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公文写作之“难” 公文写作,俗称“写材料”。写材料的高手,俗称“笔杆子”。要想成为一个地方或单位的“笔杆子”,往往要经千般磨练、历无数艰辛,没有三五年是难以修炼成才的。因此,常有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年轻人被公文写作之难吓住了,不愿从事公文写作相关工作。公文写作之“难”,到底难在何处?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试对公文写作之“难”作简要探析。 一、从公文写作者的历程来看,“难”在两大过程。如果我们把从事公文写作所要经过的历程分成入门、上阶、登堂、跨槛、入室五个过程,那么最难的应是以下两个过程。一是入门。入门是从无到有、从 0 到 1 的过程,最为艰难。入门之难突出表现为不熟悉业务工作、不熟悉所写内容,不清楚格式、不清楚套路,不知道从何下笔。有一句话叫“入门煎熬”,说的就是公文写作入门时的痛楚。二是跨槛。跨槛,是从登堂转向入室的过程。槛,寓有“坎”意,是公文写作者需要经历的一道“坎”。在这个过程中,公文写作者已经具有一定的写作功底,熟悉基本的写作规律,但是遭遇到“写作瓶颈”,存在难以破解、想透的写作症结,陷入了写作惯性、写作俗套。就好比习武者习熟招式后,就被招式所束缚,无法达到“无招胜有招”的更高境界。产生这一症结,可能是思维习惯、写作习惯不好造成的,可能是因为日常积累不到位,可能是由于规律运用不灵活,还可能是思想境界、思维层次、眼界格局等没跟上。这一过程之难,在于不知道如何突破“写作瓶颈”。 二、从公文写作实际来看,“难”在七种情形。公文起草中感到艰难,常常是受制于以下七种情形。一是缺乏好的结构框架。突出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框架结构不成体系;东拼西凑,乱拼一气,不符合逻辑;框架结构陈旧,缺乏新意。二是对公文主题和内容把握不准。突出表现为对公文主题缺乏深入研究、清晰认知,理解不透不准,写的时候展不开,即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几句话;撰写综合性文稿时,自己仅仅知晓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写起来东猜西找、一片茫然;对所写内容不熟悉,没有掌握其脉络、把握其规律,很难往细处想、往深处想,思维不连贯,思路受限。三是思想站位和境界格局不高。突出表现为写惯了部门公文,突然要求站在整个党委或政府角度来起草公文,一下子角度转不过来、站位提不起来,依然写得很具体、很琐细,导致公文过不了关;或者思想认识不够、理论水平不高、大局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宏观地写、全局地写,只会写实、不会写虚。四是不善于概括提炼,缺乏好的标题和观点。突出表现为习惯于单纯叙述,习惯于记流水账,文章越写越长,就是短不了;拟制的标题很一般,要么缺乏新意,要么概括提炼不准,要么逻辑不严密,大标题管不住小标题,小标题管不住内容;没有新颖的观点,通篇没几个让人记得住、有思想深度的“金句”;不善于概括提炼,缺乏好的标题观点,整个文章的档次提不起来,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五是语言干瘪、词汇量少,表意不准。突出表现为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表述某项工作,总是几句老话,翻来覆去地写,缺乏新意;遣词造句不准确,想表达某个意思,但不知用什么词好,总感觉所用的词语不贴切。六是缺乏案例或数据,不生动不实在。突出表现为对相关案例掌握不到位,或者写作时联想不够,起草公文时只是干巴巴的几句议论,缺乏生动性;对相关数据掌握不及时、不全面,起草公文时仅仅罗列举措,不能用数据来说明成效,导致公文缺乏说服力。七是被已有文稿、范文模板“牵着走”。比如,撰写述职述廉材料,去年写过某领导述职述廉材料,而且得到领导高度认可。那么今年重新写,相似的工作内容、同样的撰写要求,就容易被已有思维束缚住,被范文模板“牵着走”,不知道如何转换角度,不知道如何创新,写来写去都是在模仿,难以突破。 剖析这七种情形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日常积累不到位。肚里无货强下崽,肯定艰难。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做好日常的积累功夫,要加强好的思路框架、精彩的标题和观点、生动的案例典故、详实的工作数据、最新的政治表述用词等方面的积累。日常积累到位了,心中有货了,就不怕下笔无言。二是思维能力不强。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公文写作是思维的艺术,只有提高思维层次、增强思维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文写作“难”的问题。要着重锻炼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提高理论分析、把握大局、运用政策、概括提炼、升华主旨等能力,以思维层次的提升促进公文质量的提高。 任何事物都有相对性,公文写作之“难”也是相对的。这种“难”更多的是未把握规律之“难”和写作过程之“苦”。一旦我们沉浸其中、坦然对之,用心钻研、把握规律,就会发现公文写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和锻炼性的工作,远比那些单纯的事务性工作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一旦我们突破过程之“苦”,就会收获公文写作的成就之“乐”、成果之“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