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会议肯定了全市在贯彻落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上所做的工作,同时提出了几点审议意见,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举措,狠抓落实,现向将有关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强化贯彻落实《条例》的法律意识 坚持把贯彻落实《条例》与执行中央、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引导脱贫攻坚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推进。一是强化学习培训。去年8月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专题研讨会等各类会议16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和《条例》重要精神,不断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把脱贫攻坚作为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意识。同时,制定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培训规划,市、县两级对驻村扶贫工作队、乡镇(街道)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和扶贫办主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以及行业部门负责人、分管领导、具体扶贫工作人员等进行了分层级、分类别的大规模的政策和业务培训,去年8月以来,全市共培训436期、4.35万人,各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条例》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对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上来,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进一步提升。二是营造良好氛围。通过简报、通报、信息、署名文章等传统纸质媒体和网络、广播、公众号、微博等新兴媒体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去年8月份以来,全市共发表各类新闻稿件497条,其中省级以上媒体246条,尤其是以10.7扶贫日活动宣传活动为契机,市委书记、市长联名发表了署名文章《再接再厉 众志成城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制作了扶贫宣传片《汗洒脱贫路 高举民生旗》,开展了“我要上学 我想有个家”“凝心聚力献爱心 精准扶贫奔小康”“健康扶贫、爱心帮困”等系列公益活动,同时积极配合开展了市人大“为民履职,脱贫攻坚‘五个一’”、市政协“三个一”、工商界“百企联百村”、7个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等活动,扎实推进“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全面构建了“市设办、县设管理中心、乡镇设服务站、村设信息点”的组织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所有村均注册了4358村级信息管理员,完成贫困户注册80082人,爱心人士注册194607人,发布爱心需求64088条,成功对接需求42013起。从而全面构建了“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三是逐级压实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领导干部的联系责任,行业部门的牵头责任,帮扶单位、工作队和结对帮扶人的帮扶责任。今年,12个县市区、18个行业扶贫牵头部门都与市委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市行业职能部门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各县市区和相关行业部门今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通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32条工作措施》《**市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突出问题整改方案》《市驻村办常态化督查清单》《**市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追责问责负面清单》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强化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同时对乡镇领导干部“三走访三签字”、第一书记选派、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脱贫攻坚考核等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奖罚措施。 二、进一步强化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坚持把“输血”与“造血”,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在激发贫困户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上下功夫。一是强化教育引导。市扶贫办积极配合**电视台、**日报、**新闻网等媒体开展了“最美扶贫人”等宣传推介活动,推荐各类自主脱贫典型8例,其中常宁市塔山瑶族乡狮园村精准脱贫、祁东县枣园村电商扶贫、过水坪镇贫困户夺石果自主脱贫等典型成功入选《湖南精准扶贫100例》,下一步,我们将精心组织策划30名脱贫之星和20名最美扶贫人、最感动**的脱贫攻坚故事以及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等系列活动,让“自主脱贫光荣,等靠要可耻”成为了主流意识。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充分发挥技师学院、农广校、职业学校、培训中心的作用,加大对贫困户的种养技术、务工经商等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升贫困户创业就业技能。2017年全市共开展各类面向贫困户的培训达60000余人次,其中开展电商扶贫培训达2676人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对贫困户开展茶艺培训538人次,农业部门对贫困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5000余人次;完成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702人,“贫困两后生”培训516人,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4961人。三是强化机制创新。进一步改进帮扶方式方法,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帮扶举措,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如市农委制定了《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务工帮扶明确了扶持标准: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年性务工的新型经营主体按照150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奖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季节性用工的,按照1000元/人/年的标准给予奖励;单个新型经营主体所获奖励不得超过100万元。如各地严格落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办法》,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方案,将光伏扶贫收益主要用于开辟生态公益性岗位支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就业。 三、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在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作用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也是实现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措施,为此,我们坚持“四个结合”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坚持将产业扶贫与发展特色农业相结合。结合“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促进行动,因地制宜确定了粮食、畜禽、油茶、林木、蔬菜、茶叶、特种水产、特色水果、中药材、休闲农业作为我老秘网市十大扶贫重点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短平快特色产业,快速带动贫困户脱贫。如衡东兆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搭建大棚,提供种苗,并抽出专门技术人员带动300多贫困户种植香菇,为贫困种植户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同时安排了100多个贫困户在公司就业务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如祁东县江南华兴农业投资854万元(其中贫困户以人平2000元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入股300万元,占比35.15%),创办西兰花种植基地5000亩,对接481户15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人均年增收近2400元。另一方面,着眼长远,大力发展油茶、林木、茶叶等持续长久有收益的产业。如2018年市县两级财政安排落实了6000万元油茶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户新造1亩以上、5亩以下油茶林给予专项补贴,全市已有6648户贫困户新造油茶11687.7亩,有望到2020年7县市每个贫困户能够通过发展1亩以上油茶林实现长效脱贫,油茶产业扶贫经验在中央新闻联播上得到推介。如常宁塔山瑶族乡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发展高山生态有机茶,贫困户在务工、青叶采摘、茶园培管、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等五个方面全面受益,直接带动41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预计人平增收11790元以上。二是坚持将产业扶贫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今年我老秘网市出台了《关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作用,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委托帮扶、务工帮扶等扶贫模式,明确了奖补措施,“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产业扶贫经营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全市已有178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对接帮扶贫困户270325人。如衡南县广林玫瑰香猪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围绕“风险由公司承担,实惠由贫困户享有”的目标,即将政府提供的扶贫贷款由公司集中使用和偿还,公司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玫瑰香猪猪仔、养殖技术以及防病防疫服务,生猪出栏由公司实行合同定购,以每户养殖5头为例,每批次可获利5000元以上,每年养3批次,可获收益15000元以上,目前公司已对接建档立卡贫困户1711户5082人。如祁东县以吉祥、有吉、新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黄花菜产业,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达16.5万亩,涉及菜农40万人,其中贫困户15087户55225人。三是坚持将产业扶贫与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相结合。通过加快发展“光伏扶贫”“互联网+扶贫”“旅游扶贫”等高附加值的新兴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市共有265个贫困村纳入全省光伏扶贫建设实施方案,装机规模达到2.44万千瓦,目前已有149个村级电站建成并网,其余116个村级电站已建成,将于7月底并网发电;同时将新建设6个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将使3660多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全市已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543个、湖南扶贫小店670个,2017年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交易额达3924.5万元,**建成农民伯伯县级运营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祁东县55个贫困村,直接服务的农产品上行交易额达1200万元,有吉、吉祥两家企业入选全省电商百强。各地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市以油茶旅游文化节、**以云雾茶文化节祭茶大典暨万寿茶会、**以乡村旅游春季赏花节、**以千亩连片湘莲观赏园、**以梨园小镇梨花节等为重点,着力打造了“一县一品”乡村生态旅游扶贫品牌,有力助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区全面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建设了水濂村、龙池村、红星村3个旅游扶贫示范点,在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创建了“南岳旅游扶贫特产专卖店”,已对接18家扶贫企业及贫困户,同时启动旅游扶贫矿泉水项目建设,项目收益联结全区所有贫困户,并将影响带动来岳游客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四是坚持将产业扶贫与金融扶贫相结合。我老秘网市充分发挥金融在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杠杆作用,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目前全市新建金融扶贫服务站322个,其中“三站融合”(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农村电商服务站)站点数达到142个,为11.78万贫困农户建立了金融服务信息档案,2017年分别完成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9.47亿元、18.98亿元,同比增长121.81%和189.13%。**米业以“分贷统还”模式带动全县209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8173万元,三年可入股分红2451.9万元,在全省创立了金融产业扶贫“角山模式”。 四、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与监管 坚持“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的原则,不断提升脱贫攻坚保障水平。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市本级扶贫财政预算资金由去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1亿元,增长100%,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扶贫预算投入,在去年基础上增长50%以上。截止目前,各县市区已落实扶贫财政投入3.24亿元,同比增长51.8%。二是强化项目库建设。针对我老秘网市项目库建设前期基础薄弱、项目建设进度滞后、后期跟踪不及时等突出问题,组织各县市区扶贫办到安徽省六安市学习取经,加快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步伐,防止因项目选定不准造成损失,为推进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打好坚实基础。三是加强资金监管。扎实推进“互联网+”监督,严格落实“两个一律”,即扶贫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乡村两级扶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示;今年5月份扶贫、财政等部门联合对中央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项目开展了全面自查,对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开展了绩效评估,确保扶贫资金的安全、精准、高效使用。 五、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以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着力打通作风建设“最后一公理“,改进干部作风,进一步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水平。一是开展作风建设“一月一主题”活动。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按照“有安排、有部署、有落实、有成效、有考核”的要求,依次开展扶贫走访慰问调研、就业扶贫、扶贫志愿者、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万企帮万村、党建及驻村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日”宣传、社会保障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一月一主题”活动。二是强化帮扶力量。市、县两级共选派1527个工作队驻村、4274名队员,其中市本级将联村全部改为驻村,增加了92个驻村工作队,实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和贫困村、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同时要求县市区和乡镇对100人以下的村也要派驻工作队。三是扎实开展基层基础“三化”创建工作。针对基层反映表格填写过多,基层负担重的问题,我们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脱贫攻坚基层基础“三化”建设(即台账资料规范化、工作流程制度化、阵地建设标准化,“三化”建设正逐步由示范村向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全面覆盖,“一户一档”、扶贫手册、村级“一室两站一点”、三栏等得到规范和加强。四是强化督查问责。针对基层反映的迎接、督查、评比过多的问题,今年明确要求各级各部门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考核评估外,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不再单独组织考核评估,同时进一步改进督查方式、提升督查效率,市本级在原有36个常态化联点督查组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抽调相关行业扶贫部门人员组成的4个专项脱贫攻坚督查组,同时各县市区抽调一批老干部、老党员等熟悉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组建一支脱贫攻坚专职监督员队伍,坚持综合督查与专项督查、明察与暗访、面上督查与定点督查有机结合,以督查促问题整改,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各类督查交办问题1500余个,其中市本级已印发通报三期,交办各类问题351个。针对发现的1000余件问题线索,筛选了100件可查性强的挂牌督办,选取了30件处理不到位、影响较大的,由市县两级市纪委监委直查直办、深挖细查、一查到底,形成了强大震慑。截止目前,全市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立案68件,查处131人,其中组织处理56人、党纪政纪轻处分60人、党纪政纪重处分15人,问责39人,上交财政资金25.98万元,退还群众资金24.0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