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践行新思想中推动扬州新发展
建设“强富美高”新扬州,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思想大解放中践行新思想,在践行新思想中抢抓新机遇,在抢抓新机遇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不能漫无边际,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解放思想不能毫无目标,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攻坚方向;解放思想不能虚无飘渺,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价值依归。我们要进一步破解思想认识上的堵点、执行落实的痛点、追赶超越的难点,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
一、立足新时代,匡准解放思想定位
从改革开放40年看,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兴办乡镇企业,90年代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新世纪以来实施园区开发、规模经济、科技创新、公园城市等一系列改革举措,都是扬州人民冲破了“两个凡是”、“一大二公”、“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粗放发展等思想束缚,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扬州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全市GDP跃上5000亿元大关,人均GDP在苏中苏北率先超全省平均水平,综合竞争力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第37位,比五年前提升8位,在中国城市品牌100强中名列第14位。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推动扬州发展进步的一大法宝。
二、分析新问题,破解思想顽症束缚
扬州改革发展要走在前列,解放思想首先要走在前列。当前,尤其要防止和克服一些影响改革发展的思想症结:
一是路径依赖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有的同志虽然身体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时。有的仍习惯于粗放发展模式,“GDP控”“速度论”根深蒂固,对新发展理念、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比较生疏、束手无策;有的对发展枢纽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重视不够,实体经济“大而不强”“结构不优”“低端低效”等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化解办法;有的对国际形势发展特别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认识不清,对发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紧迫性不强;有的对推进环保263专项行动心存怨言,对清除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心存侥幸,等等。
二是改革焦虑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然而,有的人心存疑虑,利益调整怕伤感情,机构改革怕“失位子”;有的人存在急躁情绪,把改革简单化、片面化;有的人对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盲区、改革中的硬骨头,不敢碰硬、不敢探索、不敢突破,怕出乱子、怕担责任、怕丢帽子;有的人有等靠思想,等上级出文件,等党委政府出政策,等兄弟单位出经验,缺乏上下“结合”创新的能力;有的人认为在当前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多干事不如不出事,贻误发展机会;有的单位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但就是事难办。
三是创业疲劳症。进入新时代,城市之间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有些人赶超先进、对标找差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够强,鲜有“敢为人先”的超前意识和拼搏精神,创新意识不足,创业激情不浓,喜欢自我纵向比,不情愿与先进发达地区横向比,面对发展机遇常常是“醒得早、起得晚、走得慢”。
四是文化自恋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扬州人的性格和骄傲。但也使有些人心里面产生出一种得天独厚、沉溺过去、自足自满的优越感,特别在文化传承上重复古轻创意,文化发展上重活动轻产业,文化融合上重传统轻创新。文化建设有氛围而欠影响,有作品而缺精品。存在“甘居中游”心态,“过日子”功底有余,“创路子”动力不足。文化考核动真碰硬不够,没有真正做到“奖要奖到笑起来、罚要罚到跳起来”,压力传递层层递减。
三、围绕高质量,释放思想解放活力
释放思想解放活力,要自觉用新思想对好标、定准向,在新思想中找思路、找方法。必须找准发展目标新指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全市上下的奋斗目标。
抢抓新机遇,努力打开高质量发展大格局。要以全省、全国乃至全球视野谋划扬州未来,认真做好“全面对接、主动融入”,顺势而为,借势开路。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谋划好“公铁水空”立体化、现代化、便捷化交通布局。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产、城、人、生态的深度融合,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抢抓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战略机遇,加快沿江、沿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强植树造绿等生态工程建设,构建起“一横一纵”生态骨架,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的重要批示精神,自觉增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扬州担当”,以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城市为抓手,启动实施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一馆多园”重大项目,把扬州打造成举世著名的运河文化名城。
培育新动能,牢牢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培育新动能,需要科技创新,坚持项目为王,大力培育和发展“枢纽经济”“知识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孕育创新技术,努力引进和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实验室和科技综合体,把扬州打造成科技创新之城。壮大创新园区,坚持“精而强”原则,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科创中心,培育扶持更多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创园区,加快技术转化创新,为创业者搭建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化解创业风险,批量产生优秀高科技企业。培植创新产业,以攀升至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为目标进行产业创新,大力培育一批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吸聚创新人才,不断完善升级“绿扬金凤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双创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申报遴选工作,招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落户扬州,把扬州构筑成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给力新实惠,持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打造更多民生兴奋点和幸福点,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更丰富多彩、更有获得感。着力解决最迫切最直接问题,每年制定实施如民生“1号文件”,让老百姓过得更殷实、更幸福。着力满足生活高质量需求,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培训优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推动就业更加充分。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化医联体和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构建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制定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时不让一个人“掉队”。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大发展蛋糕,解决因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分好“蛋糕”,合理收入分配;下大力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护社会弱势群体,让每个扬州人都有获得自我发展、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和舞台。
摘自《群众》2018年第17期,原标题为《在践行新思想中推动扬州新发展》 作者:姜龙(作者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