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这里并不是说公文写作只能墨守成规,而是指公文写作有一定的约定俗成,具有规范性。公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习惯,如报告不能夹带请示事项,请示不能抄送下级机关等,在内容和格式上也有固定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不能创新。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地方而言都是头等大事,对写作班子而言则是头疼大事,因为领导要求站位高、思想新、内容精,每年都要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然而《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工作总结,其创新突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一些被实践反复检验而“经久不衰”的传统模式仍必须坚持下去。主要表现在: 一是框架固定。《政府工作报告》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有章可循。报告的开头与结尾部分则比较固定,在内容结构上不论哪一级政府,一般包括工作总结、工作目标与计划、政府自身建设等几个部分,每一部分根据内容分设二级标题。例如,今年我们在2017年政府工作回顾部分,由点及面,从狠抓关键全面巩固发展基础、量质并举始终保持发展定力、统筹城乡功能布局不断优化、凝心聚力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等四个方面概括一年来我老秘网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 二是内容全面。 政府是个大管家,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工业、农业、服务业及社会民生事业等领域,凡是政府管理的工作都可写进入。但《政府工作报告》写作要求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并且同样的内容在今年的工作总结与明年的工作计划中都有涉及,内容交错也加大了谋篇布局的难度。 三、表述精练。正因为《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面,如果每项工作都展开来写,写得很详细,那势必篇幅冗长,让人找不到重点。因此,在叙述上,除了必要的数字和有影响的事件外,一般不详细描述和繁琐论证,而是用概括性的语言,有系统有条理地叙述,力求简明扼要、详略得当、条理分明。
一是用新理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的一些新的政策动向,以及蓬勃发展的社会思潮会不时地投射到公务活动中来,对领导施政和《政府工作报告》写作产生明显的影响。通过将国家省市级层面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路,例如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省提出的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扬州市倡导的建立城市公园体系等等,赋予其本土的建设实际内涵,就能够突显报告的理论厚度与高度。同时,报告中还要突出本级政府执政的新理念,以彰显地方的独特性。例如,我老秘网市领导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环湖旅游战略等新的工作思路均是体现特色的创新做法,这些都有效地体现了报告的创新性。 二是用新结构。在处理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内容侧重上,今年我们创新做法,将2017年工作落实情况以附件列表的形式呈现,做到报告以点、表格以面,相辅相成。这种的做法有三方面好处,首先有利于精简篇幅,不用面面俱到;其次有利于突出重点,为全市重点工作展开陈述留有空间;再次有利于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全面掌握政府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一目了然、清晰明了。 三是用新语言。《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事务性应用文书,是报告体式的一种,具有汇报性、陈述性以及严谨性等特点,同时,又因为它是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特定会议上所作的一种以政论性为主的讲话文稿,因而又具有通俗性、形象性、简洁性的特征,是书面语与口语的集合体。在语言表达和运用方面有独特而鲜明的风格。因此,语言上一定要摒弃八股式文风,僵化式语言,做到鲜活、生动。例如,我们在报告中运用了“引金入邮”“黄金五条”“土地银行”“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等等生动的词语,给人眼前一亮、记忆深刻之感。 作者:冯长征,高邮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节选自《新时代公文写作要在坚持传承中努力创新——以〈《政府工作报告〉撰写为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