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构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宣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创造与文化进步。只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创新、有机融合,才能真正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之一。目前,我们拥有坚持文化自信的十分有利的支撑条件,同时,我们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去树立和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具体说来,有三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支撑起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文化自信的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基本维度探讨如何通过这几种主要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来树立和坚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维度之一: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毫无疑问,一个民族要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善于尊重、传承和弘扬本民族通过漫长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并且一直守护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中断的民族而言,更是要以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来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但是,通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树立文化自信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不要说内涵丰富而复杂的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即便是其中的优秀文化要素,我们也无法简单地、现成地照搬到今天,去应对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的境况,去构筑我们的文化世界。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向现代文明和先进文化成果开放的、包容的态度,从而既能够坚守它的传统精华,又能充分认识到它的缺陷和弊端。众所周知,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伦关系、和谐社会、道德理想等方面形成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理想,但是它也包含着一定的束缚与抑制个体创造和社会革新的内容。因此,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的鉴别和分析。 其次,即使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精神,我们也不能像新儒学等思潮那样,不切实际地幻想可以从总体上或者整体上让传统儒学复兴,让它承担替代现代启蒙精神而拯救人类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找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和社会机制的真实结合点,使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文化平衡机制或制约机制的作用,修补启蒙理性和现代性的负面后果,对其形成合理的价值约束。也就是说,它必须能够融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精神之中,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为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中国民众构筑健康的精神世界和伦理价值世界。 维度之二: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其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进而,我们党找到了在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使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之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和时代化,可以为我们树立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提供更丰富的精神资源。 首先,要切实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思想灵魂的根本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现代文明和人类理性相对发达时代的产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文化活力和创造力;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消极、落后的因素,更好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我们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合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提供重要的方向和途径。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在深层次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的结合,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更加重要的内涵。例如,在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上,我们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主体性和实践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并且把这种理论观点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的伦理思想,以及社会和谐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够既防止片面强调个体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而忽略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群体性,也能够防止过分强调群体性和整体性而压抑了个体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从而形成真正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以改革创新为内涵的文化精神。 维度之三:树立文化自信,必须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置身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我们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为了展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能够向人类社会贡献的中国文化,不能是现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只能是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中国文化。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最终都要落实到和体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上。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光彩,而是要提供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成果,以及体现在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中的文化创造精神。在这种意义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及其文化内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成果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更加有机地融合起来,就成为我们在国际上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同国际社会形成真实的和现实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 其次,人类社会所能感受到的中国文化,主要不是一种理论形态的文化,而是一种现实化的文化。众所周知,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力量的认知和接纳,更多地不是通过其抽象的理论宣传,而是通过具体体现在其国民的行为方式、道德水准和其社会运行方式之中的现实化的文化。这恰恰是我们在国际社会上展示文化软实力和树立文化自信时面临的最大的困境。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谈论文化自信,更应该把这种理论上的文化自信转换成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方能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得到世界认可,使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我们既要直面中国社会的文化现实和道德状况,深刻地揭示中国社会文化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境,同时,更要积极有效地推动各种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并且行之有效地使先进文化和道德价值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生活世界和个体生存之中,体现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树立起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助力。作者:李小娟 来源:学习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