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里如何用好这个“了”字
* V) m: ~& N. m* m- ^
( O$ ^+ T, G8 h8 }* ~; A! o大约七年前,开始从事公文写作不久,曾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写讲话、汇报、署名文章和信息的时候,把握不好怎么用好这个“了”字。一句话里该不该用“了”?什么情况下必须用“了”?什么情况下不能用“了”?当时,只有自己的稿子被修改时有过增删,但是苦于得不到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解。简单的问题似乎变得复杂起来,不得其解。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同仁,那是一次市里集中信息培训的时候,我和他同桌,是个行家,就主动向他请教“了”字的问题。他对我的问题感到好奇,就说了一句话:“这个‘了’字确实不能随便用,建议你多看看网络、报纸上的范文,仔细体会体会,就明白了。”就是这个不算答案的答案,帮助了我。因为,他的回答让我知道这是个问题,也让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没人研究也没有什么定论,更让我知道要找的答案及办法在哪里。后来,照他说的办法,慢慢有了心得。试着总结如下:
" S2 S& Q" x, `9 i
& V* }- n& C3 D4 X8 R1 s" k“了”的意思非常简单易懂: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即过去时态)。具体到公文里,就是说一项工作、一项举措、一项要求、一项目标、一项任务等已经完成了。完成的能用“了”,没完成的不能用“了”。一般来说,“了”意味着收获、象征着成果,是比较受人欢迎的。但再具体到实际中,大概有这么几种情况。
2 m" C7 z2 C8 D# F3 v: i7 ^0 T' G, E9 f
一、必须用“了”字的情况
, s7 K& I: r4 v! r
c% n4 s& ^! [' r2 i0 b$ m0 Z1、讲话中总结工作的地方必须用“了”。讲话稿有总结部分,也有计划部分。在总结部分,就是告诉听众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达到了什么效果。例如:(1)形成了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2)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3)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不廉洁”,促进了政治生态的优化净化,营造了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 `: X I1 u; X
6 n6 t0 F. n+ @: ?* w2、汇报工作进展的时候必须用“了”。汇报工作进展,目的就是让上级了解干了什么、干了哪些、干得怎么样。这也是上级听汇报想了解的重点,是作出进一步决策部署的现实依据。例如:(1)成立了现场指挥部。(2)印发了《关于**的实施方案》。(3)实施了**行动,提出了**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 ; Z. e0 P6 R& T6 G9 u/ N2 d
; y: m+ j: j. t4 D& E2 k6 ] ' \2 h: l i1 R7 {& W
3 h5 _" Q" q5 g! L4 ?3、经验信息、署名文章中用做法印证观点的时候必须用“了”。每当提出一个观点,总是来源于对已经完成的工作实践的抽象、概括、提炼。观点需要诠释。在诠释观点的时候,就需要用既有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作支撑。如果提出的观点是一个举措,那么就需要用既有的方法和效果来诠释。如果提出的观点是一个目标,那么就需要用既有的措施及成效来丰富。例如:某篇文章在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之后,讲:“科学研判形势,加强成因分析,深化治理措施,制定了“1+18”政策体系,召开大会进行动员部署,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扬尘治理结构、矿山开发结构、土地使用结构,组织实施7个专项行动,省、市、县三级同向发力,企业、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了科学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的工作格局。” - D2 W, W- B. H! Q# S/ h
) F# V3 h/ E0 [- X二、不能用“了”字的情况
6 z+ ?9 L7 z1 Y$ U2 K \
8 T" @7 e& d% D# ?' A4、没有完成的工作不能用“了”。一项工作进行了一部分,还没有完成,不能用“了”。应该做到界限分明,不能含糊,明断无误。但是这项工作的某个部分可能完成了,某一方面的效果已经显现了,是可以用“了”的。因为一项工作可以分为谋划、决策、方案、部署、层层动员、开局、进展、收官等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工作完成都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时候,要把工作进行阶段性分解后或部分性肢解后才能用“了”。特别是在写阶段性工作汇报的时候,尽管整体工作还没有完成,眼前正在做并且今后还要继续做,这时就要从工作已经完成的部分着手,把所做的、已经做完的工作写充分,力求把前一阶段干完了的工作汇报好。当然,如果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尽管也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用“了”的理由,写出一篇满是“了”的看上去很丰满的材料来,工作真虚、材料假实,但遇到火眼金睛就要露出原形,特别是无法用数字说话,更无法用现场作证,这种材料难为人、不可取。
* `2 y9 N% [( h6 Z& t; K x9 j% o& M) c4 H% B
5、“永远在路上”的工作不能用“了”。比如作风建设、理论学习、解放思想等工作,总是与时俱进、生生不息,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一般就不能表述为过去完成时。比如不说“开展了作风建设”(以后不开展了吗?)、“完成了理论学习”(学习的事怎么能说完成?)、“实现了解放思想”(口气是不是太大了?)。但是如果就某个具体时段、某个具体内容来说,可以用“了”。比如:去年,通过开展**活动,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 J5 V6 F! _" d( n) \
) G( T3 [! z" t! y% f三、尽可用“了”字的情况 . z3 d: R8 W! V5 `9 g! ~# X
, ^+ f6 N3 }* w+ m
6、有些工作带有某些具有“可持续意义”的动词时,尽可用“了”,也可以不用“了”。比如“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工作步伐”、“工作水平提高”、“作风深入转变”等,像“推进”、“加快”、“提高”、“加强”、“扩大”、“压缩”、“壮大”这类动作,表示一种趋势,没有时态限制,也没有完成的尽头。这类动作兼具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特点,过去干了、现在干着、将来还干,无论什么时候干也是没干完,干多干少也是没干彻底。这时,想用“了”就用“了”。可以说“推进了项目建设”、“推进了作风建设”、“加快了工作步伐”、“实现了工作水平提高”、“取得了作风深入转变的良好成效”。
, X5 ]! }9 j8 X$ N( a
# q1 c% d' y9 ^; G8 Y3 x* \, M4 {9 E7 r2 [, N- r
为了行文简练、读来顺畅、口述方便,在一大句话中一般不连续用“了”字。如果几个动作和变化连贯在一起,只需要在结尾那一分句中用“了”就可以了。结尾一句用“了”,暗含着前面的若干动作和变化也已完成,相当于也都用了“了”。可以说是一“了”百“了”。 # ?' g2 x# f, n. c2 k k
0 ~, i1 y% l, N. f, T |