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与工作要求,遵循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为海西区绿色腹地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创新能力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撤地设市后首次的全市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决定》,支持和引导社会、企业的科技意识、创新意识及投入意识的提高于增强,重奖了科技进步重大贡献人员(南孚、市农科所科技人员),10月,市政府连续出台《关于加快南平市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将鼓励、扶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作为重要内容。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已建立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业中试基地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市级技术创新试点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批5家,总数达28家。组织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5项,并组织上报省级成果登记20项,完成市级成果登记42项,市级科学技术奖报奖项目68项,经过评审,评出南平市科学技术奖3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1项。全市申请专利271项,专利授权数158项,其中发明9项,实用新型79,外观设计70项。
科技项目支持力度加大。全年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计划项目2项,获补助经费190万元,分别是“武夷山茶叶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补助经费140万元;“富含膳食纤维仿生肉素脯科技成果转化”,补助经费50万元,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7项,获补助经费729万元。今年先后安排市本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8项,资助资金114万元。
持续抓好特色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闽北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建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远程教育等5个系统及电子公告、农业专家推荐、数据库资源等栏目,建立示范县(市)2个、示范乡镇14个、示范企业30家、示范农户400多户。在全省科技系统率先建立的农村远程视频科技系统,在34个乡镇安装了硬件视频科技培训系统,150多个乡镇安装软件视频科技培训系统,举办实用技术讲座20场,受训3万余人。10月中旬,由延平区和市科技局、市文化与出版局联手搭建的延平区农村科技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正式开通。这是我市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新尝试、新成果。
持续提升国家级星火产业带建设质量。通过几年实施,大批新型、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通过产业带载体源源不断流向农村,做大做强了农业主导产业,目前,产业带已经向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富民强县计划》、《一县一业计划》延伸,实施领域从种植扩展到加工及综合利用,进一步拓宽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渠道。继建瓯市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县)之后,今年武夷山市又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市;“一县一业”重大专项的建瓯竹业,延平天然香料、邵武林业以及邵武拿口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成效都较为显著。
虚拟性质的闽北科技研究院发挥更大作用。研究院灵活柔性引进市外的人才与智力,支撑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在市外67所院校、研究所设立联络点,及时发布院校、研究所最新科技成果、收集我市企业技术难题。每年都为企业成功对接上百个项目,并通过“6·18”组织高校、科研部门与企业对接,今年组织“6•18”企业科技项目查新35项,对接成果14项,技术需求对接10项。
南平市科技局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