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汇报的时候都有体会,就是一稿就能成的很少。 初稿完成,一篇汇报应该说只能算是完成了60%到70%,还需要我们精雕细琢,反复修改,才能提高质量,令领导满意。 反复推敲,理顺逻辑关系一篇好的汇报,首先一点是思路脉络清晰、行文逻辑顺畅,环环相扣、层次递进,让人听了感觉不杂、不乱,对基本脉络能有个初步了解。 1、标题与内容 就是看二级、三级标题下面的做法、事例,包括点思想的话,与标题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否一致,是否紧扣主题。如若不然,那么就需要我们重新挑选新做法或者新事例,千万不能“捡到框里都是菜”,舍不得扔、舍不得改。 2、导语与行文 就是各部分、各段落开始时的导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冒儿”,衔接是否顺畅、过度是否自然,能不能盖住下面的小标题或者主要内容。 3、做法与事例 要相互佐证、相辅相成,对于前后关联不大,明显不存在因果关系的,要及时进行调整修改。 去粗取精,突出特色亮点汇报材料是通过文字来说明情况、报告工作的,受时间、空间、听众兴趣等条件的影响,要求我们写出的汇报必须在短时间内既把基本情况说清楚,又能把单位建设的特色亮点展现出来,让上级领导听了能感兴趣、受触动。具体就是做到“三看”: 1、看内容准不准 就是看所写的一些做法事例,是否有违背上级精神要求的地方,是否有与当前形势结合不紧密的地方,是否有明显不符合单位实际的地方,一经发现要及时进行修改。 2、看特色亮不亮 写材料讲究一句话叫“人无我有、人有我高、人高我新”,所以在修改汇报的时候就要看我们一些特色经验、个性做法,写的够不够丰满,挖的够不够深,能不能引起领导的兴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看层次明不明 写初稿的时候,由于思考的不一定很深入,对整体掌握不一定很全面,在汇报某一方面工作时难免会有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的情况。修改的时候就要求我们根据需要,对特色的工作浓墨重彩、集中反映,使之成为整个材料的重头戏;对于一般化、共性的东西则尽量少汇报,或者一笔带过,或点到为止,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总结凝练,体现思想高度曾有伟人关于如何写材料时说过:“只谈情况,不谈观点,是开材料仓库。人的头脑是加工厂,没有材料不行,有了材料要经过加工,要产生观点,要观点统率材料。”修改汇报初稿,就是一个再加工、再提炼的过程,要对已经成文的初稿,进行深刻透彻的综合分析,总结提炼观点、思路,把汇报的思想高度提上来。 1、要先声夺人 就是对具体的工作内容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提升汇报的思想性,能够集中反映出单位领导或一级组织,抓工作的特色思路、思想站位、创新方式。 2、要精准概况 就是把零散的做法用生动的语言系统地串起来,总结出本单位带经验性、指导性的思路和做法,给人留下比较直观的印象,让人听着很直接、很明了,也反映抓工作很有思路。 3、要画龙点睛 就是在叙述完具体经验做法之后,用数据、事例、成果或者一句总结性的语言进行印证,使经验做法显得更加真实、有效。
字斟句酌,提升语言质感
汇报材料一般是首长向上级领导进行的口头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