山、南山景区旅游大巴可进入问题也基本解决,为开展“周末生态休闲游”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四)创新促销手段,市场拓展取得新成效
2006年是我市有史以来旅游促销力度最大、投入经费最多、促销手段最新的一年,归纳起来,有五个“更加注重”:
1、更加注重合作平台创建。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武夷山旅游节后,今年又圆满举办了第二届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本届旅游节以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为主题,突出“两山两水”旅游对接,着力构建区域旅游经贸合作平台,展示“大武夷”旅游和福建旅游的整体形象,开展了“两山两水两岸情”和“三百千旅聚武夷”两大系列以及“全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联谊会”和“浪漫武夷,风雅茶韵”2006武夷山大红袍春茗会两个主题活动。达到了扩大影响、提升旅游节品牌价值的目的。一是到会的境外旅行商明显增多。从去年的40多名增加到今年的近百名,从去年的全是港澳台旅行商扩大到今年的既有港澳台又有韩美日的旅行商。二是外地涌跃组团参加。去年我们唱的是独角戏,今年三明市和山西晋中市积极参与,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了“大金湖”与“日月潭”、山西晋中与武夷山“晋商茶路”的旅游对接,提升了旅游节作为“海峡旅游”和“区域旅游”合作平台的作用。三是媒体争相报道。除了众多的平面媒体发表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外,新浪网对旅游节进行了全程实况直播,不到一天时间,点击开幕式视频直播人数达370万人次,浏览图文信息人数达820万人次。
2、更加注重对台旅游合作。发挥闽台“五缘”优势,深化“两山”(武夷山、阿里山)旅游对接,全力加强南(平)台(湾)旅游交流与合作,是我市今年旅游促销工作的重点。利用举办中国武夷山旅游节这一平台,首次实现武夷山与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旅游网站链接,使武夷山市与台湾阿里山、大金湖与日月潭四地的旅游对接进入实质性旅游合作阶段。同时,还举办了由大陆、韩国、台湾、港澳旅游界人士参加的“武夷杯”高尔夫球联谊赛,极大地推动武夷山休闲旅游的发展。“9.8”期间,在厦门举行了“南平—闽台港澳旅游合作座谈暨签约仪式”。座谈会上,陈桦市长、叶康勇副市长和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文莱、厦门等地旅行商就如何更好地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宣传推介武夷山,拓展当地客源市场进行了交流,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意向。此外,延平区旅游局于9月6日在厦门就如何开辟郑成功特色旅游线路和打造“成功文化”等有关事宜与金门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秘书长杨再平先生等金门县同行一起磋商、座谈,并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对台旅游合作,台胞更加涌跃到我市观光、交流、寻根和投资,全年预计可接待台湾同胞6.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
3、更加注重联合旅游促销。今年,除了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外,更加注重联合促销的作用,一是武夷山、厦门、泰宁三地在“川渝”开展“山海湖”旅游线路联合促销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是在省旅游局的组织指导下,南平、三明两市旅游局联合进行了环渤海及北方6省(市)的促销活动,提升了闽西北“大武夷”绿色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三是旅行社与航空公司、铁路部门的合作更加紧密。
4、更加注重旅游品牌提升。今年,我市在品牌提升方面卓有成效: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年底已成功入选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验收名单;今年5月份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共有6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分别是建瓯市的北苑御焙遗址、武夷山市的武夷山崖墓群、建阳市的朱熹墓、邵武市的宝严寺大殿、武夷山市的廊桥、建瓯市的东岳庙;此外,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1处,即武夷山市的遇林亭窑址归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窑遗址。同时,政和四平戏、南平南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国务院批准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山成为首家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实验基地,成为中华不老城的南方基地;武夷山古粤城村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武夷山“中国茶乡”武夷岩茶大观园被评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在由福建省旅游局、福建日报社、福建广电集团经济生活频道和海峡导报社共同主办的“海西最具潜力三十大乡村休闲游”评选活动中,我市有五个顺利入围,分别是延平溪源峡谷、茫荡山,武夷山曹墩村、下梅和建阳考亭。
5、更加注重有针对性营销。自《乔家大院》电视剧热播之后,我市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武夷山开发“茶之旅”的有利商机,开展了一系列的“茶之旅”营销活动。首先是在第二届中国武夷山旅游节期间,邀请山西晋中市旅游局和乔家大院博物馆有关领导到武夷山为晋商茶路起点揭碑;其次是在“9.8”海博会期间,又与山西晋中市旅游局联合晋商茶路沿线各旅游局的领导进行座谈,签署“晋商茶路”沿线旅游市场合作协议;再是武夷山市政府于十月份在北京举办“浪漫武夷,风雅茶韵”武夷山大红袍周系列活动,推介武夷旅游和国茶大红袍。通过这一系列的“茶之旅”促销,武夷山的旅游业和茶产业双双丰收。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市场巨大,武夷山度假旅游产品基本形成的现实,举办了“第十届中华不老城暨(中国武夷山)海峡两岸中老年文化艺术节”,通过这一活动,武夷山成功获得“中华不老城南方基地”称号,今后,武夷山接待的游客中,老年人的比重将会明显提高。此外,武夷山市围绕 “旅游市场营销年”主题,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开展了“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按照点、线、面三结合的原则,对航班抵达的城市点、铁路沿线城市及半径在500-1000公里范围内的自驾车旅游客源城市,组织开展“百座城市靓武夷”营销活动,先后完成16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的以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等境内外100多座城市持续的、全面的、有效的市场攻坚。通过举行一系列的旅游推介会、茶艺表演、图片展示、知识问答等活动,有效地展示“世界双遗产—中国武夷山”的整体形象,使武夷山大扬其名,在国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提升产业素质,行业管理呈现新格局
1、行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新批12家旅行社,其中国际社1家、国内社11家,最后一个没有旅行社的顺昌县也在今年设立了一家国内旅行社,实现了县县都有旅行社的目标;新评4家星级旅游饭店,其中四星级饭店3家,三星级饭店1家。通过开展旅行社业务年检工作,4家旅行社因不达标,被注销国内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在开展星级饭店复核工作中,3家星级饭店因不达标,其中的1家三星级饭店被降为二星级饭店,2家二星级饭店自行申请注销星级牌。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91家,其中国际社5家、国际社分社3家、国内社83家;星级旅游饭店59家,其中四星级饭店6家、三星级饭店19家、二星级饭店32家、一星级饭店2家。国际社和三星级以上饭店的比重明显提高,为拓展境外旅游市场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产业素质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引导武夷山四星、三星酒店建立经营联盟体,有效提高了中高档旅游饭店的行业自律和经营管理水平。
2、平安旅游深入人心。2006年,“平安旅游”成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主旋律。年初,全系统首次推行自上而下、层层签订“旅游安全责任状”的安全管理措施,使旅游安全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随后,根据省旅游局的部署,以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为责任人,开展了旅游安全“双百”专项整治工作,对涉及旅游安全的各各领域进行任务分解、明责任确,市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检查,通过“百日大排查、百日大整改”,一举解决了长期令人头痛的建阳宾馆高压锅炉6年未年检和胜德山庄护坡严重滑坡两个重大安全隐患,“平安旅游”成为人人知晓的一项工作。一年来,全市旅游系统未发生一起恶性安全事故,基本实现了平安、和谐的既定目标。
3、诚信建设成效显现。一年来,我市把开展诚信旅游作为全市旅游发展的长远大计来抓,努力构建诚信体系,创新管理机制,认真研究旅游行业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采取了“五结合”构建诚信立体网的做法:一是将诚信旅游活动与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开展了争创“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和国家、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我市旅游行业专业人员参加了南平市“文明之光”第四届文艺汇演暨窗口行业礼仪风采展示大赛;积极参加了市文明办开展的“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与36个行业共同向社会发出《共铸诚信宣言》,作出“强化诚信意识、自觉遵章守法、改善社会服务、构筑行业信用平台、履行应尽的社会义务”的承诺。通过文明创建工作,促进旅游市场秩序健康规范。二是将诚信活动与争创首届“福建省百佳诚信旅游企业”相结合,我市的武夷山风景区、皇龙袍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庄、宝岛大酒店、远华国际大饭店、邮电宾馆、星光大厦、康辉旅行社、建发旅行社、云安国际旅行社、苏闽旅行社等11家旅游企业被评为首批福建省“百佳诚信旅游企业”,为诚信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树立了榜样。三是将诚信活动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结合,重点规范和完善旅行社和导游职业的准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导游年审、考核工作,完善导游员IC卡管理系统,推动导游人员社会化管理。四是将诚信旅游与治理商业贿赂相结合,对导游员和旅行社收取购物店回扣的行为进行了查处。五是以“诚信经营,平安旅游”为主题,把诚信旅游与建设“平安旅游”活动相结合,经过努力,诚信活动不仅有效促进了旅游企业构筑旅游行业安全事故防控体系,而且使全市旅游安全事故指数逐步下降,营造了一个和谐稳定的旅游发展环境。
(六)完善培训机制,队伍建设得到新提高
今年,我市积极探索旅游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办法,充分发挥旅游培训中心和旅游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认真开展旅游行业各级各类岗位培训和资格考试,努力提高导游人员和饭店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对导游员进行以“三德”(职业道德,全市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旅游资源概况和法规知识为内容的岗前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导游的知识面;二是对导游人员进行年检培训,全市1800名导游员参加,培训率达90%;三是组织1034人报名参加2006年度导游资格考试,其中中文类考生1011人,外语类考生23人(英语22人、日语1人),79人参加全国中级导游人员等级考试;四是精心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过硬的导游员参加援藏工作,经过层层选拔、考核,武夷山中旅优秀导游员陈礼良同志光荣地走上援藏之路;五是评优创先,19名优秀导游员被提名推荐到省旅游局作为百名优秀导游员候选人;六是加强导游员队伍管理,278名导游员因未按规定参加年审,其导游员证被作废。
(七)营造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一年来,为了营造有利于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根据上级的要求,克服了人员少、任务重、经费紧的不利因素,不仅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创业竞赛和旅游产业发展任务,还保质保量地完成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旅游政风行风、挂村服务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关效能建设在抓好上班挂牌制度、首问责任制、人员出向牌、政务公开制度的落实上取得了新的成效,杜绝了“四岗”问题的出现,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民主评议旅游政风行风工作突出抓好思想认识问题,从“要我抓”转为“我要抓”,解决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挂村服务扎实开展,为小楠坪村开展卫生村建设献计献力,帮助特困党员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武夷山风景区获得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称号,开展了倡导文明旅游的系列宣传活动,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旅游行业广泛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实施意见》。加强了机关党建工作,产生了新一届党支部,增强了党员学习的自觉性和反腐倡廉的意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信息在质与量上都有了较大提高,全年共编印《闽北旅游》简报36期、行评简报12期,共100余篇稿件。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旅游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旅游投诉和行评意见处理率100%。全市旅游行业风正气顺,涌现了一批象杨少勇一样受到国家旅游局表彰的优秀旅游工作者。
2006年旅游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一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武夷山市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各项指标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邵武市坚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致力于天成奇峡与和平古镇旅游区的开发,投入不断加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旅游业的后发优势越来越明显。有的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二是大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全市除武夷山外,能进入省上盘子的项目比较少。与此同时,我市“南水”各旅游景区(点)因财力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而周边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加大了我市发展后劲不足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因此,应将旅游工作的重心调整到高度重视旅游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上,着力解决后发力的增强问题。
二○○七年一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