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高度,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新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面对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新要求进行对标找差,在推进落实上持续用力、不断创新,努力走出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江苏实际的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重点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关系:
一是既要在内容上体现新的要求,又要在形式上注重探索创新。比如,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上,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和现代表达,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省经过两年多编创、即将推出的动画片《东方七色花》,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我们的节日”,就是用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当代价值的有益探索。比如,在道德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上,不仅要注重条块结合、扩大覆盖,及时把各类典型培育好、选树好,而且要注重宣传形式、传播效应,多采取文艺的表达讲好美德故事、传播美德力量,引导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全社会形成典型持续涌现的“蒲公英效应”。
二是既要注重向传统品牌注入新鲜元素,又要注重打造务实管用的新载体。近年来,我省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打造的一些平台载体,有不少已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对这些好载体,我们要做好深化、拓展、延伸的文章,使老品牌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比如,在深化道德讲堂建设上,要推进道德讲堂融入生活场景、融入职业生涯、融入重大节庆和纪念活动,通过面对面、在一起,用感人至深的身边故事、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好人,增强道德讲堂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比如,在深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上,要推动“八礼四仪”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活动、主题教育等各个环节,全面进入家庭、社会和校外活动阵地,引导广大青少年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比如,在深化“童”字系列美育活动上,要从“童声里的中国”“童心里的诗篇”“童真里的色彩”延伸到“童话里的世界”,常态化开展创作大赛和优秀作品进校园吟诵传唱、推广展示活动,探索建立青少年美育体验基地,组织开展美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参与中发现、感受、追求真善美。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群众需求,积极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新载体。比如,在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上,要坚持一手抓信用建设、一手抓信任建设,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学会在一起”为主题,广泛开展“社区邻里节”“好邻居赛金宝”等活动,不断增进人际互信。比如,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上,要引导各地在公共场所、景点景区、城乡社区建立标准化的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志愿服务广为覆盖、常态开展,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比如,在凝聚传播文明的力量上,要坚持主题性、群众性、体育性、艺术性相统一,通过持续举办全省广场舞大赛,吸引城乡爱好者广泛参与,使之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
三是既要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又要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精神文明建设覆盖面影响力。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坚持德法同行、德法相济,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各地探索制定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更好地发挥法治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要针对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探索建立公共管理和政策道德含量评估机制,发挥好《江苏道德发展状况测评体系》的“晴雨表”“指挥棒”作用,促进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要按照“人在哪里、阵地就建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建好用好“网上道德讲堂”,不断拓展“志愿江苏”平台传播功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向网络空间延伸。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和人们接受习惯的深刻变化,运用“两微一端”传播文明理念、推进实际工作,广泛开展网络公益活动,引导网民多发网络好声音,让美德新风通过网络广为传扬。(杨志纯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