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困难较多,挑战较大,成效显著的时期。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州党委、政府一系列会议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克服地震、雪灾、干旱等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好地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过去五年是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的五年
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5.90亿元,比2000年的13.83亿元增加12.07亿元,年均递增11.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40亿元,年均递增4.6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52亿元,年均递增23.4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98亿元,年均递增11.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亿元,比2000年的2.96亿元增加3.04亿元,年均递增15.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5亿元,比2000年的3.72亿元增加2.33亿元,年均递增10.22%。全县财政总收入2.47亿元,比2000年的1.21亿元增加1.26亿元,年均递增15.3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4亿元,比2000年的9109万元增加4253万元,年均递增7.96%;财政总支出3.08亿元,比2000年的1.66亿元增加1.42亿元,年均递增13.23%。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70亿元,比2000年的12.14亿元增加9.56亿元,年均递增12.32%。贷款余额10.25亿元,比2000年的9.05亿元增加1.2亿元,年均递增2.52%。保险业期内保费收入3395万元,比2000年的1818万元增加1577万元,年均递增13.3%;期内赔款963万元,比2000年的627万元增加336万元,年均递增8.96%。
(二)过去五年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的五年
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9∶22∶29调整为2005年的36∶37∶27,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历史性地超过第一产业,全县形成二、一、三的经济发展格局;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作物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74∶26调整为2005年的69∶31,农业内部的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27%提高到2005年的45%。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16.83%提高到32.25%,工业拉动经济增长8.4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02%,比2000年的28.71%提高40.3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中个体私营经济占44%,比2000年提高4.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56.54%,比2000年提高15.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业等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工商税收占全县税收的比重从2000年的48.48%提升到2005年的79.44%,全县财政收入由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工商业为主的多元结构。
(三)过去五年是全县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的五年
全县投资5280万元新(改)建道路451公里,公路总里程增加281公里,通车里程达2174公里,公路质量和通行能力得到提升;投资1.03亿元新建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各1座,投资4619.52万元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受益群众90864户,投资2648万元实施的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邮政、电信快速发展,2005年邮政业务总量达395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54633户,移动电话用户达55000户,因特网用户达2663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9.8倍、15.71倍和9.06倍。建成数字移动基站248个,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0%。水利建设投资5.69亿元,实施了大型灌区建设、普淜水库除险加固、鹿鸣河流域泥石流重点治理、三甲水库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积7.9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06万亩,累计建成高稳产农田8.04万亩,全县城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四)过去五年是全县工业经济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五年
全县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9.8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27.34亿元,年均递增22.63%;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3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35亿元,年均递增27.42%;工业税收从2000年的0.35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5亿元,年均递增33.8%,工业经济步入了体系成长阶段。财富工业园区先后入驻扬帆塑业、平南化工、三鑫合金、铅酸蓄电池、大维、恒信等一批工业集团和项目,形成了两头在外的特色发展模式。刘厂、下庄、板桥工业小区不断完善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培植了以融兴、辰宇、汇鑫等为代表的一批私营企业。财富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聚集辐射效应逐步显现,成为招商引资、聚集民间资本的有效载体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五年来,全县新增53个工业项目,累计新增工业产值43.75亿元。工业企业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运用,飞龙公司、汇鑫公司在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基本实现了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五)过去五年是全县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五年
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3.82亿元,比2000年增长31.00%;农业增加值达9.40亿元,比2000年增长25.66%;烤烟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培植起了蚕桑、亚麻、马铃薯等新兴产业;畜牧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畜牧业产值达4.62亿元,比2000年增长85.9%;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元,比2
000年增长23.50%;粮食总产量达1.53亿公斤,平均单产达381公斤,单产比2000年增长4.67%。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共兑现粮补资金629.38万元;“少生快富”扶贫工程顺利开展,发放奖优免补资金542.26万元;扶贫安居工程稳步推进,投入265.2万元,让580户农户搬入新居,解决了19866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268人,累计外出务工人员31369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04亿元。
(六)过去五年是全县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五年
县城总体规划修编通过州级评审,完成了文化政务中心区、县城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与整治规划和西昌路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龙翔路改造、宏发街、文苑路、祥宾路、祥姚路城区段、县城新区路网、污水处理厂和二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公园、文体活动中心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县城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清红路综合整治、县城新区、物流中心区建设等工程积极推进。健全完善了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共同参与的城管机制,综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管理得到加强。以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城市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县城环境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4.6平方公里增加到6.4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和县城绿地率从2000年的14.0%、3.63%分别增加到24.6%、5.47%。
(七)过去五年是全县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五年
积极稳妥开展乡镇机构和村级体制改革,完成了前所、禾甸、普淜、沙龙、XX撤乡设镇工作,周家乡、象鼻乡整体并入祥城镇,马街乡整体并入XX驿镇。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完成了乡镇企业局、橡塑办等县级机构的撤并工作。按照省州要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扎实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全员聘任制度。积极推进文化、卫生体制和高中教育改革,规范了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和药品流通管理体制。全面完成了电影公司、福利公司、食品公司、祥城饮食服务综合商店4户企业的攻坚改革;引进XX澜沧江实业有限公司、大理城丰建设工贸有限公司收购建材集团;引进浙江花神集团、骑塘缫丝厂与龙润公司组建银龙茧丝绸公司,成功兼并锦龙公司;顺利完成电力、广播电视、农村信用社、粮食流通体制和供销社主体改革任务;积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烤烟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1570万元。
(八)过去五年是全县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协调的五年
认真实施科教兴祥战略,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紧密结合,全县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91项,课题271个,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0年的40.6%提高到2005年的44.50%。投资1424.6万元新(改)建中小学29所,排除中小学危房27233平方米,启动了XX四中新校区建设。“两基”工作连续几年通过省州复查验收,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称号。县职中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XX一中晋升为省一级三等完全中学,普通高考、高职招生考试上线率连续几年位居全州前列。县城卫生资源进一步整合,县医院新址住院楼、XX联合眼病防治中心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广大群众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止了“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扎实推进农业人口少生奖励工作,全县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0年的12.38‰下降为2005年的6.78‰,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电视节目传送实现坝区光纤化、山区微波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100%、95%。完成了《XX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以水目山为重点、XX驿为突破口的旅游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分别引入了投资商对景区景点进行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全面完成县级、州级相邻各县地界划定和省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双拥”工作稳步推进,连续五届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高质量地完成了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实施了刘厂洪水塘、马街棕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1·15”、“7·21”、“10·16”地震恢复重建项目。完成人工造林27.69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27.57万亩、封山育林17.79万亩、退耕还林9.57万亩,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管护245.3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5万株,森林覆盖率达67.5%,解决2.67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沼气池2814口。
(九)过去五年是全县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进的五年
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充实。“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对外宣传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成功举办了昆明国际旅游节水目山佛骨舍利安放仪式、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首站赛、中央电视台“闪闪的红星—走进革命老区XX”大型文艺演出等活动,参加州民运会连续三年取得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XX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以政治文明为目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决策管理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连续四年,政府每年承诺为群众办8件实事,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廉政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积极开展“创建平安XX,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社会治安形势保持稳定,县公安局被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偷税骗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XX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喜庆之年。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真抓实干,克服水、电、油、运紧张等困难,战胜百年未遇的罕见雪灾,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28%。财政总收入增长42.48%。工业总产值增长30.6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4%。妇女、儿童、民族、宗教、侨务、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十五”期间,XX经
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全县各族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的结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离不开驻祥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的苦干实干,凝聚着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在座各位同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全县45万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十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解放不够,特别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还不尽适应;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水、油、电、运、土地、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给经济持续快速健康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保障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扶贫开发任重道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多元化,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断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结构,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既面对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形势逼人,机遇催人,我们要按照县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我县作为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坚持按照“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建强支柱;优化环境、扩大开放;调优结构、打牢基础;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教育优先、科教兴祥”的总体要求,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以战略的眼光、统筹协调的思维和求真务实的工作,积极谋划和开创XX更加美好的未来!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更快更好发展为主题,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平安和谐XX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思路、优化环境、强化措施、提升水平,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推进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以上,到“十一五”末突破45亿元。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以上,到“十一五”末突破5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以上,到“十一五”末突破7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以上,到“十一五”末突破12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7%以上。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走实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做强工业集群产业
一是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骨干企业、名牌产品为龙头,狠抓结构优化升级和项目建设,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面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大力培植壮大矿冶、建材、煤炭、橡塑、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化工业企业布局,加快财富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的建设步伐,使工业相对向工业区聚集,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工业区管理体制,广泛吸纳各类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与工业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把财富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小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体制先进、管理高效的新型工业区。三是加快企业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人才,建立科研机构,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开发高效利用、高效节能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努力走出一条技术推动、效率提高、环境优先的新型道路。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从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在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中实现资源、能源的梯级利用,使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努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齐抓并举、协调并进的良好局面。
(二)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以培育优势产业为突破口,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应市场、发挥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节水旱作农业,培育壮大优质粮食品种、优质畜禽及水产养殖、反季节蔬菜、优质林果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结构,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以烤烟、蚕桑、亚麻、马铃薯为主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和质量。加强基地建设,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大力优化和调整优质稻、优质玉米、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优质辣椒、百合、野生菌、泡核桃、禽蛋、生猪等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拉长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坚持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形成农民增收的稳定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集中力量搞好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人畜分离、环境卫生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脱贫的长效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全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三)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n
bsp;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县城总体规划,认真制定各项专业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城镇建设和综合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着力培植支撑产业,努力增强聚集能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把XX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合理,现代气息浓郁,城市风貌独特,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生态园林工业城市。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搞好城镇街道的硬化、绿化、亮化,搞好电网、信息通讯网及自来水管网建设,构建完备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实行城市污水污物的限量达标排放,积极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三是规范发展小城镇和特色乡镇。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打造各具特色的乡镇区域经济。重点发展刘厂农副产品加工,XX驿煤炭开采、小五金和草编加工,下庄化工和物流业,XX煤炭开采、核桃加工,沙龙再生物资回收加工等乡镇特色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断提高规模效益和产业聚集度,努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为补充的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清除限制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降低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门槛,彻底打破对民营投资的行业限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依法保护非公企业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拓展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完善扶持政策,在科技三项费用、产业引导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使用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十一五”期间再培植几个有影响的私营企业或企业集团。坚持招商引资战略,把招商引资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资金投向加工制造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旅游及服务业。突出以项目招商,以品牌引资,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不断发展壮大矿冶、化工、建筑建材、农副产品等支柱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加快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群,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在“十一五”末,使全县非公有制强势企业总量突破500户,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66%以上。
(五)建立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一是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以XX火车站为中心,以产权为纽带,加强商品仓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坚持服务方式规范化,不断完善商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批集批发与零售、经营与实业为一体的商贸集团,把XX建设成为滇西地区次物流中心。二是以XX驿古驿道、水目山景区市场运作、引资合作成功为契机,加大XX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力度,不断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突出特色,创建精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打造“古驿道”品牌和“水目山”品牌。发挥革命老区优势,保护和恢复红色革命遗址、烈士陵园、革命先烈故居等设施,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和弘扬革命传统的红色旅游项目,将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行业。健全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资产评估、市场调查、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网络服务及设备维修等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各种行业协会,不断提升社会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商品住房的建设步伐,培育完善房地产二级市场,积极发展房地产业及物业管理行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覆盖面达100%。巩固计生优质服务成果,切实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逐步建立人口与自然资源的最优结合模式。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保护和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弘扬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地域文化。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增强人民体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努力使更多的人享有工作和参与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功能和水平。大力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建设生态化,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坚持全面规划、预防为主、合理布局、综合治理的原则,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发展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投资项目,淘汰和限制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加大象鼻水源林管护和重要水系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及城乡造林绿化工作,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
(七)推进民主法制环境建设,努力构建平安和谐XX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确立“执政为民”理念,建立创新型、服务型、学习型、节约型政府。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的要求,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公共行政体制。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按照“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要求,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主要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XX”、“和谐XX”建设。以提高执法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和管理,努力建设一支能够忠实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素质政法队伍。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保持社会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
&n
bsp;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各项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县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7%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
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2006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工业经济质量
一是抓载体,加快园区发展。完成财富工业园区与祥宾路连接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工业发展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板桥再生物资回收加工小区、刘厂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发展机制,积极引导个体老板集约经营、企业化运作,大力实施聚集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园区增量、企业增效、工业增速。二是抓支柱,打造块状经济。坚持走产业配套、集群发展的路子,提升矿冶、建材、煤炭、橡塑、农副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的产业层次。矿冶业要重点在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关联度等方面下功夫,建立以锌、铅、黄金等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产品结构多元化的深加工产业群;建材业要以水泥生产为龙头,大力发展新型塑钢管材管件、防水材料,不断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使产品向功能化、高档化和无害化方向发展;煤炭业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和企业,强化技术和管理创新,培植和建设一批骨干矿井,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橡塑业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实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入园投资参与橡塑产业发展,构建橡塑产业发展新格局;农副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巩固产业建设成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绿色农产品开发力度,大力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配套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群,扩大产业规模。三是抓龙头,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支持基础好、效益显著的企业扩张升级,对飞龙、银龙、红蜘蛛、建材(集团)、海容等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企业,在融资担保、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在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产品加工深度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企业滚动发展。四是抓项目,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抓好石化项目选址XX的争取工作,大力扶持飞龙公司8万吨电铅技改,建材集团30万吨中热水泥,银龙公司新上2000绪缫丝生产线,润凯公司6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平南公司2万吨碳酸锶技改项目,红蜘蛛公司5万吨碳酸钡、2吨黄金技改等项目建设。
(二)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繁荣农村经济
一是深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严格兑现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执行粮食直补,积极争取良种、化肥和农机具补贴。依法保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群众利益,调动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实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不断做强做大烤烟、蚕桑、亚麻、马铃薯基地,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加大优质水稻繁种、杂交玉米制种力度,大力推广啤大麦、辣椒、大蒜、香葱等项目,形成高产、优质、高效,多产业并存的农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壮大蚕桑产业,稳步推进亚麻产业,积极培育新的富民产业。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协会、科技协会等组织,促进农村经济信息畅通、科技普及,积极发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四是大力发展畜禽产业。建立与资源、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生猪、蛋鸡和肉鸡生产。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种改良,建立和完善畜禽产业服务、技术推广、疫病防治等配套体系,积极推进畜禽专业养殖小区和规模化饲养场建设,加快畜禽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五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资金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烟水工程、中低产田改造、新兴苴水库除险加固、三甲水库隧洞和普淜水库除险加固新增项目,争取实施许长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项目,积极开展万花溪水库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六是坚持开发式扶贫。继续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突出扶贫到村到户,努力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特困户住房问题,不断巩固扶贫开发建设成果。集中力量、整合资金、增加投入,全面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组织实施好禾甸大营、东山外居苴、鹿鸣罗溪等8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工程,努力把开发式扶贫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一是把握特色,加快城镇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县城新区建设及功能配套完善,加快清红路综合整治和飞龙小区、阳光小区开发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县城电网改造,启动实施板桥35千伏变电站建设和清华洞至禾甸35千伏线路改造、老城保护、县城垃圾处理厂和物流中心区开发建设项目。加大县城新区开发力度,积极筹资建设政务大楼、文化产业园区、龙凤街、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项目。继续加大对下庄、XX驿、刘厂、禾甸等中心集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以产业兴镇,壮大体量,增加经济总量。二是强化实效,深化城镇经营。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城镇的新路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实施”的原则,放开民间投资限制,最大限度地盘活资产存量,吸纳增量。加大城镇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力度,实施“退政还商”、“聚集民间资本”战略,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快集镇建设步伐。坚持开发建设与农民自建并举的政策,吸引农民进集镇,集聚小集镇人气,加快集镇经济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加强城镇管理。强化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加大投入为保证,集中治理脏、乱、差,搞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作,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争取完成祥姚路、文苑路等县城主干道的绿化,逐步对清红路、老城区进行管制,进一步规范县城交通秩序。严格土地管理,严厉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加强农宅统规,引导加快文明新村建设。
(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推进非公经济发展
一是制定扶持发展优惠政策。坚持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县级企业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中小企业,以贷款贴息、补助前期工作经
费等方式进行扶持。认真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和领导联系制度,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三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创新能力建设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建立健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和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金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促进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科技创新活动、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继续给予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切实简化外来投资企业的审批手续,放宽注册登记条件,提供良好服务,使外地企业、资本、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XX。同时,充分发挥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机制灵活的优势,鼓励支持以商招商,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进入XX,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力争引入投资额在1000万元左右的项目5个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五)大力推进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各项改革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政府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置乡镇人员编制,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继续加强财税工作,完善“乡财县管”体制,积极推行“村账乡管”模式,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县经济局、教育局、林业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调整收缩校点,优化教育资源,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按照政策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对丧失土地农民给予政策性扶持。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转换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和深化国有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供销企业改革。继续巩固和完善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大力推行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
(六)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坚持科教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拓展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继续保持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与增值业务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电话普及率和电视覆盖率。认真实施乡镇卫生院功能布局调整,完成县医院门诊楼、保健院住院楼及国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改善村卫生室办医条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深入开展艾滋病、乙肝、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继续开展生殖健康个性化服务,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力度,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强化旅游对外宣传促销,规范行业管理,加快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认真配合做好自治州成立50周年庆典的各项筹备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庆祝活动。组织实施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和残疾人普查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不断扩大试点工作面。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祥临公路建设的各项协调工作,争取年内启动祥城至沙龙、前所至高官铺油路工程,新建普淜云里厂至姚安县大河口县际通道。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成祥城镇王家山、东山乡新民和新朗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一步加大环境监测治理力度,认真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工作,大力实施乡村绿化工程,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完成第三批农村电网改造任务,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
(七)强化社会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和“一个低保”,切实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进一步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层办公条件,全面完成45个村委会办公用房新(改)建任务。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解决政府性工程款差欠,预防和制止发生新的拖欠工程款问题。畅通乡情民意反映渠道,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掌握、化解社会热难点问题,预防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严打、严治、严管、严防有机结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防范和惩治,,,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努力创造秩序良好、治安稳定的社会环境。继续抓实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减少一般性事故。加强煤矿和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公共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的专项整治力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各类安全设施,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一是振奋精神,建设务实政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心实意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持敢于碰硬、勇于负责、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奋力赶超、争创一流,努力在争先创优、率先崛起中建功立业。二是转变职能,建设高效政府。积极推进政府公共事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听证制度,推进行政管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事务性应酬,降低行政成本。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强化执行能力,确保政令畅通。三是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深入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向县委、人大、政协报告、通报制度,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全面贯彻落实《公务员法》,严格执行《XX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和各项政务纪律,增强服务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建立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公务员队伍。四是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惩防并举的反腐倡廉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
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反对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加快发展上,用到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上。五是继续围绕全县经济社会热点和人民群众生活难点问题,努力创造条件,办好8件实事:1、新建农村沼气池1000口,完成农村节柴改灶2500户。2、解决5000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山区小水窖2000个。3、整合1200万元资金,实施好8个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工程。4、投入中小学危房改造资金500万元,改造D级危房7000平方米。5、改扩建10个乡镇12个卫生院业务用房,新建20个村卫生室。6、建立覆盖城乡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解决农村用药难、用药贵问题。7、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0人,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人。8、实施农村特贫户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特贫困户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形势催人奋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圆满完成2006年的各项任务,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