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什么东西最贵?你要问葛优,他会告诉你“是人才”。你要问一个机关单位的主要领导,他肯定会说,“给推荐几个写材料的”!一个单位,少的三四十人,多的有百人,况且现在大学生、研究生满堂跑,怎么就单单缺写材料的?
这种公文写作缺人的现象,值得思考。要我讲,这其中,起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知难而退。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而公文写作需要静心思考、加班加点、甘居幕后的特点,与人们追求快乐、享受生活的目标相去甚远。于是,一些同志便躲得远远的,不愿受这份罪。事务性工作不缺人手,文字处室则少有问津。二是入门不易。不少同志有志于公文写作,很勤奋、很努力,但往往是有想法、没办法,有热情、没思路。接了任务,往往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达到领导要求。于是乎,东拼西凑,忙得不亦乐乎,结果是事倍功半。送到领导手中,剩不下几行文字,反复几次便心灰意懒,甚至于退出这个行当。三是提升困难。一些同志费尽心智,加班加点,总算掌握了一些写作的基本功,日常的一些公文也能应付得来。但遇到一些要求高、要求急的公文,则会手忙脚乱,甚至是无从下手。这其实是写作能力出现了平台,遇到了瓶颈。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付。
以上三种现象,折射了公文写作战线的尴尬。能够努力、坚持,并自如应对写作任务的同志,现在看还是少了些。
公文写作是个苦差事。老话讲:“好汉子不愿干、赖汉子干不了”。其中的原因,我觉得不外有三:①公文写作需要有眼界、有胸怀,在知识层次差不多的情况,还要有开放大气、见微知著的能力,能够见人之未见、发人之未发。②公文写作需要有思辨力和创新力,不仅要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更要有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情。③公文写作还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韧劲,唯有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辛苦,才能有所成就。
正所谓有“苦”才有“甜”,有付出才有收获。公文在给我们出难题、压担子,让你苦思冥想、寝食难安的同时,也为你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提供了与领导者思想碰撞的机会,架起了成长进步的阶梯。即使,你以为这些都不重要,作为办公室工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领,你也会心有所得,快乐工作。
从这一点上讲,办公室的同志都应沉下心来,学习一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规律,努力成为本单位的行家里手。当然从办公厅(室)来讲,还必须注意写手的选材、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调研、考察乃至与上级领导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大家更快成长起来,使公文写作这支队伍形成梯队,人才倍出。即使一些同志,志不在此,也建议你熟悉公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当一个公文的评论家、鉴赏家,免得自己用到时,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后,因为公文的问题闹出笑话。
好了,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与大家交流公文写作方面的体会。
我们每天工作在机关,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办公室的各个角落,几乎全是公文。这与我们的工作性质有关。因为:公务活动中的所有书面材料(包括纸介质、电子介质)都是公文,这是公文的广义概念。狭义的公文则是法定公文或通用公文,是体式完整、格式固定、规范的公文。2012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确定的正式公文,有15种,分别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这些公文,基本上都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呈现。这15类正式公文的写作,有很多参考书籍,也有很多的例证可以借鉴,这里我不再细说。我仅从公文写作实践中的一些基本要领,和大家谈些体会。
概括起来讲,可以用4个字,就是公文的“势、道、术、形”。
势是一种气势,由统领和贯穿公文的主题决定,反映的是作者的站位、眼光、胸怀;
道为公文所载之道,也是思想观点,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深度;
术为表达方法,也是结构法则,反映的是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
形为外在形态,也是公文的文字表述,反映的是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正如莎士比亚所讲:“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写公文的人,都有自己对公文写作独特的认识和理解。我用“势、道、术、形”来讲公文写作,就是想让大家用这“四个要素”,来认识和研究公文写作的要领。下面我对四个字进行分析。
一、公文写作首要的在得“势”
得势,就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为公文确定一个鲜明的主题。用鲜明的主题统领全篇,公文才有灵魂,也才有力量,公文才能体现出一种必然、必要和必须。
公文的得势,实际就是锤炼和确定主题。而确定主题的关键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或是说你的思考、你提出的观点与客观实际相统一。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①领会上级的部署要求,领会领导意图。公文姓公,公文写作是奉命写作,是职责所在。所以,吃透上情是写作的首要前提。有的同志写作公文,仅靠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不说水平高低,就是水平再高,“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也难于交待。②把握所处的背景,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方位。实际上是找准坐标,把公文要达成的目标、方向搞清楚。③找准矛盾和问题,解剖原因,提出对策。有了针对性、可操作性,公文才有生命,才有力量。
公文主题的形成,是写作者对所掌握材料的一种抽象,是概括、提炼和升华。
锤炼主题,使公文得势,要求作者必须有丰厚的知识积累,过去讲,写公文的人应当是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当好杂家、通家;有一种敏感和思辨,就是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见微知著;还要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分析归纳、概括提炼。同样一件事,为什么每个人的表述不同,根本的在于思考的深度、广度。
现在公文写作中一种倾向,接到任务往往是先上网百度、搜狗。过去是从故纸堆中找,然后剪刀+浆糊,现在是复制+粘贴,拼凑一篇。现在同类主题的文稿,在网上可以一搜有几千、几万条。于是,有的同志便复制一篇,换换数字,换点情况,应付了事。
在外人看来,抄袭的稿子,也是全篇正确,句句精彩。但内行看,往往是文不对题,与领导的要求相距千里。关键问题就在于抓不住主题,没有把公文的主旨搞清楚。所以:功夫全在写作之外,思考永远高于写作,锤炼一个好的主题,谋定而后动才有好的公文。
二、公文写作关键是有“道”
有道,就是有思想,在公文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用观点支持全篇。一篇好的公文,有一两个鲜明的观点、论断足矣。这也证明,公文“观点为王”的道理。
现在公文写作中,一些同志往往平铺直叙、就事论事,有的就是简单的流水账,没有味道。原因是缺乏观点支撑,没有筋骨。
观点从哪里来,来源于实际、实践,来自于思考、锤炼。从源头看,①有的来自于名家的经典论断,②有的来自于自身学识,③有的来自于基层实践的积累,④有的来自于领导的论断,等等。比如:传统产业做减法、装备制造做加法、高新技术产业做乘法,这些好的观点,实际上是数字概念的转用。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善于用传统文化经典,例如:“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郑燮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样的观点可谓是定鼎之言,富于哲理,充满力量。
以《在全市xxx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例,全篇用了“三铁”,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三个观点支撑全篇,把思想认识、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诸多内容都纳入到“三铁”之下,使全篇很有气势、很有份量。
概括讲,观点是对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具有真理的力量。在公文写作中,要善于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锤炼观点,从与公文主题相关的多种材料采集观点,使之与所要表达的内容、阐明的道理融会贯通。
使用观点要注意几个问题,①正确。无论从政治方向、政策规定、人们的认知等各个方面,都无懈可击,就是要立得住。②准确。与公文要表达的主旨合拍,运用恰当,否则再有理也无用。③鲜明。能够引起共鸣、发人深思。④生动。让人记住,传诵。
三、公文写作要有“术”
公文有术:就是运用逻辑思维,搭建公文骨架,使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提炼的观点、掌握的素材,用恰当的思维链条连贯起来。实践中,我们一些同志一接受任务就陷入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工作之中,结果是思维混乱、手忙脚乱、劳而无功。
安排公文的篇章结构,也是有方法的:①要紧扣主题,就是所列出的大小标题,所运用的素材,都服从服务于主题,与之无关的材料,再精彩也不能强拉硬拽。②要符合规律,要求阐述的内容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③要符合人的思维习惯,就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能让人接受。④要符合逻辑定律,就是概念统一,思维贯通、理由充分。不能违反同一律、矛盾率、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要求,防止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