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如何实施,振兴的乡村是什么样子,乡村振兴走什么路子?带着这个命题,我们到多年熟悉的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航民村进行实地考察。杭州驱车东行50里,来到远近闻名的航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百业兴旺、家家富裕、环境宜居、村风文明的现代农村景观。所见所闻,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沿村街漫步,两旁坐落着一座又一座以印染为主的现代化工厂,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印染集团。村边机械化农场,年产上百万斤粮食和多种副食品。2017年,这个仅有2平方公里的村庄,一二三产业总值达到135亿元,利润达到9亿元,上缴税金5.5亿元,人均50万元。 ——全村322户居民,2017年人均收入6万元,户均收入20万元。人均净资产400余万元,折合60余万美元,超过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资产。家家住着造型别致的楼房,联为成片的别墅区。联合国一位官员来这里参观,赞叹地说,“这里一栋栋华丽的新住宅以及主人的生活水准,也许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农民祖祖辈辈梦想的农业现代化、村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过上既富裕又文明的日子,在这里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改革开放前,航民村是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均收入148元,村里缺粮户多,借债户多,光棍汉多。这些年何以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创出哪些可资借鉴的路子,从中受到哪些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单纯经营农业转向农工商综合经营,以村办工业为依托,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贸服务业为纽带,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格局。这是振兴农村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航民村的振兴,是从办工业起步的。这个村人均不到半亩地,常年辛勤耕种,仍吃不饱饭。改革开放后,干部群众都在思考摆脱贫困的出路。勤于思考的大队会计朱重庆,想到附近织布厂发展较快,当地具有印染的传统,搞印染可能是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子。党支部商讨后,决定兴办印染厂,由朱重庆当厂长。建厂后第一年盈利14万元,第三年盈利100万元,成为全区第一个百万富翁村。百万富翁并没有使他们松劲。坚持把税后利润85%用于扩大再生产。随着村办工业的崛起,商业服务业迅速拓展,形成面向全国的流通网络。同时购置货轮,投入海洋物流业。随着资金实力的增长,投入4亿元步入金融投资业。多年来全村不仅银行存款始终高于贷款,还在萧山农商银行持有5000万股的股权。 航民村的实践证明,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产业。振兴产业从哪里着手,各村应从实际出发,能搞什么搞什么,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开发产品到造就产业。有条件的村,从发展工业起步,逐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群体,可能是见效较快的路子。当然,发展工业决不能放松农业,而应带动强化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使农业成为效益较高的产业。加上二三产业综合发展,使农民成为收益较高的群体。 启示之二:无论兴办什么产业,都需发挥集体、个人诸方面积极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建富有活力的机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不落下一户一人。这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指导方针。 航民村振兴各项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使全体村民都摆脱贫困,家家过上富裕的日子。各种经济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个目的。村办企业改制,就是突出的例证。航民村随着村办企业的迅速发展,到1998年集体资产增长到4亿元。当时,附近农村乡镇企业都在改革产权制度。航民村有些村民也要求把集体资产量化到人。他们说,集体资产这么多,好像天上的月亮,天天看得见,就是摸不着。如何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由月亮变成太阳,人人享受温暖,面临重大的抉择。航民村党委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商讨,发动全体村民反复讨论,提出改革的原则:即既使集体占有稍多的股权,促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又使村民、职工、经营者享有一定的股份,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富有活力的经营机制。按此原则,确定村办企业资产,集体占51%,量化到人占49%。量化到人的资产,村龄股占40%,厂龄股占40%,贡献股占20%。 航民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是有利于增强企业实力活力,二是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三是有利于推进农村环境建设。笔者记述航民村推进村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好处,只是说这些做法在该村是成功的,绝不是说其他村都须这样做。事实说明,有些村从发展民营企业入手,也可有先有后地共富起来。各地应因村制宜,由群众选择确定具体做法。办法可以多种多样,只要能使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宜于采用的好办法。 启示之三:村级党组织尤其是带头人,真心实意履行共产党人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富有远见卓识,勇于开拓进取,肯于扎实苦干,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是振兴乡村的根本保证。 “没有朱重庆,就没有航民村的今天”。这是每次到航民村采访所遇村民都说的心里话。笔者之一曾在村里居住近半年,访问上百位村民,都毫无例外地这样说。朱重庆一出远门,村里有些老太太就暗暗祈祷,保佑平安归来。由此可见他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无私奉献,为全村群众谋利益,是朱重庆坚定不移始终不渝的信念。他为航民村的发展付出最多,贡献最大,一直不拿高工资、高奖金。他的收入在村里只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及有些业务人员的一半。特别是实行股份制时,更鲜明地体现了他的人生信念和价值选择。当时,附近许多村搞股份制,经营者都占大部分股份。航民村许多群众认为,村里企业是朱重庆一手创建操办的,理应占较多的股份。他力排众议,坚持自己同所有村民一样,按村龄股、厂龄股和贡献股,占有应得的股份。笔者问他,为什么坚持这样做?他说,办企业的初衷,是使全村群众都富起来,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这个初衷。不然,我在村里怎能挺起腰板,我心里怎能安宁。这些质朴的话,真切地体现了他令人崇敬的人生观价值观。 朱重庆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还体现在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创新。他40年如一日,撸起袖子拼命干。没有歇过节假日,几乎没有一天在晚上12点以前睡觉。他不仅埋头苦干,而且勇于改革创新,不断创新管理,创新科技,争创国内外领先水平。他干一行钻一行,眼睛时刻盯着本行业国内外市场最新动向,盯着处于世界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力争走在国内外最前列。多年来所搞的每个项目,都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搞一项成功一项,没有一项落在后面,成为从农民中涌现的能够叱咤市场风云的成功企业家。他不仅极力推进产业发展,而且一直关注环境建设,营造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时并举,互相促进,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胸怀和业绩,不由得令人感佩。 尽管企业居于国内外一流,尽管把企业由国内办到国外,仍始终保持农民勤俭朴实的本色。朱重庆年少时家境贫困,16岁就在村采石厂干又累又苦的活,还未成年就饱尝劳动的艰辛和饥肠辘辘的滋味,一直盼望父老乡亲能够过上好日子。这种朴素的情感在入党之后得到升华,时时刻刻为村里的事业奋力拼搏,从不贪图个人享受。创业之初如此,企业做大后仍如此。几十年来,对集体的每一分钱都十分撙节,从来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如今外出办事,仍然是早餐喝顿稀饭。中晚餐如不陪客,就蹲在大排档吃顿便宜饭。多年来,坐飞机不坐头等舱。他朴实地说,头等舱也是一人一个座位,与经济舱同时到达,并不能提前到,何必多花钱。他带亲属到北京治病,赶到住处后,立即把亲属的车票撕碎扔掉,以免误在企业报销。他的办公室从来没有秘书之类的人员,村民找他谈事推门就进,同村民相处如同家人。他衣着朴素,看起来像个普通农民,待人亲切,体贴入微,很难看出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笔者与朱重庆相识二三十年,促膝谈心不知有多少次,朝夕相处不知有多少天。他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深深印在心里,经常浮现眼前,不由自主地萌生难以磨灭的看法:他是农村基层干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代表。经过精心选拔培育,这样的代表越来越多,农村岂能不兴,农民岂能不富,环境岂能不美。作者:肖万钧 段应碧 陈崎嵘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