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我走访了全县10多个镇区60多家农户。我感到,不少群众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富民增收工作任重道远。也感受到,全面小康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走访中,有几双眼睛让我印象深刻,至今难以忘怀,时时刻刻在工作中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一、令我揪心的眼睛
老陆,一名老党员、老村干。我坐下刚寒暄了几句,就从隔壁房间传来一阵断断续续的哭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
在老陆的带领下,我走进房间,立刻就看到一双眼睛望过来。这是一双怎样的眼睛?红肿的眼睛里,写满着饱受折磨的痛苦,写满着黯然神伤的无助,写满着对未来的迷茫。她是位卧病在床、年仅20来岁的姑娘,苍白瘦削的脸庞上泪痕清晰可见,一根软管连接着床边的制氧机。看到这一幕,我的心猛地一揪,感觉到久违的痛彻心扉。看着我探询的眼光,老陆沉重地叹了口气,拉我到外边向我诉说起来。
原来,这是老陆的孙女,刚生下来就检查出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一家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数次从死神手里把孩子抢回来,为此已经一贫如洗。为了节约住院费用,只能尽量安排在家里治疗,但每月还是少不了去几趟医院,巨额的医疗费用压得这个家喘不过气来。终于,我读懂了那双眼睛的内容,里面隐藏的是20几年与病魔为舞的阴影,隐藏的是对家人的愧疚,隐藏的是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一眼看到人生尽头的绝望。
这双眼睛是不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的缩影。这双眼睛,让我想到不少家庭,在大病大灾面前,选择了相互扶持,相互守望。这样的亲情让人尊敬和钦佩。这双眼睛,让我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牵挂,想到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兜底政策,还需要越织越密、越织越牢,以让这样的家庭多一些温暖和寄托。这双眼睛,让我想到,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既要抓好产业发展,拓宽全县人民致富的渠道,也要在普惠性扶贫政策的基础上,完善特惠性政策,这样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殷切期望。
二、令我心安的眼睛
老陈是我在走访路上碰到的,当时他正埋头在地里锄草,我招呼他问路。一抬头,我就看到一双这样的眼睛——虽然有点浑浊,但依旧炯炯有神;虽然有点沧桑,但不失慈祥;虽然有点疲倦,但仍洋溢着满足。我饶有兴趣地和他攀谈起来。开朗的老陈告诉我,他今年71岁,无儿无女,非常感谢共产党和村里的干部将他纳入五保户,前几年还帮着把茅草屋翻新成现在的砖瓦房。靠着基本生活保障,加上自己种田的收入,日子过得很满足。我考虑到老陈一个人生活不方便,建议他去镇上养老院。老陈表示,一个人生活惯了,去养老院不习惯,金窝银窝还是不如自己的窝好。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回味着老陈的眼睛。我知道,老陈的眼睛里有着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如东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如何全面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我心中的大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平时工作中我们一直重视尊老养老问题,各地及民政部门都对老年人实行建档跟踪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都有“穷家难舍”的浓厚情结,我们一直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努力把养老服务送到老人们的家门口。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我们积极探索医养融合的新路径,取得了一些成效。
老陈的眼睛更多的是对我的鞭策。像老陈这样鳏寡孤独的老人还有不少,虽然在物质生活上没什么问题,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更多的关注。哪个老人不希望有个老伴互相照顾,哪个老人不希望有子女承欢膝下,哪个老人不希望每天欢声笑语、心情愉悦?所以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仅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不够的,还要做到老有所乐。在老有所乐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多,与老人们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这让我明白,服务民生,必须多到群众中了解实情,必须谋划得细致点儿、长远点儿,才能把工作落实到群众心坎上,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令我振奋的眼睛
十里八乡齐声夸的致富能手老施今年70多岁了。虽然已届古稀之年,但我见到老施的时候,他正精神矍铄地在自己地里照料梨树。
老施对我的来访非常高兴,拉着我满是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果园。从老施对果园孩子般溺爱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老骥伏枥的壮志,看到了奋斗不息的精神,看到了干事创业的热情。原来,老施3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瓜果种植,并掌握了先进的瓜果培育技术。他种出来的瓜果个头大、口感甜、卖相好,深受市场欢迎。这几年,老施在把市场拓展到周边县市的时候,不忘带动周围的乡亲们致富,毫无保留传授种植技术,深得群众的拥护和尊重。
老施眼睛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老施自己有不少的退休金,儿女也有稳定的工作。衣食无忧的他,本可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却毅然选择了对事业的坚守。由此,我想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不仅年轻人可以舞动青春,老年人也可以一展身手。因为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更多一份成熟、更多一份谨慎、更多一份韧劲。作为一县主官,我理所应当为这种精神喝彩。既要宣传好老施的这种精神,还要营造鼓励老年人创业的氛围,培育适合老年人创业的土壤,积极实现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在江海大地谱写出“最美夕阳红”的精彩篇章。
四、令我充满希望的眼睛
“五一”应该是学生在繁重课业之余放松心情的假期,可我到小卞家里的时候,这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正在猪舍里给猪喂食。听到奶奶的呼喊声和我们的脚步声,她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计,探出头来。在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上,我看到了一双神采飞扬的眼睛,眼睛里充满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充满的是顽强不屈的坚毅,充满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在随后的交谈中,她对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苦难经历简单带过,对一边求学一边操劳家务的辛酸苦辣避而不谈,而是满脸自豪地站在贴着各种奖状的墙前,和我畅谈着她对书法的爱好、理想中的大学和毕业后的人生规划。看到那双令我充满希望的眼睛,我叮嘱她把心思扑在学习上,我们会为她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良方。正是因为这几年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的好学校、好教师多了起来,小姑娘才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正是因为小姑娘的聪明勤奋和认真钻研的劲头,才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小姑娘获得的优异成绩,她才有着对未来更多的选择,增强了走向成功、拥抱幸福的底气。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发动周围的朋友、同事,募捐了数万元善款,委托办公室人员帮她购买学习资料、缴纳学杂费、补充生活用品,用社会大家庭的爱和温暖,为小卞同学撑起一片蓝天。小姑娘同样也没有辜负我的希望,放下生活的包袱后,在最近一次的期末考试中取得全年级第一名,以优异成绩回报关心她的人。
无数的眼睛,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诉说着背后的民生事,诉说着我们工作的得与失。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才能读懂这些眼睛,才能发现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创造更高水平、更具温度、更加过硬的小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