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完善社区民主、规范社区管理、强化社区功能、推进社区服务、维护社区稳定,逐步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构建我市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核心凝聚力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 在社区建设中,着力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增强党对社区的领导,推进社区各项工作的落实。
1、深化“两增两创”和“单位挂钩社区,干部轮流驻会”活动。我市紧紧围绕“增强党员先进性,创造小康生活;增强党组织活力,创建新型社区”这一主线,按照省委《关于开展城市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制定了“五个好”社区党组织考评办法,在60个社区中开展了创“五个好”党支部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延平、邵武等地社区开展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居委会、社区单位、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新模式试点,社区服务、管理、协调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建阳市开展社区党员“承诺服务”和“社区党员活动日”等活动,共开展社区服务100多次,协调解决群众矛盾纠纷40多起。深化南平机制,全市从各级机关选派76名干部到社区担任党建指导员或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协助社区开展党建工作。
2、完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换届选举后,及时将工作重点转到了社区居委会建章立制上,进一步规范完善社区居委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社区事务公开面达100%。同时在全市社区推广了邵武市将农村户代表会议制度引入到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巩固和发展了社区民主,搭起了社区居民参政议政、行使民主权利的活动平台,为社区民主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决策、管理、监督体系。开展了创和谐社区班子活动,社区班子制定了三年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居民会议和户代表会议等形式向居民作出了履职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促进了工作的落实。
3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以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为契机,推行了党员承诺制,激励广大党员在本职岗位中和“八小时”以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兑现承诺的实践中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建阳市以“党员公告承诺牌”的形式,开展了“组织设岗定责、党员认岗履职”活动,40多名党员认领岗位,已开展了20多项服务。实施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社区共驻共建活动,全市有260个机关部门与177个社区建立挂钩关系,167个受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与837个社区党组织建立“结对创先”关系,帮扶资金280多万元。创新困难党员帮扶机制,成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会,创办困难党员爱心超市10个,共帮扶困难党员1500多人,帮扶资金85.4万元;资助困难党员家庭子女读书300人,资助资金30多万元。
二、坚持服务宗旨,拓展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灵魄。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坚持服务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努力满足社区居民对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
1、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以县(市、区)和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将服务窗口前移,推行社区“一站式” 服务,使社区服务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已建成市县级社区服务中心11个,街道社区服务中心9个,社区服务站164个,社区服务组织530多个。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与运营。现有公办养老服务机构10家,民办23家,共有床位2088张,入住老人2381名。积极推进社区慈善事业,有慈善(爱心)超市15个,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义工51人,覆盖人口约64.5万,共救济困难群众物资折款约100多万元。
2、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有了新进展。进一步完善社区低保制度,对城市困难群体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全市城市低保共保障了11974户26519人,发放低保金2524.45万元。认真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社区困难居民得到了救助,全市共救助38人次,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4.09万元。实施了“肢残助行”和“光明行动”工程,免费为享受低保肢残者安装假肢矫形器99件,发放轮椅97辆,拐杖75支;免费为125位社区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同时举办社区残疾人就业培训班9期,培训368名,推荐安置残疾人就业389人。
3、社区就业率明显提高。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共建立25个劳动保障事务所,169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并实现了就业服务信息适时联网和就业服务前台计算机化。全面开展再就业援助活动,发放《再就业优惠证》8659本,有14526人实现再就业,完成年度任务的111.74%,其中6749名就业困难对象通过再就业援助实现了再就业。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全市6608名扶贫对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5884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就业率达89.04%。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5334人,完成年度任务数23000人的110.15%。登记失业人数150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 %,比上年末下降1.98%,是近年来的最低点。
4、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实现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93166人,社会化管理率达99.48%,其中纳入社区管理人数79253人,社区管理率达85.07%。同时,规范档案、信息、党建、组织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并想方设法为社会化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体质服务。
三、深化人文环境建设,促进社区文明进步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以“六进社区” 活动为载体,不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1、社区科普活动活跃。强化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由1067名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组成13支科普志愿者队伍,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共进社区120多次,展出科普挂图130套,1200幅,举办科技培训40期、专题讲座160多场,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赠送社区科技书籍1000多册和《闽北科普》9万多份。
2、社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组织开展了各类社区文艺演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组织“社区激情广场大家唱”近400场,放映电影660多场,举办各类文化讲座10余场、展览10余次,书画作品创作近300幅。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创建活动,培育新的“社区文化之家”100多户,评出第二批文化先进社区10个,推荐延平南铝社区申报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善群众性体育设施建设,共投入220万元建设农村社区健身点110个、标准篮球场45个。为社区培训二级或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60名,全市116个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10个社区的55.12%。
3、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完成了南平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的制定,到2010年,全市以街道、城区所在地乡镇和城乡结合部乡镇为单位,设置2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外的区域,设置4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在7个县(市、区)的城区批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其中新增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覆盖城区人口40.13万人,占全市城区人口总数的42.05%,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规模。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顿规范工作,撤销了2个不达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执业注册资格。已建设的延平、建瓯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了省卫生厅对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复核验收。强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举办健康讲座224场,接受教育群众81656人次,刊出卫生知识宣传栏142期,张贴卫生海报600多张,发放健康知识宣传单112600张,健康处方65140份。
4、法律进社区工作有效展开。各级有关部门以“五五”普法工作为载体,将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入社区,让居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切实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全市共确定22个社区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通过活动,各试点社区实现了“六个一”: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队伍,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月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和每季度在社区采用不同形式为居民上一次法制课。扎实做好社区“法律六进”工作,有23家律师事务所与133个社区、27所学校签订了服务协议,开展了法律服务,免费为社区居民解答法律咨询3000多次,义务到社区开展法律咨询5场次,给社区居民上法制讲座5场。
5、社区环保成效明显。“人人动手,美化家园”共建活动成绩斐然,创出8个县级绿色社区,4个市级绿色社区,2个省绿色社区,我市南铝社区、杨西社区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不断深入,新增39所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其中国家级2所,省级10所,南平市级27所。
6、涉台教育逐步深入。指导社区刊出涉台专栏250期;向社区提供对台书刊、杂志等宣传品3000多份;采取多种形式培训涉台教育骨干1000多人次;举办涉台讲座15场,台海形势报告会20场,涉台政策咨询会、台胞台属座谈会30余场次。
四、维护社区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区稳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与保障。我市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有效促进了社区的稳定。
1、治安防范体系不断健全。通过强化社区警务室建设,将公安机关的治安行政管理、群防群治防控体系等各项工作扎根于社区,确保社区小治安的稳定促社会大治安的稳定。全市已建“统一外观标识、统一工作标准”的社区警务室199个,配有社区民警199名,投入社区警务室建设资金达44.3万元。派出所以警务室为载体,警务前移,群众知警率、民警熟悉率和群众满意率都达到90%以上,为群众百姓办好事实事和排扰解难1990起。涌现了一批如建阳市局麻沙派出所界首警务室、武夷山市局城区派出所女子警务室、延平分局王台派出所溪后警务室等优秀警务室。同时,进一步落实《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擂台赛考评拉动公安“三基”建设向纵深开展。在抓好三十个派出所“擂台赛”的基础上,抓好三十个城乡社区警务室建设“擂台赛”,对获得季度前3名的派出所予以通报表扬,后3名派出所通报批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警务室建设。
2、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以纠纷初始化解为重点,提高社区处置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结合社区特点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解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因婚姻、家庭、邻里琐事、下岗就业、医疗保障、经营活动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645件,调解成功9444件,调解成功率达97.92%。治安形势明显好转,据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队测评全市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6.16%。
3、平安建设向纵深推进。以“五五”普法工作为载体,以平安建设知晓率为突破点,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应用一封信(致市民一封信)、一栏版(创建平安宣传栏版)等形式进行覆盖性宣传教育,营造平安社区舆论氛围。发出致市民信100万余份,编发平安宣传报道500余篇、宣传栏版和小区宣传专栏2000余幅。加大平安建设力度,在社区全面推广光泽县社区民警平安建设中“三五”工作经验做法,提高社区安全防范水平,为社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全市有162个社区被命名为“平安社区”,占全市210个社区的77%,评出“平安家庭”75.68万户,创建率达90.5%。交警支队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 “五进”活动,共进社区207个次,进学校1136所次,进单位927个次,进企业422家,进家庭58326户次,提高了群众交通安全意识。
五、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端正与否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整体水平。我市通过完善工作制度、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开展志愿者服务、强化作风建设,打造适应新形势发展、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扎实、热心为民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1、提高社区干部素质。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下派、志愿服务等方式,建立了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专职工作者为骨干、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工作队伍。目前全市有社区专职工作者648人;有社区志愿者组织630个,有各类专兼职社区志愿者1.6万人。进一步完善了市、县、街道三级社区建设教育培训工作体系,完成了对新一届社区居委会成员的培训,全市分级分批举办培训班20多场,有840人参加了培训,提高了素质。市委组织部在邵武市开办了首期社区管理专业大专班,有35名社区工作者参加学习。
2、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青少年及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全市现有社区志愿者组织630个,有各类专兼职社区志愿者1.6万人,注册志愿者6804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60次。松溪县成立社区志愿者协会,实行志愿者服务注册制度,目前有200多名志愿者进行了注册。建瓯市上西河社区志愿者队伍已发展到230多人,尤其是党员志愿者常年开展政策宣传、护绿保洁、义务诊疗等志愿服务,形成了“一个党员一盏灯、一支志愿队伍一面旗”的示范效应。
3、强化作风建设。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区活动,组织社区工作者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在社区工作者中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促进了社区的廉政建设。全市共学习600多次,达3000多人次。深入开展向林丹学习活动,社区干部在活动中做到“五学五查”,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同居民的联系。延平区杨中社区开展“平安社区贴心人”评选活动,评选出优秀社区干部2名,优秀群防群治队员2名,优秀业主委员会成员2名,优秀平安楼幢长10名。
六、突出示范作用,引领和谐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
在社区建设中,我市着重突出了示范辐射作用,认真开展和谐社区示范活动和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带动了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1、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中共南平市委办公室、南平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下发了《南平市文明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意见》和示范社区建设基本标准,在全市确定了30%的社区共计51个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在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中,我们以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为抓手,强化和谐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一是制定工作职责。进一步完善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突出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能,增强各成员单位参与意识、共建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齐抓共管、共建共驻的和谐社区工作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履职情况报告制度。建立成员单位履职定期报告和汇报制度,防止和谐社区工作流于形式,推动社区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三是订立成员单位联络员联络办法。强化成员单位和谐社区工作的横向联系和信息交换,将社区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使成员单位的力量有效凝聚起来,形成工作合力。四是分解任务。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要点分解立项为40项重点工作,下发各成员单位,督促落实。通过活动,51个社区基本达到了年初下达的示范标准。社区整合有了新进展,松溪县完成了撤镇改街前期准备工作。
各县(市、区)突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延平区坚持“共建和谐社区,共享和谐文化”理念,以“六进社区”为主线,突出“共建、共管、共享、共创”社区文化建设新模式,积极推进和谐社区文化建设。邵武市突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题,积极探索“城市社区化、社区小区化、小区规范化”的路子,开展规范化小区建设,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步伐。武夷山市围绕“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的战略目标,实施育民、便民、安民、健民、乐民、富民“六民”工程,促进社区和谐。建瓯市将社区居民委员会公用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规划,落实南委办[2001]59号文件精神,无偿提供社区管理活动用房1500平方米。建阳市建立健全市、街、社区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动态的就业岗位储备“银行”,为社区就业再就业提供培训、中介、安置、维权等服务。顺昌县开展“有难事,找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拓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浦城县认真落实挂钩单位的互动,制定了“153帮扶计划”帮助和解决社区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松溪县设立“民意箱”,采取“零距离接触”的方式收集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化解矛盾纠纷,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2、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扎实开展。按照民政部《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和福建省民政厅《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通知》的要求,重点做了六项工作。一是健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南平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原来的34个增加到38个,完善了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制定了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了对城市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各县(市、区)、乡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各试点村详细订立了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岗位职责,确保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有序地开展。二是开展了调研和广泛的宣传发动。制定下发了《南平市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推荐延平区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区,确定11个省级、6个县级试点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全市共组织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调研20多次,设立大型固定标语10余幅,宣传栏31个,张贴标语800多张,发放宣传单2000多张。三是完善了社区服务资料。各试点村制作了《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印发给村民,方便了群众办事。全市共制作《社区便民服务手册》10000多册。三是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中心有效承接政府行政部门依法延伸在农村社区的基本政务及相关的公共服务,凡与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项目,基本实现了“一门式”集中受理。全市共成立了15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67支志愿者服务队,共有队员1562人,开展活动126次。
2007年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社区自治功能发挥还不充分,部分群众自治意识、参与意识不够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还不够到位。二是部分社区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管理和服务手段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功能的拓展和工作的开展。三是社区资源还未实现有效的共享,一些社区单位的文化、娱乐设施场馆空置率高,未得到有效利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新的一年里按照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在工作推进中认真实践,逐步解决,进一步推动我市社区建设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