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多是指会议的主题报告,它是代表整个机关或组织回顾总结工作、分析研究形势、部署工作任务时使用的一种文体,有的工作报告还需要提请会议代表进行审议批准。比如,大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小到一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向职代会所作的工作报告等。
) j1 M1 a9 f3 U; u9 ?$ w7 `% _ P" M0 ~
- [" K h: A# \/ q1 _0 X0 M: U; j& c6 _! K8 g5 [ # Z" Y3 D6 h" M& J8 P9 o" z1 h/ [3 q: n; ~5 i# o, m; K# P
一个在文字工作岗位上人,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接触到工作报告的撰写,但肯定不是一开始就能承担的,需要有一定的基础和能力之后,才能扛起这种大活,能够参与工作报告的起草,往往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认可。而且即使是承担工作报告,一开始是参与部分写作,打下手,到承担主要任务,直至统稿主持,也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能到这一步,基本就成了一个成熟的大手笔了,能力和水平会得到很大提升。所以,工作报告起草对人的锻炼价值是很大的,别的稿子写得再多,没有经过这一坎,也还是有欠缺,所以说,不经此坎,难成大器。
! P3 s$ E7 X7 t
4 o+ q) B8 B+ u9 m: M工作报告的特点与难点! ~; Z! J2 E; t* V) x5 F
工作报告最大的特点是其综合性。可以说,工作报告是领导讲话、工作总结、经验介绍材料、工作方案等几类公文形式的大综合,其他几类文种的要求,全部集中体现在对工作报告的要求中。比如,如果把工作报告中回顾工作的部分单独拿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篇工作总结;把总结经验的部分拿出来,实际上就是一篇经验介绍材料;把布置工作的部分拿出来,就是一篇工作方案。因此,只要能写好工作报告,写好其他几类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h0 F1 ?' W/ _2 Y( t) G& G
/ X% C6 H- H* e0 n8 S2 X" M) z1 c7 ?, d3 s
+ t1 Z7 S+ {( }
$ _$ w8 Y' ~" e/ O8 `/ S( D, ?
工作报告一般是代表班子,是集体作品,不是个人意见,所以从内容到程序上,都体现了集体性,使大家观点的集纳和提炼,往往要经过几上几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b! \7 j9 H3 m* `' A' [
/ K$ P& U) G/ d: h" u2 \# w. `; N7 Q
4 G1 L e5 C6 e0 F& S
9 @/ i8 h! R& T6 y) w; t4 e [) S( O: G- M! `. d+ R) D' e7 b. o
工作报告以庄重平实准确为要,不应体现个人风格,不像讲话那样可以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工作报告起草也要有创新意识,不拘泥于传统的老套的提法,要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但对新的提法一定要仔细推敲琢磨,要站得住脚,经得起各方的追问和实践的检验。. A/ Y/ ?4 S! }! g# ^
/ _' C, C7 r9 F. \( V! t 9 s2 n+ z5 ?4 a6 | v/ s" }8 H& d4 m3 h2 w. J2 c% L) L7 ?* y8 K
0 y. d+ \: J+ N' F+ _9 b# }: [5 T& C! Z: I! {6 m: t; P& t/ K9 [0 ?% O) B. U
4 `5 I0 f3 s* z; {& \
. C" k: u; n) i0 _2 X" c) c- @2 r9 L% D
在各类公文材料中,工作报告是最难写的,难的不是文字的表达技巧,而是难在三个方面:一是主题的提炼,是否能突出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否具有足够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能否解决当下最突出的问题;二是表达的切实性和准确性,即对工作成绩的总结、工作部署和要求是否到位,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切实可行,是否兼顾到当前与长远、总体与局部、上层与基层。这也是写作时最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全面与重点的平衡,工作报告的写作,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有所侧重,既要学会“弹钢琴”,又要“牵牛鼻子”,注意把握好相关工作的协调与平衡问题,不可偏废。
7 B, o( o* S9 f2 r0 v: ^: ]" m* d, x/ E; [' Z: S9 j$ a. f
- Q: U5 Q) o" a1 X- X工作报告的三大支柱是:主题、结构、内容。9 V5 ]: G1 x: d
8 i/ e$ A, {3 p + B R" k/ C% S. p9 E
* [" l1 J. s) E& N4 X5 t$ P, T5 N( T起草工作报告,都必然要经历提炼主题和深化主题的过程。提炼主题,就是从芜杂的现象中找出最有归纳性、最周延、指向明确的表述;深化主题,就是向纵深层次开掘扩展,由低向高、由浅入深、由粗到精,由残缺到完整,最终确立文章的主旨。- ?6 y* f& }2 y3 Y5 ?
C: W2 {) f/ d- ~. l . {9 G3 z3 W: m' `
+ N, T' t* A# \: Z, F T主题是通过文本载体所表达出来的明确意图、基本意见、主要观点,是公文目的的具体体现。主题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意思、主题思想、主旨,如果是议论性的文章,还可以叫做中心论点或基本论点。主题是统摄全篇文章的总纲,我们常说的“传达贯彻讲话精神”,其实就是指文件的主题。& j: f0 t7 b" \+ @
! \) s t; [7 _3 R, }& ~3 S/ d s/ _. g, E T9 ]* s 2 x1 z/ ^: ?; ]8 z( h# q4 ~- h/ w
5 l8 |8 H3 n+ @$ [* E+ N(一)主题的重要性
& i1 u$ Z/ E, E' s2 h9 C# t: V$ m4 |, K/ T7 Q$ R4 }
; z! m" N- I+ d# f 6 [+ d7 c( S) ?5 O4 ` 主题是否明确,提炼得是否精准,内涵和外延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关系到文稿的质量。
/ [. ~4 n0 i) ?4 L主题决定着材料的取舍。对于文稿中涉及到的某个事件、某个问题,通过各种方法途径,我们往往能够获得十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观念材料。这些材料,有的深刻,有的肤浅;有的完整,有的散乱;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典型,有的一般。那么,哪些材料应该选用,哪些应该舍弃?哪些材料详用,哪些材料略用?这一切,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作决定。
( V X% f4 o0 d6 O6 g& g4 d* A主题支配文稿的结构布局。表面看起来,主题是内容,结构是形式,但是二者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和内在统一性。例如,主题作为一个思想认识,它如果呈现纵向深入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递进式结构,否则无法很好地表现主题;它如果呈现横向拓展的形态,文章必然要安排成横式结构,否则也不可能有效表达主题。
) q7 }0 F6 F1 L& a) x$ y8 H$ l; O- n5 r1 H- C z
8 C, Y* ]! _3 u7 ] s# `' U* o主题制约着文稿的表达方式。上一章已经讲过,公文写作的表达方式,主要用到叙述、议论和说明,摆事实用叙述,讲道理用议论,作解说用说明。这些表达方式,实质上都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摆事实是用客观存在的事物证明主题;讲道理是用判断、推理的方式来揭示规律;作解说是用科学知识来证明主题的正确性。一个特定的主题,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表达方式来表现。6 P9 R1 k( S9 b% y6 _+ O; \
- F$ \2 B4 a5 d
i8 o) Z* Y3 v& `' b, g主题影响着文章的遣词造句。古人有“言授于意”的说法,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要由思想内容来决定。一方面,思想要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没有词汇,就没有概念,没有语句,就没有判断和推理。另一方面,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有什么样的思想,也就必须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传达。/ b$ k2 I5 N2 U' C" @
& ~6 y& E+ |7 y( E8 v6 ~
3 r& y6 l2 M* _5 u# `; K 6 i6 Y" l: A1 B
7 M; m- N) J- L# B" ]/ f: B$ ^
& t# A O9 J3 K(二)工作报告主题的要求
7 Y0 ^# Y `+ `) v% W# w5 e: C- {( E3 |3 f6 Y) P: ~, s$ H* @ 7 N1 {9 r/ `! _3 l, Q' O. f( f; W5 t' U O/ g* E
1 a# o1 \" U) u) p X3 C. g 正确是对文稿主题的基本要求。所谓正确,就是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和客观规律,能够肯定先进,否定错误,把握现实,预测趋势。深刻是对文稿主题的高标准要求。文稿的主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判断上,而应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应该站得高、看得远,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 z5 U# _$ ^0 Q1 n8 d/ U7 S4 L* H# \5 K6 o7 d! @- G, M0 N1 a( T9 ?% R6 C1 k/ m6 a' M
在以上两点要求的基础上,对主题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明”。这里所谓的明,有三层意思。
% a! n/ `" I' W- _* l; {4 }2 f5 o6 c: u5 Q4 x2 e0 g! Q9 I. n4 Z' k* u4 j
一是一篇文稿只能有一个主题。这是构思主题时容易忽视的,因此必须牢记。一个主题或者一个中心论点下,可以有分论点,可以形成不同层次的组合结构,但绝不能有两个以上并立的主题,所谓“意多乱文”,“船老大多了要翻船”,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的确需要在一篇文章中表达两个或三个论点,那么,必须进一步地提炼概括,把这两个或三个论点放在另一个中心论点的统领之下。总之,主题必须明确,一篇文稿只能有一个主题。0 G, w, d' t5 y3 {: ~1 o. B/ h/ W
+ F) T a# `0 B/ ]9 `3 {( j8 d% H6 L- L' Q3 N1 P: r& F9 n# p1 }6 }
二是构思上要鲜明地突出主题。构思主题时要做到:思路必须清晰,主旨必须单纯,议题必须集中,态度必须鲜明。有了鲜明的主题,文章就紧凑而鲜亮,没有鲜明的主题,文章就散乱而黯淡。构思主题时来不得半点含糊和模棱两可,否则就容易在动笔时出现“跑题”。主题鲜明是文稿结构清晰、论证翔实的基础。主题越突出,思想性就越强,文稿的生命力就越强。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鲜明地表达了文章主题,感动了几代中国人。再比如,某国有大型企业在召开海外业务座谈会时,其会议讲话稿的标题就是“创新管理,突出效益,实现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新跨越”,就一句话,紧扣会议内容,清晰、鲜明、简要地表明这次会议的主题。2 Q9 |( M# K4 \6 a+ d
; z2 ]7 I, r% C/ B& @+ v O+ ]; V" ]8 d
三是语言上要直陈主题。公文不能像诗歌一样,遣词造句追求含蓄之美。也不能过分地追求语言辞藻,忽视了主题。一般不用“可能”、“也许”、“大概”等词汇。从逻辑上说,一般用实然和必然判断,而不能用或然判断。比如“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可能是我公司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可能”二字就带来的问题:到底搞项目开发是不是提高竞争力的良好途径呢?执行单位到底要不要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呢?一句话的主旨不明确,尚且给工作造成这么多困惑,何况是整篇公文的主题表述不清呢?因此,公文在表述主题时,讲究直截了当地点明,不隐藏、不含蓄、不寓托、不渲染。提出的意见或观点明确而肯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准怎么做,都要描述清楚,明明白白。$ B, Z, N" S& n$ i2 \
( E: }" n o* J* P 1 l" R+ F3 y1 r5 t3 U1 ^1 p$ U4 m+ h" z& j
0 c M1 Z) \" z; a. P& t d/ t# O
( M) n4 e' G# Y6 H0 S f3 f. h! j0 o
(三)如何确定主题
2 M4 @% \, B4 y* o, b1 R' Z# r& Q5 G7 `& t8 ?
* A7 h2 N/ |; J& f 确定文章主题是一项富于开拓性的工作,要善于学习,具备较强的思想理论功底、政策水平、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0 c- o3 V6 B. M( z3 j) j6 y# S# z' f; r3 k. j" R6 V | u' N6 h# t7 [% Z* J4 r4 h1 ?7 e
一是细化领导要求,就是领导想要我们讲什么?领导意图与要求的最初表现形式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十分明确,有的仅是个倾向,有的比较零碎,个别情况下还有意见分歧。因此,要对其进行提炼、深化处理,形成一个正确的集体意见。在这个深化过程,首先是充实完善。调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拾遗补缺,慎重恰当地处理,合理地加以吸收、集中,把不确定的确定下来,把不一致的地方进一步调整充实,使领导的思想火花和片断式的工作要求逐渐成为完整、严谨、系统的思想体系,从而比较全面、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保证讲话稿质量。其次是凝炼提高。对领导的意见,不能听一就是一,机械呆板地“照单全收”,而是要把不必要、不完整的加以剔除,把不清楚的问题思考讲清楚,把感性的内容上升为理性的内容,经过再思考、优化、提炼,再整合到领导思想体系中。比如这样的句子:“班子不团结,就会伤了同志间的感情,就会经常出现磕磕碰碰的事情,就会搞得下面无所适从,就会损害班子形象,就会带来严重不良后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这句话如果加以凝练提高,就是“班子不团结是削弱班子战斗力的隐患,是危害事业发展的毒瘤”,这就显得凝练、理性、鲜明了许多,完全可以作为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的主题。第三是延伸挖掘。分析领导思想的发展趋势,主动深化领导的意图,然后顺着领导的思想脉络,弄清楚领导想要表达什么主题,为什么想表达这样的主题,要达到什么目的,按着这个趋势拓展思路、延伸思维。从而研究挖掘出更新更深的东西。这种延伸挖掘不是随意的,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从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保持对工作的最佳导向力。
0 Y G7 M# A; o- a" x8 c2 `0 D( ~ m7 v. ~4 {0 N& k' l3 G8 {9 O# F
二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就是现实条件和客观事实支持我们讲什么?主题是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对材料进行消化处理而提炼出的,各种材料与主题内在关联度的高低,对形成主题有很大影响。比如,起草一个单位年终总结,从各个部门、各个线条收集到的材料一致表明,今年该单位的工作做得不是很好,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欠佳。那么,这些材料就不支持确立一个完全正面的、肯定工作的主题。如果要想确立一个正面的主题,就需要进一步收集到支持该主题的材料。胡乔木同志曾告诫机关的同志:“写文章用材料是为了说明观点,文章写出来叫大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鲜明,就是材料与观点没有联系好,每个观点应该接着有事实作证明,不能证明观点的事实不要用。”可见,主题的确定势必要受到材料的影响,这也是在确立主题时对客观事物的尊重。 c2 i) j& Z- q6 E
- r: Y: P/ K9 p& o: a
! D1 r5 K t# q& Y2 m8 b+ F一般来说,事物的客观本质最能揭示主题,而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常常蕴含在深层次里,因此对材料要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向深处开掘,经过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最主要、最深刻的本质意义,以此确定文稿的主题。这有点类似高考中的材料作文,通过阅读几段材料,从中领会出一个合理的主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当然,这不但对作者的再认识能力有一定要求,还要求有一定的悟性和灵性。
6 w( P+ Y" T( \( q- s& Y! Q- h) U: ]# m/ q ) Z% E$ e; a k& S& C% s
- B+ U' Q n6 y3 u. i$ }4 v有些时候,通过认识客观事物,分析现有材料,会觉得有多个主题可供选择,而且这些主题又是相互关联、缠杂不清的,这就要深刻分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个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找出中心议题,确定总论点,以点带全局,分论点从属于总论点、为主题服务。既不要全面出击,泛泛而谈,杂乱无章,也不要片面强调小角度,剑走偏锋,把思路限制得过小过窄。
! i" R4 B' B1 {* I; N2 Q) e i! G/ K4 W7 s$ H3 e$ z
$ W7 Q( P1 M7 y1 N2 D: D+ R8 `zxl5066,老秘网建议您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如需查看隐藏内容,请用自己的话回复点评几句,系统将自动替您支付3两文银给作者。如文银不足,请先投稿一篇,即可赚取10两文银。如恶意灌水,可能被重扣文银。详见新手必读或咨询右侧在线客服,感谢支持!
" ]/ g5 q7 C; ^+ [5 n2 N$ \三是并列关系。相互之间不相隶属又相对独立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出现的几率更高。天时、地利、人和;人、财、物;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等。9 y2 Y$ n L+ {; `% v" K' D
' \4 e4 Z, v( y. y0 X+ u( {7 s & K& _& \, z/ K: r
0 t/ v$ e9 D6 {4 @: ^) d/ y( I四是递进关系。这是同一种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时间上的递进: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空间上的递进:国际、国内、本地;学习上的递进: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促进工作。递进关系,有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并列关系,如季节中的春、夏、秋、冬,人生中的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其中每一阶段可以说是并列的,但它们又是有秩序的,不可以随便打乱编排。
: Y& ]9 ~1 w7 C+ u" n" N) ?五是点面关系。面是由众多的点组成的,为了说明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点的事情来作为例子。这一方法非常常用,关键是“点”的选择必须与“面”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是可以做到以点带面的。( Z3 W m/ J- ^9 e' ?4 T
8 u! h' s% i' a! {5 X& j5 y) d4 c , P9 ?; x6 \* Y
5 \- o7 \5 Q2 F4 v; p六是因果关系。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因与果的关系。揭示因果关系,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但这种关系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文章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它有时需要明白指出,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文章的整体构架和文字表述背后,而不必明白指出来。
# u! n/ O, r/ K X' _5 j, s3 T8 a! _5 q- a8 t. j% S9 o7 C4 n. |2 j8 z( j
七是定性与定量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定性的说服力总不如定量的大。定性是一种大体判断,而定量则是一种精确判断。能定量说明的最好定量,但也不能绝对,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4 `. g8 B, G0 G( [5 [
5 w9 a! ] A, E9 e0 I8 [& @) k' T8 L
八是虚实关系。以虚带实,虚实结合。所谓虚,就是文章要有灵魂、有高度、有理论支撑;所谓实,就是文章要有数据、有案例、有事实支撑。虚实的比重取决于文章表达的需要,没有一定成规,但两者必须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虚为实之花,实为虚之果,两者相映成趣,互为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